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2小時都有人排隊 陳小春這樣開餐廳
➤春秀路胡同老店
2015年5月份第一家店開業,7月份第二家開業,9月份第三家店開張,隨便去一家吃飯排隊是常有的事,這家在北京迅速火起來的港式快餐廳,它就是七爺清湯腩。
因為七爺清湯腩的7位老闆,其中一位是「古惑仔」山雞哥——陳小春,這家餐廳的香港情懷多了一份江湖氣。其實「七爺」最早是「六爺」,陳小春是在六個朋友說要去看店面的時候才知道,現場湊份子加入;在春秀路第一家店、三裡屯第二家店開張之後,他才以「七爺」身份正式出現在大眾視線裡。
但這前兩家店,還未貼上陳小春的標籤時,就以其核心單品「清湯腩」的味道,吸引了八方食客前來覓食,一言蔽之,是因為它精準的複製了「港式」快餐的外觀和內核。
並非飢餓營銷,只是香港風格的現實主義
很多去過七夜第一家店的食客們,是否還記得炎熱的初夏,在小胡同裡等會時的一幕。春秀路某個小胡同的小超市裡,幾位「爺」進進出出採購冰棒和冰水,分發給排隊的客人,就怕客人等為著急上火。當一杯冰水遞到自己手裡的時候,會發現,這裡神秘而又親和。
春秀路店僅僅30多平米,食客經常排隊排到胡同口,因為被居民投訴擾民而轉移到了70多平的三裡屯店,排隊依然是這裡的一道風景。
懂得經營之人看到這個場景,下意識的判定這一定是「飢餓營銷」,而創始人之一、餐廳的常駐經營者Stanley說:「其實第一家小店,一開始真的只是我們幾個人為了填飽自己肚子來開的,有一點點玩票兒性質。」
選址位置和規模非出於「營銷」目的,而是因為大家都只出了一點點錢,不能選擇很好找或者門面很大的地方。包括陳小春在內的幾個大男孩這樣想:如果這麼小的地方客人還能接受的話,就代表有市場,他們下一步就可以選更好的位置。
幾個人只是自己在朋友圈分享開店樂趣,之後陸陸續續有一些藝人來吃,七爺的身份成為意外亮點。
正是這樣的務實精神,讓「七爺」在最初的品牌確立、生存期間,可以專注於產品。這和香港許多由大排檔起家、如今已是米其林推薦餐廳的店鋪,發展軌跡十分類似。
香港70年代進行市區重建,為改善市容和衛生,將不少大牌檔牌照收回,部分大排檔遷入店鋪,例如源於灣仔克街的再興燒臘、源於中環的鏞記燒鵝和九記牛腩,均從大牌檔起家,如今已成為著名食府。七爺清湯腩也以「小門臉」方式度過這個侷促的階段,在四個月後入駐位於北京朝陽區的悠唐生活廣場,才成為更加「體面」的店子。
三十幾平的春秀路店,一排貼牆軟座,窄窄的桌面,對面擺著無靠背的方凳,好給過道的行人留出走動的空間,成對的客人可以相對而坐;另外一邊長條桌緊貼著牆,高位的靠背椅供獨自來的客人隨意落座。
七十多平的三裡屯店位於二層,依然有貼牆軟座的設置,還加設了香港茶餐廳的物理標配——卡座。卡座兩邊兩個人背靠背,距離很近,但高椅背卻避免了身體接觸,並且分隔出相對獨立私密的空間;七爺的卡座都沒有進行軟包,這讓落座空間更寬鬆。
三裡屯酒吧區寸土寸金,七爺準確復刻香港高租金壓力、高密度的餐飲業態。
香港茶餐廳把「效率」當作生命。翻一張臺的周期包括點餐、製作、傳菜、進餐、結帳、桌面清理的時間,在繁忙時段,這個周期越短則接待客人越多,所以餐廳會在節約每一個環節的時間上下大工夫。
➤悠唐店開張圈內好友捧場
這對於每天從早10點開門到晚10點關門期間都有人排隊的七爺來說,更是關鍵。客人落座後,一套餐具和一杯淡茶已經奉上;服務員拿來一張餐牌放在桌上,白底大黑字,一目了然,服務員則快速記下,完成點餐。
七爺的上菜方式也並非做好哪樣先上哪樣、不同桌相同菜品做好後幾桌一起上,而是像麥當勞取餐一般,一桌一桌,一次上齊。
粉面畢竟不是已經制好等待客人取用的,再快也需要一定的烹製時間,這樣的方式上菜,一來可以減少服務員來回走動的次數,一次性服務好一桌,二來也能讓廚師一次性出單,減少出錯機率。
至於香港人最習以為常的搭臺拼桌,北京的食客最初也不適應,但為了一口地道滋味,減少等待,也會最後妥協。
通過爭分奪秒的服務,七爺翻臺率最好時可以達到8次,與呷哺呷哺這樣的快捷火鍋店持平。而國內一般餐館的翻臺率在2次多。
最開始的兩個店,幾位老闆還在親力親為,悠唐店開業後開始僱新人。Stanley坦言,一開始服務員並沒有這樣的「服務意識」,他會親自訓練他們,給某桌點菜時一路看過來,一桌要加菜,另一桌要結帳,都要看在眼裡;等點好後回去路上,可以把桌收了,把新單拿來,再給另一桌買單,這樣一趟就可以解決,「簡單說,就是讓他們可以眼觀四面,耳聽八方。」
悠唐店近100平米的空間,算上廚師,日常滿勤人員只有8人。
來這裡嘗鮮獵奇的客人,被如同在香港本地那樣對待,即使侷促,也是有些意趣的。相對於餐廳裝修裝飾上的外在港味,這種服務方式和用餐文化,才是讓內地食客感到新鮮的內在因素。
➤悠唐店開張七爺到場剪彩
比起春秀店的公雞碗,三裡屯店的綠色窗格和「樓上雅座」的霓虹燈,悠唐店裡香港特色的裝修擺設數量大增,從筷子簍到卷閘門,元素豐富奪目,但也顯得有些刻意。地方大了,反倒少了兩家小店的逼仄帶來的質樸港味。
但不變的還是清湯腩的口味。
作為「七爺」的核心單品,這一碗清湯腩,展示了幾個香港人對香港味道的苛求。香港的很多知名小餐廳,都是以自家絕活的單品起家並聞名的,坤記竹升面以手制竹升獲得米其林推薦;勝利牛丸面家則以手工製作牛肉丸馳名全港。
七爺主打清湯腩,也是因為這個品類在香港絕對深得人心。清湯腩是道老牌的香港美食,因為清湯腩講究原汁原味,不需要添加很多配料,功力稍微欠缺就會破壞口感,常常是評判一個茶餐廳專業與否的標誌;而很多小餐廳單單以清湯腩作為主打,就有很高人氣:九記清湯腩號稱清湯腩的首創,味道銷魂蝕骨,是香港最有名的清湯腩,群記清湯腩幾乎每天六點前就售罄,華姐清湯腩口味清新,也有一批常客。
而七爺清湯腩並不是因為有了誰家的秘方,而是幾個「爺」們都熱衷這款平民美食,於是依著對清湯腩的理解,一起打造了這款「七爺」的清湯腩。
股東之一的阿Joe講到:「我們大都是香港人,所以吃過很多香港不同店的牛腩面,每家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知道,這個味道應該是怎樣才好吃。」在打造七爺清湯腩時,幾個人回到香港也會再去品嘗著名清湯腩店的味道,回來後再親手調製,一起品判,「那時每天都要吃好幾碗清湯腩。」
最終,這個主打單品誕生後,他們也常被問到,是不是要和「雕爺牛腩」直接競爭?對這樣無心的「撞衫」,七爺並沒有放在心上,承認雕爺的價值,但對自己更有信心。
陳小春說:「回到一開始,我們最早是為了自己的肚子才開的店,所以要求一定要原汁原味,自己每天吃都不會煩。」
這幾位「爺」平時嘴很刁,有幾位自己就會掌勺下廚打理一桌美食,過了他們七個人的胃還滿意的清湯腩,他們才敢拍胸脯把東西出品給大家。
雖然品類平凡,但經過精心選材打磨後,七爺清湯腩一出品就成了爆款。
從菜品設計上,七爺沒有像茶餐廳一樣面面俱到,而是一專幾能,清湯腩粉面36元,其他三十幾元的粉面六七種,還有十餘種魚蛋、潮州手打牛肉丸、牛雜等淨食,再加上各種港式汽水和奶茶,構成了七爺的整個菜單,產品風格明顯,又有幾種選擇,品種也比較簡單,選材和出品都易於把控。
點一碗粉面,再加上一份小食,一瓶飲料,人均消費可以達到六七十元,如果選了牛雜、豬手這樣的淨食,客單價達到八九十也是可能的。七爺還在研發新的小食,如果過來的客人好幾樣都想嘗嘗,客單價又會上升。
➤常營店和大悅城店就要開張咯
從5月份開第一家店,7月份搬移第二家,9月份第三家開張,七爺的開店速度可謂驚人。猴年春節的時候,陳小春和其他幾位爺在香港開了一次會,定下目標:今年以北京為據點重心,目標開到七家店!
合夥做生意,又是事無巨細的餐飲業,往往人多意見多,十分耗費精力。七爺的七位股東雖說是好友,也難得聚集,更別說對餐廳事務達成統一意見。但「七爺」卻越開越好,越開越大,秘訣就在於「民主發聲,投票決斷」。
無論是餐廳選什麼樣的桌椅板凳,一份粉面定價高低一塊錢,還是要不要推出一款裝飾品,都會進入七人的微信討論群,大家隨時發表觀點,爭執一番後,最後投票表決。
「七個人剛剛好,投票一下子就可以有結果,大家也不傷和氣,」陳小春說。他每天再忙,稍微閒下來都會參與群裡的討論。
但在菜譜和廚房推出的味道上,他們採用的是一票否決制,只要有一個人說不滿意,就不能出品。
而事實證明,這樣出來的味道是可以徵服專業食客的。
陳小春在北京開辦友情歲月演唱會,一開始他想過讓七爺給演唱會提供餐食,但一直沒決定。直到演唱會的前三天,他提出來:「要不然我們做一下試試看?」大家迅速投票,最後決定是「要做」!
➤演唱會大家排隊等餐
Stanley本想做成打包餐拿到演唱會,因為演員們要排練,吃飯的時間說不準。但陳小春覺得粉面還是現煮的好吃,Stanley後來乾脆搬電器設備到後臺,現場烹製。
第一天彩排的時候,他們做了少量的餐給工作人員,對於工作中吃慣了盒飯的這些香港人,一碗熱騰騰、口味清香的牛腩粉面,簡直幸福感爆棚。到了第二天飯點時刻,演出後臺瞬間擠滿了排隊等餐的人。
對於明星餐廳的身份,七爺獲得宣傳上的天然優勢之餘,反倒會受到一些「自我約束」——陳小春的風格比較親民,也希望自己的餐廳做得親民接地氣,不要讓大家覺得明星品牌太貴,所以七爺清湯腩不追求過高的利潤,定價儘量親民。
七爺北京常營天街店和西單大悅城店很快就能和大家見面啦!陸陸續續還有其他的店鋪都在準備啦!七家店馬上就要開齊咯!
餐飲品牌化,就要實現標準化、差異化
➤陳小春在餐廳內接受拍攝
七爺已經不滿足於大排檔的小店面,新店都選擇開在北京核心商業區的商場裡,並且已經組建相應的管理團隊,吸納專業的人員來具體運營。
選擇入駐大商場,必然犧牲原先小店的港味,但店址對品牌卻可以有更多的正面影響;七爺在管理上也要做到更全面的品牌化,目標客人不能只是追逐個性潮流的青年,而是要去吸引更多階層的顧客消費。
對於一個迅速擴張的餐飲企業來說,清晰的品牌定位至關重要,如同清湯腩靈魂就是那一口甘美的清湯一樣。「七爺」最終要成為一家最具香港味道清湯牛腩店,而不單單是「陳小春的店」;雖是明星餐廳,但真正的明星,是大家用心打造的產品和差異化的「香港」文化。
深度溝通可微信私約子然君:ZRZG19
原創投稿請加微信:Y199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