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重火力」,它簡陋極了,看起來更像田間地頭的農用機械。它沒有亮眼的塗裝,沒有炫目的結構,跟科技感完全不沾邊——它就是這麼不起眼。
作為一款火箭炮,起初它在阿富汗大顯身手,並以出色的表現贏得十幾個國家的訂單;後來,土耳其、伊朗等二十多個國家引進技術,全力仿造。
作為一種武器,它和AK47、RPG一樣大名鼎鼎,並列「遊擊戰三大神器」,號稱最適合遊擊戰的「重武器」,至今依然活躍在中東、非洲等地的戰場,從不缺席。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63式107毫米輕型牽引式火箭炮,簡稱「107 火」。
什麼是「107 火」
「107 火」的設計始於1961年,1963年設計定型。如果要正經地介紹它,應該列出這樣的參數:口徑107毫米,行軍狀態全重385千克,戰鬥狀態全重613千克,長2600毫米,寬1400毫米,高1100毫米,定向器長900毫米,全彈重18.8千克,初速31.4米/秒,最大飛行速度372米/秒,最大射程8500米,戰鬥部重8.33千克,殺傷半徑12.5米,發射間隔0.6~0.8秒,高低射界0~60度,方向射界左右各15度,炮班人數5人。
同一年設計定型的,還有63式130毫米19管自行火箭炮(簡稱「130火」)。實事求是地說,這兩款火箭炮,在當時已經是相對落後的武器,無論是射速、射程、威力,還是精確度,都遠不如同時期美、蘇的同類裝備。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人民軍隊沒有選擇的餘地,而且這兩款火箭炮的輕、小特點(特別是「107火」),與當時解放軍陸軍的馱馬化建設特別匹配,因而這兩型火箭炮在60年代後期,相繼列裝解放軍陸軍軍、師、團級炮兵。
相比全重超過5.5噸的63式130毫米火箭炮,「107火」更輕、更靈活,可以掛在吉普車上,也可以人推馬拉,是一種典型的馱馬化裝備。由於射程、威力、精確度有限,「107 火」除了完成其自身任務之外,還通常作為122毫米榴彈炮和130毫米火箭炮的補充品或替代品。在我軍參加過的作戰行動中,「107火」僅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作為補充火力使用,從未擔當過主力,戰果有限。進入21世紀,「107火」也隨著我軍機械化進程的加快而逐步撤裝。
「神器」的特徵
這樣一款落後於時代的武器,它為何能成為「遊擊戰三大神器」之一呢?
原因很簡單,「107火」是典型的「三低」裝備,即:購買成本低、武器維護技術要求低、使用人員文化水平要求低。對於嚴重缺乏重武器的遊擊隊而言,再沒有比它更貼心的「重武器」了。
「107火」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我國建國沒多久,正處於困難時期,國家的經濟、技術水平,都不足以設計生產先進的裝備。正因如此,「107火」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現實條件,力爭用最低的價格,生產高性價比的武器。它的採購價格低到什麼程度呢?據目前已公開的信息,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外銷型的「107火」的售價僅為7000元人民幣——相對於它的能力來說,這簡直就是「白菜價」。而隨著我國的對外授權,先後有二十多個國家對其進行仿造,這款火箭炮的售價也進一步降低,以至於人們能在世界各地的武裝衝突中看到它的身影。
「107火」的另一個優點,是維護技術要求低。火炮號稱「戰爭之神」,但「神」的維護保養是技術活,越是先進的火炮,就越是需要技術知識水平過硬的維護人員。而當時的中國剛從百年沉淪中醒來,人民的識字率低得可憐,士兵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難以滿足高技術武器維護的需求。「107火」就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條件設計的。這款神奇的火箭炮,設計簡單,各個部件可以完全拆卸,這使得維護保養工作變得很輕鬆,對相關的技術知識幾乎完全沒有要求,即便是從未接觸過它的文盲,對著畫成圖冊的指南書依葫蘆畫瓢,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維護保養。我們知道,無論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正規軍,還是機動靈活的遊擊隊,都缺乏培養專業炮兵和後勤保障團隊的能力。「107火」就是憑藉這個巨大的優勢,成為第三世界國家正規軍和遊擊隊的最佳選擇。
最重要的是,「107火」實在是太靈活了,它天生就是遊擊隊的「神器」。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軍工人員在設計「107火」時,對各個分解構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結構尺寸具備幾個顯著的特點,即上不過頸(便於抬頭)、下不過臀(便於跨步)、寬不過肩(便於通過)、重心貼身(防止扭腰)。如此人性化的設計,使得這款火箭炮戰鬥全重僅為613千克,而且可以快速地分解和結合,拆開後的單個部件重量不超過30千克,一個士兵就可以背著它漫山遍野到處跑。同時,考慮到實戰條件需求,這款火箭炮既可以組合起來使用,也可以拆開來使用,1管、2管、4管、8管,按需組合。它還可以不依賴發射架和炮筒,直接撬開炮彈底座,在2根電線、4~6節乾電池的配合下完成發射。
在中東的戰場上,甚至還出現過用明火直接點燃炮彈發射藥進行發射的極端案例。我們可以設想,對於遊擊隊而言,這種可以隨時拆解組合,彈重19千克左右(有63-1和63-2兩種主要型號),一個人背著一枚炮彈就可以完成攻擊任務的「重武器」,是多麼貼心。
遊擊神器
基於「107火」的這些特點,它天然就適合士兵文化水平低、機械化程度低、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地區的軍隊或遊擊隊使用,以彌補重武器的缺失。
「107火」生產工藝技術出口之後,相關國家除了仿造,還創造性地將其移植到卡車、吉普車、小型艦船上,花樣百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已知有大概20多萬門(管)「107火」仍在使用,人們因此給它貼上一個標籤,將其與AK47、RPG並稱為「遊擊戰三大神器」。
然而,所謂「遊擊戰三大神器」的稱號,其實並不是多麼值得高興的事。現在網絡上有不少人過分拔高了「107火」的地位,將這款武器吹得雲裡霧裡,甚至不惜編造不少「戰例」,以此證明它的神奇。比如偷襲阿富汗美軍基地、越軍襲擊美軍機場大破B-52,等等。這些都無法證實是「107火」所為,甚至有些明顯是虛構的。唯一能確認的,就是約旦美國軍艦遇襲事件。當時遊擊隊員在山頂的一棟樓房上,向美國軍艦發射了三枚「107火」,但並未造成實質損傷。事實上,如果條件允許,沒人不樂意使用威力更大、效率更高的裝備。
「107火」射程近、威力小、精確度低,只有嚴重缺乏重武器,且沒有其他更多選擇的部隊或遊擊隊,才會選擇使用這種「三低」裝備。歸根到底,「107火」之所以成為「神器」,其實是一種無奈。
當然了,作為一種高度靈活的武器,「107火」確實擔得起「神器」的榮譽。在中東、非洲,甚至南美,這款火箭炮被廣泛運用於遊擊作戰中。人們背著它四處機動,抵達目標附近後,朝著大概方向發射,隨即轉身逃跑。這樣的作戰方式,令人防不勝防,即便造成的實質傷害不大,但積少成多,戰果也是可觀的。況且,這種零敲碎打的作戰方式,是很容易挫傷防守方士氣的。在阿富汗,在伊拉克,AK47、RPG和「107火」組成了近、中、遠的火力「鐵三角」,令強大的蘇聯和美國軍隊陷入到遊擊戰的泥沼中,寸步難行,並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本文來自《奇趣百科·軍事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