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黔妹妹
在面對真正的危機的時候,他們的雙重標準與固執己見卻讓人抓狂!
假如你需要和父母在侷促的空間裡待上一周,你會如何度過?
對於父母的嘮叨,你能否做到心平氣和的回應?
面對父母的控制與固執,你會選擇閉嘴還是爭吵?……
這些問題是《奇葩說》的熱點辯論話題,也成為了徐崢電影《囧媽》的取材之源。
正如徐崢接受許知遠《十三邀》採訪說的一段話,「很多中國媽媽的愛是控制的,是期待對方活成自己眼中的樣子。所以中國的合家歡充滿了各種廝殺與玄機,但是反映這種關係的電影太少了。我想用一部電影就是表達那幾句簡單的話,一個媽媽如何說「對不起」「謝謝你」,一個兒子如何說「我愛你」……」
《囧媽》看完,確實看到了這樣的一種掙扎感。
故事主人公伊萬的人設和他的前兩部有點像,遭遇婚姻危機的成功商人,喜歡控制,缺乏安全感。後面看到他的母親後,很多性格的成因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了答案。
這位上海媽媽精明強幹,但是過於控制;
她會不停的催兒子兒媳趕快生孩子;
會在兒子打電話的間隙不停的給兒子餵食;
會不停的打聽兒子婚姻生活的各種細節;
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在餐車上,伊萬媽媽帶的那一飯盒紅燒肉。伊萬美滋滋吃了一盒,就剩一塊,他媽媽不讓吃了,理由是「吃多了會得脂肪肝」。
伊萬很震驚:「你給我吃了一盒了,現在告訴我脂肪肝?就差這一塊嗎?」
媽媽非常堅決,理直氣壯的認為自己在執行著為子女最正確的決定。
這種矛盾在這次武漢肺炎的防範工作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那些平時在家庭群裡發著各種養生文章,天天提醒你晚睡幾分鐘不吃早餐會死的長輩,在面對真正有生命危險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的時候倒表現出一種視死如歸的執拗,他們堅決不戴口罩出門,他們對於子女的提醒置若罔聞!
在面對真正的危機的時候,他們的雙重標準與固執己見卻讓人抓狂!
這也難怪《奇葩說》最近一期的辯題「父母觀念過時還固執己見,我該閉嘴還是battle(掰扯)」會辯得火花四濺,尤其是邱晨的發言中提到的「固執己見」的原因:「在逆反心理作用下,越battle越讓對方維護原有觀點,越發找更多理由辯護死硬到底。所謂固執己見不是原來就有,恰恰是一次次battle造就的。」
而蔡康永的一段話則更是擊中了很多人的心——吵架贏了的那一刻就是開始後悔的那一刻。
但是如果我們內心並不認同,閉嘴不說,就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似乎也很難,並且我們自己也很容易憋成內傷。這就是親子溝通的經典兩難。
那如何才能走出這種相愛相殺的困局呢?
一是溫柔的溝通。
奇葩說的幾位舌燦蓮花的大辯手和《囧媽》電影設置都給出了完成和解的正確路徑——溫柔的溝通。
只是如何才能達成這種溫柔的溝通呢?
積極傾聽是首選。和大家分享「發言權杖溝通法」,這是史蒂芬柯維《第3選擇》中反覆提及的有效溝通方法。「發言權杖」代表著話語權,只有持有發言權杖的人(可以用任何物品來象徵這個權杖,比如話筒)才能發言,其他人必須保持安靜。想獲得權杖的方式只有認真傾聽持杖人的發言,並能夠充分的重複持杖人的所有觀點。當持杖人認為你確實理解並記住了自己的發言,才會將發言權杖的權利進行交接,由新的持杖人繼續表達自己的看法。
二是真正的彼此看見。
很多子女不理解父母為什麼要對自己的生活過度幹涉,父母不理解子女為什麼該結婚的年紀還不找對象。
誰都沒想過,這種不理解背後,也許是大家互相之間根本沒有真正了解過。
父母不知道子女在熬夜、賴床的表象下也許隱藏著逃避心態和社交恐懼,不知道年輕人不是不想結婚,而是不想為了結婚而與不愛的人湊合結婚。
子女同樣不知道,父母那些固執己見下也許也有對衰老和死亡的抗拒,有時候他們也害怕被時代落下,害怕自己的子女瞧不上自己,懶得搭理自己。就像電影中伊萬不知道,父母當年是怎麼認識、怎麼走到一起的,同樣又是怎樣熬過那麼多不堪的歲月的。
這些都需要彼此的真正看見,但是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有耐心和信心去磨合和碰撞。
子女和父母的這場理解,我們需要把時間維度拉得更長一些,童年時候的創傷很可能讓我們陷入長達二十年的對抗和反叛,最後能否和解,還是取決於我們的成長與勇氣。
我們究竟要相愛相殺多少年,才能慢慢學會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就像電影裡袁泉留給徐崢的那段話,「年輕的時候,總覺得相愛就是全力付出,後來發現,就算付出,也難免互相傷害。」
沒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礎上的情感,不過是變相的壓迫。因為當一個人想要蘋果而你給他一個梨,這樣的付出很容易變成相愛相殺。
電影中,當伊萬終於理解媽媽控制背後的恐懼與無助,而媽媽終於理解兒子在控制的模式中的痛苦與掙扎的時候,雙方才願意真正的尊重彼此的邊界,給對方空間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三是勇敢的表達脆弱面。
其實電影中真正溫暖的轉折都發生在伊萬勇敢呈現脆弱面的時候。
當他對妻子說著「我和你爭鬥、拖延你的時間,是因為我不想離婚,我想把你留在身邊」的時候,袁泉沉默了,最後給他發來了那段和解的話,儘管婚姻卻是回不去了,但至少做到了好聚好散,彼此珍重。
而他對媽媽說「我離婚了,對不起」的時候,他完全袒露了自己的脆弱,而媽媽也終於理解了他。而當他和媽媽堅定的說道,「來得及的,我們一定趕得上莫斯科的演出的」,你可以看到一個男人的成長與堅定。
在親密關係中,你表達脆弱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表達愛。不管是渴望對方的愛還是期待與對方的連接,這對中國傳統的家庭來說很困難。因為我們都太過害怕被拒絕,當我們袒露自己的情感需要的時候,我們感覺自己已經完全丟棄了鎧甲讓自己裸露在親人的面前,但這份裸露也會幫我們穿透保護層,把柔軟展現在親人的面前,而這份柔軟很可能引來真正的共情,讓彼此真正的看見,然後實現更深度的親密融合。
走出相愛相殺的怪圈確實非一朝一夕之功,既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但是,只要我們堅定的朝著這個方向一步步踏實的邁進,情感的和解與流動便有了無限的可能性。
這條和解之路,讓我們相互勉勵,共同精進!
作者簡介
陳歷傑 親密關係諮詢師
前北京法官,婚姻家庭案件處理專家
2019壹心理評選影響力TOP50 的心理諮詢師
中科院心理所在讀博士
日本一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MBA
國際衝突調解師
貴州省婦聯新媒體中心出品
文字丨陳歷傑
編輯丨李玉珠
責編丨李文娟
審核丨侯清華
往期回顧:
本公眾號推文內容只為
傳播正能量、好內容,服務於廣大婦女群眾
如有標註來源錯誤,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