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太強的父母、都是什麼心理?「你還小」是教育裡最大的錯誤

2020-12-23 蘭媽談育兒

文/蘭媽談育兒

「我不知道我媽怎麼回事,我都結婚了她還經常管東管西」,這句話是朋友一大早上的抱怨話,怎麼回事呢?原來前幾天朋友給女兒買了一隻寵物,老媽聽說之後直接一通亂罵,那句「連孩子都教育不好還買貓養,你錢多不知道留給孩子買吃的呀」,叨叨絮絮的抱怨聲音讓朋友甚是煩惱,尤其是那種「不聽我的話就是不孝」的表情總是讓朋友生活得很壓抑。

朋友說:「我都不知道她為什麼一直把我當成孩子來看,我感覺我的女兒現在看到她的外婆,都有一種膽小害怕的順從感」,說到這裡,可能很多還被父母約束的年輕爸媽們是深有體會了,很多父母嘴裡說著「我都是為了你好」、行動上卻做了很多傷害子女之事,比如當著孫兒的面去拆子女的臺增加教育難度,這是很多年輕父母難以忍受的一點。

如果問父母為什麼希望掌控子女,我想說的是控制的目的是實現理想的自己

不管是父母、還是父母的父母,他們對子女的愛自是毋庸置疑的,儘管「打是親罵是愛」是父母的自我安慰,但更多的是內心缺失安全感的一種自我安慰,就拿朋友的母親來說,這位母親的人生可謂是酸甜苦辣盡數嘗遍,年輕的時候遭到了丈夫的背叛,離異後一個人帶女兒生活,對朋友過度管控還是源自於想要實現理想的自己。

怎麼說?這就要從經歷的大事件來分析了,一個母親最怕的是什麼?不是生孩子的疼痛、也不是帶孩子的勞苦,而是傾盡一切付出之後的背叛拋棄,儘管朋友的母親在經歷離異痛苦之後表現得很堅強,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崩潰舉止,但是內心受到的傷害是不容小覷的,尤其是朋友有了自己的想法渴望獨立的時候,她母親內心的傷害欲被重演,所以才會通過控制去獲得「被需要」的安全感。

因此,喜歡控制子女的父母也是一個缺失安全感的脆弱心理,他們緊握著孩子也是希望和子女之間的距離不會太遙遠,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不管是親子之間、還是朋友之間,都需要遵循「距離產生美」這句話,有些人往往是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受到母親的影響朋友對自己女兒的教育也有著極強的控制欲,「你還小」也是朋友最喜歡說的那句話,而這句話又恰恰是教育裡最大的錯誤。

那麼,在孩子的成長裡父母如何避免太強的控制欲影響孩子的成長?

1、讓好奇頂替命令

很多控制欲都是從命令開始,而命令的本身則是希望和孩子保持緊密的內心連接,只有孩子表現出聽話的樣子仿佛一切看起來才剛剛好,關於命令孩子相信很多父母都是抱著希望孩子更好的目的去指揮著他們,但是父母的指揮不一定全部都正確的,尤其是母親的幹擾更容易讓孩子產生較強的厭噁心理。

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孩子的成長特性,讓好奇頂替命令總是有著意料之外的結果,為什麼好奇頂替命令更有利於親子溝通?實際上,我們在命令孩子的時候也是對孩子的某個行為感到好奇,但往往關心則亂地忽略了這一步、直接去命令孩子如何做,如果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不能被理解的時候,我們直接好奇地問孩子「你為什麼不這樣做而那樣去做」,對於孩子來說是思維總結上的訓練,在「為什麼不那樣去做」的影響下,他們也更容易去接受建議並應用於實踐行動。

2、多想想自己童年

說到教育很多家長實際上都是當局者迷,就拿「你還小」的心理來說,小的時候孩子很想嘗試某件事情,最後卻因父母各種擔心匯集成了「你還小」,雖說某些阻止的確保護到了孩子,但是從孩子的心理來說「你還小」相當於一種否決,所以當我們因為孩子事事對著幹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的童年,我們是否也被父母的過度管控狠狠傷害過?

用自己的童年曆經作為自己的育兒警惕,這是自我教育檢討、更是以身作則的良好處事風格,很多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實際上這樣性格的背後都有一個經常抱怨嘮叨的父母,為了不讓傷害的心理越演越烈、不斷地重蹈覆轍,那麼家長一定要抑制住自己的控制欲、打破這種環環相扣的傷害繼續互傷下去。

3、不要給孩子列清單

說到教育孩子,很多父母都比較傾向於計劃型的列清單模式,比如你今天要幹什麼、明天要幹嘛,每一個對孩子列清單的父母背後都有一個比較長遠的目標期盼,這是必然的、也沒有對或錯可言,但是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想要孩子喜歡又能教好的兩全方法幾乎沒有,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想法和個性都是不同的。

如果子女滿足了父母安排的清單模式,那麼自己的人生就必定出現沒有主見、自我的空洞,在各種想而不得的影響下也必然會對父母產生怨恨、但又埋藏在心,因為他們不敢把錯誤歸納在父母身上。

由此可見,給孩子列清單模式的教育對雙方都是非常痛苦的,關於教育我們有屬於自己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人生要自己去負責、承擔,我們只是做好輔助功課即可」!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

相關焦點

  • 父母心中的控制欲,是家庭裡最大的災難
    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與痛失至親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面對這種讓人無法呼吸的控制欲,絕望的英子來到海邊,想要跳海徹底擺脫媽媽的控制。她哭著對媽媽說:「因為你對我太好了,給我做飯吃,照顧我的生活,我覺得我不配,不配得到你對我這麼好。」「因為你,我已經34天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了,我現在只想要逃離你!」
  • 父母的控制欲 到底有多大的「殺傷力」
    同時,這個控制欲強、時而溫柔時而歇斯底裡的媽媽形象,也將一個嚴峻的親子關係問題拋到了大眾眼前——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強、多可怕?英國倫敦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而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 男人控制欲太強,是什麼心理?女人如何接招?
    大家好,我是才子,今天我們會講到:如果你的丈夫控制欲太強,是什麼心理呢?那麼作為女人,要怎麼去接招呢?我們這裡面會列舉了很多的生活場景和一些問題的剖析,大家聽完了之後,其實就可以直接運用到,你的生活和感情中。
  • 《小歡喜》揭示中國式教育:控制欲過強的父母,才是孩子終生的災難
    最近一段時間看了熱播電視劇《小歡喜》,被這部劇真實的劇情吸引的同時我感覺到了中國式父母的控制欲。生活中有千千萬萬個宋倩這樣控制欲很強的母親,表面上是以愛為名為了孩子好,實則就是對孩子的親情綁架。對子女的精神重壓,每一個父母都愛孩子,在愛中我們也會犯各種錯誤,有些錯誤卻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毒藥」,變成了孩子終生的災難。
  • 為什麼我媽的控制欲這麼強?
    所有人都希望擁有「控制感」,並將其維持在一定的水平。所以失去控制感變成了人類最大的恐懼之一。一個人的安全感越低,追求對生活控制感的欲望就越強,這種欲望就發展成了「控制欲」。當控制欲上升為畸形控制欲時,孩子的生活就會從處處被幹涉變成啥都不能幹。畸形控制欲患者不止喜歡替別人做決定,還喜歡自己動手(執行或毆打),即使是需要別人動手也必須完全按照他(她)的模式執行。
  • 《小歡喜》宋倩女兒跳河:父母的控制欲,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可能英子心裡也清楚,如果再不逃離媽媽的控制,她往後的人生事業婚姻孩子,都將會被死死掌控著,完全失去自我,失去選擇。因為作為媽媽,宋倩的控制欲太可怕了——為了被孩子,製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備戰高考。但像這種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號,父母強行把孩子的未來發展,和自己捆綁在一起。無疑是情感勒索。記得心理學博士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寫道:「情感勒索者,會利用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控制著你,雙方一起被困在惡性循環之中。
  • 《不管教的勇氣》:控制欲很強的家長,潛意識裡到底藏著什麼?
    在這本書裡,他提出了很多跟傳統教育觀念大相逕庭的教育理念,勸導父母該放手就放手,不要過度插手孩子的人生,因此書名叫《不管教的勇氣》。岸見一郎不是教父母做甩鍋俠,該負擔的養育責任不承擔,對孩子放任自流。這就是打著愛你的旗號,操縱你為我做點事兒滿足我的安全感。控制欲強的人就是這樣,一邊說自己在乎你,一邊做著控制你的勾當。為什麼家長會有那麼強的控制欲?因為他們的潛意識裡往往隱藏著恐懼、擔憂和焦慮。
  • 對方控制欲太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對方控制欲太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感性兩性二人性格迥異,生活習慣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共同走進了一段感情;要想過上幸福的生活,需要兩人不斷地磨合,彼此適度地妥協。一個有很強控制欲的人,卻總是想要對方什麼都按他的期望和要求去做。與這樣的對象生活在一起,你會越來越壓抑,越來越痛苦;什麼都隨著對方的步伐而去,難免委屈,不舒服,感覺越來越不像自己;不聽對方的話,他就會變得不快樂,甚至有爭吵,冷戰。他老是說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慢慢也開始變得不自信,也變得不自信。
  • 控制欲太強的家庭,是一場災難
    同事說:「挺可憐的,拉扯這麼多年,他們一直都矛盾。(女兒)剛剛上高中住校,如果沒疫情,早點住校的話,這個悲劇可能會避免。」張某平時對女兒管教極嚴格,女兒曾多次向同學抱怨:自己的母親太變態,對自己什麼都管,覺得喘不過氣來。去年,開家長會的時候,班主任還特意囑咐過張某,你家女兒最近越來越沉默寡言,你最好多寬慰她,別對成績要求那麼多。
  • 楊紫痛哭質問母親,看哭網友:父母的控制欲,毀了一個家
    小時候,為了了解女兒的一舉一動,偷看小雨日記,收買小雨的同學當「間諜」,向自己匯報小雨在學校的情況;長大了,媽媽一次一次警告小雨,不許談戀愛,在知道小雨戀愛後,跑去對男孩說,他配不上小雨,讓他離小雨越遠越好。工作後,小雨以為總算能解脫,媽媽卻一個小時就打一次電話,一旦小雨不接,就打給同事,直到打通為止……
  • 控制欲過強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會控制別人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控制欲過強的人,一般稱這種人為控制狂,他們往往有如下表現:你這麼做是對的,那麼做是錯的,你這麼做是不合群,那麼做是沒特色;經常會說「你這樣做一點都不愛我!」「我不幸福不快樂都是因為你沒做什麼什麼事。」「你沒有怎麼怎麼著,我怎麼能夠開心呢?」
  • 如何與控制欲過強的人相處?——直面控制狂
    「我不幸福不快樂都是因為你沒做什麼什麼事。」「你沒有怎麼怎麼著,我怎麼能夠開心呢?」 自己沒有錯,錯的都是你。在對錯問題上特別擅長使用外歸因,表現為自己的對錯好像無須討論,但你的對錯特別重要,如果發生了不好的事情,一切都是你的問題,而不是自己有問題。
  • 女人控制欲太強,會給婚姻帶來什麼風險?
    這看似是高標準嚴要求,但其實背後是由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做主導。  擁有控制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標準才是正確的,其他不符合標準的人都是「不夠好」。  由此會產生「我必須要讓他按我的來」的想法,這其實就是不切實際的掌控欲。  其實有很多「女強人」和丈夫的相處就是這樣,認為丈夫不如自己,對丈夫要求管束太多。
  • 你的控制欲是哪種類型丨控制欲指數評估
    01關於控制欲,也許你有些誤解所謂控制欲,是指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和事達成想要的結果,以滿足自己內心的期望。每個人生來都有控制欲,還是嬰兒的我們就覺得世界圍著自己轉,母親是自己的專屬。很多在愛情中控制欲強的人往往會拿「自己太愛對方」,「自己是在關心和擔心對方」,來作為控制欲過強的藉口。就好比很多父母強行幹涉孩子的生活,總是拿孩子聽自己安排等同於「孝順」,而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愛的表現。這種看似「為他人好」的行為,卻在不自覺傷害了對方,也讓自己陷入了被控制欲所控制的惡性循環裡。
  • 我控制欲太強,女朋友要跟我分手怎麼辦?
    之前啊我也有很多諮詢者來找我,都是因為另一半控制欲太強而導致感情破裂,問我該怎麼辦。比如:小A的女友分手時對小A說:你的控制欲太強了,不管我做什麼事情你都會挑剔我這個做的不好,那個做的不好。我肯定知道學習和上進是應該的,可是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方式,什麼都要你來給我安排算什麼事?
  • 于小彤陳小紜宣布分手:控制欲太強的男人,請遠離
    在于小彤的這段戀情中,他比陳小紜小5歲,有些做法也是相當幼稚,最關鍵的是控欲太強。陳小紜的情況和海陸差不多,我想,他們分手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男友的控制欲太強,常常讓她招架不住,最後才選擇了分手。控制欲太強的男人,會讓人覺得和他談個戀愛完全沒有了自由,一切都得圍著他轉,去哪裡也要報備,甚至連自己的圈子都不能有,這樣的感情真的讓人喘不過氣,也很難長久。
  • 心理測試:三個帽子,哪個最適合你?試試看你最想控制的是什麼
    控制欲,是指一個人特別關心某一方面的東西,必須控制好,這種感覺必須控制好,內心的感覺非常重要,控制欲望特別強,是人的潛意識的一種欲望,對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影響,這一輩子,你最大的控制欲是什麼?進行一次心理測驗,下面還有三頂帽子,哪個最適合你?
  • 另一半控制欲太強,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可控制欲強的人,卻總是想要另一半什麼都按照自己的期待和要求來。  他總是說你這也不對,那也不對;慢慢地也開始自我懷疑、患得患失,越來越沒有自信。  疲憊不堪的時候,也想過離開,卻捨不得認真投入過的感情;有一些伴侶甚至是已經結婚,有了共同的孩子和利益,想要分開就更難了。可是留在感情裡,卻又覺得對不起自己,太壓抑了;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卻帶來更多的爭吵、傷害;不知道究竟怎樣做才是對的。
  • 于小彤陳小紜分手:「控制欲」太強的男人第2次「姐弟戀」又黃了
    因為大家從他以往的為人處世中,得到了一個結論:男方的控制欲太強了,安全感太低,還喜歡「姐弟戀」。沒有一個女人喜歡內心不夠成熟、強大的男人,願意過整天提心弔膽、害怕的日子;那樣的日子太痛苦了,太折磨人了。終究,沒有哪個女人願意和他長相廝守。
  • 林志穎媽媽控制欲太強,陳若儀太卑微,哭上熱搜
    林志穎媽媽就是一個控制欲強的婆婆,太強勢了。要求兒媳婦不能穿短褲;縫隙兒媳婦做菜不如她,要儘早學做菜;要求兒媳婦必須按照她的方式來拖地;一家三口吃鳳梨,要求兒媳婦一個人去擦窗。在媽媽眼中,兒子林志穎是非常優秀的,所以對這個兒媳婦也是特別的嚴格要求,專制。就連在電視上都不給兒媳婦一點面子,讓兒媳婦難堪。陳若儀在個人專訪談及婚姻時痛哭失聲,她覺得自己在這個家太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