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欲從何來?怎麼解?《囧媽》沒給的答案,我們來細剖析

2020-08-29 少爺的大後方

原本已經撤檔的《囧媽》,年初一全網獨播,請全國人民免費看電影,雖然破壞了院線的行規,但這個破天荒的舉措,在這個被疫情陰霾籠罩的春節,確實為人們帶來了一絲輕鬆,讓人們暫時地忘卻了恐懼。但影片播出三天後,豆瓣評分從開始的6.5一路降到及格邊緣6.0的結果,卻有些讓人始料不及。

但說句心裡話,從劇情來講,這部影片也確實只能打及格分,且不說有些情節硬湊,捨去也不影響故事發展(比如路遇俄羅斯姑娘娜塔莎那段),有些劇情太過荒誕,經不起推敲(比如冰面突遇宋小寶天降熱氣球送他們去劇場),有些笑點為了搞笑而搞笑(比如乘務員賈冰的每次出場),單單從「講故事」本身來說,對主題——愛一個人不是控制和改造,而是尊重和接納,呈現得過於表面和刻意,煽情有餘而出彩不足。

並且觀眾最想了解,或者說最能獲得啟發的部分——究竟如何與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執念真正的和解,從而做到對他人的尊重和接納,影片並沒有給出值得推敲的答案。

畢竟劇中用來化解母子矛盾的兩個關鍵橋段,「徐伊萬因發現母親悄悄留給自己的三顆大白兔奶糖而放棄出差計劃,改而陪母親去莫斯科」和「母子森林偶遇熊出沒,互救顯真情」,安排得過於生硬和牽強,與現實有不少差距。

並且,特殊時刻的母子同心,也不足以證明親子之間的問題真正解決了。多疑、強迫症、控制欲,是人內心根生蒂固的癥結,它代表了一個人看待周遭乃至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不是一兩次危機下的本能反應就可促其頓悟改變的,但影片處理得過於理想化,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觀眾對這部電影並不太買帳的原因之一。

父母「控制欲」下的吶喊:我這輩子都是為你活的,但你卻這麼不乖!

影片中的盧小花,是一個對兒子有著很強控制欲的母親,小到兒子該吃多少塊紅燒肉,大到兒子媳婦什麼時候應該生孩子,她都要過問,能控制的就控制(比如吃肉),不能控制的就監督催促(比如生孩子),而當兒子牴觸反抗時,她最痛心疾首的心靈拷問是:你怎麼這麼不乖?

子女:我為什麼應該乖?應該聽話?

父母:因為我這一生所做的事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能不知好歹?

以上是子女反抗時,父母最常說的話。可是你給予的正好是對方需要的,那對他來說,才是真的好。而如果你給予的是他不需要的,那叫多餘;如果強行要他接受,那就是煩惱和壓力。

而影片中母親盧小花強給兒子徐伊萬餵小番茄,對他的私生活多方窺探和懷疑,不停說教的場景,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紛紛感概:是在我家裝了攝像頭嗎?那不是我媽和我的日常生活嗎?

為什麼有那麼多父母在孩子成年後,甚至早已成家立業後,仍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總想孩子按著自己的設想來生活呢?這份帶點強迫症和焦慮症的控制欲,到底從何而來?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們是養育我們的人嗎?

親子矛盾的根源之一:父母將孩子的人生視為自己的責任

如果我們活著的原因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孩子;如果我們對自我價值的感知,不是通過自己做成了什麼,而是通過確認孩子過得「好」,那我們和孩子關係就會越走越擰巴。

正如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的那樣:「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幹涉。」


孩子的生活過得怎麼樣,是孩子的課題;我們的生活想過成什麼樣,是我們的課題。當我們把自己的課題和孩子的課題混為一談時,矛盾往往就隨之而來。

劇中的母親盧小花年輕時面對酗酒、家暴的丈夫,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但因為兒子的存在,讓她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勇氣,她告訴自己「我這輩子就是為你(兒子)活的」。

而問題也正出在這裡,如何處理和不稱職,甚至有些不堪的丈夫之間的感情和生活,是她要面對和解決的「婚姻」課題,這個課題裡的主人公是她和丈夫,而不是她和兒子。當兒子成為填補她婚姻傷痛的安慰劑,甚至是她活下去的理由時,兒子的人生便成為她一生中最主要的課題了——但這卻是一場嚴重的錯位,在孩子日益成長,越來越渴求獨立的過程中,將孩子的人生視為己任的母親,會想盡各種辦法,避免孩子的軌跡偏離自己的掌控。

因為,孩子」失控」了,就等同於自己的人生「失控」了

與父母和解前,先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課題」

被父母控制的我們,就完全無辜麼?也不完全是,因為從小被「控制」著長大的我們,會不自覺地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就像劇中的徐伊萬會不自知地像母親改造他一樣,想要改造自己的妻子,而這也成為他被離婚的直接原因。

從小被他人(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父母)妄加幹涉人生課題的後遺症之一,就是會不清自己的人際邊界,搞不清哪些課題屬於自己,哪些屬於他人,甚至也會像父母那樣觸犯了不屬於自己的「領地」而完全不自知。

而我們要從父母的控制中脫離出來的前提,是要先理清自己的人際邊界,將目光向內看,問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當中哪些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的,哪些是需要通過控制別人才能實現的。

比如你有每天洗澡的習慣,那是你的權力和自由,你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實現;但是你的伴侶沒有這個習慣,那你要面對的,不是如何改變他的習慣,而是如何與他的習慣相處。因為他人的習慣是他人的課題,改與不改是他人的行為自由;而如何調整自己,與自己習慣不同的人相處,才是我們的課題。

當我們能夠分清自己與他人的課題時,才能在感到自己的人生被父母幹涉,甚至控制時,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而不會陷入「我到底是對是錯」的困惑中

改變你的應對方式,堅持自己,但不忘回饋

回想最近一次父母強行要你按他們的想法去做,而你並不願意的場景,將他們對你說的話,用他們當時的神態、語氣重複一遍,比如「我這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就不知好歹?」「你為什麼這麼不聽話?你這個不孝子!」「如果你不這麼做,我就當白養了你!

感受一下,說這些話的時候,你的感覺是「很有力量」,還是「很沮喪」「很無力」?

是後者,對不對?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菲.福沃德在談到如何面對情感勒索和控制時,曾這樣寫道:記住,你正在和那些覺得無力的人交涉,他們害怕你會傷害會拋棄他們。


沒錯,父母想要控制子女的背後,其實是無力感的體現,害怕子女不再需要他們,也害怕自己在子女面前不再有價值,甚至害怕子女會離他們遠去。越害怕,就越想控制。

但是如果我們每次面對這樣的情況,都屈服、逃避,或者用慣常的方式進行抵抗,那麼,事態只會形成一個又一個的輪迴,而不會有任何的改變。因為相同的方式,只能得到相同的結果。

而改變的第一步,是先調節好自己面對的這種情況時的情緒,平靜地面對。因為我們的憤怒或恐懼,可能會遭來對方更強烈的控訴,因為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就像影片中前半段徐伊萬對母親充滿情緒的反抗,引來的是母親更大的傷心和憤怒。

而當我們能夠平靜地對話時,也會緩解溝通的氛圍,即便無法讓父母完全平靜下來,也至少不會讓我們因為情緒失控而讓「改變計劃」功虧一簣。

接下來,對父母表示肯定。比如,「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很愛我,我也很在乎你的感受,很怕你傷心」。因為父母「控制」心態的背後是無力感的體現和對價值感失去的害怕,但當他們發現子女能夠「看見」他們時,他們的內心也會慢慢軟化。

然後,表達你的立場,溫和而堅持。比如,「我知道這對我們來說都很難,但我還是會堅持我的決定。」雖然,你很可能會遭到父母強烈的反擊,但請保持溫和而堅定的立場。因為你的妥協就意味著你再一次同意了他們幹涉你的人生課題。想要改變生活狀態,就要改變我們慣有的應對方式

注意時常感恩、回饋父母。比如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逢年過節以及生日的時候為父母準備禮物;如果和父母住在一起,時常表達對他們照顧自己生活的感激,這樣會讓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子女對自己的尊敬和重視。因為父母對子女進行幹涉和控制的動因之一,便時害怕失去子女,並將子女對自己立場的堅持視為對他們的反抗和無輕視。但當他們感受到子女平時對自己的尊重和在乎時,會更願意去理解子女真正的需。

就像我的一位心理老師說的那樣,每個人的家庭關係就像一本「情感帳戶」,所有的感謝、饋贈、滿足、擁抱等,都是「存款行為」;而要求、索取、反抗、拒絕等,則都是「取款行為」。如果只有取款,而沒有存款,或者取款遠大於存款,導致帳戶出現赤字,那麼關係的破裂也是遲早的;但若存款遠大於取款,那麼偶爾的爭吵、拒絕不會動搖家庭關係原有的親密和牢固

當然一段關係的形成是長久互動的結果,要有所改變,也將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但只有開始改變了,才有可能獲得想要的結果。

願我們都能與自己和解,與父母和解,獲得平等而尊重的親子關係。

不論這份親子關係是父母和我們,還是我們和孩子……

相關焦點

  • 電影《囧媽》:那個控制欲滿滿的「囧媽」,你究竟了解多少?
    前言 《囧媽》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電影。 大年初四和家人一起看了《囧媽》。 通常,我們對父母一個態度,對愛人或者孩子(尤其是孩子)又是另一個態度。在親密關係中的角色不同,使得我們可能一方面抱怨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又不自覺地希望愛人或者孩子聽自己的話。
  • 《囧媽》:囧的不是父母的控制,囧的是父母的愛
    囧媽》上線後,很多人表示,對於電影中反映的母子矛盾感同身受。有人說,電影中的母子關係簡直就是活脫脫的現實版父母和自己。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似乎已經成為了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問題,很多人都被這個問題困擾著。
  • 徐崢被「囧媽」逼到崩潰:父母的控制,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為了不給國家添亂,我們絕大部分人也都選擇呆在家裡,而《囧媽》這部電影在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的免費上映,對我們來說無疑是個大福利。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一方拼命控制,一方瘋狂逃離,這樣的親子關係,註定充滿危機。
  • 《囧媽》|囧的是父母還是我們?
    網上有人說徐崢導演的《囧媽》笑點不夠,矛盾不夠衝突,邏輯不夠,例如徐崢演得伊萬是怎麼抵抗的了西伯利亞的寒冬一夜而還能走能跑的?完全就是大年初一的免費上映賺了一波口碑。前幾日我在電腦上看完了這部電影。而也養成了我們以自我為中心,不太能顧及旁人感受的個性。於是矛盾的激化,是誰也不能理解誰,都在自己的世界中堅持著。大多數的父母會覺得你挑戰了父母的權威,而你覺得父母頑固不化,世界上生來人人平等,有道理就是對的。中國式的家庭關係中,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
  • 《囧媽》:您與囧媽盧小花做過比較嗎 😂
    作為90後孩子的母親,觀影后感觸頗深,從囧媽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1囧媽控制欲極強。我們看到囧媽始終想把兒子變成自己理想中的兒子,不斷地控制與改造。囧媽一心一意地改造兒子,兒子一直在逃離。愈是控制,愈是受到別人的疏離與逃避。一般來說,控制欲超強的母親,婚姻大多都是不幸的,她們會全身心地投入在下一代身上。丈夫的缺席,使囧媽的生活裡只有兒子,兒子是她生命的全部。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不是單純的孩子,而是集孩子與丈夫於一體。2囧媽對兒子過度關心。
  • 被低估的《囧媽》:從父母覺醒的角度,我得到了這4點教育啟示
    前幾天刷豆瓣時,突然發現《囧媽》的評分竟然滑到了5.9。我覺得徐崢這次有點冤,不是《囧媽》不好看,而是大家對他期待太高,所以覺得落差大。一、孩子映照出父母的成功與失敗《囧媽》一開始就展現了徐伊萬和張璐的失敗婚姻。
  • 《囧媽》囧媽的窘迫
    《囧媽》是今年賀歲檔的一部電影,講述了主人公伊萬的媽媽在前往莫斯科列車上對兒子伊萬的種種控制,以及危難來臨的時候捨生忘死保護兒子的偉大舉動。 1整個影片都圍繞母子倆相處的細節來展開。
  • 囧媽:讓我們學會適當的放下,比擁有更好
    兩代不同的思維模式引發的盾折射出愛、親情壓下的控制欲前半部分母子在火車上衝突,產生的笑點以喜劇化表演方式帶出來的自然。徐伊萬陰差陽錯和自己的母親困在一個車廂,他不得不陪母親去莫斯科紅星劇院演出,完成老人的夙願。在K3火車上,互虐六天六夜,囧媽對兒子的母愛和兒子對母親的無奈,通過黃梅瑩和徐崢的精彩表演,表現的淋漓盡致。
  • 新春賀歲電影囧媽觀後感
    母子之間的冰山,卻在不斷消融……囧媽控制欲太強,幹涉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什麼時候生娃」,小到「申時排尿」、「一頓吃幾塊紅燒肉」等等。有個片段,母親上火車時,帶了紅燒肉,兒子吃得心滿意足。母親卻在剩最後一塊肉時,蓋上蓋子,抱怨兒子:你看看你,臉上的肉橫著長,肚子大的像個孕婦。難看死了,身材都管不好,怎麼管得好家裡。
  • 《囧媽》:在撕扯的中式親情關係裡,如何與自己、與世界和解?
    無疑,《囧媽》這部大年初一在線上免費放映的賀歲大片,是必看之一。本以為,這部戲會像之前的《泰囧》、《港囧》一樣讓我們樂得捧腹大笑,沒想到結果卻是讓人心酸得潸然淚下。每個家庭或許都有同款「囧媽」 《囧媽》裡的母親盧小花,有很多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父母影子,擔心兒子沒吃飽,她喜歡不斷的投餵:不顧他在打工作電話,小番茄、雞蛋一頓狂塞;
  • 《囧媽》告訴我們:這才是親子模式的正確打開方式
    【豆芽芊芊專欄】《囧媽》告訴我們:這才是親子模式的正確打開方式原創作者|豆芽芊芊01今年春節,在家看了電影《囧媽》後,只想大呼:「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囧媽》講述了正在鬧離婚的小老闆徐伊萬,纏身於商業糾紛中,為了拿回護照,卻陰差陽錯地同母親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
  • 《囧媽》---囧的不是母親,而是扭曲的親子關係
    說到《囧媽》,我們不得不提徐崢導演之前所拍的「囧」系列電影,從《泰囧》到《港囧》,再到現如今的《囧媽》,每一部電影中都有它獨特的徐氏幽默,讓觀眾在被逗樂之餘還收穫了一份生活道理。同樣,《囧媽》這部電影也沿襲了這樣的一個路線。
  • 《囧媽》:控制和佔有背後別樣的愛
    今年的春節很特殊,受疫情影響,全國院線春節檔電影全部下架,徐崢自導自演的電影《囧媽》在今日頭條上免費公放。不喜歡它的觀眾認為,《囧媽》砸了徐崢的「囧」字招牌,故事的發展很不連貫,有著很多邏輯硬傷,全靠「天降神兵」來推動劇情。喜歡這部影片的觀眾則從中看到了人類情感的厚重與複雜。蕭伯納說,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隱藏著甜蜜的愛。而母愛便是這麼一個缺陷中隱藏著甜蜜的愛。
  • 電影《囧媽》觀後感:徐崢有所進步,還是原地踏步?
    抽空看了一下電影《囧媽》,也來談談自已的一些感受。首先要感謝山爭哥哥把電影《囧媽》 放在網絡上免費觀看,的確衝淡了一些疫情下的恐慌氣氛。看到客串出演的高以翔又難過了一下,過去的一年我們真的失去了太多美好的東西。至於他和院線的矛盾,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就不去評論了。
  • 從人物塑造、情感呈現、觀影技巧等角度解讀賀歲片《囧媽》的魅力
    本想著只能等待電影重新上映再去電影院看了,沒想到字節跳動買下了《囧媽》的版權,觀眾可在字節跳動旗下各平臺免費觀看。不管是提檔、撤檔,還是免費線上觀看,《囧媽》這部賀歲片可以說是春節期間最受關注的電影了。
  • 《囧媽》徐伊萬:你的控制欲是孩子的「災難」
    《囧媽》開播就引來各種熱議話題。很多人認為是個爆笑劇,實際是個充滿淚點的親情故事。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難道你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 《囧媽》:中國父母「你休想逃出我的手掌心」,其實孩子需要自由
    本來要在院線上映的賀歲片電影《囧媽》選擇了在線上免費播出,相信看過該片的觀眾會對影片中的「囧媽」盧小花印象深刻吧?導演給其設定的人設就是一個對子女有著強烈控制欲的母親,從小到大,都將兒子徐伊萬「操控」在自己的手中,為了讓年過40歲的兒子多陪陪自己,故意將手機丟到了水杯中。而作為兒子來說,對於這樣的母親,卻是無時無刻地萌發出想要「逃離」的欲望。
  • 《囧媽》:衝破控制與逃離的刻板心態,走向親子關係的溫暖和解
    「我們試圖用電影來幫助年輕人完成一種表達。希望大家看完電影以後真的想回去跟媽媽呆一下,一起吃頓飯,也希望父母看完之後,會覺得需要跟孩子換一種相處方式。」這是徐崢在電影《囧媽》發布會上的期許。而我認為,《囧媽》衝擊了親子雙方控制與逃離的刻板心態,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原生家庭關係走向緩和的突破口作用。《囧媽》屬於公路電影,說的是機緣巧合下徐伊萬(徐崢扮演)與媽媽盧小花(黃梅瑩扮演)在北京-烏蘭巴託-莫斯科的K3次綠皮火車裡度過了六天六夜的故事。
  • 通過電影《囧媽》讓我們思想,愛在哪裡?
    現在我們來一起談談觀後感吧!個人感覺囧媽還是很好的。徐崢在搞笑和情感上的拿捏較之前的囧系列有過之而無不及。老年父母和成年兒女之間的相愛相殺表現的很傳神,有過類似經歷的家庭應該很有代入感。同時,過年賀歲片,家和萬事興的話題才有氛圍,「愛的挑戰不是長久去愛自己幻想出來的丈夫、妻子、兒女,而是面對真實的人,活出舍己而不掌控的愛。
  • 夜思 | 徐崢《囧媽》看哭萬人:與父母和解,是我們一生的修行
    徐崢《囧媽》看哭萬人:與父母和解,是我們一生的修行來源:洞見 | ID:DJ00123987作者:洞見大年初一看了徐崢的新片《囧媽》,竟然被電影中的這句臺詞給弄哭了。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處。在我們小時候,他們是如大山一般的依靠。可是,從什麼時候起,一路引領我們成長的人,成了我們到處吐槽、試圖掙脫的枷鎖?徐崢曾笑言:「我和媽媽沒法呆在一起超過三天,三天以後必定會吵翻了。」這也是他創作《囧媽》的靈感來源。徐伊萬,一個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