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國內影印出版情況

2021-02-14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

一、背景及存世情況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主持,3000多人參加,歷時四年,於永樂六年(1408)修成的大型類書,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按《洪武正韻》編排,分裝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為成熟、最為傑出的「百科全書」,它是上起周秦,下迄明初的歷史文獻資料的總結,因此也是15世紀人類文化史上的豐碑。這一文化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其學術意義和文獻價值,早已受到明清兩代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嘉靖末年,宮禁失火,明世宗為防備不虞,命館臣重抄一部,歷時五年於隆慶元年(1567)抄成,《大典》於是有永樂正本、嘉靖副本兩部。明亡之後,永樂正本不知所蹤,一般認為是毀於明末戰火;嘉靖副本也沒能逃脫被毀散佚的厄運。

《永樂大典》修成後的六百年間,屢遭厄運,損毀殆盡,原22877卷11095冊的鴻篇巨製,至今僅存嘉靖副本418冊823卷,散藏於9個國家和地區的34個公私收藏機構,弱息僅存,令人扼腕。

作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巨大的文獻價值、版本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早已為世人所熟知,現存殘卷的規模雖僅及原書的百分之四,但每一冊《永樂大典》都是一座資料寶庫,有許多可供挖掘利用的珍貴資源。遺憾的是,這些殘存的《永樂大典》散藏於世界各地,且多深藏秘閣,使得人們對它的研究和利用變得困難重重。

二、任繼愈先生的呼籲書(詳見附件:《呼籲書》)

2002年,時任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發出呼籲,號召海內外有識之士行動起來,共襄盛舉,將散藏於各地的《永樂大典》匯集一編,系統刊布,使之化身千百,傳之久遠,為更多的人研究使用提供便利。

三、國內主要影印出版情況

為了保存和傳播這一歷盡劫波的珍貴文化遺脈,從20世紀初,中外有識之士、學術研究機構就打破傳統封閉的收藏理念,將自己所藏《永樂大典》影印出版,供世人使用和鑑賞。目前國內主要影印出版情況如下:

(一)民國時期

① 張元濟先生影印版《永樂大典》(卷485—486,一冊)

民國五年(1916),涵芬樓主人張元濟先生將自己收藏的《永樂大典》一冊(卷485—486)作為《涵芬樓秘籍》十集中的第一種影印出版。該冊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② 傅增湘先生影印版《永樂大典》(卷2610—2611,一冊)

民國十五年(1926),傅增湘先生將自己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卷2610—2611)按照嘉靖副本的原樣,原大仿真影印出版。該冊現藏日本東洋文庫。

民國二十七年(1938),京華印書局重印此冊《永樂大典》。

③ 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影印版《永樂大典》(卷2584—2585,一冊)

民國二十八年(1939),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卷2584—2585)影印出版。此冊現藏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

(二)中華書局版《永樂大典》

① 仿真影印版《永樂大典》(卷2345—2347,一冊)

1959年,為了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周年獻禮,中華書局將《永樂大典》(卷2345—2347)依嘉靖副本原樣,原大仿真影印出版。此冊《永樂大典》是蘇聯1954年還給中國的。裝幀共分三等,售價也不相同。

②《永樂大典》(全二十函二百零二冊)

1960年,中華書局把當時收集到的730卷全部影印出版。影印本為三十二開朱墨兩色套印線裝本,分裝二十函二零二冊。

③《永樂大典》續印本(全二函二十冊)

1982年,中華書局又將近20年來徵集到的67卷刊印為續印本,仍為線裝,凡二函二十冊。至此,中華書局共出版《永樂大典》222冊。

④《永樂大典》(全十冊)

1986年,中華書局又將兩次印本凡797卷一併影印為十六開精裝本 。

⑤《永樂大典》

2012年,中華書局再次重印《永樂大典》,又增加了從海外新收集到的16卷,共計813卷。

(三)臺北世界書局版《永樂大典》(全一百冊)

1963年,臺北世界書局在中華書局730卷影印本的基礎上,增補了臺灣所藏的五卷和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收藏的七卷,出版了742卷《永樂大典》。該影印版32開,手工布面精裝一百冊。

1977年,世界書局重印了該版《永樂大典》。

(四)上海辭書出版社版《永樂大典》

200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影印出版《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收入海外新發現的《永樂大典》17卷,即愛爾蘭切斯特·比蒂博物館藏卷803—806、10110—10112、19866(該卷此前已經收入中華書局版,此次增加了中華書局版所缺的第8a頁),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卷8569—8570,英國國家圖書館藏卷13201—13203、14219—14220,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藏卷15957—15958。

上述影印本充分反映了海峽兩岸學者在調查收集《永樂大典》上的貢獻,大大推進了學界《永樂大典》的整理和研究。但毋庸諱言,由於時代與技術條件的制約,這些刊印本亦存在很多問題:或因開本過小,文字漫漶,盡失《大典》風韻;或因單色印刷,書名批寫眉頭,版面凌亂,頗傷原著書品。此類疵瑕,讓使用者長懷月缺之憾。

四、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仿真影印版《永樂大典》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響應任繼愈先生的呼籲,歷時兩年,於2004年2月完成了中國大陸所藏全部163冊《永樂大典》的影印出版。

鑑於《永樂大典》除具有巨大的文獻價值外,其版本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亦不可估量,採取一般的縮印方式,很難充分體現其風採,也難以完整保存和全面傳達數百年滄桑巨變在原書上留下的相關信息。因此,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在出版《永樂大典》時,決定採用仿真影印的方式,從版式、行款、用料、裝幀等等全仿嘉靖副本,精工製作,幾可亂真。這一出版方式不僅使《永樂大典》永無災厄之虞,也讓今天的人們能據此充分感知這一誕生於六百年前的偉大文化奇觀的恢弘氣勢和不朽神韻。

目前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已出版海內外殘存《永樂大典》共計221冊,其餘部分正在洽談中。具體如下:

(一)國內部分(164冊)

①《永樂大典》(卷3518—3519,一冊)

1983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將國家圖書館藏從山東掖縣新得到的一冊《永樂大典》(卷3518—3519)按照明嘉靖副本仿真影印出版。

②《永樂大典》(全一百六十四冊)

2004年2月出版,收錄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博物館及南京圖書館藏《永樂大典》163冊。索引1冊。

2014年12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考察時,向學校贈送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仿真影印版《永樂大典》(全一百六十四冊)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並現場在贈書函上簽名。

2009年12月6日,國務委員劉延東到香港大學視察,向香港大學贈送一套《永樂大典》(全一百六十四冊)。2010年3月3日,該套《永樂大典》正式入藏香港大學圖書館。

③《永樂大典》(卷2272—2274,一冊)

2014年出版,收錄國內新發現《永樂大典》「湖」字韻卷2272—2274,原為加拿大華裔袁葰文女士所藏,共1冊3卷,此前從未影印出版過。


(二)海外部分

1.已出版情況(57冊)

①《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三冊)

2013年出版,收錄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永樂大典》2冊(卷7756—7757及8841—8843)、哈佛大學賀騰圖書館藏《永樂大典》1冊(卷981),共計3冊。其中卷981此前從未影印出版過。

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二冊)

2014年出版,收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葛思德文庫 (Gest Collection) 所藏《永樂大典》兩冊(卷14949及20373)。此前從未影印出版過。

③《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十九冊)

2015年出版,收入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藏《永樂大典》19冊。

④《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7078—7080,一冊)

2015年出版,收入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1冊。

⑤《美國漢庭頓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10270—10271,一冊)

該冊為2014年新發現,此前從未影印出版過,2016年出版。

⑥《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二十四冊)

2016年年底出版。

⑦《英國阿伯丁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11907,一冊)

該冊發現於1997年,此前從未影印出版過, 2016年年底出版。

⑧《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藏〈永樂大典〉》(全四冊)

2017年出版。

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二冊)

2017年出版。

2.即將出版情況

①《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永樂大典〉》

預計2018年年底出版。

②《日本京都大學藏〈永樂大典〉》(全三冊)

③《愛爾蘭切斯特·比蒂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三冊)

④《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藏〈永樂大典〉》(全五冊)

3.洽談中品種

①《日本東洋文庫藏〈永樂大典〉》(全三十四冊)

②《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永樂大典〉》(全六十二冊)

③《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四十冊)

④《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全五冊)

⑤《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

除了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的813卷《永樂大典》之外,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近年出版了國家圖書館新入藏的《永樂大典》卷2272—2274(「湖」字韻)、哈佛大學賀騰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981、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葛思德文庫 (Gest Collection) 所藏《永樂大典》卷14949及卷20373,美國漢庭頓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10270—10271,及英國阿伯丁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11907。上述9卷均為首次影印出版。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影印出版的《永樂大典》共計418冊822卷。

為了完整保存和全面傳達數百年滄桑巨變在原書上留下的相關信息,讓今天的人們能據此充分感知這一誕生於六百年前的偉大文化奇觀的恢弘氣勢和不朽神韻,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計劃將存世的、尚未仿真影印出版的《永樂大典》全部原大仿真影印出版。

附件:

呼籲書

中國國家圖書館 任繼愈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主持,3000多人參加,歷時4年,於永樂六年(1408)修成的大型類書,全書共22877卷,是中國古代最為成熟、最為傑出的「百科全書」。它是上起周秦,下迄明初的歷史文獻資料的總結,因此也是15世紀人類文化史上的豐碑。

《永樂大典》這一文化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其中成段或全書採錄的文獻,能夠一字不改,保存古籍原貌。《永樂大典》成書之日起,它的學術意義和文獻價值,早已受到明清兩代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這部規模宏大的類書,歷史上僅有兩個寫本,正本存於皇宮禁地,後人未見。副本在清代存在翰林院,雖有遺失,但大體完整。最慘重的損失是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永樂大典》遭到毀滅性的損失。這部二萬餘卷的巨著,今天分散流失在世界各地,僅存400冊左右。

《永樂大典》的特殊遭遇,凝結民族情感。京師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前身)入藏《永樂大典》以來,就一直在探尋這部偉大著作散失的遺蹤。各國政府和學者也在努力收藏、保存、複製劫餘之卷。

現在,400餘冊《永樂大典》殘本星散於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單位。中國國家圖書館決定依照原書板式規格、紙張裝幀,仿真再造,以推動當代學術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是造福中國乃至世界學術界的大事。這一夙願的實現尚有賴於全世界《永樂大典》收藏機構、收藏家及有識之士予以合作,大力支持。望世界各地藏書機構、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舉,慨允借用《永樂大典》原書,提供拍照、製版之用,用後歸還,使這一文化遺產重現於世,垂之永久。衷心企望海內外熱心文化事業、關心人類文明的學術機構和人士,對人類文化遺產做出貢獻,必將與《永樂大典》一道流傳後世。我們也相信世界各民族通過文化合作,消除隔閡,增進共識,建立友誼,促進世界和平,開創美好的未來。

(引自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永樂大典》編纂600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相關焦點

  • 中國藏家拍得兩冊《永樂大典》,回顧曠世大典的尋找之路
    「很高興獲知這兩冊《永樂大典》被國內文獻收藏家拍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總編輯殷夢霞告訴新京報記者,非常期待有機會得到收藏者的支持與慨允,將這兩冊大典納入我們仿真影印出版系列,化身千百,傳之久遠,廣為利用。
  • 影印出版、數位化回歸……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
    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有《永樂大典》224冊,約佔存世的一半,其餘被海外收藏。資料圖片近代以來,大批古籍流散海外,不少珍本、善本、孤本為國內罕見。近年來,在海內外有識之士的攜手努力下,海外中文古籍的情況日漸清晰,大批海外中文古籍正以影印出版或數位化等方式回流中國,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推動學術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 鄭雲豔丨民國以來《永樂大典》海內外流通價格變遷考
    值得注意的是,1935-1936年《永樂大典》私人單冊售價略有下滑,或可為戰前藏書家拋售個人藏書的體現。(五)20世紀40年代至建國前國內《永樂大典》之價格40年代國內戰亂頻繁,典籍亦經歷了一場大浩劫,《永樂大典》險些再罹清末之災。戰爭期間北平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暫存美國,輾轉到臺灣,方得保存。這段時間,也有部分《永樂大典》市場流通案例。
  • 《永樂大典》,究竟用的是什麼紙?
    7月初的時候,法國巴黎德魯奧拍賣公司的兩冊《永樂大典》拍出天價,立即掀起了一波大典熱,朋友圈當時連刷了好幾天屏。國寶回家,大家自然喜聞樂見,各種討論一時鋪天蓋地。其中就包括《永樂大典》宏大的開本、特殊的裝幀、考究的手繪版框、工整的臺閣字體……當然還有它精美的書頁用紙。還是得說紙,畢竟我們是一個討論紙的公眾號。所以問題很簡單,《永樂大典》究竟用的是什麼紙?
  • 「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如果被找到,意味著什麼呢?
    到了永樂五年(1407年)十一月終於將書編成。這一次永樂皇帝很高興,正式將書名定為《永樂大典》,並親自撰寫序言。這就是永樂正本,藏於南京文淵閣。永樂十九年(1421年)《永樂大典》正本隨文淵閣圖書一起被運到北京,放到皇宮文樓。
  • 古籍影印理念的變遷
    每到這個時候我只得笑笑,不好意思去直接駁斥。其實說白了,這些朋友是不了解古籍影印的歷史和理念的變遷,以至於使用影印本的時候過度信任或者過度不信任。 影印技術是清同治十三年由歐美傳入上海的,最初也是外國人開始做的。到了光緒五年,上海點石齋開始用影印技術出版中國書籍。
  • 【大象視界】兩冊永樂大典6500萬,更震撼的國寶800年後驚現人間!
    而說來巧合,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四大鎮館之寶《敦煌遺書》、《四庫全書》、《永樂大典》以及《趙城金藏》。而這四大鎮館之寶在民間,幾乎見不到有流通,而就在2020年,《永樂大典》和《趙城金藏》竟然先後出現!今年7月在法國小拍拍出812.8萬歐元的兩冊《永樂大典》據業內人士統計,海內外已知存世的《永樂大典》總計418冊、800餘卷及部分零頁,分散於世界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中國國家圖書館先後入藏《永樂大典》224冊,上一次發現《永樂大典》,還是在6年前的2014年8月,在洛杉磯漢庭頓圖書館新發現的1冊《永樂大典》,因此,這位藏家花費了6500萬元
  • 在過去百年出版史上,「影印本」是如何演變的?
    這種影印本雖然能夠暫時滿足普通讀者的需要,但很快就引起學術界的非議,一旦有精選底本的影印本出現,就難免被淘汰的命運。而較嚴謹的出版機構,乃將影印作為保存珍善本古籍且廣其流傳的方法。如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的《四部叢刊》《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等,由張元濟、傅增湘二位學者出版家經營其事,對於底本的挑選,精益求精,且不惜代價向公私藏家借用,所以成為民國時期最重要的古籍珍善本影印本。
  • 古方賞析 現存《永樂大典》中的美容醫方
    在目前存世的《永樂大典》殘卷中,於「花」、 「妝」、 「油」等條目下保留了相當一部分美容用醫方。這些醫方不僅體現了中醫藥在實際應用中的一個方面,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  追求美麗是人類的天性,美容之術大抵在人類進入文明時期前就已產生了。
  • 傅增湘手稿首次影印出版
    尋書、藏書、校書過程中,傅先生留下大量手稿,這些手稿反映了他畢生從事學術活動的情況,可從中了解他行文構思過程和最後定稿的情況。傅先生哲孫傅熹年對手稿悉心整理,《藏園老人手稿》近期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手稿大部分用行楷書寫,較為工致,反映了傅增湘先生做學問嚴肅認真的情況。
  • 《永樂大典》手抄冊驚現國外拍賣會,華人女子豪擲6500萬,值嗎?
    《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目錄六十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在3.7億字左右,由皇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重錄《永樂大典》的繕寫者被規定每人每日抄寫三頁,如有差錯,必須重寫,這樣重錄工作整整花了6年時間,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從此《大典》有了兩個抄本:永樂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但奇怪的是,嘉靖版《永樂大典》抄寫完成後,《永樂大典》的正本便下落不明了,再也沒出現在史書中。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大謎團,引來無數學人的遐想。
  • 古代「四大神器」至今下落不明,網友:永樂大典已成千年不解之謎
    我國古代有「四大神器」,分別是黃帝的軒轅夏禹劍、夏朝時期的禹王九鼎、戰國時期的和氏璧、明朝時期的永樂大典,而如今這「四大神器」下落不明,網友:永樂大典已成千年不解之謎。
  • 《永樂大典》正本究竟毀在了大火之中,還是作為殉葬品被存放在了永陵地宮?
    很多人知道,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奇書,《永樂大典》一直命運多舛。它原書一萬多冊,可是歷經幾百年滄桑,最終不僅正本徹底消失,副本也僅存兩百多冊。那麼時至今天,我們還能發現它曾經消失的蹤影嗎?咱們先說九年前的一樁意外。那是2010年的一天,廣州中山大學的康保成教授,意外收到一冊來自臺灣地區的書籍影印件。打開一看,他驚喜交加。為什麼?
  • 張青松:尚友堂刊本《二刻拍案驚奇》影印後記
    凌氏的主要成就,除創作了「二拍」外,還在出版領域頗有影響,其帶領族人刊印了大量的小說戲曲,尤以套版印刷聞名於世。其家族所刻的套色書籍有二十六種約二百卷,刻印之精美,版畫之傳神,尤為讀者喜愛,成就了中國古代出版史上赫赫有名的「凌刻本」。令人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彰顯凌氏藝術成就的「二拍」卻長期在國內湮沒,尤其是《二刻拍案驚奇》,一直到民國初年,尚不為人所知。
  • 南江濤丨《螺螄殼中的曼陀羅:古籍影印蠡探》後記
    文章分為三組:一蠡探編,主要是對我國古籍影印叢書出版史和出版理論的探索;二履冰編,是編輯古籍圖書時撰寫的出版說明、編輯手記等具體感悟;三研酌編,是作者在編輯工作中對所見具體古籍對象的研究和部分書評文字。南江濤(1982—  ),河北泊頭人,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副編審。策劃、責編《國學基本典籍叢刊》等古籍影印叢書數十種。編有《新中國古籍影印叢書總目》(與賈貴榮老師合作)等。
  • 王海平長篇歷史小說《永樂盛典》問世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李海濤 李佳)記者7月8日獲悉,由中國作協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編劇委員會主任王海平撰寫的長篇歷史小說《永樂盛典》,近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據了解,《永樂盛典》全書分上下兩冊,約95萬字。
  • 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再現三卷 將亮相永樂2020年首拍預展
    2020年11月22日,文宗重光——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學術研討會在永樂文化舉辦。當天,數位業內專家學者齊聚研討會現場,仔細檢閱了最新現世的三卷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就王安石文集在歷代的刊刻、流傳、存佚情況,南宋初期的禮儀文化、政治文明和職官制度以及宋代實物文獻等方面展開討論。
  • 《國慶70年大典:70位優秀企業家史記》出版
    記者從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獲悉,中國企業家檔案第4卷《國慶70年大典:70位優秀企業家史記》近日由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由中國企業報原總編輯張來民、中華工商時報原總編輯黃文夫任主編,中國企業家檔案創始人常建功任執行主編。
  • 《推背圖》與歷史之20,永樂大帝朱棣
    燕王朱棣即帝位,就是明成祖,改年號為永樂。此後,永樂大帝決定遷都北平,調集工匠三十萬,民夫近百萬,修建北京城。終於在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修建完畢。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
  • 來薰閣影印海外古本記
    當時的來薰閣,不但在古舊書籍的收售生意上,如魚得水,得心應手,還特別留意影印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古本。遇有珍本孤本,即便其屬海外公私藏書,無法收購至店中,亦必設法影印數部發售,藉以嘉惠學林,以廣流傳。1937年春節,來薰閣以珂羅版影印了一部《金本諸宮調劉知遠》,原書珍藏於前蘇聯莫斯科研究院。影印本小巧精緻,以「蝴蝶裝」裝幀面市,頗為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