《囧媽》裡的主角徐伊萬有一個特別「照顧」自己的媽媽。在徐伊萬工作打電話的時候,媽媽要給他餵水,餵食物,在有陌生女人和自己兒子搭訕的時候還要在兒子面前說人「不檢點」。甚至給徐伊萬一個成年人定時,什麼時候喝水上廁所都要跟著媽媽的時刻表來。
觀眾都說,這樣的母親太可怕了,簡直就是控制狂。
但是我的閨蜜小吳說,自從生下森森,她也逐漸有了徐伊萬母親的趨勢。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反應很少,醫生建議要定時餵奶,小吳就定時定量地給孩子餵奶。現在森森已經一歲多了,閨蜜的習慣已經保持了一年多了,我們都在勸她不要用刻板的時間來規定孩子的飯點和飯量,但是小吳還是覺得,小寶寶的生活習慣需要大人管理,所以還是不肯放手。
看看徐伊萬的母親再看看小吳,是不是覺得兩者在養育孩子上有相似之處呢?兩個母親在這段親子關係中是一個控制型的角色,我們能夠理解在幼兒期,孩子需要家長控制自己生活的原因,大部分是孩子本身不能夠自己有序地生活,但是要是一個成年人被自己的媽媽控制那就很可怕了。在電影裡,徐伊萬扮演了一個不知媽媽辛苦的孩子,對著媽媽說:「你總想改造我。」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不要控制我。
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是不會願意受到其他人的控制的。被控制著長大的孩子不會成長成一個有獨立人格的成年人。
控制型的父母讓孩子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震驚全國的藥家鑫事件是一個典型的控制型父母造成的悲劇。藥家鑫是因為故意殺人被捕的,殺人的起因是因為一起車禍,一個大學生開車撞到了行人,因為害怕賠太多錢所以索性將行人殺死,出了這個事件後,大家都在找一個大學生變成殺人犯的原因。
他的一個朋友出來說:
他的生活環境太狹窄了,以至於他沒機會接觸社會,缺乏經驗,也是他對受害者下殺手的根源:他不懂得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衝突和矛盾。
藥家鑫生活在一個被控制,被約束的環境下,他的爸爸對他很嚴格,對於爸爸提出的一些他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根本不敢拒絕,由於過分壓抑,他有很嚴重的叛逆心。但是藥家鑫的父母從來不覺得這是問題,直到出了殺人事件,這對父母才開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犯了很大一個錯誤:控制孩子,不讓孩子犯錯。
家長會控制孩子的一個理由就是孩子總會有失誤,但是家長認為自己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家長要是偶爾引導小孩子讓他們步入歧途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控制著小孩讓他們每一步都按照自己規定的「完美路線」走路,那麼孩子就會失去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控制狂」父母也會養成「控制狂」孩子
雖然徐伊萬想要自己的媽媽放棄控制自己,但是自己卻變成了自己媽媽的翻版,他的婚姻最終成為一個悲劇的原因是因為自己也成為了一個愛控制妻子的丈夫
徐伊萬對母親說:「你愛的是你想像中的兒子,你總想改造我。」張璐對徐伊萬說:「你愛的是你想像中的老婆,你總想改造我。」
悲劇重複的原因是因為徐伊萬對自己的媽媽產生了「加害者認同」,他是受到媽媽控制的「受害者」,雖然自己從媽媽那裡受到了被控制的傷害,他也不喜歡自己的媽媽這麼控制自己的生活,但是他有忍不住學習自己媽媽的相處方式去控制自己的妻子,這時候,一個分裂的徐伊萬出現了,由於媽媽給自己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他擺脫不了自己的媽媽,也就擺脫不了自己的行為模式傷害自己的妻子。
為什麼父母會忍不住「控制」自己的孩子?
一,不能接受孩子「出錯」
很多家長為了「保護」孩子,會給孩子定很多條條框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裡,德普扮演了一個甜品工廠的老闆旺卡,在他小時候,他的牙醫爸爸為了不讓孩子蛀牙,一個糖果都不讓小旺卡吃,旺卡由於家長的嚴防死守,反倒愛上了糖果,長大後建立了聞名世界的巧克力工廠。可是,就算旺卡功成名就,他也不肯回去見自己的爸爸。童年的不愉快的經驗讓這對父子形同陌路。
旺卡的父親扔掉孩子手裡討來的萬聖節糖果像極了徐伊萬的媽媽不讓徐伊萬吃那口紅燒肉,旺卡爸爸怕孩子蛀牙就不讓孩子吃糖,盧小花為了不讓徐伊萬變胖就不讓他吃肉。歸根結底,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能「出錯」。
二,家長忍不住自己的控制欲
控制欲是權利帶來的渴求,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欲主要出在要孩子「聽話」。很多家長認為「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但是有些家長在叫孩子聽話的過程中,展示出來的是自己的權利。家長在家裡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為了展現自己的權利,會不自覺地控制自己的小孩。成年人不一定會聽自己的話,但是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話,這是家長不正確的控制欲在作祟。
家長要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1.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孩子是會成長的,就算現在孩子有不會做的事情,將來長大了也會自己完成。相信孩子的第一步家長要有「放手」的準備。從穿衣吃飯開始,什麼時候孩子會自己穿衣吃飯了絕對不要自己再動手餵孩子吃飯喝水了。家長可以用語言催促孩子吃飯穿衣,但是不要自己動手代替孩子做這些事。
將來的孩子做的一定會比現在好,但是孩子要是得不到鍛鍊,那麼孩子就不能全方位地成長。
2.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作家武志紅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中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作為父母,我們不要用愛的名義去綁架孩子、控制孩子。而是應該適時放手,給予孩子信任、支持陪伴和引導,這才是更利於孩子成長的最好的教育方式。
沒有完美的孩子,我們不應該以苛刻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中出現的額小缺點,孩子吃飯的時候會掉飯渣,穿衣服的時候可能會穿反,考試的時候不可能永遠滿分,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對家長來說是一次蛻變。總有家長不能接受平庸的自己和平庸的孩子,但是大部分人肯定是差不多的,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家長不控制自己的孩子很重要的一個心理過程。
結語:
控制型的父母是以不平等的身份地位來教育孩子的一種表現,得不到家長尊重的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同樣也不會尊重別人。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我們沒必要時時刻刻都想著「控制」自己的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孩子會有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