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手抄冊驚現國外拍賣會,華人女子豪擲6500萬,值嗎?

2020-12-19 域鑑

近日在巴黎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出現了明代珍貴古籍《永樂大典》其中的兩冊,這一件拍品的出現轟動了整個中國歷史界及收藏界。

最終,拍得這件稀世珍寶的是一名華裔女子,以8128000歐元的價格成交。

據了解,此次上拍的兩冊《永樂大典》為嘉靖年間的手抄本。拍賣公司稱,這兩冊拍品來源於法國私人藏家,其家族成員曾於十九世紀後期被派往中國,任上校軍銜,因此在中國與一些官員相交頗深,並在任職期間獲贈了很多東西,其中便包括這兩冊《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篆於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旨令姚廣孝和翰林院學士解縉,帶領3000多文臣接手了這項工作,前後耗時四年,大典共輯錄圖書七八千種,輯入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佔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內容極為宏富,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書目錄六十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在3.7億字左右,由皇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集古今之大成

類書,是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種書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備查檢,從資訊時代的視角,類書是古代的「資料庫」。

我國編纂類書的做法起源於三國時的曹魏,也是由皇帝首創並組織實施的。曹操次子曹不代漢稱帝後,詔令文士們集五經群書,以分類輯錄的方法編篡一部類書,定名為《皇覽》,總字數達到800餘萬字。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類書。

《皇覽》

自此以後,類書的編纂盛行於唐、宋各代。其中唐代著名的有《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和《白氏六帖事類集》四大類書.

宋代著名的有《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四大類書。

據各種古代書目記錄,從三國至清代中期1600年間,產生的類書有六七百種之多。而《永樂大典》就是集古今之大成的第一類書。

《藝文類聚》
《北堂書鈔》
《白氏六貼事類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說文化水平低,但覺悟卻是有,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時,就啟動了一個偉大的計劃:

編寨一套包羅古今的類書,收錄歷代文化典籍。縱然雄心勃勒,可國力卻難以支持,直到靖難成功奪得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意圖以文治籠絡人心,在即位之初(永樂元年)向當時天下第一大才子輸林待讀學士解縉等下達了修書效令。

永樂帝修書要求就是兩個字:「全」與「便」,就是匯集要齊全,使用要方便。解錯顯然沒有理解這個「全」字。他組織了一百多人的編輯部,只花了一年多,編好了一部《文獻大成》,向朱棣交差。

可朱棣看後對《文獻大成》並不滿意,覺得這部《文獻大成》並沒有符合當初他的旨意,和他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又下令重修。

朱棣

這一次他加強了編纂領導班子的力量,增派了曾輔助他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官封太子少師的姚廣孝大和尚,與解縉等人一起來做這件事,而編篆人員一舉增加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

可以說,修纂《永樂大典》薈萃了全國各方面的優秀人材,當時有人以「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鹹集於京師」來形容這種盛況。

全書歷經3年時間,最終於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定稿,明成祖朱棣閱後表示滿意,親自撰寫了《序言》,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定稿後,由抄書者譽抄全書,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全書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按照《洪武正韻》中字的排列順序,以每個字列出事目,將與這個字有關的文獻資料整段,乃至整部書抄錄到該條目中。

這就是所謂的「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

在檢索字的下面註明該字在《洪武正韻》中的音韻和最早的出處、訓釋還標明篆、隸、行、草、楷等各種書體和異體字,內容十分豐富。它與今天資料庫的關鍵詞檢索功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初這部大典,被存放於南京文淵閣——當時的皇家藏書樓。後隨著永樂遷都北京,它也「落戶」紫禁城了。

中國書籍史上的最大疑案

在明朝皇帝中,嘉靖皇帝最喜愛《永樂大典)平時在案頭上常備幾冊大典以供隨時翻閱。常視其為「枕邊書」。嘉靖三十六年(1557)宮中發生大火,奉天門和三大殿都被燒毀,嘉靖帝擔心殃及文樓貯藏的大典,一夜之中傳諭三四次搬遷,使其免於火海。為防不測他萌生了重錄大典的想法嘉靖四十一年秋。任命張居正等人負責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吏部和禮部主持了『糊名考試」選撥出109位善書人。

嘉靖皇帝

內府調撥了畫匠,紙匠等。光祿寺和翰林院分別負責木炭、酒飯和祿米的供應。重錄《永樂大典》的繕寫者被規定每人每日抄寫三頁,如有差錯,必須重寫,這樣重錄工作整整花了6年時間,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從此《大典》有了兩個抄本:永樂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

但奇怪的是,嘉靖版《永樂大典》抄寫完成後,《永樂大典》的正本便下落不明了,再也沒出現在史書中。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大謎團,引來無數學人的遐想。多數人認為,正本毀於戰亂或者火災,甚至是為嘉靖皇帝陪葬了。

書映國運 國破書散

到了清代時期,乾隆皇帝為了鉗制思想,討好儒家,下旨編纂的《四庫全書》,借鑑學習了《永樂大典》部分內容,《四庫全書》以儒家典籍為主,其次為歷史,詩詞歌賦。凡佛道、戲曲、小說等概不輯錄,更是把古代科技,軍事典籍全數刪去,等毀書甚於修書的《四庫全書》問世後,《永樂大典》的手抄本遭到了冷落,無人看管。

《四庫全書》

據清人記載《四庫全書》修纂完之後,一些官員視《永樂大典》為多餘之物!清政府對《永樂大典》的保管也不如以前了.

此後,《永樂大典》被束之高閣蛛網塵封無人過問!一些官員也開始趁機偷竊,據說文廷式(光緒帝瑾妃、珍妃之師,翰林院侍讀學士)一人即曾盜走百餘冊.

這些被盜走的大典多被售予各國使節,書肆和文人,此次拍賣的兩冊或許就是如此流散的。到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翁同穌入翰林院清查時僅剩800冊。

後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收藏《永樂大典》的翰林院發生了火災,排積成行、億萬無盡的藏書遭受空前浩劫。

據田仲一成《日本東洋文庫收集〈永樂大典〉殘本的過程》記載,翰林院著火後,莫理循與日本留學生狩野直喜、東京每日報紙特派員古城貞吉直奔火場,從翰林院書架上搶下至少14冊的《永樂大典》據為己有。

庚子年間成為戰場的翰林院

據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外交檔案(影印版)記載,英國使館在大火當中移走的大典有330多冊。隨後歸還給中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大部分又被總理衙門給瓜分了。

等到1912年民國成立,當翰林院學士陸潤庠把殘存的《永樂大典》移交中華民國教育部時,僅存64冊。後來,這殘存的64冊《永樂大典》被交由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京師圖書館保存。

陸潤庠

1921年赴美學習,畢業後在歐洲各國遊學考察的袁同禮先生。在英國的圖書館發現了《永樂大典》的殘本。次年,他又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發現4冊《永樂大典》。興奮至極的袁同禮,尚在旅途中就寫成《永樂大典考》一文,詳細記錄這些散落在歐洲的《永樂大典》卷冊。

袁同禮

至1939年,他共進行了8次調查活動,在國內外發現《永樂大典》367冊。對於藏於私人藏家手中的《永樂大典》,他會竭盡所能收購,實在買不到的,也會想方設法進行拍攝複製。

七七事變前,北平局勢已經危在旦夕。袁同禮擔心北平圖書館館藏古籍善本會落入日本人之手,於是與同事將300箱善本書,運往上海法租界保存。輾轉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暫時保管。直到1941年10月,這些善本才運送完畢,其中就包括他優中選優出來的60冊《永樂大典》。1965年,這60冊《永樂大典》被送往臺灣,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末民國多年戰亂之後,據目前所知,全球僅發現的《永樂大典》副本殘卷共有418 冊、800 餘卷及部分零頁,總數不及原書的 4%。其中近一半的《永樂大典》殘卷分別散落在 8 個國家和地區的 30 多個公私藏家手中。

解放後,我國政府通過各種途徑,成功收回了兩百餘冊《永樂大典》副本。至今,國家圖書館收藏《永樂大典》224冊,居全世界收藏機構之首。

因國運衰而散,因國運昌而聚。《永樂大典》折射了一部中華民族600年滄桑史。這一次巴黎拍得的兩冊《永樂大典》副本殘卷,對於中國來說,是國寶的回歸,意義非凡。

相關焦點

  • 【大象視界】兩冊永樂大典6500萬,更震撼的國寶800年後驚現人間!
    今年7月,在法國的一家小拍上,兩冊《永樂大典》僅僅以5000歐元起拍,一路飆升至超估價1000多倍以640萬歐元落槌,最終含佣金以812.8萬歐元成交,約合人民幣6500萬元,而即將在北京榮寶秋拍上拍的,則是在民間流通所見唯一的一件《趙城金藏》!
  • 中國藏家拍得兩冊《永樂大典》,回顧曠世大典的尋找之路
    時隔6年,《永樂大典》又有新零冊面世。7月7日,兩冊《永樂大典》在法國巴黎Beaussant Lefèvre拍賣行舉拍,一位中國藏家以640萬歐元拍得,加上佣金最終成交價為812.8萬歐元。據其介紹,她是受中國內地買家委託,專程趕來競拍。
  • 《永樂大典》國內影印出版情況
    嘉靖末年,宮禁失火,明世宗為防備不虞,命館臣重抄一部,歷時五年於隆慶元年(1567)抄成,《大典》於是有永樂正本、嘉靖副本兩部。明亡之後,永樂正本不知所蹤,一般認為是毀於明末戰火;嘉靖副本也沒能逃脫被毀散佚的厄運。
  • 「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如果被找到,意味著什麼呢?
    嘉靖三十六(1557年),宮中失火,奉天門和三大殿都被燒毀,嘉靖皇帝怕殃及附近的文樓,趕緊命人把《永樂大典》正本搶運了出去,為防萬一,他決定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徐階等人負責重錄,選拔各色善楷書108人。規定每人每日寫三頁,抄畢有專人核對,遇有差錯,即要另寫,不拘一次二次。用了6年時間,重錄直到隆慶元年方告成功。
  • 鄭雲豔丨民國以來《永樂大典》海內外流通價格變遷考
    如同年傅增湘還記載:「有十灰韻崔字(皆崔姓小傳)一冊,索二百元(又一人持來),則不能議值矣。」[12]1912年董康曾以120元左右每冊的價格購得《永樂大典》17冊[13]。1913年章梫曾以416元購劉承幹藏《永樂大典》3冊,每冊約140元[14]。1914年,傅增湘稱:「近來,此書通行價約五十元。若特別者自須稍貴。」
  • 《永樂大典》,究竟用的是什麼紙?
    7月初的時候,法國巴黎德魯奧拍賣公司的兩冊《永樂大典》拍出天價,立即掀起了一波大典熱,朋友圈當時連刷了好幾天屏。國寶回家,大家自然喜聞樂見,各種討論一時鋪天蓋地。其中就包括《永樂大典》宏大的開本、特殊的裝幀、考究的手繪版框、工整的臺閣字體……當然還有它精美的書頁用紙。還是得說紙,畢竟我們是一個討論紙的公眾號。所以問題很簡單,《永樂大典》究竟用的是什麼紙?
  • 《永樂大典》正本究竟毀在了大火之中,還是作為殉葬品被存放在了永陵地宮?
    很多人知道,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奇書,《永樂大典》一直命運多舛。它原書一萬多冊,可是歷經幾百年滄桑,最終不僅正本徹底消失,副本也僅存兩百多冊。那麼時至今天,我們還能發現它曾經消失的蹤影嗎?咱們先說九年前的一樁意外。那是2010年的一天,廣州中山大學的康保成教授,意外收到一冊來自臺灣地區的書籍影印件。打開一看,他驚喜交加。為什麼?
  • 古方賞析 現存《永樂大典》中的美容醫方
    ►永樂大典——全書正文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總字數約 3.7 億字。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八千餘種,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雖屢經劫火,至今留存下來的不過數百冊,但其中的資料十分珍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 永樂2020全球首拍,趙旭:江湖又見!
    在這個通常都以「數字」一爭高下的拍場,就有如戰場,作為掌舵手的他,究竟何出此言?對於永樂,未來他又如何定位?來聽聽永樂創始人趙旭與在藝創始人謝曉冬的對談。古代部分,我們有非常稀有的古代書畫,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信札冊》底價就是1億5千萬;有一卷近十米長的《唐人寫經》,有頭有尾全的,精緻、完整,如果是中國去日本的遣唐僧人寫的,也要值一兩百萬,如果就在敦煌肯定要七八百萬的價位,我們這件估價10萬,
  • 趙本山兒子豪擲45萬送禮
    球球和雙胞胎哥哥合體在直播間預告帶貨,直播過程中趙一楠還化身「錦鯉」大送福利,趙一楠隨隨便便就能豪擲45萬送禮,可惜我自己沒搶上!算是看了個熱鬧吧……不過說來網紅是真有錢,一場帶貨上億了都,我也是貢獻了一份呀#趙本山女兒攜哥哥直播帶貨##趙本山兒子豪擲45萬送禮闊氣十足##網紅到底多有錢#
  • 王思聰欣賞潘春春直播賣力,霸氣豪擲500萬買禮物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的獨生子王思聰,竟然為潘春春公開豪擲500萬人民幣,究竟這個女子是誰?做了什麼令王思聰出手這麼闊綽?也令潘春春激動萬分,直播中特別賣力,王思聰對潘春的直播非常滿意,故決定豪擲逾500萬人民幣買禮物給潘春春,更送她豪車、送遊艇,頓成網絡熱話。
  • 賴弘國與阿嬌離婚後腰包不再受限,豪擲830萬報復性消費
    時隔兩個月時間,賴弘國首先從失戀中走出,在家拿起話筒k歌,腰包不再受限,賴弘國豪擲830萬報復性消費!7月5日,臺媒報導,賴弘國自從與阿嬌分手後,口袋中的錢也重新由自己掌控,他第一時間花費200萬臺幣為自己購買名牌服飾,隨後分別花費550萬購買名車,以及80萬購得兩幅畫。
  • 中國買家豪擲重金狂掃紐西蘭佳駟
    2020年紐西蘭純血馬公司待跑馬拍賣會已於本周落下帷幕,對於今年的各項數據,拍賣行的總經理安德魯·西布魯克表示驚喜。今年該拍賣會的平均成交價為9.5349萬紐西蘭元(約人民幣43萬元),去年的為9.1772萬紐西蘭元,今年比去年上漲了3.8%。今年的成交中位價為6萬紐西蘭元(約人民幣27萬元),與去年持平。今年成交價達到或超過50萬紐西蘭元(約227萬元人民幣)的馬駒有3匹,達到或超過30萬紐西蘭元(約136萬元人民幣)的馬駒有10匹。
  • 《推背圖》與歷史之20,永樂大帝朱棣
    只可憐50萬大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建文帝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率大軍浩浩蕩蕩開進南京城,皇宮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即帝位,就是明成祖,改年號為永樂。此後,永樂大帝決定遷都北平,調集工匠三十萬,民夫近百萬,修建北京城。
  • 被羅嘉良豪擲4000萬拋棄的「醜妻」方敏儀,12年後過成了這樣
    被羅嘉良豪擲4000萬拋棄的「醜妻」方敏儀,12年後過成了這樣說到羅嘉良,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參演過許多經典港劇角色,憑藉帥氣的外表及出色的演技,有著「師奶殺手」的稱號。被羅嘉良豪擲4000萬拋棄的「醜妻」方敏儀,12年後過成了這樣。背後的女人方敏儀在那個年代,許多影視劇明星成名之前。做的職業和我們大多數一樣,從事著很普通的工作。比如三屆視帝羅嘉良。他原本的名字叫羅浩良。初中畢業後,他找了一份繪圖員的工作。
  • 八國聯軍搶走一套慈禧愛看的「鬼畫」,價值6500萬,後無償歸還
    在沒有網絡、沒有影視的時代,很多人喜歡看書充實生活、消遣時光、提升素養,尤其是宮中女子更愛看書。一入宮中深似海,宮中的生活單調乏味,慈禧作為晚清的實際統治者,雖然錦衣玉食、生活奢華,但她在深宮中除了處理政務,似乎也沒有過多的娛樂方式!即使野心勃勃,也終究被男尊女卑的思想緊緊束縛、不能騎馬射箭、不能擴展後宮,只能看戲觀花。
  • 古代「四大神器」至今下落不明,網友:永樂大典已成千年不解之謎
    我國古代有「四大神器」,分別是黃帝的軒轅夏禹劍、夏朝時期的禹王九鼎、戰國時期的和氏璧、明朝時期的永樂大典,而如今這「四大神器」下落不明,網友:永樂大典已成千年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