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今年的9月1日註定不同以往。
眾所周知,在經歷了漫長「疫情」以及「常態化疫情防控」之後,9月1日是絕大多數學子們第一次正式返校的開學日,意義非凡;同樣意義非凡的,還因為9月1日是寧波稅務局開出全國第一張增值稅電子專用發票的日子,增值稅專用發票電子化序幕由此正式拉開。
「專用發票電子化有兩個貫穿屬性,第一是會貫穿產業鏈的上下遊;第二是會貫穿企業內部的業務、財務、稅務、資金等各個系統」,一位業內專家如是說。
到底專票電子化能為企業帶來什麼?對於社會,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帶著這些疑問,筆者連線了用友財務雲,來嘗試探究電子專票落地背後的深層次意義。
電子專票是企業的必答題
增值稅專用發票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普票不同:普票是最終消費環節的交易憑證,而增值稅專用發票不僅是一般的對公商事憑證,還是計算抵扣稅款的法定憑證和完稅憑證。
「只要是年營收超過500萬元的成長型企業、大型企業、集團型企業,其日常結算基本都是專票。」用友財務雲事業部總經理劉紅玥解釋說,「專票和企業的每一筆銷售業務、每一筆採購業務都緊密關聯。企業在供應鏈上的日常交易,通過電子專票就可以實現實時的響應和協同,應用場景相對普票來說要複雜得多,應用範圍也更廣闊,和業務的融合性也會更深。因此國家推動電子專票和幾年前電子普票的影響力是不一樣的。」
事實上,在今年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20〕24號)文件,明確提出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增值稅專用發票電子化,主要涉稅服務事項基本實現網上辦理。同時,稅務機關正在分批次向全國納稅人免費發放稅務UKey。
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和成熟的UKey技術做保障,電子專票對於企業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必答題。這意味著,紙質發票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實際上,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國家稅務總局就在進行著一系列的稅務改革:從新版稅控設備發行、電子發票OFD版式文件交付以及國密標準的電子發票服務平臺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國家針對電子專票的推進進程正在加快。
隨著國稅總局電子專票和財政部的檔案電子化政策的出臺,以及今年9月1日寧波市電子專票的真正落地,企業的業務流程,甚至是整個信息化系統必將面臨著結構性的重構。
在財政部今年3月23日發布的《關於規範電子會計憑證報銷入帳歸檔的通知》政策的支撐下,電子檔案存儲管理可以實現企業財稅檔案管理的無紙化。應該說,憑證管理的信息化,讓財務工作的最後一個卡殼節點得到了根本性的消除。
兩個貫穿打造企業內外協同新能力
前文提到,專票和企業的每一筆銷售業務、每一筆採購業務都緊密關聯。和企業發生交易的供應鏈上下遊,都可以通過電子專票實現實時的響應和協同。
「例如某一家企業8月份需要進貨,供應商給其發了100萬的貨物,但在9月份進行結算時,這家企業只能結60萬的貨款。此時需要雙方協調哪些發貨單可以進行開票,並在線上將這60萬需開票的貨單準確核對,隨後供應商即可在線開具專票。」用友財務雲業務發展部方案總監孫啟峰例舉了一個典型場景,「在帳目核對清楚後,在用友電子發票服務平臺開具專票是一個簡單快捷的過程,企業會接收到上遊供應商開出的票據,同時上遊供應商的財務系統也能實時自動記帳,確認60萬應收和對應銷項稅額。」
很明顯,企業間公對公的交易內容和場景相對個人終端消費來說要複雜得多,這條鏈路在專票電子化之後,被打通了。
我們知道,雲平臺本質上可以打通產業鏈上下遊,但是過去因為在交易過程中受到紙質專票開票環節的限制,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員成本、郵寄時間、列印成本,更關鍵的是,導致了整個產業鏈上交易節奏放緩。
實際上,現金的流轉,在商貿流通環節中代表著利潤率水平的高低。比如:同樣是一臺印表機,分銷商進貨的單價成本200元,出貨給下遊零售商是220元,中間20元價差就是單臺的毛利。如果下遊零售商一天就能消化這100臺印表機,分銷商一天的毛利就是2000元。如果下遊零售商需要兩天才能消化這100臺印表機,那麼分銷商平均一天的毛利僅僅是1000元。
然而現實情況是:下遊零售商一天就完成了100臺的出貨目標,分銷商當天就回籠了22000元,可以馬上向上遊製造商繼續訂貨。結果,上遊製造商卻因為財務對帳紙質發票的效率較低,讓分銷商多等了一天,資金周轉從一天變成了兩天,從而使得單臺單日毛利水平從10%下降到了5%。
從現金流角度來說,企業500萬的資金通過電子專票的加速,可以讓企業現金回籠時間從一個月縮短到半個月,明顯提升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社會經濟效益。事實上,專票電子化改革由國家稅務總局牽頭推動,和當年普票電子化的改革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企業一定會隨著專用發票電子化的落地,形成企業未來對業務、財稅等系統的融合,最終實現全自動、無紙化業務系統的升級。
從這一角度,專票電子化的兩個貫穿屬性顯然是成立的:第一,專票電子化會貫穿企業外部的產業鏈上下遊,縮短了對帳結算的流程,加速資金周轉,提升了供應鏈的效率;第二,專票電子化會貫穿企業內部的業務、財務、稅務、資金等所有的系統。
專票電子化的貫穿屬性,實際上表明了專票電子化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三個層面:一是戰略層,涉及到企業業務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二是應用層,專票電子化會涉及到企業的所有核心業務,影響到企業應用層核心流程的轉型升級;三是技術層,由於電子專票在大型企業、成長型企業和小微企業的應用場景完全不同,部分大型企業的自建平臺需要專業企業雲服務商提供技術底座支持,而成長型企業則需要公共雲服務平臺提供服務。
據悉,用友針對大中小企業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四類產品:一是獨立的電子發票服務平臺來滿足企業的電子發票開票需求;二是電子票據服務中心,主要滿足成長型企業的電子發票歸檔需求;三是用友稅務雲滿足大中型企業的公有雲和私有雲需求;四是電子會計檔案系統,支持與前端財務系統、業務系統分層集成,同時對相關系統進行改造,以滿足大中型企業電子會計檔案統一標準的收集和管理要求,實現電子會計檔案管理的高效、規範應用。
從這一角度對於企業來說,顯然一直服務於企業信息化和數智化轉型的綜合性企業雲服務提供商,相比傳統稅控設備和票據軟體提供商以及單純的網際網路財稅雲服務提供商更有優勢。
金融服務與產融一體
「一方面,專票電子化可以為企業帶來相關業務數據在採集方式和加工方式層面的改變,使得整個產業鏈協同的效率更高,對帳交易會更快,提速企業現金流的周轉率,這樣可以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劉紅玥舉例說,「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儘管一些核心企業的資金鍊沒有受到大的衝擊,但是其產業鏈上下遊,尤其是下遊經銷商很可能由於資金困難,遇到生存問題,從而制約整個產業鏈的發展。用友有很多大型企業客戶遇到了這類情況,它們作為產業鏈中的核心,一直希望能夠通過金融服務來幫助上下遊的成長型企業。」
事實上,市場和資金是決定成長型企業發展的兩個最基本的條件。首先市場是外因,成長型企業更關注的是資金盤子有多大,融資能融到何種程度,這將決定企業未來的發展上限;其次是資金周轉速度越快,那麼企業的盈利能力相對也就越強。
對於成長型企業來說,之前國家推出了很多支持政策,其中一個就是普惠金融,用友財務雲稅務管理業務總監劉沛解釋:「按照此前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這個體系需要大量社會化的數據去支撐,專票電子化就是一個很好的抓手。」
很明顯,金融企業未來依託專票電子化可以形成相應的數據支撐,來為成長型企業提供貸款,因為金融企業會依據成長型企業的財務情況、資產情況、社會誠信等指標,去匹配相應的金融服務。
我們知道人類的交易行為是物物交易,隨著錢幣的出現,金融和業務逐漸脫節,所以銀行給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提供金融服務的時候,銀行因為無法深入到企業的業務之中,其數據採集、業務分析都跟企業的業務數據相對脫節,只能是基於傳統的方法制定相對標準化的金融產品。
而今,當我們所有的產業鏈能夠通過電子專票來把整個鏈路進行數位化打通以後,企業的業務數據真實性可以校驗,提升了產業鏈上經營數據的真實性、可信性。
換句話說,當整個社會形成真實數據基礎的時候,金融機構才能夠真正低成本地去為每一個企業提供「千人千面」的定製化服務。
事實上,不久前用友推出了支撐企業進行快捷商業創新的平臺YonBIP(Business Innovation Platform),其中包括了雲時代和數智化浪潮下的金融等領域服務、平臺服務、行業服務和生態服務,更簡單、便捷、快速地支撐企業開展商業創新。其中,YonSuite是YonBIP面向成長型企業提供的一體化雲服務,集「營銷、製造、採購、財務、人力、辦公、平臺」於一體,支持企業全球化經營、社會化商業的雲服務,在企業雲服務提供商中獨具一格。
這次疫情帶來的影響,讓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光考慮自身是不行的,必須要考慮外部的經營環境,考慮產業鏈協同。專票電子化不止提升了稅務報銷效率,實際上還提升了整個產業的業務交易效率,轉變了數據採集方式和數據分析服務的方式,提升了整個產業鏈上下遊所有企業的數據可信性。由此,金融機構才有可能把金融資源真真正正嵌入到產業鏈的具體環節當中,為企業提供相應的千人千面的金融服務。
可以說,專票電子化影響的不僅僅是稅務管理,而是整個產業鏈的數智化轉型。9月1日,誕生於寧波稅務局的全國第一張增值稅電子專用發票,是中國產業數智化轉型升級一個新開端,而像用友這樣的致力於簡單、便捷、快速地支撐企業開展商業創新,致力於為企業數智化轉型提供服務的綜合性企業雲服務提供商,一定會是電子專票進程中所有企業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