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除了疫情,大概最讓人關注的就是徐崢。時隔5年,他帶著新片《囧媽》殺回春節檔。很明顯就可以看出他對這部電影寄予厚望。為了宣傳這部電影,他做了不少工作,甚至去了《吐槽大會》和網紅的直播間。
今年的春節檔是場硬仗,《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緊急救援》、《唐人街探案3》、《急先鋒》,每一部都很硬核又自帶熱度。相比之下,《囧媽》在一眾賀歲片裡並不突出。讓《囧媽》突出的是導演徐崢的一系列操作:首先宣布提檔大年三十、首先宣布撤出春節檔、6.3億賣給網絡平臺、被院線聯合抵制……一系列操作下來,《囧媽》的意義已經不單單是一部電影,甚至讓人忘記應該從一部電影的角度評判它。
然而,撕掉一系列騷操作的外衣後,我們單純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那麼它是一部合格的電影嗎?
截至目前,《囧媽》的豆瓣評分5.9,評分人數超過34萬。這個評分相對公允。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不到6分的電影肯定不是好電影。換句話說,這部電影就是一部在及格線下徘徊的電影。
至於為什麼《囧媽》不及格,肯定還是要從電影本身來看。從故事層面來看,《囧媽》的立意是好的。用一段6天的火車之旅來展現母子親情中的問題,並解決人到中年面臨的家庭困境。這樣的立意適合春節檔合家歡的氛圍。只是可惜,這樣的立意沒有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也沒有講到其中的內核,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感。
故事中涉及兩個問題:母子關係、夫妻關係。
電影一開始就借袁泉之口說出了問題的所在:母子關係冷淡,徐伊萬多年沒有抱過媽媽;夫妻瀕臨離婚,徐伊萬總是試圖讓妻子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剩下的就是用整部電影來解決這兩個問題。
但是問題最終解決了嗎?
好像是解決了。因為在電影的最後,母子經歷一段囧途實現和解,兒子理解了母親的苦衷,母親也理解了兒子的辛酸;徐伊萬與妻子也講清楚了心中所願,兩人最終離婚。結局自然是有了,但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呢?
很多人看過電影後,給出了兩個字的評價——尷尬。
這裡的「尷尬」,我認為首先在情節設置上。
徐伊萬與母親的和解說到底是通過極端事件的出現實現的。兩人爭吵後下車,先後進入有熊出沒的森林,在小熊和大熊的先後追逐下,用「熊也有媽媽」映射母親對子女的保護。之後用母子遇到危險時候的互相保護成全了母子親情。最終用兒子背母親過冰河完成了這種和解。
這種和解的轉折太戲劇化,也太套路化,更是膚淺化。這種模式下對人物內心情感並沒有給出摹寫和刻畫,觀眾可以知道這裡要有情感轉化,但是卻不能共情。情感的轉折需要誘發事件,但是如果事件這樣刻意與突兀,情感的轉折自然不能讓人感同身受。
故事的結尾,又安排了一場奇蹟般的演出,讓故事實現大團圓。又是尷尬的一筆。讓半場觀眾停下聽一場合唱,還不如設置徐崢一個人聽完母親的合唱,更容易讓人感動。
而夫妻問題的解決就更敷衍了。 前面還是水火不容,後面因為與母親關係的轉變,突然就有了一段聲淚俱下的電話告白。幸好袁泉飾演的妻子沒有感動到痛哭流涕與徐伊萬和解,要不然就真的是尷尬到無以復加了。
除了情節上的尷尬,連喜劇不能缺少的搞笑包袱也難免尷尬。賈冰、郭京飛、沈騰、黃渤等人物設置,以及列車上爭吵的夫妻、換衣服的女士等,很明顯是為了搞笑而搞笑,很難找到這些搞笑人物與包袱的設置背後有怎樣的隱藏含義。甚至連出鏡時間很長的俄羅斯女孩娜塔莎,都很難給出一個確切存在的意義。如果說她的存在是給男主一個尋找新感情的契機,那為什麼她一下車就與男友和好呢?原諒出軌男,可不是現在社會的政治正確。還是想說有些事情解釋一下就可以了?如果解釋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不知道還要警察做什麼。
眾所周知的一句話,喜劇的內核是悲劇。觀眾所看到的搞笑情節,需要有背後的含義,也需要有邏輯上的連貫性,而不是單純依靠語言與肢體動作,刻意營造笑果。當搞笑變成了刻意,當影片變成了包袱的簡單串聯,大概銀幕前的觀眾笑不出聲來吧。
徐崢的「囧」系列並不是從《囧媽》才開始走下坡路的。2015年的《港囧》已經顯現出了「囧」系列的頹勢。幾年過去了,《港囧》的豆瓣評分穩定在了5.7分上。在豆瓣電影的短評區和長評區充斥著大量對電影的批評之詞。
看過電影幾年後,我甚至懷疑這些批評是不是言過其實了。直到重新觀看《港囧》後,我才想起當初為什麼會看電影的時候想睡覺,看過之後就想不起來情節。因為整部電影實在是沒有什麼值得記憶的情節。
如果說《囧媽》是母子的和解,那麼《港囧》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和解、人與青春的和解。
徐來,油畫系94級學生,與同系的楊伊戀愛,卻不能接吻。楊伊放棄他去了香港做交換生,於是,徐來退而求其次,與喜歡他的管理系女生蔡波結婚。找不到工作的徐來成為蔡波家內衣公司的設計師。美中不足,成婚多年的徐來與蔡波一直沒有孩子。到香港旅遊的徐來得知楊伊在香港有畫展,便不惜一切要去見楊伊,並想完成當年沒有完成的吻。故事由此開始。
上升一下,這個故事與其說是中年男人對往日愛情的不甘,不如說中年男人吃飽後念念不忘自己青春時候未競的理想。而在這個中年男人心中,為他提供溫飽的妻子及她的家庭就是阻礙他尋求愛情和理想的障礙。
不得不承認,這個主題其實是很多中年人心頭的刺,也很容易打動一批人。畢竟每個人在回顧青春的時候,總會留戀當年的純真感情與絢爛夢想。對往事的回味,會讓往事更美好。但是偏偏在這個尋找青春夢想的路上,又是一連串為了搞笑而搞笑的事情。這些搞笑事件即便搭配上情懷老歌,依舊只是在強行搞笑。
最讓人尷尬的是在故事的收尾處,電影用了讓人作嘔的情節:白蓮花似的初戀是集郵女,庸俗的妻子卻為了丈夫的夢想買下了一個畫廊,甚至還借初戀的口說出妻子為了男主放棄香港交換生的名額。
這是滿足中年男人理想的傑克蘇嗎?
很多人說,大多數夢想最終都向現實屈服了。但在《港囧》裡,夢想根本不是夢想,現實也並沒有對夢想動手。對「夢想」動手的是創作者庸俗的世界觀。
當初《港囧》上映時,大眾把炮火集中在了包貝爾身上。即便到了現在,視頻網站的彈幕裡依舊不乏對包貝爾的詆毀。但這部電影真的是因為包貝爾崩壞的嗎?並不是。就算把包貝爾換成王寶強或者黃渤,仍然救不了這部電影。
因為這個人物的存在並沒有明確的意義:是夢想實現的典範,用來映襯男主夢想破滅嗎?如果是這樣,那好像整部電影就變了味兒:有錢人家的孩子才有資格追尋夢想,沒錢人家的孩子只能遵從社會法則。我相信導演和創作者並不想創作這樣一個故事。但如果不是這個目的呢?那是純粹為了搞笑而設置的嗎?好像這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單純設置一個瘋瘋癲癲的角色來為男主角製造囧途,這樣的大手筆真的值得被觀眾批評。
《港囧》崩壞後,觀眾之所以對《囧媽》仍有期待,純粹是因為8年前《泰囧》的光環。
《泰囧》其實也算不上上等的喜劇佳作,豆瓣評分7.4足以說明。為什麼《泰囧》可以成為一個光環,甚至可以籠罩幾年後的兩部不及格電影呢?大概是因為它出現在2012年和它當時創造的票房奇蹟。
2012年的中國影壇實在是慘澹。不僅在好萊虎面前毫無反擊之力,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更是毫無建樹,甚至拿得出手的電影都少得可憐。電影院裡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爛片,甚至讓很多人有了「國內出品,必屬爛片」的後遺症。可以說,2012年前後是中國電影爛片爆發的時期。
在那樣的時間段,《泰囧》橫空出世,讓國人看到了喜劇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也成為首部票房過十億的國產影片。此外,《泰囧》拉動了泰國旅遊業的發展,更讓徐崢得到泰國總理的接見。這樣的成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也讓徐崢成為被認可的喜劇片導演。這也正是《泰囧》光環的所在。
現在來看《泰囧》仍然有可取之處。電影設置了兩種人生的對照:徐朗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為此忽略了妻子孩子;王寶知足常樂地做蔥油餅,把母親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整部電影的笑點也正是在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的對比上。電影的收尾也是王寶對徐朗的改變以及徐朗生活困境的解決。
想要從《泰囧》中提煉更多價值觀其實也不容易,但是從整體笑果來看,沒有過於刻意,還能為中心內容服務,已經是很不錯了。
很多電影是用一段旅途作為表現形式的,《人在囧途》《心花路放》也都是用這種路數的喜劇。甚至徐崢拍《泰囧》也得益於《人在囧途》的靈感。但總體而言,這些旅途式的電影都算不上上乘之作。很大原因便是對旅途中多遇到的人和事單純堆疊,而沒有找到一個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美國電影《末路狂花》拍攝於1991年,也是以旅途為電影串聯形式。在這部電影中,幾乎所有的人和事都為表現當時女性生存環境與女性地位服務。在整部電影中,沒有偏離主線的設置,也沒有戲劇化的安排,從而也就不存在刻意的搞笑或增悲。這樣不僅能保證整部電影的完整性,也能保證觀眾觀看電影時明確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
國內電影也有不錯的旅途系電影。比如2007年的電影《落葉歸根》。電影表現的是老趙送死去工友回鄉安葬途中見聞。在旅途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事情,人情冷暖和現實悲涼就從中體現了出來。當觀眾看到郭德綱飾演的劫匪捲起衣服露出「假仗義」的時候,會心一笑的同時,又有一種悲涼出現在心頭。這種搞笑不用刻意,也就不會讓人覺得尷尬。同樣也正是情節安排上沒有硬拗的笑點,所以也就不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所以,囧途系列電影是可行的,但可行的途徑絕對不是硬扯笑點,用特意安置的喜劇明星製造刻意的包袱。畢竟你對觀眾說「你笑吧」時,觀眾大概是笑不出來的。
此外,囧途系列要表達的主題其實也不需要囿於四十歲事業有成男性的家庭圈裡,更沒必要給男主角安排一個要離婚的困局。畢竟男人的中年危機絕對不是衣食無憂的男人要鬧離婚。
張愛玲那句被引用了無數次的話大概可以拿出來再用一次:
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所以,中年危機可表現的內容太多了,希望徐導下次再拍囧系列時可以不讓男主角面臨婚姻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