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已經撤檔的《囧媽》,年初一全網獨播,請全國人民免費看電影,雖然破壞了院線的行規,但這個破天荒的舉措,在這個被疫情陰霾籠罩的春節,確實為人們帶來了一絲輕鬆,讓人們暫時地忘卻了恐懼。但影片播出三天後,豆瓣評分從開始的6.5一路降到及格邊緣6.0的結果,卻有些讓人始料不及。
但說句心裡話,從劇情來講,這部影片也確實只能打及格分,且不說有些情節硬湊,捨去也不影響故事發展(比如路遇俄羅斯姑娘娜塔莎那段),有些劇情太過荒誕,經不起推敲(比如冰面突遇宋小寶天降熱氣球送他們去劇場),有些笑點為了搞笑而搞笑(比如乘務員賈冰的每次出場),單單從「講故事」本身來說,對主題——愛一個人不是控制和改造,而是尊重和接納,呈現得過於表面和刻意,煽情有餘而出彩不足。
並且觀眾最想了解,或者說最能獲得啟發的部分——究竟如何與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執念真正的和解,從而做到對他人的尊重和接納,影片並沒有給出值得推敲的答案。
畢竟劇中用來化解母子矛盾的兩個關鍵橋段,「徐伊萬因發現母親悄悄留給自己的三顆大白兔奶糖而放棄出差計劃,改而陪母親去莫斯科」和「母子森林偶遇熊出沒,互救顯真情」,安排得過於生硬和牽強,與現實有不少差距。
並且,特殊時刻的母子同心,也不足以證明親子之間的問題真正解決了。多疑、強迫症、控制欲,是人內心根生蒂固的癥結,它代表了一個人看待周遭乃至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不是一兩次危機下的本能反應就可促其頓悟改變的,但影片處理得過於理想化,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觀眾對這部電影並不太買帳的原因之一。
影片中的盧小花,是一個對兒子有著很強控制欲的母親,小到兒子該吃多少塊紅燒肉,大到兒子媳婦什麼時候應該生孩子,她都要過問,能控制的就控制(比如吃肉),不能控制的就監督催促(比如生孩子),而當兒子牴觸反抗時,她最痛心疾首的心靈拷問是:你怎麼這麼不乖?
子女:我為什麼應該乖?應該聽話?
父母:因為我這一生所做的事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能不知好歹?
以上是子女反抗時,父母最常說的話。可是你給予的正好是對方需要的,那對他來說,才是真的好。而如果你給予的是他不需要的,那叫多餘;如果強行要他接受,那就是煩惱和壓力。
而影片中母親盧小花強給兒子徐伊萬餵小番茄,對他的私生活多方窺探和懷疑,不停說教的場景,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紛紛感概:是在我家裝了攝像頭嗎?那不是我媽和我的日常生活嗎?
為什麼有那麼多父母在孩子成年後,甚至早已成家立業後,仍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總想孩子按著自己的設想來生活呢?這份帶點強迫症和焦慮症的控制欲,到底從何而來?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們是養育我們的人嗎?
如果我們活著的原因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孩子;如果我們對自我價值的感知,不是通過自己做成了什麼,而是通過確認孩子過得「好」,那我們和孩子關係就會越走越擰巴。
正如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的那樣:「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幹涉。」
孩子的生活過得怎麼樣,是孩子的課題;我們的生活想過成什麼樣,是我們的課題。當我們把自己的課題和孩子的課題混為一談時,矛盾往往就隨之而來。
劇中的母親盧小花年輕時面對酗酒、家暴的丈夫,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但因為兒子的存在,讓她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勇氣,她告訴自己「我這輩子就是為你(兒子)活的」。
而問題也正出在這裡,如何處理和不稱職,甚至有些不堪的丈夫之間的感情和生活,是她要面對和解決的「婚姻」課題,這個課題裡的主人公是她和丈夫,而不是她和兒子。當兒子成為填補她婚姻傷痛的安慰劑,甚至是她活下去的理由時,兒子的人生便成為她一生中最主要的課題了——但這卻是一場嚴重的錯位,在孩子日益成長,越來越渴求獨立的過程中,將孩子的人生視為己任的母親,會想盡各種辦法,避免孩子的軌跡偏離自己的掌控。
因為,孩子」失控」了,就等同於自己的人生「失控」了
被父母控制的我們,就完全無辜麼?也不完全是,因為從小被「控制」著長大的我們,會不自覺地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就像劇中的徐伊萬會不自知地像母親改造他一樣,想要改造自己的妻子,而這也成為他被離婚的直接原因。
從小被他人(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父母)妄加幹涉人生課題的後遺症之一,就是會不清自己的人際邊界,搞不清哪些課題屬於自己,哪些屬於他人,甚至也會像父母那樣觸犯了不屬於自己的「領地」而完全不自知。
而我們要從父母的控制中脫離出來的前提,是要先理清自己的人際邊界,將目光向內看,問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當中哪些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的,哪些是需要通過控制別人才能實現的。
比如你有每天洗澡的習慣,那是你的權力和自由,你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實現;但是你的伴侶沒有這個習慣,那你要面對的,不是如何改變他的習慣,而是如何與他的習慣相處。因為他人的習慣是他人的課題,改與不改是他人的行為自由;而如何調整自己,與自己習慣不同的人相處,才是我們的課題。
當我們能夠分清自己與他人的課題時,才能在感到自己的人生被父母幹涉,甚至控制時,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而不會陷入「我到底是對是錯」的困惑中
回想最近一次父母強行要你按他們的想法去做,而你並不願意的場景,將他們對你說的話,用他們當時的神態、語氣重複一遍,比如「我這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就不知好歹?」「你為什麼這麼不聽話?你這個不孝子!」「如果你不這麼做,我就當白養了你!
感受一下,說這些話的時候,你的感覺是「很有力量」,還是「很沮喪」「很無力」?
是後者,對不對?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菲.福沃德在談到如何面對情感勒索和控制時,曾這樣寫道:記住,你正在和那些覺得無力的人交涉,他們害怕你會傷害會拋棄他們。
沒錯,父母想要控制子女的背後,其實是無力感的體現,害怕子女不再需要他們,也害怕自己在子女面前不再有價值,甚至害怕子女會離他們遠去。越害怕,就越想控制。
但是如果我們每次面對這樣的情況,都屈服、逃避,或者用慣常的方式進行抵抗,那麼,事態只會形成一個又一個的輪迴,而不會有任何的改變。因為相同的方式,只能得到相同的結果。
而改變的第一步,是先調節好自己面對的這種情況時的情緒,平靜地面對。因為我們的憤怒或恐懼,可能會遭來對方更強烈的控訴,因為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就像影片中前半段徐伊萬對母親充滿情緒的反抗,引來的是母親更大的傷心和憤怒。
而當我們能夠平靜地對話時,也會緩解溝通的氛圍,即便無法讓父母完全平靜下來,也至少不會讓我們因為情緒失控而讓「改變計劃」功虧一簣。
接下來,對父母表示肯定。比如,「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很愛我,我也很在乎你的感受,很怕你傷心」。因為父母「控制」心態的背後是無力感的體現和對價值感失去的害怕,但當他們發現子女能夠「看見」他們時,他們的內心也會慢慢軟化。
然後,表達你的立場,溫和而堅持。比如,「我知道這對我們來說都很難,但我還是會堅持我的決定。」雖然,你很可能會遭到父母強烈的反擊,但請保持溫和而堅定的立場。因為你的妥協就意味著你再一次同意了他們幹涉你的人生課題。想要改變生活狀態,就要改變我們慣有的應對方式
注意時常感恩、回饋父母。比如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逢年過節以及生日的時候為父母準備禮物;如果和父母住在一起,時常表達對他們照顧自己生活的感激,這樣會讓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子女對自己的尊敬和重視。因為父母對子女進行幹涉和控制的動因之一,便時害怕失去子女,並將子女對自己立場的堅持視為對他們的反抗和無輕視。但當他們感受到子女平時對自己的尊重和在乎時,會更願意去理解子女真正的需。
就像我的一位心理老師說的那樣,每個人的家庭關係就像一本「情感帳戶」,所有的感謝、饋贈、滿足、擁抱等,都是「存款行為」;而要求、索取、反抗、拒絕等,則都是「取款行為」。如果只有取款,而沒有存款,或者取款遠大於存款,導致帳戶出現赤字,那麼關係的破裂也是遲早的;但若存款遠大於取款,那麼偶爾的爭吵、拒絕不會動搖家庭關係原有的親密和牢固
當然一段關係的形成是長久互動的結果,要有所改變,也將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但只有開始改變了,才有可能獲得想要的結果。
願我們都能與自己和解,與父母和解,獲得平等而尊重的親子關係。
不論這份親子關係是父母和我們,還是我們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