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中國父母「你休想逃出我的手掌心」,其實孩子需要自由

2021-01-14 果莓媽媽

本來要在院線上映的賀歲片電影《囧媽》選擇了在線上免費播出,相信看過該片的觀眾會對影片中的「囧媽」盧小花印象深刻吧?導演給其設定的人設就是一個對子女有著強烈控制欲的母親,從小到大,都將兒子徐伊萬「操控」在自己的手中,為了讓年過40歲的兒子多陪陪自己,故意將手機丟到了水杯中。而作為兒子來說,對於這樣的母親,卻是無時無刻地萌發出想要「逃離」的欲望。

關注該片影評,會發現許多網友留言道,「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媽」。該片導演將一個存在於我國原生家庭的普遍現象以調侃的方式加以揭示,引發了熱議,不知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家長會不由自主地操控孩子的選擇,將對孩子的愛無意間變成控制,將孩子當作自己手中的「傀儡」呢?

不可否認,這樣的家長還是抱著「為孩子好」的目的行事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卻產生了偏差,結果就偏離了早先設定的目標,結果就是家長越想「控制」自己的孩子,孩子越想逃離家長,走向了家長和孩子都不願意看到的結局。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父母不知不覺就把對孩子的愛變成「控制」了呢?

一、囧媽:父母不知不覺就把對孩子的愛變成了「控制」

1、家長經驗豐富,懂得比孩子多

或許是家長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在變化多端的世界中會吃虧,因而將其行為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家長會認為自己經驗豐富,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會為孩子鋪好一條前進的道路,只要孩子按照這條路走,就不會有錯,就會少摔幾跤,不想卻是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也會有自己的思想的。

2、家長擔心會失去孩子

從《囧媽》中可以看出來,其實,盧小花心中還是有種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雖然她已經70多歲了,但在撫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她一直有種不安全的心理,擔心孩子會離開自己,自己已經失去了丈夫,再失去孩子的陪伴,心理上會承受不了,殊不知,在這種心理影響下產生的舉動,反而對孩子的刺激更大。

3、家長的焦慮感在作祟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控制也是在生活中碰撞而產生的,當孩子出現逆反行為,家長會更加焦慮,為啥孩子這麼小,就不聽自己的話了呢?那他長大之後,還不「反了天」?怎麼能不對孩子多操心、多控制呢?於是,孩子的成長史,也就成為了家長與孩子不斷正面交鋒的戰爭史了。

在影片中,徐伊萬表現也值得令人深思,面對媽媽對自己生活的幹預,在默默地反抗,卻又顯得那麼無助。影片也給大家帶來思考,為啥在媽媽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想到的卻是逃離呢?

二、控制型媽媽只會讓孩子選擇逃離

1、孩子缺乏了行事自主權,會感到迷茫

當孩子長大一些時,會逐漸感受到被家長操控下的不自在,孩子甚至會在遊戲時不由自主地聯想,若是遇到這種情況,媽媽會怎麼想,她會怎麼讓我做?若是我不這樣做,媽媽會有哪些想法?內心總是遇到這些疑問,會致使孩子缺乏行事的自主權,不但自己缺乏了主見,還會越來越感覺到迷茫和焦躁。

2、孩子事事被家長控制,會降低其自信心

孩子做件事情,家長會提出自己的異議,孩子會怎麼想?想法和行為都不受自己的大腦所控制,只能慢慢地失去自我,他們會在內心形成一種假設,會想到或許真的是自己太差了,能力太低了,而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再想想媽媽已經料想到了未來,將自己的一切安排得那麼好,長久以往有這種心理暗示,會嚴重影響其自信心的建立。

3、孩子屢屢被家長打擊,會產生對家長的冷漠感

孩子也是會有自己的想法的,當其想法與家長的不一致時,操控性的家長會對孩子的意見形成打壓的事態,而孩子在屢屢被家長打擊之後,怎麼能不產生一種冷漠感呢?對於孩子來說,總是被家長幹預的生活,是難以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愛的,使得家長本來是以愛孩子為出發點的行為,卻是背道而馳。

每一個人都嚮往行為和思想上的自由,自由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家長大可不必事事為孩子操心,事事為孩子做主,家長不妨適度放手,還可以鍛鍊孩子獨立成長的能力,不至於長大成為一個什麼都不會做的懦弱「媽寶男」。所以,適度地給孩子自由的發展空間,也是成長的需求。

三、自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需要自由

1、尊重孩子,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

有些操控性人格的家長經常處於矛盾之中,他們希望看到孩子成長,又不希望孩子長大了離開了自己,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禁錮是不起作用的。只有順應成長的客觀事實,尊重孩子的思想獨立抉擇,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將來的孩子才會形成豐滿而有質感的人格。

2、經常和孩子談心溝通

家長和孩子要經常交流溝通,此時,家長和孩子要處於一種平等的狀態,家長不能有盛世凌人的氣勢,非得讓孩子聽自己的,而是要保持同理心,以平和的姿態、柔和的話語和孩子交流,孩子才能敞開心扉和家長交流,家長也可快速地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

3、讓孩子感受愛時,不要產生壓迫感

在家長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不論是談話還是行事,都不能讓孩子有被壓迫的感覺,家長要多以潤物細無聲的愛來陪伴孩子,家長也不要總是將「愛孩子」「為孩子」等話掛在嘴邊,讓孩子產生壓力,而家長卻還不知道。

都說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這話不假,在《囧媽》中,面對一隻突如其來的母熊,盧小花願意犧牲自己去拯救徐伊萬。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可以見到類似場景的,車禍中將孩子託起來的父親,有了錢先滿足孩子需求的母親等等。但在家長表達這種無私的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簡單地去「控制」孩子,那樣的話,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想到的卻是逃離式的「自由」,反而會偏離家長的預想軌道。

今日互動話題:請問您是一位控制性的家長嗎?您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都是如何表達自己想法的呢?孩子願意接受嗎?歡迎留下您的想法和建議,一起參與話題討論。

相關焦點

  • 《囧媽》:中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像如來佛祖和孫悟空
    孫悟空與如來打賭:若一個筋鬥翻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則孫悟空贏,讓玉帝將天宮讓給他;若孫悟空不能翻出如來的手掌,則孫悟空"還下界為妖,再修幾劫"。結局大家都知道:孫悟空自以為勝券在握,卻最終還是未逃出如來的手掌心,由此被壓在五行山下,安生了500年。
  • 《囧媽》:我需要愛,更需要自由
    愁雲慘澹中,傳來一個消息,從大年初一零時起,由徐崢導演的《囧媽》可以在手機APP上免費觀看,這在中國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這一破天荒的暖心舉動,讓被迫宅在家裡的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賀歲喜劇片的歡笑與溫情,算是災難中的一抹小確幸。
  • 《囧媽》|囧的是父母還是我們?
    網上有人說徐崢導演的《囧媽》笑點不夠,矛盾不夠衝突,邏輯不夠,例如徐崢演得伊萬是怎麼抵抗的了西伯利亞的寒冬一夜而還能走能跑的?完全就是大年初一的免費上映賺了一波口碑。前幾日我在電腦上看完了這部電影。基本造成了,一家就圍著一個孩子轉的局面。而也養成了我們以自我為中心,不太能顧及旁人感受的個性。於是矛盾的激化,是誰也不能理解誰,都在自己的世界中堅持著。大多數的父母會覺得你挑戰了父母的權威,而你覺得父母頑固不化,世界上生來人人平等,有道理就是對的。中國式的家庭關係中,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
  • 《囧媽》:總講為你好的父母本質還是巨嬰,家長更需要「斷奶」
    電影《囧媽》在網絡平臺上線,給觀眾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引發了觀眾的思考。《囧媽》中的徐崢飾演的徐伊萬和母親盧小花之間的相處模式,相信讓不少的觀眾覺得感同身受,伊萬和母親的互動,正是中國社會傳統母子關係的一個縮影。而現在,這樣傳統的母子關係依舊存在。我的髮小小A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被低估的《囧媽》:從父母覺醒的角度,我得到了這4點教育啟示
    前幾天刷豆瓣時,突然發現《囧媽》的評分竟然滑到了5.9。我覺得徐崢這次有點冤,不是《囧媽》不好看,而是大家對他期待太高,所以覺得落差大。最令人深省的是,表面上是母子二人6天6夜的莫斯科之行,實則是在探討中國式親子關係。父母與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夥伴,而只有父母的覺醒和改變才是真正教育的開始。於是,重溫《囧媽》時,我從那些看似搞笑的情節裡,開始思考關於父母覺醒的問題。
  • 徐崢被「囧媽」逼到崩潰:父母的控制,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因為我是你媽呀!」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每次我和媽媽理論,媽媽最後都會用一句話終結,那就是——「我是你媽!」媽媽一直是一個偉大的稱號,她賦予孩子生命,也養育孩子長大,但是媽媽不該成為控制孩子的藉口,或者道德綁架一個人的理由。
  • 囧媽的不幸,是為你而活,而不是為我而活
    世間多少的無奈與不解,就是你給予的並不是我需要的。《囧媽》講述了一個中年男人遭遇的危機:與另一半鬧離婚,與父母的各種不對付,以及對未來事業的危機,都通過在一趟開往莫斯科的K3次列車上展現了出來。《囧媽》展現的社會問題其實在真實社會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喪偶式育兒」,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子女或者另一半,常常掛在嘴邊的「我是為你好」等等,這些畸形的觀念存在於大部分的腦海中,而且一代傳給一代。伊萬的母親是這樣,伊萬在這種環境薰陶中也學會了掌控別人的相處方式。其實,我們生活中這類人比比皆是。
  • 《囧媽》囧媽,彼之蜜糖,吾之毒藥,皆因不懂界限感
    我現在是育兒領域的創作者,咱今天還是要從育兒的角度聊聊這部片子。和前兩部「囧」系列的片子相比,《囧媽》少了一些低級趣味,多了一些深刻的寓意。雖然是以「囧」為賣點,但卻引發了對母子關係、夫妻關係的思考。尤其是對於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孩子,身側有伴侶。有類似的經歷,會有更多的共鳴。
  • 《囧媽》:您與囧媽盧小花做過比較嗎 😂
    這部影片所講的一個個故事存在於許多中國式家庭,盧小花是典型的中國式母親。作為90後孩子的母親,觀影后感觸頗深,從囧媽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1囧媽控制欲極強。我們看到囧媽始終想把兒子變成自己理想中的兒子,不斷地控制與改造。囧媽一心一意地改造兒子,兒子一直在逃離。
  • 電影《囧媽》:那個控制欲滿滿的「囧媽」,你究竟了解多少?
    我已過了不惑之年,既是女兒,又是媽媽。當我作為女兒時,有時會感覺到父母對我管得太多太細,可當我是媽媽時,也看到過兒子眼中流露出的不耐煩。 就像影片中徐伊萬對自己的媽媽說:「在你的心裏面,住了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那個你想像中的兒子。」
  • 《囧媽》不囧?但它是我看過的最溫暖的徐崢電影
    《囧媽》在喜劇效果上確實不如前兩部,但它是我看過最溫暖的徐崢電影。今天我將從公路形態電影的特點、影片多種視聽語言的運用以及電影宣揚的價值觀三個方面來分析《囧媽》的溫暖之處。 例如影片中的盧小花,打著愛的旗號,控制孩子:孩子應該吃什麼,什麼時候上廁所,什麼時候要小孩等等,特別是那句:「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呀?更是道出無數中國式媽媽的心聲,這簡直是中國式媽媽代表。但她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愛對於孩子來說,是沉重的,是一種無形的負擔,最終只能逼著孩子遠離自己。
  • 《囧媽》:你不需要做個完美媽媽,60分,就足夠好了
    電影《囧媽》海報大年初一,《囧媽《囧媽》反映出的親子關係問題,讓我不禁深深反思:父母孩子間該怎樣溝通?如何糾正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不利影響?我作為一個媽媽,怎樣才能讓自己做得足夠好?父母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系統,都有各自真實的感受。只有尊重彼此,方能和諧相處。作家張德芬曾說,個體與個體之間常常是彼此吞噬的關係。說白了就是如果你沒有自我,就容易被對方吞噬。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是如此。
  • 解析電影《囧媽》:「假性互惠」的親子關係,既傷孩子又傷自己
    我一說到《囧媽》,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徐崢給了所有觀眾一個驚喜:本以為新年沒電影可看,可徐崢卻請所有人在大年初一免費看《囧媽》!雖然這件事早已結束了喧囂,但關於《囧媽》這部電影的爭議還是存在,很多人都說徐崢雖然給了所有人驚喜,但在看完電影時卻覺得"囧"系列一部不如一部。
  • 《囧媽》徐崢被逼哭,「囧媽」到底踩了哪些為人父母的坑?
    一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式中國父母 在火車上,徐伊萬以往故意淡化遠離的問題變得無處可逃,窩著一肚子偏見和怒火的母子就像一點即燃的火藥桶,旅途裡處處瀰漫著硝煙。 母親盧小花一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表情,對孩子的生活和精神掌控無孔不入。
  • 徐伊萬:囧媽?其實最囧的只是自己|電影《囧媽》解析
    看《囧媽》已有時日,一直未寫影評,今有閒暇,遂論之一二一、張璐和伊萬感覺並不是一個生活空間的人從電影塑造上,似乎張璐更為理性或者「正面」,但是我認為伊萬更有「人味」。如果有兩種感情相比較:父母、夫妻,夫妻感情更需要交流和溝通,而與父母的感情應該是建立在好的夫妻感情的基礎上,去發展。電影一開始,張璐因要去美國,把貓咪送回來找伊萬代管,順便談了離婚籤字和伊萬媽媽的事。
  • 《囧媽》:愛,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電影《囧媽》上演的故事情節其實很多都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發生著,做父母的無法理解結婚多年的小夫妻怎麼還不要孩子,做子女的也無法理解母親為何要選擇漫長又極不舒適的綠皮火車,還有諸如此類兩代人之間種種的不理解,就像電影中徐伊萬幾次對他媽說的那句話:「媽,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啊」?
  • 春節檔電影《囧媽》:子女與父母該如何和解?-虎嗅網
    春節檔影片一直以來的規律是大年初一上映,院線可提前排片並定下人員輪班,《囧媽》提檔將導致院線工作人員無法在大年三十這個全年唯一的休息日與家人團聚,讓行業人士怨聲載道。意外的是,因為肺炎疫情,1月23日,春節檔七部影片集體宣布撤檔,次日,《囧媽》宣布將於大年初一零點起在網絡平臺免費播放,該片也成為中國首部繞過院線直接網播的春節檔電影。
  • 豆瓣5.9分,《囧媽》恰恰見證了徐崢的成長和電影業的無限可能
    隨著年輕人自我意識的崛起,那些高呼著自由口號的年輕人,全盤否定父母「投餵式」的愛而拼命逃離,那一時的痛快其實是踩在父母的心血上的。到這裡,很多人要說是道德綁架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控制和改造只是父母單方面的一廂情願。這恰恰是年輕人的悲哀。養兒方知父母恩。
  • 囧媽:解開你與父母之間的矛盾需要做好一件事
    《囧媽》這部電影終於如期的在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免費播出,看完之後,我覺得徐崢飾演的角色伊萬,其實是一個值得反思的角色,而伊萬的媽媽是值得我們同情和反思的角色。就像我們現在和父母談論為什麼會吵架,其實更多的是我們已經開始慢慢有自己的意識,可是,父母還是依舊以為我們還是個孩子,會聽他們的話,這就是矛盾產生的原因——我們的成長父母已經跟不上。
  • 《囧媽》其實不囧,是被忽視了的愛
    囧媽》也有一種別樣的方式與觀眾見面了。這一系列的特寫鏡頭無一不是在表達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卻被孩子看作是多餘甚至有點令人討厭的現象,也正是現實社會親子關係一角的縮影。《囧媽》海報俗話說,事出必有因。反過來想一想,事情都有兩面性,網際網路也是一把雙刃劍,雖說增加了你與親人之間溝通的障礙,如若不能靜下心來,給家人多一分的耐心,把新的事物介紹給他們,這是否也是網際網路為你增加了與親人之間溝通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