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控制欲過強的人,一般稱這種人為控制狂,他們往往有如下表現:
你這麼做是對的,那麼做是錯的,你這麼做是不合群,那麼做是沒特色;經常會說「你這樣做一點都不愛我!」「我不幸福不快樂都是因為你沒做什麼什麼事。」「你沒有怎麼怎麼著,我怎麼能夠開心呢?」在對錯問題上特別擅長外歸因,自己的對錯無須討論,但別人的對錯特別重要,如果發生了不好的事情,一切都是你的問題,不是自己有問題。一個控制欲過強的人會希望外界的一切都按照他的需要和意志來運轉,如果沒有符合他的意志,他就會強制你改變,認為你必須符合他的意志和要求。
跟控制欲很強的人相處,會有很強的壓迫感、壓抑感和窒息感。
你會覺得你的存在好像總是在面臨某種威脅,你不可以舒展地做自己,你的好壞對錯完全掌握在另一個人手裡。
在很多情況下,你會覺得你身上有很多問題,為了相處融洽或者有資格存在,你務必要解決這些問題。
什麼時候起,你成了一個問題頗多的人?
而奇怪的是,對方似乎比你還焦慮的希望解決你的問題。如果你對你的問題熟視無睹,對方就會憤怒,認為你妨礙了他、影響了他、沒有滿足他。
只有當你對你的問題很焦慮、很恐懼,對方似乎變得正常,當你變得很依賴對方,聽他的話,變得乖順無比時,對方會對你很滿意。
面對一個控制狂,如何與其相處確實是個頭疼的問題:
不聽他的,表現出自己的意見,他會用各種手段威脅你、讓你充滿恐懼,甚至用感情綁架你,讓你深陷內疚,總之你感到很不安。
假如你乖乖聽他的,你又會很壓抑,覺得自己完全被剝奪了意志,並且你不被得到尊重,你真實的喜怒哀樂沒人在意,甚至你變的膽怯、懦弱、膽小怕事。
不要害怕,你與控制欲過強的人相處中體驗到的感受是非常真實的。
之所以體驗到這種感受,正是因為,這些控制欲過強的人把他們自己內心迴避的情感體驗扔到了你身上,比如恐懼、弱小、無力、膽怯和懦弱。
他們因為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這部分,所以總是試圖往外扔到別人身上去處理這些問題。
結果就造成了:用處理別人的問題來迴避自己的問題,這樣一種適應環境的方式。這就是控制。
控制欲過強的人內心是充滿衝突的,這種衝突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對自身不接納的衝突;
一種是迴避外界挑戰對自身要求提升的衝突。
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一個人對自身的不接納,往往來源於早年成長環境中父母對自己的不接納,或者遭遇的某種創傷。
比如父母從小總是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總是不行,甚至經常表達失望、嫌棄的感情。
那麼小孩就會對自身「弱小」、「虛弱」、「無能」的部分感到十分恐懼,並且因為從小體驗到大量的被指責「弱小」、「虛弱」、「無能「,而在潛意識裡壓抑了太多痛苦和屈辱的情緒。
這些痛苦的情緒如此強烈,以至於當事人不敢把它放出來去直面它,他採用了迴避的方式不去面對這種情緒,也就沒有發展出可以應對這些情緒的能力。
甚至當事人會嚴重否認自己人格中的這一面,不願觸碰自己弱小、脆弱、無助的部分,證明自己是個強大有力和高高在上的人,來防禦自己潛意識裡的創傷。
有的人不接納的是自己的脆弱、弱小、不如別人的一面,有的人可能接納不了分離,有的人接納不了犯錯。
在所有的不接納下面,
埋藏著的是都是巨大的「恐懼」:
恐懼自己被拋棄,
恐懼自己不被愛,
恐懼自己不夠好。
控制欲過強的人經常採用「否認」的防禦機制去迴避自己的這些問題,但是,他們又經常體驗到巨大的恐懼,俗稱沒有安全感。
所以就會像抓稻草一樣抓住周圍的環境,希望外界或別人幫助他們擺脫這種不安感,證明他們強大有力、有魅力、絕對正確等來穩定自己的內心。由此構成控制。
所以,很多人也發現了,一個控制狂的背後往往是安全感的喪失。
一個整天跟蹤丈夫的中年婦女,對丈夫的控制背後是對自己魅力自信的喪失;一個要求下屬必須畢恭畢敬的領導,對下屬的控制背後是對自己能力的不夠自信。
控制一旦形成習慣,迴避也自然會形成,這就導致,控制欲過強的人會使用很多的外歸因來認知自己遭遇的事件。
他們會固守住自己「我沒問題,我就是對的」,「自我感覺很良好」的表象,很難去反思自己,從而可能會讓自己的心智水平停滯不前。
比如一個媽媽從來不願直面隨著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大,會越來越有主見,也就會在感情上可能與自己分離,而自己必須要在心理上成長,去接受這一必然喪失的情況。
她就會無視孩子會有自己的感受、會有自己的主見這一事實,而強行用孩子不聽話是不愛她的理論去解讀孩子出現的問題。
結果就對孩子造成強大的控制和壓抑。媽媽把自己需要面對的心理成長拋給了孩子,給孩子織造了一個錯誤的問題,讓孩子去面對解決。
關於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上,這樣的問題特別多。
很多父母都默認為自己已經是父母,完全不需要成長,想當然地認為在孩子和自己不一致時,一定是孩子有問題。這種簡單粗暴的態度正是導致很多家庭父母的高控制根源。
同樣的關係還容易出現在領導和下屬之間、丈夫和妻子之間。
總之,任何一個在關係中都認為自己100%沒問題的人,都容易把關係的責任甩給另一方,都極易形成控制。
雖然控制狂表面上看威風凜凜,但一個人如果受控於控制模式,實際會嚴重阻礙自身的成長,這種阻礙主要表現為以下:
控制欲過強的人容易顯得固執甚至偏執,他們往往強迫、強制、強勢,很難改變自己的觀點。
總是用一種強力的方式來試圖讓事情朝向他想要的方向發展,但是這樣一個明顯的弊端就是:他自身的靈活性是很低的。
一個人要發展出靈活的人格特質,意味著他自身對於外界的變化和不合己意的事情是有很多應對策略的。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看到和承認外界、別人和自己想的不一樣的合理性,強制要求外界和別人按自己想的來,他自然很難發展出一些適應外界的應對策略。
這背後其實是對無法處理「恐懼」的固執。一個內心總被恐懼佔滿的人,思維很難靈活起來。
就像一個人因為害怕失戀,所以不敢戀愛,一進入親密關係,他就會過度控制對方,害怕對方離開。這個人在親密關係中,遇到問題就很難有靈活的處理技巧。
更多的時候,他會表現出死死限制住對方,讓整個戀愛變的無趣甚至結束。
就像沒有安全感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安全感的威脅一樣,越是控制欲過強的人,越容易體驗到很多失控的情緒。
因為失控本來就是人生的平常,但是因為控制欲過強的人會認為: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來,是對自己價值的否定。
所以他們會做超多的事情來極力避免這種情況出現,但結果容易出現跟自然規律做對的現象,表現為強烈的我執,自然會承受更多的期待落空的失控感。
對於別人巨大的控制,本身就容易激發別人的反抗,導致失控。
越是控制什麼,越是被什麼控制。
越是想事情如我所意,越是害怕那些不能如我所意的事情;越是投入巨大的關注在這上面,結果越是體驗到很強的失控。
控制欲過強往往會跟焦慮情緒捆綁在一起,未被直面和處理的恐懼本身就會引發焦慮,在控制行為的背後正是大量需要被處理的焦慮。
如果向內的恐懼不被解決,焦慮就會讓人永無寧日。所以跟一個控制欲過強的人在一起,你也會體驗到很強的焦慮。
一方面是他們把自身的焦慮往外投射,放到了你身上;另一方面,控制欲強的人本身的情緒就容易不穩定,自然會激發新的焦慮。
焦慮是因為對自身需要面對的衝突的迴避。
遺憾的是,控制狂總是盯著外界和別人,試圖通過消滅別人的問題來緩解自己的焦慮,除非他們能把眼光收回去,去面對自身的恐懼。
如果你本身是一個控制欲過強的人,務必要看到自己過強的控制背後隱藏的恐懼,以及恐懼背後防禦著的情緒和情感。
如果你總是拒絕承認自己的某些面向:比如脆弱、無助、卑微、弱小等,你就很難擺脫因為這些東西帶來的如影隨形的恐懼。
唯有找到自己不接納和迴避的情緒、情感,直面它、接納它,你才可能擺脫它,克服它。
試圖通過找別人的問題來迴避感受自己問題的方式,無疑是我們對自己的內心所撒的一個大謊。
當你對別人總是有很多不滿、憤怒、指責甚至苛責的時候,不妨去把目光從別人身上收回來,去問問自己:
他那麼做觸動了你什麼?
讓你產生了什麼感覺?
為什麼你如此害怕這種感覺?
你害怕的到底是什麼?
.
唯有直面,你才能放棄像抓稻草一樣抓別人來讓自己安寧的方式。這樣你才能看到真實的別人,才能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不是讓別人為你的感受負責。
如果一個人總是評判你,總是盯著你的行為,並且對你提出各種要求,認為你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
而這又大大的影響了你的感覺,那麼你需要堅定守住自己的界限並且告訴他:你對於自己的事情和感受,你會為自己負責。
當他這樣評判你或者威脅你時,把你內心體驗到的感受明確的向控制者去表達。比如他說的會讓你感到很無力、很恐懼,感到被否定,會感到很受傷等。
堅定的提出你的視角和想法。
控制者總是試圖迴避自己要面對的恐懼情感,但是你可以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反問他:
幫控制者去面對自己不願面對的情感,態度務必要真誠和接納。
因為要別人放下防禦並不容易,你需要給他很強的安全感,一步步突破他的心防,這很需要耐心和勇氣。
但是唯有讓他直視自己的問題,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
你喜歡控制別人嗎?
歡迎點擊文章下方「留言」按鈕
分享你想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