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永樂大典》為我國明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為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修纂而成,約於永樂五年(1407)定稿,至次年冬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全書正文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總字數約 3.7 億字。
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八千餘種,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雖屢經劫火,至今留存下來的不過數百冊,但其中的資料十分珍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在目前存世的《永樂大典》殘卷中,於「花」、 「妝」、 「油」等條目下保留了相當一部分美容用醫方。這些醫方不僅體現了中醫藥在實際應用中的一個方面,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
追求美麗是人類的天性,美容之術大抵在人類進入文明時期前就已產生了。中醫藥在美容中的應用源遠流長,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有「治面皰 黑 幹 黑髮禿身臭方」的專篇,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作燕支(即胭
脂)、香澤、面脂、手藥、紫粉、白粉之法,唐代《千金翼方》《外臺秘要》中皆收錄了魏晉以來大量美容美髮的方劑。
►五代 韓熙載夜宴圖
但《永樂大典》中收錄的美容醫方並非來源於醫書,而是採自《事林廣記》與《山居備用》。《事林廣記》為南宋陳元靚所編著的一部日用百科型的類書,原本無存,現有經後人增廣和刪改的元、明刊本流傳,內容包括天文曆法、地輿農事、器用官制等四十多個門類。《永樂大典》所錄「閨妝」類醫方全部出自此書。《山居備用》原本亦無存,從其保存在《永樂大典》的部分內容看,應也是一部成書於南宋的以農事為主的日用類書籍。且二書中的美容醫方有重複。可見自宋元以來,美容類方藥已經逐步獨立出來,以產品的形式在《永樂大典》殘卷中所記載的美容醫方按作用大致可分為養發類、美顏類、香藥類及治瘡瘍類。
1. 養發類
這一類的醫方有宮制薔薇油、香發木犀油、潔鬢(又作發)威仙油、惜發神梳散、擦頭竹油、烏頭麝香油、金主綠雲油、生禿烏雲油等。
顧名思義,多有養護頭髮,黑髮防禿,使頭髮易於梳理的功效。其製作除惜發神梳散外,皆以麻油為溶媒,入降香、柚花、桂花等香花葯物,浸制而成。如潔鬢威仙油以威靈仙、側柏葉、牙皂、黑牽牛、黃柏皮入真麻油浸收,有除垢膩、潔鬢長發之效。金主綠雲油用蔓荊子、南沒石子、柯子肉、躑躅花、白芷、沉香、附子、卷柏、覆盆子、生地黃、茯苓香、芒硝、蓮子草、丁皮、防風等藥物切細炒黑,清香油浸七日,用以按摩頭皮,可黑髮生發。而惜發神梳散是用上當歸、荊芥、黑牽牛、白芷、威靈仙、側柏葉、柯子等藥物研末,隔夜糝發中,可去風屑、除垢膩、解氈結。養發類方劑在全部美容醫方中約佔三分之一,與唐代方書相比,比例大大增加,體現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對於養發護髮的重視。
2. 美顏類
面脂或面油是美顏的基礎用品。《永樂大典》 「油」條目下載有一般面油的製法,即以臘鵝脂、藿香、茯苓香、三柰、甘松、黃臘、幹胭脂粉、麝香,熬三五沸後,用紗帛濾過,洗面後擦用,可使膚色光膩。據同條所引《文昌雜錄》的記載,此種面油為宋太宗時初制,以白玉盒盛裝,因此又名玉龍膏。可見面油當時已不僅是婦女的專利,男性亦在使用以潤澤肌膚。又有內宣黃芪膏,以麻油浸黃芪、防風、赤芍藥、 天麻、地黃,慢火熬香後入黃蠟收膏,可御風露、悅顏色,較一般面脂更佳;太真紅玉膏,用杏仁、滑石、輕粉、腦麝,以雞子清調勻擦面,可使「色如紅玉」。
►古代面脂
亦有以黃柏皮、土瓜根、大棗所制的孫仙少女膏,可洗面、洗浴通用。除清潔、滋潤用品外,即是有修飾作用的粉妝類。最簡單的如唐宮迎蝶粉,即是淨粟米研粉,用時以水調之,亦可摻和花粉香料,作香燻用。又有玉女桃花粉、錢王紅白散。前者用益母草燒灰火煅,調和煅石膏、滑石粉、蚌粉、胭脂和麝香,可去風刺、滑肌肉、消瘢點;後者用白及、石榴皮、白附子、冬瓜子、篤耨香,法酒浸後塗面,可使面容盈潤。書中還載有畫眉集香丸,即用麻油浸燈芯燒後凝煙,調入麝香,用以畫眉。
上述美顏類方劑多由三類藥物組成,一是溶媒或賦形劑,如鵝脂、麻油、黃蠟、棗膏、米粉或其他粉劑,多兼有潤澤或修顏作用;二是香料藥物,常用的如麝香、藿香、甘松、茯苓香、篤耨香等,一般不傷肌膚又有治療作用,如甘松「主黑皮 黑 幹 黑 曾 」 (《本草拾遺》);三是治療性藥物,如黃芪、赤芍、地黃、黃柏、益母草、白及、石榴皮等,或益氣養血,或活血清熱,或收斂利溼。值得注意的是,太真紅玉膏中含有「輕粉」 (即氯化汞的粗製劑),此類含汞或鉛之品,如硃砂、水銀、胡粉、密陀僧等藥物,短時間內可明顯祛斑嫩顏,自《千金翼方》以來,一直應用在美容藥方中,但長期使用,不啻飲鴆止渴,應儘量不要使用。
3. 香藥類
據應劭《漢官儀》所載,漢代郎官口含雞舌香奏事,為使口氣芬芳,可見香藥的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永樂大典》 「閨妝」條目下記有燻衣、擦齒、含咽等不同用途的香藥方。燻衣笑蘭香即是用藿香、茯苓香、甘松、白芷、木香、茴香、丁香等十餘種香料所配,可燻衣,亦可常帶。牢牙欖香散以香附子燒灰存性,研末擦齒,可愈牙宣、闢口氣。透肌五香圓用丁香、麝香、陵香、木香、藿香、白芷、當歸、桂心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常含咽,可使口體俱香。另有唐代以來婦人用來貼面裝飾的「面花」,亦有用香藥所合,如「面花」條目下載「薔薇面花子」,即用甘松、零陵香、藿香葉、丁香、白芷香、黑茴香,入黃丹、蜜,腦麝為衣而製成,既可飾面,又可留香,一舉兩得。
►唐代 面花
4. 治瘡瘍類
宋代以來,隨著纏足陋習的興起,纏足用及治療纏足後果的方劑也被列入「閨妝」的範疇。如西施脫骨湯,即是用乳香、杏仁、樸硝、桑白皮等藥燻足浸洗,使足軟易縛。太乙靈應膏以露蜂房、杏仁、蛇蛻、玄參、黃芪、虢丹、亂發、麻油等熬製而成,外貼治療婦人臁瘡。金蓮穩步膏和玉屑飛雲散皆用治腳趾腫爛癢痛。前者由黃柏皮、黃連、荊芥穗、黃丹組成,清熱利溼,消腫斂瘡;後者用煅石膏、滑石、枯白礬研末,收溼斂瘡,亦治婦人陰汗。又有主治足部肉刺的削刺金刀散,先用刀削去肉刺,用石灰末、糯米、烏頭、硇砂、黃丹,棗肉和貼。觀此類方劑即知纏足危害之甚,但也不需一概棄之,可辨證應用於腿足部的瘡瘍類疾患中。
《永樂大典》殘卷所錄美容醫方的意義從醫藥學發展的角度看,美容醫方體現的社會性價值大於其治療學意義。這類方劑或產品的使用範圍和流行程度,一定意義上反映著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價值取向。在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歷史時期,如唐、宋、明的繁盛之時,皆有大量美容醫方的記載,甚至專著的出現,如約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由著名文士胡文煥編著的《香奩潤色》一書,收錄了百餘首美容醫方。尤其是自宋以來,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小手工業的興起,大量丸、散、膏、丹類成藥在藥鋪中售賣,以保養為主的美容養顏類醫方也逐漸從醫藥中獨立出去,形成專門的一類產品,不用經過專門的辨證論治過程,即可自行使用,甚至成為市民的日常用品或社會的流行時尚。這也是美容醫方未被《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普濟方》等大型醫書專列,卻被收入《事林廣記》等日用百科類書籍的原因。
以往由於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美容醫方往往沒有得到重視。如《永樂大典》殘卷中出現的 20 餘個美容醫方,大多未被《中醫方劑大辭典》所收錄,即便是收錄者,也是引自《本草綱目》等書,未點明方劑的最早來源。而傳統美容醫方作為專門用途的一類方劑,理應得到進一步的整理研究,其對於中藥方劑的開發及中醫藥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也有著一定意義。
更多精彩文章.敬請關注
《中醫藥文化》海外版
輕鬆一點
關注中醫藥文化資訊
推動中醫藥文化海外發展
進入中醫藥文化雜誌 官網微信平臺中
輸入「秋季刊「
便可獲取 最新「海外版秋季刊」 全文
同時歡迎各界專家投稿
投稿地址
http://www.shzyyzz.com/zyywhzz/ch/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