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我不知道我媽怎麼回事,我都結婚了她還經常管東管西」,這句話是朋友一大早上的抱怨話,怎麼回事呢?原來前幾天朋友給女兒買了一隻寵物,老媽聽說之後直接一通亂罵,那句「連孩子都教育不好還買貓養,你錢多不知道留給孩子買吃的呀」,叨叨絮絮的抱怨聲音讓朋友甚是煩惱,尤其是那種「不聽我的話就是不孝」的表情總是讓朋友生活得很壓抑。
朋友說:「我都不知道她為什麼一直把我當成孩子來看,我感覺我的女兒現在看到她的外婆,都有一種膽小害怕的順從感」,說到這裡,可能很多還被父母約束的年輕爸媽們是深有體會了,很多父母嘴裡說著「我都是為了你好」、行動上卻做了很多傷害子女之事,比如當著孫兒的面去拆子女的臺增加教育難度,這是很多年輕父母難以忍受的一點。
如果問父母為什麼希望掌控子女,我想說的是控制的目的是實現理想的自己
不管是父母、還是父母的父母,他們對子女的愛自是毋庸置疑的,儘管「打是親罵是愛」是父母的自我安慰,但更多的是內心缺失安全感的一種自我安慰,就拿朋友的母親來說,這位母親的人生可謂是酸甜苦辣盡數嘗遍,年輕的時候遭到了丈夫的背叛,離異後一個人帶女兒生活,對朋友過度管控還是源自於想要實現理想的自己。
怎麼說?這就要從經歷的大事件來分析了,一個母親最怕的是什麼?不是生孩子的疼痛、也不是帶孩子的勞苦,而是傾盡一切付出之後的背叛拋棄,儘管朋友的母親在經歷離異痛苦之後表現得很堅強,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崩潰舉止,但是內心受到的傷害是不容小覷的,尤其是朋友有了自己的想法渴望獨立的時候,她母親內心的傷害欲被重演,所以才會通過控制去獲得「被需要」的安全感。
因此,喜歡控制子女的父母也是一個缺失安全感的脆弱心理,他們緊握著孩子也是希望和子女之間的距離不會太遙遠,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不管是親子之間、還是朋友之間,都需要遵循「距離產生美」這句話,有些人往往是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受到母親的影響朋友對自己女兒的教育也有著極強的控制欲,「你還小」也是朋友最喜歡說的那句話,而這句話又恰恰是教育裡最大的錯誤。
那麼,在孩子的成長裡父母如何避免太強的控制欲影響孩子的成長?
1、讓好奇頂替命令
很多控制欲都是從命令開始,而命令的本身則是希望和孩子保持緊密的內心連接,只有孩子表現出聽話的樣子仿佛一切看起來才剛剛好,關於命令孩子相信很多父母都是抱著希望孩子更好的目的去指揮著他們,但是父母的指揮不一定全部都正確的,尤其是母親的幹擾更容易讓孩子產生較強的厭噁心理。
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孩子的成長特性,讓好奇頂替命令總是有著意料之外的結果,為什麼好奇頂替命令更有利於親子溝通?實際上,我們在命令孩子的時候也是對孩子的某個行為感到好奇,但往往關心則亂地忽略了這一步、直接去命令孩子如何做,如果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不能被理解的時候,我們直接好奇地問孩子「你為什麼不這樣做而那樣去做」,對於孩子來說是思維總結上的訓練,在「為什麼不那樣去做」的影響下,他們也更容易去接受建議並應用於實踐行動。
2、多想想自己童年
說到教育很多家長實際上都是當局者迷,就拿「你還小」的心理來說,小的時候孩子很想嘗試某件事情,最後卻因父母各種擔心匯集成了「你還小」,雖說某些阻止的確保護到了孩子,但是從孩子的心理來說「你還小」相當於一種否決,所以當我們因為孩子事事對著幹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的童年,我們是否也被父母的過度管控狠狠傷害過?
用自己的童年曆經作為自己的育兒警惕,這是自我教育檢討、更是以身作則的良好處事風格,很多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實際上這樣性格的背後都有一個經常抱怨嘮叨的父母,為了不讓傷害的心理越演越烈、不斷地重蹈覆轍,那麼家長一定要抑制住自己的控制欲、打破這種環環相扣的傷害繼續互傷下去。
3、不要給孩子列清單
說到教育孩子,很多父母都比較傾向於計劃型的列清單模式,比如你今天要幹什麼、明天要幹嘛,每一個對孩子列清單的父母背後都有一個比較長遠的目標期盼,這是必然的、也沒有對或錯可言,但是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想要孩子喜歡又能教好的兩全方法幾乎沒有,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想法和個性都是不同的。
如果子女滿足了父母安排的清單模式,那麼自己的人生就必定出現沒有主見、自我的空洞,在各種想而不得的影響下也必然會對父母產生怨恨、但又埋藏在心,因為他們不敢把錯誤歸納在父母身上。
由此可見,給孩子列清單模式的教育對雙方都是非常痛苦的,關於教育我們有屬於自己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人生要自己去負責、承擔,我們只是做好輔助功課即可」!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