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晴風
年味變淡,孩子對年的期待越來越少
快過年了,很多人在吐槽,不想過年,過年沒意思!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越來越不愛過年呢?
記得小時候,過年對我們來說是一年一次的期盼,期盼的是穿新衣、收壓歲錢、吃美食、走親戚、自由玩耍。然而如今,年味越來越淡了,很多孩子覺得過年越來越無聊了。
微博上,一位媽媽分享了7歲的孩子對過年的態度。
她說,前兩天對孩子說,期末考完試後我們一起去辦年貨,然而一旁的孩子,頭也沒抬地「哦」了一聲。
看到孩子如此漫不經心,她很吃驚。記得小時候的自己,很期盼過年,每次大人說要去辦年貨,會激動好幾天!可如今孩子的反應也太冷靜了吧!
很多網友看到這位媽媽的分享,告訴了她一個事實:很正常,我家孩子也一樣!
為何孩子會如此淡定呢?
因為在孩子看來,每年都是如此,沒有任何的新意,所以他們對過年的期盼越來越淡。
可孩子們的期盼越淡,對我們來說,給孩子創造一個儀式感滿滿的年,讓孩子重拾對過年的期盼,就變得尤為重要。
對孩子來說,儀式感很簡單
年味變淡,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如何給孩子儀式感。
但其實對孩子來說儀式感很簡單:一份新年禮物,一件新衣、一起辦年貨、一頓年夜飯、收壓歲錢,這些小事,就足以讓他們感到幸福,而非是我們花多少錢買多貴重的禮物。
即便很簡單,可依然有太多的孩子,感受不到過年的幸福。
知乎上曾有這樣的一個問題:童年的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年嗎?
然而有一名網友卻說他再也不想回到童年的年,他說:
小時候每次過年,看著別人穿新衣服,而自己只能穿哥哥穿過的,看起來比較新的衣服;
別人家都是全家一起辦年貨,而我們家,媽媽總覺得帶我和哥哥去麻煩;
每次年三十,鄰居們不是吃餃子就是吃年夜飯,可我們從來都是家常便飯;
這麼多年爸爸只給過一次壓歲錢。
如今回憶起來,小時候過年真的很無趣,沒有任何事值得期盼,每次只是羨慕地看著別人家熱熱鬧鬧地過年。
很多的父母正是忽略了這些細節,讓孩子感受不到年味,感受不到過年的幸福,對過年失去了期盼。
前幾天,和老公聊到了過年,一旁玩耍的孩子問我:「媽媽,今年我們還包餃子嗎?」我點頭。
孩子這樣問,是因為去年除夕的時候,我和老公帶著孩子一起包餃子,他雖然不會,卻用小手學著和我們一起包。
後來在吃的時候,孩子看到一個奇形怪狀的餃子說:「我要吃自己包的餃子」,心滿意足地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
孩子要的儀式感就是這麼簡單,一起包餃子這麼小的一件事,就能讓孩子感受到幸福,甚至一直記得,並期盼著來年的過年。
怎麼給孩子一個儀式感滿滿的年
《時代周刊》裡曾有一句話:「人們都喜歡不期而至的驚喜,但對可預測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動更是記憶深刻。」
孩子也是一樣,雖然期待父母能給自己驚喜,可令他們記憶深刻的,卻是參與那些儀式感滿滿的家庭活動,從而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那麼,我們如何做,才能讓孩子過一個儀式感滿滿的年呢?
(1) 和孩子一起認識春節
很多孩子雖然知道過年,可並不完全了解為什麼要過年,春節的含義是什麼,所以我們可以帶孩子一起認識春節。
朋友在孩子4歲的時候,就通過繪本給孩子講春節的由來,讓孩子認識春節。
之後會告訴孩子春節我們可以做什麼,比如: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收壓歲錢、走親戚、吃年夜飯、祭祖等。
通過繪本和詳細的舉例,讓孩子真正認識到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春節是最重要的節,孩子也更會認真對待。
(2)讓孩子參與到年夜飯的製作中來
劉燁和妻子很注重過年的儀式感,每年過年他們都會回家和家人團聚。而且他們對團圓飯也很講究,全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一起吃團圓飯。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熱鬧,全家人一起熱熱鬧鬧準備,讓孩子體會到參與的快樂和滿足感,一定會成為孩子們記憶中最美好的畫面。
(3)創造一個家庭獨特的春節記憶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名網友對過年的回憶。她說小時候過年最期盼的是和父母圍坐在一起抽籤,看看來年的運勢。
每年她家都會做好多種籤,然後等到凌晨的時候一起來抽。
一年一度的過年,對孩子來說期盼的事無非就幾件:收禮物、收壓歲錢。可若我們創造了獨特的事,讓孩子有了特別的春節記憶,孩子就會對過年很期盼。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做過一個研究調查,他們發現:「在家裡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
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一個儀式感滿滿的年,是給孩子驚喜,讓孩子參與,從中感受到年味,令孩子無論多大,始終都記得這份獨特的年味。
作家三皮皮曾在《年味變淡是從我們變得隨便開始的》一文中這樣寫道: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遲滿足留到年初一;
年夜飯越來越豐盛,也越來越吃不出不同;
沒有小孩會熬一整歲守夜,人們年初一起床的時間越來越晚;
因為對過年越來越隨便,所以年味越來越淡。
曾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問答:為什麼要好好過年?
一位媽媽說:好好過年其實是熱愛生活,讓孩子學會父母熱愛生活的態度,從小變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倘若一個孩子從小就熱愛生活,這樣的孩子必然是一個懂得珍惜,心中有愛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未來還會差嗎?
深以為然。
德國作家洛雷斯利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在這個物質條件都在變好的時代,我們更要好好珍視新年,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儀式感,孩子才會對明年充滿憧憬。
而這樣的憧憬,其實是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一年的期盼,讓孩子無論發生什麼,心中始終保持希望。
- End -
作者:夏晴風,多平臺籤約作者,一個寵娃狂魔的媽媽,深入研究兒童心理,致力與孩子一起成長。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