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沒有微博,但我有王一博;雖然沒有高流量,但我有高天鶴;雖然沒有迷弟,但我有歐弟……」上周日晚上,汪涵「麻起膽子」(壯著膽子)坐鎮淘寶直播間來當直播新手試水,這種奇妙嘗試讓他自嘲得不斷整詞兒,才能跟上95後的節奏。前奏的這番定場諧音梗迅疾圈粉鎖定網友視線。自問「包郵」為何物的汪涵,在全民老少觸網之時,確實是個十足的脫網分子。在直播中,他再度表明沒有微博,甚至打聽包郵是不是「米粉負責包撒油」的意思,就是這位螢屏之外逆風逃遁、大隱於市的名嘴大咖,也能夠開洋葷趕趟兒直播潮,在節目進程中漸入佳境、帶貨有方。46歲的汪涵,有著22年的主持履歷。綜藝節目出身的他,卻少有觀眾定勢認知的「花瓶式」臉譜,反倒加注了一層「文化感」的標籤。這還著實歸結於其臺前幕後的「違和」——鬧市落子「培榮書屋」、撰著出版《有味》、作畫掌鏡、助力傳統文化保護、熱心公益慈善事業。諸般療養身心的種種雅興,在他看來,現在「眾樂樂」的機會太多了,網絡、通訊這麼發達,出了個什麼事大家就「眾樂樂」,微博恨不得把自己的隱私全都告訴公眾,全都是一個「眾樂樂」的社會,追求「眾樂樂」,期待「眾樂樂」,被「眾樂樂」。「獨樂樂」的機會反倒少了,獨處的機會反倒是少了。中國文人喜歡幽居,講究慎獨,現在沒有私人空間了。因此,氤氳在人文語境之下的汪涵,對於自身有著自剖式的清醒,猶如錦衣夜行般的明心見性。本名汪建剛(哥哥汪建平)的汪涵曾這樣釋義自己的戶籍名——一個剛強的建築工人的子弟。1995年,學生時代的他進入湖南文藝廣播電臺擔任客座主持人。彼時的電臺主播大多冠以單名出聲,柴靜、洪濤(《歌手》節目監製)均是電臺那會兒的大牌名角。「大家好,我是建剛」……自言姓名差了幾個檔次的汪涵,下決心自取播音名,恰巧那些日子遭遇冷天呼嘯,在這種寒風勁吹的意境下,他腦海裡冒出一個名號:汪寒。身邊的同事表示聽起來倒是順口,但冷色調的感覺,不妨再斟酌一番。過了一會兒,汪涵定場詩般說出,要不叫汪涵,文化有內涵,還不失去電臺主播的溫良。就這樣,大家不曾記得汪建剛這個「曾用名」,汪涵這個後起播音名聲名日馳。於是乎,觀照如今屏幕之下的汪涵,他的晴窗讀書、雨夜作畫,無疑是滿溢清雅、充滿慧見的潛心蓄勢。也因此,我們看到動中有料的汪涵,是其背後靜中涵養的反潮流。2019年,汪涵芒果同事曾在星城長沙本地晚報副刊發文《 汪涵憑什麼一直火?》,爆料解密初涉職場的汪涵,在錄製《真情對對碰》之外,幾乎很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業餘時間幾乎都窩在家裡看書、學習。「汪涵能紅,也不完全靠的是聰明。
聰明讓他能夠抓住機遇;但抓住機遇後的不斷提升,靠的卻是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作者如是定論。就如汪涵此番現身網端,為國貨發聲獻嗓,也是其不斷學習的前沿新探。在芒果臺某年的年會現場,作為受譽發言代表,他的一句「
我們內心光明,我們的事業就不會黯淡」就是其自身春雨知時的認知自覺。而他在同仁年會上,也寄語大家「
變通思路、聯通學科、打通圈層,畫好職業的同心圓」,更是在這次親力直播中切身實踐實感。進可潮頭浪尖,退則探幽索隱。這樣的汪涵遣有生之年,行有趣之事,在技、藝、道的主持生涯中,創造更多的高光。
作者:楊竣博 ©️播音中國版權所有(圖片除外)轉載請授權
文章轉載、專業諮詢、招聘發布、投稿(有償)、加微信交流群請添加微信:cnby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