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蘇蘇
「每個人都有秘密,只不過有些人隱藏的比較深而已」。
成功承接高期待,《狄仁傑之飛頭羅剎》掀起11月網絡電影市場高潮。作為2018年《狄仁傑之幽冥道》系列電影第二部,繼續由林珍釗監製、黃河導演的《狄仁傑之飛頭羅剎》最強探案IP持續升級,影片56小時票房分帳692.8萬,上線4天票房超800萬,目前累計近1600萬分帳,成功為「狄仁傑」IP這片紅海市場開闢出一條新路。
原班人馬再續、品質全線升級、特效製作不輸院線水準,都彰顯著內容方對這個經典人物IP更長遠的布局野心。作為製作方,眾樂樂影視不斷探索在內容上的精細和廣度,隨著內容實現對技術的更高要求,公司還積極向更高規格的工業製作流程探路,同時建立愈加完善的監製體系,為新導演的創作保駕護航。
從微電影時代啟航,一路成長升級到網絡電影頭部公司,一個頗為硬核的背景是,眾樂樂出品每一部網絡電影都賺錢。部部爆款,次次領航,眾樂樂頻出爆款的密鑰又有哪些呢?
策劃先行,《狄仁傑之飛頭羅剎》於重重紅海中再突圍
作為市場改編次數最多的人物IP之一,《狄仁傑之飛頭羅剎》內容品質全面升級,「舊瓶裝新酒」給這個老IP帶來了新的激活。
製作第一部《狄仁傑之幽冥道》時,看中「狄仁傑」探案IP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對類型更大的包容性,以及內容特質高度符合網絡受眾觀影品味的特性,眾樂樂和出品方吾道南來就決心要打造「狄仁傑」IP有系列感的品牌化內容。憑藉緊湊的敘事節奏、飽滿的氛圍和情感營造,影片在2018年網絡電影市場取得近1800萬票房,成功贏得觀眾口碑和市場流量。
隨後,市場上品質不一、參差不齊的各類「狄仁傑」佔領賽道,將這個人物IP推入「光環黑洞」的改編險境。眾樂樂也在思考是否繼續「狄仁傑」的系列化續寫,抉擇過後的答案是肯定的。
「狄仁傑IP有商業上的存活邏輯,紅海市場下並非一定不能成功,只要以好的策劃領頭,品質好,內容佳,公版IP依然有很大生存空間。」眾樂樂影視創始人、總導演林珍釗表示。
他介紹,除了在第二部《狄仁傑之飛頭羅剎》上精耕細研,之後眾樂樂和吾道南來還會在「狄仁傑」這個IP上作深耕和突破,將其打造成公司內容品牌之一。
作為兩部系列化作品的導演,黃河闡釋了內容層面的跨越和變化。第一部發生在鄉村神秘小鎮上,重故事的懸疑反轉、精巧度。第二部則進行了更大膽的嘗試,主打更高概念,故事發生在皇城,邏輯上不追求複雜,力求大設定有趣,由此更貼近網際網路受眾。「第二部整體在視覺觀感、商業賣點,新奇有趣的元素等方面,發揮空間更大 」。
在黃河看來,網絡電影必須要有強節奏、強興趣點和刺激點一直「勾」著觀眾,儘量在每個節點,最大程度地在情節、視效、動作等層面做到持續吸引。《狄仁傑之飛頭羅剎》就在這樣的「服務」思維中用心鋪設了不少驚喜,包括人物造型、出場方式、打鬥、大特效大場面的分布等。
「但從故事節奏上來說,我們也願意把非常燒錢的大特效合理放在劇作需要的地方,會花很大成本代價去服務劇情。」黃河也不無坦誠。
策劃先行,撲朔迷離的劇情之下,巧妙融入大魔幻氣質。由此,《狄仁傑之飛頭羅剎》「洗髓接骨術」,「縮骨換顏術」,「無律音波」等多種玄妙「高概念」的法術設定離奇詭異,一系列邪魔鬼祟之事扣人心弦,亦幻亦真,目不暇接的高能場面讓觀眾賺足「爽感」。而當詭異懸案搭配震撼的院線級特效畫面,飛頭羅剎的血盆大口殺傷力十足,金甲巨龍對壘羅剎飛頭的戰鬥局勢震撼過癮,「雙劍合璧」賦予影片更高可看度和故事張力,也讓《狄仁傑之飛頭羅剎》在紅海市場中成功突圍。
專屬眾樂樂的工業化製作流程
事實上,從「狄仁傑」IP的翻新,「倩女幽魂」等經典IP續寫,到一次次在怪獸題材領域創造新驚喜,眾樂樂都在不遺餘力地追求做每個題材領域下的「獨角獸」。
「今天於眾樂樂來說,一個項目不虧損,能夠盈利,這個目標可能太低了一些。」林珍釗坦言,他表示,「眾樂樂出品」通常基於兩個邏輯。其一,作品給眾樂樂廠牌加分。如《倩女幽魂:人間情》這類高舉高打,意欲突破市場天花板,樹立行業標杆的影片。
其二更偏策劃端,通過對市場數據的一些判斷和吸引觀眾的類型元素的深究,將它往好內容、好製作和好元素搭配等的方式去做出一定的高票房回報。「並且影片有潛力成為新的賽道和風口,或者有打開市場天花板的可能性,我們也是會以一個相對比較積極的狀態去推進。如《大蛇》《陸行鯊》等。」
基於內容的野心,在製作完成度上勢必對技術,對工業生產流程提出更高要求。林珍釗向「網娛觀察」介紹了常規傳統的電影生產方式之外,眾樂樂目前正在踐行的能夠滿足新類型,以及巨大實現難度的電影要求的新的工業流程——前期預演。
上半年眾樂樂出品,已經拍攝完成的《大災變》是網絡電影類型和視效的一次革命,影片製作難度在於如何虛構一個災難場景以及世界觀重現,為了更標準化地達到預期完成度,《大災變》拍攝了網絡電影歷史上首支全片的微縮預演demo,這是在靜態分鏡上更高階的動態演示。
正式執行時,導演協同攝影指導、動作指導、執行導演、特效導演、演員,根據美術組的場景圖,以等比例縮小的方式,做出了電影未來要呈現的場景微縮模型。這個模型展示裡,有角色,有空間,有環境,包括鏡頭語言的調度,動作設計走位,特效和演員的互動,演員之間的互動等,每一部分都更加具象。
而這些預演中的經驗正好給正式拍攝做參考,它不僅在於提高現場溝通效率,也能最大概率減少創意折損,最大化達成預期設想,保證影片完成度。
林珍釗接著闡述,除此之外團隊還增加了很多新的在現場完成的合成、調色、剪輯等環節,從而保障團隊在實現各類型有難度的電影時的綜合完成度。
在林珍釗的認知中,網絡電影勢必迎來大商業類型片時代,製作流程更加專業。而這套預演流程,未來會很大程度幫助行業大商業類型片的演變發展,讓整個網絡電影在工業製作流程上更加細膩,品質輸出上更加穩定。
網絡電影監製體系+集體共創
輔助內容實現更高可能
網絡電影除了在製作、故事、演員陣容等層面逐步向院線電影靠攏,監製體系也是近年興起的一種趨勢。
目前,林珍釗導演作為監製身份參與的網絡電影票房也已累計破億,而「監製」也是眾樂樂團隊的一個特別部門。從參與前端的策劃立項,決定影片成色,制定統一視覺審美,到現場拍攝、剪輯、後期等全流程,在林珍釗看來,和諧的合作中,監製身份作為一面鏡子,可以較好地給導演加分。
「我覺得跟黃導之間的合作,我做監製身份一直在變,從剛開始行業興起時,在前面拉著他陪他一起走,到現在黃河導演已是非常成熟的導演,我們更多一起協作,一起給予判斷,更多想的是如何給項目加分,也給予他更多空間。」
在林珍釗看來,對整個項目的判斷,從策劃端、製作端、內容端的長期的經驗積累,以及對一整套工業製作流程的熟練,這些認知中有很多可複製的經驗,並且很多需要人做判斷,所以才值得去作為監製給項目助力。
而眾樂樂相對很早就在建立這套系統,「未來監製也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事情。眾樂樂的監製體系要把我們策劃的內容結構、品質、品相這些理解和資源帶給新團隊、新導演去協助他們,能夠更穩定地輸出更有市場導向的內容,當然我們也會很慎重的去選擇導演和合作項目。」
作為監製,林珍釗在選擇項目上,首先基於合作導演對內容是否有共同的認知和審美。其次會判斷項目有沒有未來和市場想像力,能否為出品方、為導演去創造一個好的可能。
除了監製體系的建立完善,眾樂樂也在公司項目品控上有著良好表現,票房表現、內容水準均保持著穩定輸出。
林珍釗表示,眾樂樂團隊人數並不多,一直保持著專業和精簡態勢。這種集體共創和品控把握,也得益於公司製片人、導演、編劇都有一個基準線上的統一經驗和審美,團隊容易在一個層面溝通,達成一致共識。其次團隊都是平級溝通,減少程序繁雜,加上團隊多年對年輕觀眾市場的敏銳感知,從而一起產生協同作用,在內容層面實現穩定的高品質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