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巴黎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出現了明代珍貴古籍《永樂大典》其中的兩冊,這一件拍品的出現轟動了整個中國歷史界及收藏界。
最終,拍得這件稀世珍寶的是一名華裔女子,以8128000歐元的價格成交。
據了解,此次上拍的兩冊《永樂大典》為嘉靖年間的手抄本。拍賣公司稱,這兩冊拍品來源於法國私人藏家,其家族成員曾於十九世紀後期被派往中國,任上校軍銜,因此在中國與一些官員相交頗深,並在任職期間獲贈了很多東西,其中便包括這兩冊《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篆於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旨令姚廣孝和翰林院學士解縉,帶領3000多文臣接手了這項工作,前後耗時四年,大典共輯錄圖書七八千種,輯入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佔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內容極為宏富,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永樂大典》全書目錄六十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在3.7億字左右,由皇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集古今之大成
類書,是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種書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備查檢,從資訊時代的視角,類書是古代的「資料庫」。
我國編纂類書的做法起源於三國時的曹魏,也是由皇帝首創並組織實施的。曹操次子曹不代漢稱帝後,詔令文士們集五經群書,以分類輯錄的方法編篡一部類書,定名為《皇覽》,總字數達到800餘萬字。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類書。
自此以後,類書的編纂盛行於唐、宋各代。其中唐代著名的有《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和《白氏六帖事類集》四大類書.
宋代著名的有《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四大類書。
據各種古代書目記錄,從三國至清代中期1600年間,產生的類書有六七百種之多。而《永樂大典》就是集古今之大成的第一類書。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說文化水平低,但覺悟卻是有,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時,就啟動了一個偉大的計劃:
編寨一套包羅古今的類書,收錄歷代文化典籍。縱然雄心勃勒,可國力卻難以支持,直到靖難成功奪得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意圖以文治籠絡人心,在即位之初(永樂元年)向當時天下第一大才子輸林待讀學士解縉等下達了修書效令。
永樂帝修書要求就是兩個字:「全」與「便」,就是匯集要齊全,使用要方便。解錯顯然沒有理解這個「全」字。他組織了一百多人的編輯部,只花了一年多,編好了一部《文獻大成》,向朱棣交差。
可朱棣看後對《文獻大成》並不滿意,覺得這部《文獻大成》並沒有符合當初他的旨意,和他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又下令重修。
這一次他加強了編纂領導班子的力量,增派了曾輔助他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官封太子少師的姚廣孝大和尚,與解縉等人一起來做這件事,而編篆人員一舉增加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
可以說,修纂《永樂大典》薈萃了全國各方面的優秀人材,當時有人以「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鹹集於京師」來形容這種盛況。
全書歷經3年時間,最終於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定稿,明成祖朱棣閱後表示滿意,親自撰寫了《序言》,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定稿後,由抄書者譽抄全書,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全書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按照《洪武正韻》中字的排列順序,以每個字列出事目,將與這個字有關的文獻資料整段,乃至整部書抄錄到該條目中。
這就是所謂的「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
在檢索字的下面註明該字在《洪武正韻》中的音韻和最早的出處、訓釋還標明篆、隸、行、草、楷等各種書體和異體字,內容十分豐富。它與今天資料庫的關鍵詞檢索功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初這部大典,被存放於南京文淵閣——當時的皇家藏書樓。後隨著永樂遷都北京,它也「落戶」紫禁城了。
中國書籍史上的最大疑案
在明朝皇帝中,嘉靖皇帝最喜愛《永樂大典)平時在案頭上常備幾冊大典以供隨時翻閱。常視其為「枕邊書」。嘉靖三十六年(1557)宮中發生大火,奉天門和三大殿都被燒毀,嘉靖帝擔心殃及文樓貯藏的大典,一夜之中傳諭三四次搬遷,使其免於火海。為防不測他萌生了重錄大典的想法嘉靖四十一年秋。任命張居正等人負責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吏部和禮部主持了『糊名考試」選撥出109位善書人。
內府調撥了畫匠,紙匠等。光祿寺和翰林院分別負責木炭、酒飯和祿米的供應。重錄《永樂大典》的繕寫者被規定每人每日抄寫三頁,如有差錯,必須重寫,這樣重錄工作整整花了6年時間,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從此《大典》有了兩個抄本:永樂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
但奇怪的是,嘉靖版《永樂大典》抄寫完成後,《永樂大典》的正本便下落不明了,再也沒出現在史書中。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大謎團,引來無數學人的遐想。多數人認為,正本毀於戰亂或者火災,甚至是為嘉靖皇帝陪葬了。
書映國運 國破書散
到了清代時期,乾隆皇帝為了鉗制思想,討好儒家,下旨編纂的《四庫全書》,借鑑學習了《永樂大典》部分內容,《四庫全書》以儒家典籍為主,其次為歷史,詩詞歌賦。凡佛道、戲曲、小說等概不輯錄,更是把古代科技,軍事典籍全數刪去,等毀書甚於修書的《四庫全書》問世後,《永樂大典》的手抄本遭到了冷落,無人看管。
據清人記載《四庫全書》修纂完之後,一些官員視《永樂大典》為多餘之物!清政府對《永樂大典》的保管也不如以前了.
此後,《永樂大典》被束之高閣蛛網塵封無人過問!一些官員也開始趁機偷竊,據說文廷式(光緒帝瑾妃、珍妃之師,翰林院侍讀學士)一人即曾盜走百餘冊.
這些被盜走的大典多被售予各國使節,書肆和文人,此次拍賣的兩冊或許就是如此流散的。到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翁同穌入翰林院清查時僅剩800冊。
後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收藏《永樂大典》的翰林院發生了火災,排積成行、億萬無盡的藏書遭受空前浩劫。
據田仲一成《日本東洋文庫收集〈永樂大典〉殘本的過程》記載,翰林院著火後,莫理循與日本留學生狩野直喜、東京每日報紙特派員古城貞吉直奔火場,從翰林院書架上搶下至少14冊的《永樂大典》據為己有。
據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外交檔案(影印版)記載,英國使館在大火當中移走的大典有330多冊。隨後歸還給中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大部分又被總理衙門給瓜分了。
等到1912年民國成立,當翰林院學士陸潤庠把殘存的《永樂大典》移交中華民國教育部時,僅存64冊。後來,這殘存的64冊《永樂大典》被交由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京師圖書館保存。
1921年赴美學習,畢業後在歐洲各國遊學考察的袁同禮先生。在英國的圖書館發現了《永樂大典》的殘本。次年,他又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發現4冊《永樂大典》。興奮至極的袁同禮,尚在旅途中就寫成《永樂大典考》一文,詳細記錄這些散落在歐洲的《永樂大典》卷冊。
至1939年,他共進行了8次調查活動,在國內外發現《永樂大典》367冊。對於藏於私人藏家手中的《永樂大典》,他會竭盡所能收購,實在買不到的,也會想方設法進行拍攝複製。
七七事變前,北平局勢已經危在旦夕。袁同禮擔心北平圖書館館藏古籍善本會落入日本人之手,於是與同事將300箱善本書,運往上海法租界保存。輾轉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暫時保管。直到1941年10月,這些善本才運送完畢,其中就包括他優中選優出來的60冊《永樂大典》。1965年,這60冊《永樂大典》被送往臺灣,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末民國多年戰亂之後,據目前所知,全球僅發現的《永樂大典》副本殘卷共有418 冊、800 餘卷及部分零頁,總數不及原書的 4%。其中近一半的《永樂大典》殘卷分別散落在 8 個國家和地區的 30 多個公私藏家手中。
解放後,我國政府通過各種途徑,成功收回了兩百餘冊《永樂大典》副本。至今,國家圖書館收藏《永樂大典》224冊,居全世界收藏機構之首。
因國運衰而散,因國運昌而聚。《永樂大典》折射了一部中華民族600年滄桑史。這一次巴黎拍得的兩冊《永樂大典》副本殘卷,對於中國來說,是國寶的回歸,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