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及存世情況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主持,3000多人參加,歷時四年,於永樂六年(1408)修成的大型類書,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按《洪武正韻》編排,分裝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為成熟、最為傑出的「百科全書」,它是上起周秦,下迄明初的歷史文獻資料的總結,因此也是15世紀人類文化史上的豐碑。這一文化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其學術意義和文獻價值,早已受到明清兩代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嘉靖末年,宮禁失火,明世宗為防備不虞,命館臣重抄一部,歷時五年於隆慶元年(1567)抄成,《大典》於是有永樂正本、嘉靖副本兩部。明亡之後,永樂正本不知所蹤,一般認為是毀於明末戰火;嘉靖副本也沒能逃脫被毀散佚的厄運。
《永樂大典》修成後的六百年間,屢遭厄運,損毀殆盡,原22877卷11095冊的鴻篇巨製,至今僅存嘉靖副本418冊823卷,散藏於9個國家和地區的34個公私收藏機構,弱息僅存,令人扼腕。
作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巨大的文獻價值、版本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早已為世人所熟知,現存殘卷的規模雖僅及原書的百分之四,但每一冊《永樂大典》都是一座資料寶庫,有許多可供挖掘利用的珍貴資源。遺憾的是,這些殘存的《永樂大典》散藏於世界各地,且多深藏秘閣,使得人們對它的研究和利用變得困難重重。
二、任繼愈先生的呼籲書(詳見附件:《呼籲書》)
2002年,時任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發出呼籲,號召海內外有識之士行動起來,共襄盛舉,將散藏於各地的《永樂大典》匯集一編,系統刊布,使之化身千百,傳之久遠,為更多的人研究使用提供便利。
三、國內主要影印出版情況
為了保存和傳播這一歷盡劫波的珍貴文化遺脈,從20世紀初,中外有識之士、學術研究機構就打破傳統封閉的收藏理念,將自己所藏《永樂大典》影印出版,供世人使用和鑑賞。目前國內主要影印出版情況如下:
(一)民國時期
① 張元濟先生影印版《永樂大典》(卷485—486,一冊)
民國五年(1916),涵芬樓主人張元濟先生將自己收藏的《永樂大典》一冊(卷485—486)作為《涵芬樓秘籍》十集中的第一種影印出版。該冊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② 傅增湘先生影印版《永樂大典》(卷2610—2611,一冊)
民國十五年(1926),傅增湘先生將自己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卷2610—2611)按照嘉靖副本的原樣,原大仿真影印出版。該冊現藏日本東洋文庫。
民國二十七年(1938),京華印書局重印此冊《永樂大典》。
③ 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影印版《永樂大典》(卷2584—2585,一冊)
民國二十八年(1939),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卷2584—2585)影印出版。此冊現藏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
(二)中華書局版《永樂大典》
① 仿真影印版《永樂大典》(卷2345—2347,一冊)
1959年,為了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周年獻禮,中華書局將《永樂大典》(卷2345—2347)依嘉靖副本原樣,原大仿真影印出版。此冊《永樂大典》是蘇聯1954年還給中國的。裝幀共分三等,售價也不相同。
②《永樂大典》(全二十函二百零二冊)
1960年,中華書局把當時收集到的730卷全部影印出版。影印本為三十二開朱墨兩色套印線裝本,分裝二十函二零二冊。
③《永樂大典》續印本(全二函二十冊)
1982年,中華書局又將近20年來徵集到的67卷刊印為續印本,仍為線裝,凡二函二十冊。至此,中華書局共出版《永樂大典》222冊。
④《永樂大典》(全十冊)
1986年,中華書局又將兩次印本凡797卷一併影印為十六開精裝本 。
⑤《永樂大典》
2012年,中華書局再次重印《永樂大典》,又增加了從海外新收集到的16卷,共計813卷。
(三)臺北世界書局版《永樂大典》(全一百冊)
1963年,臺北世界書局在中華書局730卷影印本的基礎上,增補了臺灣所藏的五卷和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收藏的七卷,出版了742卷《永樂大典》。該影印版32開,手工布面精裝一百冊。
1977年,世界書局重印了該版《永樂大典》。
(四)上海辭書出版社版《永樂大典》
200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影印出版《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收入海外新發現的《永樂大典》17卷,即愛爾蘭切斯特·比蒂博物館藏卷803—806、10110—10112、19866(該卷此前已經收入中華書局版,此次增加了中華書局版所缺的第8a頁),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卷8569—8570,英國國家圖書館藏卷13201—13203、14219—14220,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藏卷15957—15958。
上述影印本充分反映了海峽兩岸學者在調查收集《永樂大典》上的貢獻,大大推進了學界《永樂大典》的整理和研究。但毋庸諱言,由於時代與技術條件的制約,這些刊印本亦存在很多問題:或因開本過小,文字漫漶,盡失《大典》風韻;或因單色印刷,書名批寫眉頭,版面凌亂,頗傷原著書品。此類疵瑕,讓使用者長懷月缺之憾。
四、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仿真影印版《永樂大典》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響應任繼愈先生的呼籲,歷時兩年,於2004年2月完成了中國大陸所藏全部163冊《永樂大典》的影印出版。
鑑於《永樂大典》除具有巨大的文獻價值外,其版本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亦不可估量,採取一般的縮印方式,很難充分體現其風採,也難以完整保存和全面傳達數百年滄桑巨變在原書上留下的相關信息。因此,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在出版《永樂大典》時,決定採用仿真影印的方式,從版式、行款、用料、裝幀等等全仿嘉靖副本,精工製作,幾可亂真。這一出版方式不僅使《永樂大典》永無災厄之虞,也讓今天的人們能據此充分感知這一誕生於六百年前的偉大文化奇觀的恢弘氣勢和不朽神韻。
目前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已出版海內外殘存《永樂大典》共計221冊,其餘部分正在洽談中。具體如下:
(一)國內部分(164冊)
①《永樂大典》(卷3518—3519,一冊)
1983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將國家圖書館藏從山東掖縣新得到的一冊《永樂大典》(卷3518—3519)按照明嘉靖副本仿真影印出版。
②《永樂大典》(全一百六十四冊)
2004年2月出版,收錄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博物館及南京圖書館藏《永樂大典》163冊。索引1冊。
2014年12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考察時,向學校贈送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仿真影印版《永樂大典》(全一百六十四冊)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並現場在贈書函上簽名。
2009年12月6日,國務委員劉延東到香港大學視察,向香港大學贈送一套《永樂大典》(全一百六十四冊)。2010年3月3日,該套《永樂大典》正式入藏香港大學圖書館。
③《永樂大典》(卷2272—2274,一冊)
2014年出版,收錄國內新發現《永樂大典》「湖」字韻卷2272—2274,原為加拿大華裔袁葰文女士所藏,共1冊3卷,此前從未影印出版過。
(二)海外部分
1.已出版情況(57冊)
①《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三冊)
2013年出版,收錄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永樂大典》2冊(卷7756—7757及8841—8843)、哈佛大學賀騰圖書館藏《永樂大典》1冊(卷981),共計3冊。其中卷981此前從未影印出版過。
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二冊)
2014年出版,收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葛思德文庫 (Gest Collection) 所藏《永樂大典》兩冊(卷14949及20373)。此前從未影印出版過。
③《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十九冊)
2015年出版,收入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藏《永樂大典》19冊。
④《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7078—7080,一冊)
2015年出版,收入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1冊。
⑤《美國漢庭頓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10270—10271,一冊)
該冊為2014年新發現,此前從未影印出版過,2016年出版。
⑥《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二十四冊)
2016年年底出版。
⑦《英國阿伯丁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11907,一冊)
該冊發現於1997年,此前從未影印出版過, 2016年年底出版。
⑧《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藏〈永樂大典〉》(全四冊)
2017年出版。
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二冊)
2017年出版。
2.即將出版情況
①《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永樂大典〉》
預計2018年年底出版。
②《日本京都大學藏〈永樂大典〉》(全三冊)
③《愛爾蘭切斯特·比蒂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三冊)
④《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藏〈永樂大典〉》(全五冊)
3.洽談中品種
①《日本東洋文庫藏〈永樂大典〉》(全三十四冊)
②《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永樂大典〉》(全六十二冊)
③《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四十冊)
④《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五冊)
⑤《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
除了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的813卷《永樂大典》之外,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近年出版了國家圖書館新入藏的《永樂大典》卷2272—2274(「湖」字韻)、哈佛大學賀騰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981、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葛思德文庫 (Gest Collection) 所藏《永樂大典》卷14949及卷20373,美國漢庭頓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10270—10271,及英國阿伯丁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11907。上述9卷均為首次影印出版。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影印出版的《永樂大典》共計418冊822卷。
為了完整保存和全面傳達數百年滄桑巨變在原書上留下的相關信息,讓今天的人們能據此充分感知這一誕生於六百年前的偉大文化奇觀的恢弘氣勢和不朽神韻,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計劃將存世的、尚未仿真影印出版的《永樂大典》全部原大仿真影印出版。
附件:
呼籲書
中國國家圖書館 任繼愈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主持,3000多人參加,歷時4年,於永樂六年(1408)修成的大型類書,全書共22877卷,是中國古代最為成熟、最為傑出的「百科全書」。它是上起周秦,下迄明初的歷史文獻資料的總結,因此也是15世紀人類文化史上的豐碑。
《永樂大典》這一文化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其中成段或全書採錄的文獻,能夠一字不改,保存古籍原貌。《永樂大典》成書之日起,它的學術意義和文獻價值,早已受到明清兩代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這部規模宏大的類書,歷史上僅有兩個寫本,正本存於皇宮禁地,後人未見。副本在清代存在翰林院,雖有遺失,但大體完整。最慘重的損失是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永樂大典》遭到毀滅性的損失。這部二萬餘卷的巨著,今天分散流失在世界各地,僅存400冊左右。
《永樂大典》的特殊遭遇,凝結民族情感。京師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前身)入藏《永樂大典》以來,就一直在探尋這部偉大著作散失的遺蹤。各國政府和學者也在努力收藏、保存、複製劫餘之卷。
現在,400餘冊《永樂大典》殘本星散於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單位。中國國家圖書館決定依照原書板式規格、紙張裝幀,仿真再造,以推動當代學術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是造福中國乃至世界學術界的大事。這一夙願的實現尚有賴於全世界《永樂大典》收藏機構、收藏家及有識之士予以合作,大力支持。望世界各地藏書機構、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舉,慨允借用《永樂大典》原書,提供拍照、製版之用,用後歸還,使這一文化遺產重現於世,垂之永久。衷心企望海內外熱心文化事業、關心人類文明的學術機構和人士,對人類文化遺產做出貢獻,必將與《永樂大典》一道流傳後世。我們也相信世界各民族通過文化合作,消除隔閡,增進共識,建立友誼,促進世界和平,開創美好的未來。
(引自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永樂大典》編纂600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