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岐山是周室肇基之地,古老的岐山縣城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她好似一部無字的寶典,珍藏著發生在這塊土地上浩如煙海的歷史故事。
岐山縣老縣城的大門。
兒時的印象中,古代的岐山縣城是一座四周城牆環繞的小城。
最早的岐山不叫縣,叫州。岐山置縣歷史源遠流長。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這裡設岐州,領三郡九縣,岐山東部屬平秦郡周城縣管轄。西魏大統四年(538年),改平秦郡為岐山郡。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設置三龍縣,治所岐陽鎮(今岐山縣京當鎮岐陽村),屬岐山郡管轄。隋代改岐山郡為扶風郡。開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移三龍縣治於岐陽鎮西40裡(今鳳鳴鎮),改名岐山縣;自唐貞觀八年(634年)後,岐山作為縣的行政區域名稱一直沿用至今。據《岐山縣誌》記載,岐山縣城建設是由商末古公遷岐開始的。隋代建縣後,縣城曾遷往張堡和龍尾堡,時間較短,史書無載,也無從考察。唐貞觀年間,縣城又由龍尾堡遷回今鳳鳴鎮,以土築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縣城經過重新整修。上築有城門樓,城垣東北角突出數十步,西南角縮入百餘步,外形呈不規則長方形。
我家住在岐山縣渭河南石頭河畔的安樂王其寨,過去因種植水稻,被人們譽為「小江南」。我老姑家住在岐山縣城東南方向約十華裡外的大營村。那時候,大哥、二哥每年都要帶我徒步去老姑家幾趟,順便去縣城逛逛。進了縣城,我好奇得不得了,這裡瞅瞅,那裡看看,城內名勝古蹟目不暇接,眾多的楹聯熠熠生輝。特別是土木磚混結構、古樸典雅、莊嚴肅穆的四大城門及門樓上的題匾,讓人嘆為觀止。
據歷史資料記載,從明弘治四年(1491年),岐山知縣榮節開創南北二門,到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縣郭履恆又復開北門並題匾額。在這二百多年間,八任知縣十三次修葺城牆,修復城門,六次更換城門題匾。鹹豐初,城垣傾頹過半,後歷時三載興工大修。同治六年、七年又略作修補。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淫雨70餘日,城牆坍塌過半,此年八月動工修復,開東、西、南、北四門,東城門在今鳳東路的鳳鳴街口,西城門在今天柱路的鳳鳴街口,南城門在今南關村口,北城門在今北乾渠的北大街口。民國時期對城牆多次修補,西郭門匾額曰「三龍舊邑」,東郭門匾額曰「文王故裡」。新中國成立之初,岐山縣城僅有1.5平方公裡,基礎設施雖然破舊,但城門及城門樓匾額俱在。1958年後,附近的農民挖城土以施肥,城牆遂毀,最後僅存西南一隅。
改革開放後,岐山縣城環境變化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岐山縣還不斷加大對古縣城開發建設的投入,對其中的古蹟、古景、古韻進行保護式開發,充分展示文化名城的文化靈魂和價值所在,建成了「禮樂」南大門、「懷邠」東大門、「雙鳳喜岐」西大門,還建成了「二王三公」雕塑廣場、周原廣場、禮樂廣場、鳳鳴古街等文化地標工程十三處,十公裡周文化雕塑長廊和一公裡多的周文化畫廊,如若身臨其境,就會被濃厚的周文化氛圍包圍,空氣裡似乎也瀰漫著周文化的元素。今天的岐山縣城已成為一個周文化建築群、周文化風景區。
周文化雕塑長廊。
現在的岐山古城大門都是採用敞開式設計,懷邠——岐山縣城東大門,位於北環路東段與關環線交會處,2009年9月26日動工建設,2010年3月底建成。該大門以中國傳統的文化符號為基本元素,以西周歷史圖案為主要裝飾內容,集周文化內涵和歷史特點於一門,大門左側為與周代風格一致的方柱,方正大氣;右邊為中國文化早期的記載工具竹簡,竹簡上的浮雕以散點式分布,造型質樸,主題為「古公遷岐」,分為耕種、紡織、手工製造、發展壯大幾部分,直觀反映了古西岐的發展歷史;大門底座用先秦時期的浮雕表現,豐富而簡約。左側方柱與右邊竹簡,一點一面,左右呼應,相得益彰。「禮樂門」也就是南大門,位於原南大門南100米,2009年11月動工建設,2010年9月29日竣工,用鍛銅製作,是當今最大的西周禮尊和編鐘青銅器文物複製品。大門左右兩側為對稱的四隻鳳凰,裝飾美妙,華麗迷人,寓為鳳凰承載著華夏禮樂文明降落在西岐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道路兩側的十六座華表,展現鳳鳴岐山和諧發展的新氣象。「雙鳳喜岐」西大門位於縣城西關,設計為巨大弧形影壁,該大門於2009年3月動工建設,4月初建設完工。大門造型簡潔有力、樸素大方,象徵旭日東升。每座敞開的大門,接納著華夏九州、五湖四海來客。
雖然沒有城門樓,沒有炮臺,沒有題匾,但每座大門寓意深刻,蘊藏著古西岐三千多年的歷史變化和記憶,更在重現古代岐山勝景中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