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你參加「MI50」年度評選活動。
評選出你心目中的中美年度
最具創新力·洞察力·影響力的公司/產品/人物
2016.11.30 - 2017.1.9
立即報名投票,成為年度 TOP50!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報名投票:
年度流行文化引爆者 | 年度平庸設計終結者
年度數字生活布道者 | 年度人機對話促進者
年度宇宙空間探索者 | 年度虛擬世界連接者
年度智能生活預言家 | 年度金融奇點跨越者
年度跨國進擊巨人…共15類別
國內衛視在趁著「限韓令」揩油嗎?
悄悄落地的「限韓令」所引發的熱論還未冷卻,韓國人已經開始偷偷調查中國人的娛樂生活,並得出結論:中國電視臺正在瘋狂地抄襲韓國綜藝節目。
據韓聯社援引韓國廣電行業消息稱,經過對中國主流衛視的調查發現,至少有7檔抄襲韓國的綜藝節目在2017年開播。
韓媒列舉的國內衛視抄襲一覽(PingWest品玩據新聞制表)
這7檔節目分別來自中國收視率最高的三大地方衛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和東方衛視。其中湖南衛視抄襲分別從兩家韓國電視臺抄襲了三檔綜藝節目;而在被抄襲的幾家電視臺中,韓國SBS的三檔節目則分別被國內四檔綜藝節目抄襲,其中《神的聲音》被江蘇衛視和東方衛視各抄了一檔節目。總結下來,湖南衛視最能抄,SBS被抄得最慘。
熱門綜藝帶來高收視,繼而帶來更多廣告收入,這是國內衛視屢試不爽的良性循環,對優質內容的渴望,以及一檔韓國模式節目被兩個電視臺分別抄襲就不足為奇了。
但說國內衛視喜歡抄襲,也不盡然。
國內綜藝節目也有遵紀守法的時候
所謂模式節目,即經過電視節目團隊研發,有著固定規則、環節、燈光舞美、主持風格乃至音樂,有著良好收視率和口碑保證的電視綜藝節目。用時下不怎麼流行的話簡單地定義,就是一個綜藝IP。
在過去幾年中,國內電視臺為了在「綜藝大戰」期間獲得高收視,曾認真投巨資購買國外模式節目版權。根據統計,2011年上半年國內播出了超過10檔模式綜藝節目,而到了2013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已超過30檔。
瘋狂推綜藝節目背後是不計成本的巨額模式節目交易,前文所提及的被抄襲最嚴重的韓國SBS也曾是模式節目交易的受益者,《Running Man》高達300億韓元的利潤令其一舉扭虧為盈,而近年來國內衛視在坎城電視節上一擲千金的豪氣,也令媒體一致驚嘆,這些買家買模式節目就像買白菜一樣不眨眼。
面對買買買的國內電視臺,最常見的批評聲音無外乎「原創能力缺失」和「成本高昂」。但國內衛視也有苦衷——並不是所有原創節目都能像《天天向上》那麼火的,更多的是江蘇衛視那樣用《非誠勿擾》吃好多年。原創節目沒有經過觀眾和收視率檢驗,再算上時間、收視和廣告成本,原創節目風險都比國外模式節目高太多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內衛視不是偷懶或沒有創造力,而是成本和形勢逼人。
但現在國內衛視怎麼又開始抄襲了?
沒條件原創,還可以買,現在國內衛視連買模式節目的錢都不願意花了,這是怎麼回事?道德滑坡,趁著「限韓令」揩油嗎?
優秀模式節目正在枯竭。事實上,經過五年的瘋狂購買,全世界的模式節目已被國內衛視購買一空。一個業內通行的說法是:國外40年模式節目的研究成果,被中國人10年就買完了——「買無可買。」天娛傳媒總裁龍丹妮曾這麼感嘆。
成熟的娛樂產業鏈條,加上更符合亞洲人風格的審美習慣,令韓國綜藝已成為繼瑞典、荷蘭、英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之後的最大模式節目受益者。近三年來,萬人空巷的新款綜藝節目,大多數都出自韓國。但問題是,即便是娛樂產業發達如韓國,其模式節目也有被厭倦之日。
中國人的注意力大轉移。以往,網際網路視頻網站提供的優質內容多數都購買自傳統電視臺,樂視用《甄嬛傳》推高了網際網路視頻網站從電視臺購買內容的價格,而搜狐視頻和騰訊視頻對《中國好聲音》的版權爭奪,又令電視臺的綜藝版權價格飆升。
但從2014年網絡綜藝《奇葩說》引發轟動以來,中國人的娛樂習慣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從這一年開始,「自製」逐漸被中國視頻網站所重視,而中國人對影視劇和綜藝節目的關注目光,從電視屏幕轉向網際網路。進入2016年,移動直播所帶動的綜藝直播、音樂直播,再次分流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注意力。對於如今的國人而言,娛樂的方式和途徑太多了,沒必要每天都守著電視機看綜藝節目。
電視臺和網際網路的優勢差距越來越小。視頻內容產業興盛了,但資源和觀眾目光都集中在網生內容上,資本的快速進入,令以往中國網際網路與電視臺之間的鴻溝正在快速彌合,在自制能力和口味上,網際網路明顯更懂得討巧,以至於管理部門不得不出面制定規則約束網生內容的方向和基調。
美國的網際網路廣告支出(720.9億美元)將於今年正式超越電視廣告(712.9億美元),而由於亞太地區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率更高,人們對網際網路的接受程度也更高,與傳統報章雜誌相比,電視臺倒閉的風險雖小,但並不是沒有,畢竟電視觀眾平均每年以大約2%的速度流失。
人大代表趙冬苓道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全國有四分之三的電視臺在虧損。緊隨虧損而來的是倒閉——今年3月,香港亞洲衛視倒閉;10月,江西九江市廣播電視臺文娛頻道關停;同月,華娛衛視也宣布將於年底停播——越來越多的虧損並處在倒閉邊緣的電視臺,哪裡還能像前幾年一樣甩錢買並不是很熱的模式節目呢?
總的來說,中國人還不至於趁「限韓令」放手揩油。抄襲有其深刻的時代原因:有了更多娛樂活動,年輕人並不願再過多關注電視綜藝,而全世界電視臺收入不景氣,也導致國內衛視將量入為出地購買模式節目。
當然,「不得已的抄襲」不代表正義或合理,它依然是不道德乃至違法的。
>>>>本文摘選自PingWest品玩,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