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熱播的國產懸疑劇《隱秘的角落》中,一段演員劉琳飾演的單親媽媽逼兒子喝牛奶的戲,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同時,這個控制欲強、時而溫柔時而歇斯底裡的媽媽形象,也將一個嚴峻的親子關係問題拋到了大眾眼前——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強、多可怕?英國倫敦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而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那有沒有一種愛,可以讓孩子擁有自由、受到尊重,讓父母學會放手、不再焦慮?本期《新家長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父母的控制欲到底對孩子的成長有多大的「殺傷力」?
那些令人窒息的愛
父母們居然也是PUA的高手
PUA,全稱Pick-upArtist,意思對異性誘騙洗腦。它原本只是男性通過技巧和心理學應用,去接近、搭訕自己喜歡的異性的一種方式;但隨著別有用心的人進一步發展,PUA呈現出刻意經營兩性關係的心理打壓術,逐漸向詐騙化發展。
但是,PUA只存在於兩性關係中嗎?實則未必。在許多家庭關係中,孩子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被父母嫌棄、指責、否定、打擊......孩子要無條件服從父母的權威,在思想上和行為上不允許違背父母的意願。這樣的控制欲,不就是親子關係中的PUA嗎?
新聞熱點
過於嚴厲的教育反而會帶來惡果
2020年5月23日,山東青島45歲離異張姓女律師被自己15歲讀高中的女兒勒死,遺體被裝行李箱,行兇者與母親屍體獨處了兩天一夜。事發兩天後(5月25日),張某同事去她家後發現異常,隨後報警。根據警方人員透露,「張某15歲的女兒認為母親對其要求過於嚴格,引發母女矛盾」。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2018年,有媒體報導,曾是四川省某地級市的高考理科狀元王猛,在北大本科畢業後留學美國。他從2012年起便不再回家過年,並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在與父母決裂6年後,又寫出了萬言信控訴父母對他長達30年的控制。他認為,父母的所有付出都只是為了控制他成為聽話的孩子,他認為自己性格上的弱點,諸如內向、敏感和不善交際都是源於錯誤的家庭教育。
2020年4月15日,遼寧葫蘆島市,一位媽媽因為10歲左右的女兒上網課時不認真聽課,不按時做作業,還和媽媽頂嘴,媽媽一氣之下帶著女兒跳海,幸得民警相救。
......
在這些社會新聞中,造成家庭悲劇和極端行為的原因,歸根結底都源自於父母令孩子感到窒息的愛。父母應該嚴格教育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父母有義務也有責任教育孩子。但是一些父母不懂科學的教育理念,以愛之名,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就是權威,孩子不容反駁」等錯誤觀念來教育孩子,最後得到的可能就會是孩子的決絕反應,親情破裂,讓人惋惜。
這些事例也引發我們的思考:在孩子的教育中,如何把握「關愛」和「控制」之間的度?
抽樣調查數據顯示
控制欲過強讓孩子叛逆還招恨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曾開展「全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對全國1224個未成年犯中進行樣本分析,結果表明: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並非放任不管,他們以說服教育、打罵等不同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卻沒有能力改變孩子。最終,孩子還是違背父母的良好願望,走向了反面,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這份調查還給了我們另一個讓人震驚的數據:有高達42.3%的孩子表示「恨過自己的父母」。原因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不理解我」(50.7%)、「不關心我的心理感受」(46.6%)、「不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45.6%)、「經常打罵我」(34%)、「強迫我做不願意做的事情」(29.4%)、「生活上不管不問我」(28.7%)、「父母總鬧矛盾影響我」(25.9%)、「我有困難不幫我」(13.4%)、「溺愛我」(5.8%),另有「其他」原因(9.1%);對照組的普通中學生(925人),「恨父母」的比例為24.7%,排在前三位的原因竟與未成年犯相同。
從孩子「恨父母」的原因中我們不難看到,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他們渴望理解和尊重。而父母習慣於凌駕於孩子之上,對他們「不理解」「不關心」「不讓做」......這折射出父母對孩子權利和獨立人格的漠視,以及捍衛父母權威的控制欲。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對孩子的「愛」,表現在教育行為上將更嚴厲,難以使孩子產生情感共鳴,難免成為「恨」的根源。
PUA型父母
有這4種外在表現
表現一
打壓式教育,用愧疚感摧毀孩子自尊心
在辯論類綜藝節目《奇葩說》第4季中有一個辯題:「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制定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這樣一種高科技產品如果真的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相信有不少的父母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按下去。因為「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是父母對孩子實施控制的第一步。
PUA其中的一個套路,就是一開始就打壓對方,讓對方自卑,之後再對他好,讓對方覺得自己這麼差,還有人對自己如此好是多麼幸運的事情,從而讓對方產生愧疚感。這份愧疚感一旦達到一定的地步,就算是你打他,他也會覺得你是為他好。
這種打壓產生的愧疚感,和一些中國父母鼓吹的自我犧牲如出一轍。父母們在不自知中也成為了PUA的一員,並熟練運用。
表現二
比較式教育,讓孩子失去自信
在PUA的套路中,施壓的一方經常否定另一方,讓他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行,不值得被愛;在意他人看法,活不出自我,很容易被控制。
在父母的教育中,其實也有類似的手段,如「比較式教育」。在孩子表現不夠好的時候,家長會說:「你看看人家某某,既懂事,學習又好,你再看看你!」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家長又會說:「厲害的孩子多了去了,你不要沾沾自喜。」似乎不管孩子怎麼做,在家長眼裡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表揚和鼓勵。
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寫道:「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承認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承認的評價。」中國家長很喜歡進行比較式教育,父母的出發點是想激勵孩子,使其變得更優秀,卻忽略了長時間進行比較,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父母越愛比較,孩子反而越差勁。
表現三
自我犧牲式教育,誇大自己的付出
誇大付出是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以為自己是在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如果不是你,我早就......」「為了照顧你,我如何辛苦付出......」「為了讓你穿上名牌,我得如何......」父母不停地誇大自己的付出,企圖讓孩子學會感恩,變得懂事,從而產生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念頭。但實際上,這種自我犧牲式教育,不僅會讓孩子產生非常大的心理負擔,還會像枷鎖一般,勒著孩子喘不過氣,造成身心上的嚴重影響。
表現四
偏執性教育,父母權威不容挑戰
在PUA的終極控制中,施壓者不允許被施壓者挑戰自己的權威,以形成精神和身體的絕對控制權。在控制欲極強的父母身上,這種不容別人挑戰的心理,實則是一種偏執型人格的表現。這類人往往會對於自己的想法以及認知存在極致的堅持,不會被人輕易改變,而且經常和他人發生矛盾。
擁有偏執型人格的父母,會表現出對孩子不信任的態度,還會認為孩子之所以這樣,是他們在故意挑戰自己的權威。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拼命捍衛自己所謂權威的家長,習慣性以愛之名,對孩子進行身心的過度控制。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最後他們所能夠得到的,要麼是自己也同化,要麼會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被PUA型父母控制的孩子
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
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寫到:「情感勒索者會利用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控制著你,雙方一起被困在惡性循環當中。」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就是在對孩子的情感實施勒索,會讓孩子深感壓力,每一次的反抗都會被愧疚感和自責壓得喘不過氣。那麼被PUA型父母控制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什麼樣呢?
第一種:逆來順受,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父母控制下長大的孩子,體現為遇事喜歡隨大流,不敢堅持正確意見,抗壓能力差,難以成大事。因為從小的經歷告訴他們堅持己見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遠遠大過事情成功所帶來的收益。
第二種:自卑感強,只會服從的孩子。父母控制欲太強,孩子的自信心會受到打擊,從而產生一種「我不行」「我不會」「我不能」的想法。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孩子學會了服從,也喪失了創新能力。所以,控制欲強的父母很難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孩子。
第三種:控制欲強,無法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孩子。從小被父母的控制欲操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從被控制者變為控制者,喜歡評判他人且尖酸刻薄,不僅影響人際交往,還會影響親密關係的建立。
第四種:易怒易躁,有性格缺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和父母一樣,擁有偏執性人格的特點,不聽勸、沒耐心、不懂忍讓、對人對事冷漠,覺得一切問題都只能通過吵架解決,對越親的人越兇,這些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影響。
第五種:偏激厭世,容易走極端的孩子。有些孩子越被父母控制,越容易激起性格裡的逆反因子:進入青春期後容易離家出生,和父母對著幹;成年成家後,更有甚者會和父母斷絕往來。總之,這類孩子在情緒不受控時,容易做出偏激、極端的事情。
測一測你是PUA型父母嗎
德國的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那麼你是PUA型父母嗎?來測一測吧。
1.對孩子頤指氣使,指手劃腳,建立父母權威,讓孩子必須要聽自己的。
2.對孩子所言所行吹毛求疵,常持否定言論。
3.嚴密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對其行蹤和行為了如指掌。
4.習慣用情感綁架孩子,把「都是為了你好」掛在嘴邊。
5.孩子的一切活動得向他匯報,必要時行為前還需得到許可。
6.對小孩的生活橫加幹涉,無端操縱其私生活。
7.有強烈佔有欲,將所有的感情重負壓在孩子身上。
8.自以為是且偏執,認為自己的做法都是對的。
9.誇大自己對家庭的犧牲,營造悲情,只為了在孩子面前的「苦情人設」。
10.習慣給孩子定高於其能力的目標,並強迫孩子完成。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標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眾號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