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2020庚子鼠年春節,真是一個比較囧的春節。
肺炎病毒肆虐,無數的人面臨有家不能回的囧境,商場超市電影院更是無人問津的囧態。
愁雲慘澹中,傳來一個消息,從大年初一零時起,由徐崢導演的《囧媽》可以在手機APP上免費觀看,這在中國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這一破天荒的暖心舉動,讓被迫宅在家裡的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賀歲喜劇片的歡笑與溫情,算是災難中的一抹小確幸。
徐崢的囧系列電影,一直是喜劇,但看完這部電影我發現,它不如前幾部笑點多,反而讓人笑中帶淚,不自覺地去審視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不得不說有很強的代入感。
影片通過一對母子在火車上相處的6天6夜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我們看到了一對衝突不斷的母子,一個極盡所能控制孩子的母親和一個一心想要擺脫控制的兒子。也為我們展示了他們如何解決衝突,獲得完美結局的方法。
這對母子的相處模式,是現實生活中無數個家庭的縮影,是很多家庭都面臨的困局,濃縮起來就兩個詞:控制和自由。
影片剛開始,就讓男主人公徐伊萬面臨著一個危機:親密關係危機,他的妻子張璐即將離開他去往美國。
而親密關係危機的製造者,正是徐伊萬本人,電影很直白地告訴了我們原因。
在妻子即將離開時,他拿出一盞檯燈,告訴她:「我幫你修好了。」
當妻子張璐沒有按照他的期待說出感激的話,而是「我從沒喜歡過這個檯燈時」,他立刻質問對方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
張璐的一番話讓我們看出她實際上對於被掌控的生活的厭煩:這就是我們之間存在的問題,你的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意識到我不是你想要的那個人嗎?
妻子帶著兩人共同的項目去了美國,伊萬為了阻止她追到機場,因為帶錯護照,他不得不去找已經坐上開往莫斯科的火車上的母親,卻因為親情的牽絆而最終選擇與母親一起去莫斯科。
從這開始,母子倆的矛盾開始凸顯,我們才發現那個一心想要掌控妻子的男人,只不過是個一直被母親掌控,沒有自由的孩子。
伊萬的母親,是我們最熟悉的那種「中國式」母親,任勞任怨,疑神疑鬼,嘮嘮叨叨,熱衷於發60秒的語音方陣,轉發公眾號上五花八門的養生文章。
一直被母親過度掌控的伊萬在狹小的火車上面對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大到夫妻性生活生孩子,小到吃飯喝水上廁所,終於讓他窒息到爆發,終於對母親說出心裡話:「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像中的兒子。」
竟然與妻子張璐對自己說的話如出一轍!
而母親也被他這句「在你眼裡所有的事情都是問題。我婚姻是問題,身材是問題,接不接電話生不生孩子都是問題。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我不是你養的寵物狗」懟的不知所措,發出「你怎麼一點都不乖啊」的疑問。
而在他們母子倆的衝突中我們也間接得知,伊萬的父親正是因為忍受不了伊萬媽媽的掌控,在失去自由的壓抑中死去的。
也因此我們知道了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親子關係,一旦一方千方百計實施掌控,讓另一方失去做自己的自由,那麼這段關係就會走向破滅。
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因為大人永遠聽不懂孩子在說什麼,還總是自以為是。
這就導致了孩子陷在必須掐掉的個性和無以言說的委屈中掙扎突圍,無所適從。
這也是中國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一個代代相傳的問題:一個被馴化的大人,以愛之名教一個鮮活的孩子學著隱忍和懂事。
而美國心理學家帕萃斯·埃文斯指出,這不是愛,這是控制,把控制當成愛,愛就成了一種傷害。
那為什麼那麼多人想控制別人呢?
大多數控制欲太強的人,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所採取的的控制性行為,都是為滿足某種特殊需求的,這種需求很可能違背他們原本良好的目的。
親密關係中的控制行為,意味著控制者希望通過這種行為能讓自己跟配偶更加的親近。
親子關係中的控制行為,意味著控制者希望孩子成為自己心目中更完美、更優秀的孩子。
然而控制行為導致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會傷害到被控制者的身體或情感,因為他們在強烈欲望的引導下,通常會採用破壞性的行為來滿足需求。
所以影片中伊萬會通過與張璐競爭暖霸項目,或者在認為張璐與別人有曖昧時在電話中吼道:「祝你們早生貴子!」
他的需求本是挽留妻子不與自己離婚,卻用這種方式將妻子推的更遠。
而伊萬的母親盧小花通過60秒語音方陣、跟兒子答非所問、私自給兒媳婦張璐施加壓力的方法來幹涉掌控兒子的生活,結果卻是兒媳婦被逼離婚,兒子被自己越推越遠。
誰都不想被控制,誰都嚮往自由,如果我們一直把控制當成愛,愛就成了一種傷害,具體有哪些危害呢?
影片中伊萬對母親說出的和張璐對自己說出的一樣的話,讓我們看的時候感覺很好玩,挺有默契,但深思一下就會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當徐伊萬極度討厭母親的控制欲時,他也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和母親一樣的人。
相信不少人看過《媽媽的遙控器》這個故事,故事中的媽媽擁有一個可以控制兒子人生的遙控器。
兒子小偉偽造成績單後,發現接下來的三天全都過著重複的日子,後來,媽媽告訴他,如果繼續作假的話,他就會一直卡在同一天。
就這樣,媽媽藉助遙控器,粗暴地幹預小偉的一切行為。
不讓他和朋友去畢業旅行;
不讓他和初戀女友交往;
甚至當小偉絕望崩潰割腕自殺後,媽媽也會讓他再醒過來……
最後,媽媽成功地將小偉「改造」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他痛哭流涕地在媽媽面前懺悔,說自己一定會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不讓她失望。
按照母親設定好的路線,小偉長大了,看似功成名就,內心卻有著巨大的缺口。
他想方設法拿到了母親的遙控器,回到與初戀相識的那一天,本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有個快樂的結局,但小偉吃飯時用紙巾反覆擦水漬的一個小動作,卻告訴我們事情沒那麼簡單,母親的偏執狂性格對他的影響,早已根深蒂固。
他變成了和母親一樣的人,想要去控制和改造他人。
《小歡喜》中的喬英子,是在母親控制式教育下成長的代表。
身為學霸,她壓力很大,過得並不開心,因為媽媽對她的期望太高,認為她的志願必須是清華北大。
陶虹飾演的母親宋倩,為了讓她考上名校,逼她喝滋補湯,還給她房間安裝隔音裝置和透明玻璃,以方便全方位監督控制;
英子對航天充滿興趣,在高考誓師大會上,她在許願氣球上寫下了自己報考航空航天大學的夢想,卻被母親嘲笑為「這是什麼東西啊?」然後強行讓她修改成了清華北大。
英子不願意,把氣球推給媽媽,媽媽卻拿著筆要求英子自己寫。
推搡過程中,氣球爆了...
英子的委屈瞬間爆發,狂奔著離開了球場!
母親對英子擁有強烈的控制欲望,始終不肯放手讓英子自己做主,飽受控制之苦的英子受不了母親的處處掌控,選擇跳河輕生,差點給這個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其實陶虹飾演的這位媽媽真的是演出了萬千媽媽的「受虐形象」,和伊萬的媽媽很像。
她們經歷了婚姻的不幸,犧牲自己為孩子為家庭付出了很多,於是,她們把所有的希望和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
殊不知,愛是一把雙刃劍,太過也會傷人!
她們的經歷都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智慧的父母,應該學會在恰當的時候慢慢退出孩子的生活,以平等的人格進行交流,而不是以愛的名義去壓迫孩子。
長期處於被控制下的人,會不停地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會讓產生的負性情緒無處表達,這些積攢的情緒會發洩到自己身上,產生內隱行為問題:社交退縮、上癮行為或是羞愧、焦慮的情緒;或者發洩到其他人身上,引發外顯行為問題,藉由暴力或犯罪行為,在社會上施展,比如攻擊別的同學(很多校園欺凌者的背後都有一個高壓控制的家庭)。
《少年的你》中的霸凌者魏萊就是在家裡被父親高壓控制,然後又把這種行為發洩到他人身上的典型代表。
心理諮詢師左叔說過:「愛從來都是我們奉獻自己,成全對方的最大動力,不要企圖改變另一個人,如果一定有人要改變,不妨從自己開始。」
不試圖改變別人,不強行控制別人,是一種高境界的修養。
那我們如何才能避免成為一個控制型人格的人,去正確處理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呢?
有一種付出,叫中國式的犧牲付出:
「犧牲式」的付出,在現在家庭關係非常常見: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人失去了自我,完全為了伴侶或者孩子而活。這個人既壓抑又隱忍,他/她的口頭禪是:「我還不都是為了你」。
但事實卻是:犧牲式的付出,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幸福。
因為過度的犧牲不是愛, 而是不能承受的負擔。不管對方是伴侶、是父母還是孩子。
犧牲意味著傷痛,意味著不公,只要有傷痛和不公,就會希望獲得代價和補償,一旦想獲得代價和補償就會破壞兩個人關係甚至整個家庭關係。
影片中伊萬的母親婚姻並不幸福,但他為了孩子選擇留下,然後對伊萬說「我這輩子就是為了你而活」,以此來實行對伊萬的控制,當伊萬表現出要脫離她的控制時,她便感嘆:你為什麼不乖了」。
她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這條路也是不同於他人的,不管是面對孩子,還是面對另一半,都要學會愛自己,避免過度犧牲掉自己的自由、獨立和幸福。
從現在開始停止一味奉獻,拒絕過度犧牲,學會愛自己,只有愛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愛他人,得到他人的愛。
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莫斯科姑娘娜塔莎,因為她敢愛敢恨,十分率真,總是願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當她知道未婚夫出軌閨蜜時,破口大罵並扔掉戒指,當她得知未婚夫沒有對不起她時,她又與他盡情擁吻。
而伊萬與母親就不一樣,他們都沒有把自己的內心真正表達出來過,伊萬受不了媽媽的控制但不敢對媽媽說出來,只是浮於形式的日常鬥嘴,而媽媽也沒有告訴過伊萬她和丈夫的真實情況。他們將溝通之門關閉,將真實感受封印在心底,所以才會矛盾重重,衝突不斷。
通過火車上摩擦升級,情緒爆發,伊萬終於吼出來自己的感受時,矛盾雖然到達頂峰,但是很快便通過交心式的溝通得到了化解。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口頭禪:
我為了你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失去了自我,付出了所有,可你卻不懂感恩......
他們不明白的是,一個個體,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然後才有其他屬性,作為伴侶,或者作為父母的角色。
而伴侶、子女並不能代表你去創造價值,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尋找與建立,對生命的探索必須由自己完成。
如果你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伴侶和孩子身上,你自己既不幸福,也會使得伴侶和孩子因為要對你負責而壓力重重。
德國情感醫師愛娃寫了一本書叫《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表達這樣一個觀點: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請將尋找愛的觸角伸向自己的世界。這其實是告訴我們幸福是一種能力,真正的幸福感並不是來自外部的給予,而是來自自我內心深處的滋養。
所以當伊萬媽媽站在那個她心心念念,夢寐以求卻即將謝幕的舞臺上唱歌的時候,她依舊渾身散發著光芒,因為這是她自己的理想,是內心深處的渴望,她也用這高光時刻告訴自己:我愛我的兒子,但從此我要放他自由,我要為自己而活!
而獲得自由的伊萬也終於明白,自己與妻子的關係,早在自己的控制中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他才會有如此深的感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最後,請允許我用一首詩來結尾: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泰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