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一說到《囧媽》,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徐崢給了所有觀眾一個驚喜:本以為新年沒電影可看,可徐崢卻請所有人在大年初一免費看《囧媽》!
雖然這件事早已結束了喧囂,但關於《囧媽》這部電影的爭議還是存在,很多人都說徐崢雖然給了所有人驚喜,但在看完電影時卻覺得"囧"系列一部不如一部。
但我並不細講了,畢竟和我們沒有多大關係,今天我想從育兒的角度解析電影《囧媽》,想和大家談談"假性互惠"會給親子關係造成多大的不可修復的傷害。
《囧媽》:中國父母強大的控制欲
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過年回家最害怕的是什麼?
相信時來自媽媽不斷的嘮叨和不絕的事事關心……
其實,這是媽媽們的通病,甚至會演變成壓垮成年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於孩子來說也一樣,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發現我們強大的控制欲已經將孩子逼到了崩潰的邊緣。
《囧媽》裡呈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極端的狀態,電影的劇情主要是講主人公小老闆伊萬被商業糾紛纏身,卻意外地和母親一起坐上了前往俄羅斯的火車,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不僅要和競爭對手鬥智鬥勇,還要應付和母親時不時的矛盾和衝突。
預告片一開始,一個燙著捲髮的嘮叨女人形象就十分生動了,在她眼裡,不管孩子長多大,永遠都是孩子。
於是她理所當然地給已經當了老闆的兒子嘴裡投食,這讓原本就憂慮商業糾紛的伊萬更加煩心了。
但真正矛盾的開始,還是母親總是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名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管。
"你和老婆的感情怎麼樣了,是不是又吵架了?"
"你每天吃這麼多肯定不健康,要少吃一點。"
"什麼時候讓我報個孫子……"
母子之間總是因為一些瑣碎的日常小事而爭吵,根本無法平等、正常、有效的溝通。
管多了就容易覺得煩,就像伊萬,上車沒多久他就開始和母親吵架,而且吵架的口吻也非常熟悉,好像就是平時家庭裡父母和孩子之間那種日常。
久而久之兩人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大,最後只差點燃一根導火索了。
《囧媽》就是用這樣的一種喜劇方式在一個封閉的火車環境裡,頻繁地輸出和表現母子之間的矛盾,這使得劇情也具有衝擊性和現實性,直面中國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困境和難題。
試想一下,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會像伊萬的媽媽那樣,覺得孩子哪裡都是缺點,總是要不停的嘮叨提醒,放大孩子的缺陷。
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希望孩子好,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孩子即便順從我們的想法,卻過得憋屈,矛盾也會時不時爆發。
究竟是為什麼呢?
"假性互惠"使得親子矛盾越發突出
其實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心理學名詞——"假性互惠"。
"假性互惠"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現象,這種現象不止存在於婚姻關係中,在親子關係中也非常常見。
相信很多人都對"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不陌生,這就是"假性互惠"的一種表現,指的是雙方忽視自己的利益為對方著想,心裡不滿卻不說,保持一種假性的和諧關係,實則卻暗潮洶湧,根本不了解對方的真實需要和喜好。
電影《囧媽》裡,伊萬在和母親相處的六天六夜裡,簡直"生不如死"。
首先母親一看到兒子就先評頭論足一番,說兒子吃得太多不健康,肚子大的像孕婦;並且不顧孩子的感受,就逼著孩子一起和自己做面膜;給孩子準備養生的補品,各種紅豆水、薏仁水;不管孩子餓不餓,都要堅持給孩子投食,但兒子真正想吃的東西她卻不讓兒子吃。
伊萬實在忍無可忍了,他喊道:"我要逃離你!你跟我的距離必須超過10米!"
這讓無微不至的母親瞬間崩潰了,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傾盡一切關心的兒子,對自己這麼不感恩,甚至是仇恨。
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陷入了"假性互惠"的漩渦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會不解,為什麼自己花了這麼多時間、精力、金錢,最終卻換來孩子的不理解和不感恩。
徐崢在接受《十三邀》採訪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很多中國媽媽的愛是控制的,是期待對方活成自己眼中的樣子,所以中國合家歡中充滿了各種廝殺和玄機。"
而在之前很火的反映家庭現實的電視劇《小歡喜》中也存在"假性互惠",喬英子得了抑鬱症,她的媽媽十分不解,自己每天都煲湯給孩子,在學習上極盡全力滿足孩子,還給孩子規劃好了未來,自己付出了一切,為什麼孩子會得病?
其實如果我們用英子的視角看,會發現英子之所以努力學習,是因為她知道媽媽的不容易,而她也因為聽媽媽的話所以放棄了自己最愛的航模,但看著媽媽給自己規劃好的未來,就像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她再也撐不下去"假性互惠"的現實了。
拋棄"假性互惠",才能真正惠及雙方
每個家庭矛盾背後其實都是親子之間的矛盾太過陳舊,缺少溝通,而"假性互惠"更是加重了這種矛盾,衝突才會層層不斷。
因此家長應該在平時生活中警惕注意,千萬不要用"假性互惠"傷及彼此。
1.溫柔的溝通
在《囧媽》裡,伊萬和母親在火車上幾乎沒有好好溝通的鏡頭,伊萬聽著母親的嘮叨和不斷的關心行為,即便再不耐煩也只是順從,只有到了最後的爆發點才顯現出矛盾。
但其實"假性互惠"最怕的就是長時間的延遲,這樣會給雙方一個錯覺:我做的是對的,是對方需要的。
因為最後,《囧媽》這部電影給出了完成和解的正確路徑——溫柔的溝通。
只有溝通才能真正了解和解決孩子真正的需求,而不是靠著自己的臆想或者身邊人的經驗來教育孩子,給予孩子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傳輸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2.彼此的看見
很多子女不能理解為什麼父母要對自己的生活過度幹涉;很多父母也不能理解子女為什麼不理解自己付出的一切。
其實這種不理解背後,都是因為彼此根本沒有真正地了解過。
我們看到孩子喜歡熬夜和賴床,卻不知道這種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逃避心理和社交恐懼;我們覺得孩子到了年紀不結婚,不是因為找不到或者不想結,而是不想將就,期待找到真愛。
我們缺少的是彼此的理解和看見,這種時候家長應該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將孩子當做真正的大人,當做一個朋友來聊天,拉近親子距離,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堅強和脆弱的一面。
3.勇敢地袒露自己的脆弱面
《囧媽》裡,真正的轉折其實都發生在伊萬袒露脆弱面的時候。
他和媽媽說"我離婚了,對不起"時,他完全地將自己的心剖開來,而媽媽也終於理解了他。
在親子關係中,千萬不要覺得袒露脆弱是羞恥的,表達脆弱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表達愛。
不要讓親子關係一直籠罩在"假性互惠"裡,真正的、透明的親子關係是誠實的、緊密的,只有摒棄了"假性互惠",才能打破枷鎖,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我是尼莫小世界,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