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終於把《囧媽》看完了。
開頭笑死,賈冰承擔了這電影的所有笑點。
可是結尾又把我哭慘了,原本覺得黃梅瑩飾演的囧媽看上去太年輕,不像個「老太太」,可是就在她摘下假髮,梳理著稀疏的花白短髮時,我才真正意識到,囧媽老了,自己的媽媽也老了。
這一代入,鼻子就酸了……
可能如膠似漆滿世界撒狗糧的夫妻們體會不到徐崢袁泉的中年危機,但徐伊萬和媽媽的「相愛相殺」的親子關係,卻在我們每個人身邊上演。
一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我們都在「相愛相殺」
坐火車自帶床單、自備米和電飯煲、各種蔬菜瓜果一應俱全,能自帶絕對不在半路上買……
絕對相信「公眾號」,從生活竅門到偏方,任何不知名的養生類公號都可以成為「聖經」……
幾點喝水幾點吃水果,吃多少喝多少都有零有整,好像過了這個點兒喝的水都是「毒藥」……
黃梅瑩的囧媽看似誇張,但卻真真兒地存在在身邊,網友們驚呼:真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有些年輕的父母說,我們堅決不會變成自己的父母那樣,我們要尊重孩子,我們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但每每落實到行動上,卻又逃不過真香定律。
一個嬰兒不好好吃飯,媽媽擔心他餓、擔心他營養不良而選擇一口接著一口地喂。
孩子已經塞得無法消化,可是媽媽依舊覺得孩子餓。
而在這一餐裡,媽媽自己食而無味,隨隨便便扒拉幾口進肚子,卻全神貫注地向孩子投喂。
當孩子把食物弄得滿身滿臉都是的時候,媽媽又無法接受孩子「浪費食物」、「不好清洗」、「吃不到肚子裡吸收不到營養」,於是新的雞飛狗跳開始了……
儘管只有幾個月大的孩子,但他們小小的世界裡已經有了「自我」的概念,孩子感受到「自我」被控制了,不由得自己去抓握和探索,自己只是一個莫得感情的吃飯機器而已,飲食甚至成為了負擔,而不是一種樂趣。
心理學家李雪稱這種現象,是父母把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孩子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自我意識不斷地完善,當他有一天突然有能夠與寄生在自己身上的父母抗衡時,作為父母的我們會倍感手足無措:
為什麼原本乖巧的孩子突然不聽話了?
為什麼我說什麼都不管用了?
為什麼孩子讓我傷心了,他小時候那麼聽話懂事……
影片的開頭,袁泉飾演的張璐無奈地問伊萬:「你為什麼總是不遺餘力的改造我呢?」
這句話,也出現在伊萬和媽媽的無奈對話中。
親子關係很大程度決定了未來的夫妻關係,因為孩子會遵循著父母之間相處的模式,與自己的另一半相處。
我們通常認為談戀愛是在和另一半談,其實,我們實在不停地尋找、重複著童年與父母的相處模式。
換位思考,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被控制,卻又用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去控制身邊人,甚至,代代相傳,以愛的名義來控制我們的孩子。
所以很多人都有著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的感觸:和父母見不著又想,見到了又互相嫌棄。不吵不說話,幾句話就嘮崩。
真的是說大部分人的親子關係已經到了劍拔弩張、互不往來的地步嗎?當然不是!
這種擰巴的感覺,是作為子女一直掙扎卻又無力逃脫的牢籠,是想和父母去和解又橫在當中的壁壘。
於是,大部分的親子關係都是如影片中那般相愛相殺。
二 、「完美的媽媽」、「完美的孩子」不過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父母不遺餘力地改造孩子,希望他們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
但那個期望的樣子,不過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投射,是一個心理學名詞。
是一個人將內在生命中的價值觀與情感好惡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現象。
南宋詞人辛棄疾在《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有一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便是投射的一種體現。
放之當代家庭中,孩子覺得媽媽是完美的,媽媽是個好媽媽,那麼自己就是一個完美的孩子,自己就是一個好寶寶……
相信有孩子的家庭,都親子共讀過《我媽媽》這本繪本。
繪本中描述的媽媽是個無敵女超人,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扛得起重物擰得了瓶蓋,還妙手生花能歌善舞,賺得了錢當得了家,無所不能……
當然這個媽媽就是孩子眼中那個完美的媽媽。
但實際上,根本沒有完美的媽媽。
親力親為帶娃的時候,頭髮隨便在腦後一紮,形象是什麼東西?描眉畫眼的時間夠給孩子做一份輔食!
睡不好一個整覺的時候,真的會衝著孩子發一股無名火;
更殘酷的是為了照顧孩子不得不放棄原本喜愛的工作,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卻又要體會抱起「磚」就不能抱你,抱起你卻沒法生活的兩難……
當孩子認清了自己理想中的媽媽和現實中的媽媽存在著差距,並接納了這個差距的時候,孩子成長了。
在一檔親子節目中,讓媽媽分別給孩子打分,媽媽們都能說出自己孩子的各種各樣的缺點,給孩子打9分、8分(滿分是10分)。
但所有的孩子,無條件,無理由,就是喜歡媽媽,愛媽媽,怕媽媽老去,要保護媽媽。
他們給媽媽打的分數驚人的一致——10分,100分,一萬分!
「我愛你,所以我接納你的一切。」這便是孩子對媽媽最純真的表達。
但作為父母的我們卻依舊停留在無法接納真實的孩子的階段。
可以說,孩子教會了我們成長,讓我們接納那個真實的小孩,同時接納真實的自己。
三、接納真實的孩子,也是接納了自己
接納力,真的是一種神奇的力量。
海文穎在《接納力》一書中曾經說:接納力是一種能力,一種獲取幸福的能力。媽媽一旦擁有了接納力,就擁有了讓自己幸福的能力,還會鑄造孩子一生的幸福力。
首先接納自己的感覺和情緒。
書中如是說:養育好自己,便懂得了如何養育好孩子。媽媽如果不能先接納自己的情緒,恐怕很難去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發脾氣是「我有點累了」,而並不是孩子你不夠好;
我往你的嘴裡塞小西紅柿,並不是「你應當吃「,而是」我有些焦慮「;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好媽媽,但我很真實,我接納真實的自己,我也接納對面這個真實的孩子。
繪本《大衛,不可以》非常具有爭議。
有些媽媽無法理解這本書中,大衛媽媽態度的180度大轉折。
曾有一位家長留言:真是理解不了,雖然你很熊,但是媽媽還是喜歡你,這是什麼鬼邏輯?
可這奇怪的轉折,正是大衛媽媽的高明之處。這一個擁抱的動作和有關於愛的安撫,正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接納。
你是我的孩子,我接納你所有的優點和缺點。我不會說「你要是再……我就不要你了,我就不喜歡你了」這樣的話,聰明的媽媽不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拋棄。
如果連媽媽都不能接納自己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就像《囧媽》在結尾處的那段獨白: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寫到這裡,不僅想起了很多人的另一層無奈:父母越是上了年紀,他們越不會改變什麼。所以痛苦的只能是子女。你能指望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去重塑自己,意識到愛是接納和尊重嗎?
我想,以上文字的闡述,寫給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首先接納自己,其次接納你的孩子,最後接納你的父母。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給家人展現的是真實的自己;
接納孩子的各種缺點和問題,讓他感受到你的愛有界限、有分寸、不會令人窒息;
接納父母,就是和自己的過去和解,才能在未來尚能陪伴父母的時日裡,給他們大大的擁抱吧!
這樣,當我們垂垂老矣的時候,會發現活出真實的自己所帶來的益處,而不是固著在擰巴的關係裡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