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從某一個節點開始,好像是越喧囂的環境,就越在尋找那個"安全氣囊":可以從現實抽離,把自己完整地隔絕在裡面。這個"氣囊",是一家咖啡館,或是一部戲劇,亦或是,一場演講。
文/亦木
"其實,演講並不能改變中國,雞湯也改變不了個人命運。"田延友篤定地說。
"那你為什麼要做《拙見》?"
"現在,人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太少了不是嗎?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成功,試圖去去跟別人共享心靈雞湯,複製別人的成功。但一個人真正的改變一定是基於冷靜的思考,別人所有的建議和成功路徑都不過一個善意的提醒。我們要回歸思考,我們現在沒有太多人能有21分鐘與自己對話。"
田延友說,拙見拒絕心靈雞湯,拙見應該是一個可以觸動靈魂、引發思考的平臺。
於是,在去年8月19日的"拙見2014年度盛典"上,我們聆聽到了知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對於"喧囂與真實"的感受,香港知名導演許鞍華所理解的"香港精神",以及觀瀾湖集團主席朱鼎健,例外/方所/YNOT品牌創始人毛繼鴻,知名財經主播陳偉鴻,知名媒體人楊錦麟等多位名家帶來的21分鐘"靈魂演講"。
作為拙見的總策劃和出品人,田延友坦言,從商多年,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放慢腳步,做點有意義的事,而拙見正是他踏出的堅實的一步,"我做過太多商業的東西,所以我知道什麼不是商業的。"
回歸純粹
即使沒有拙見,田延友也一度是媒體筆端的"佼佼者"。
從月薪400元的倉庫管理員到營業額超過5億人民幣的海外公司老闆,他的個人創業經歷被收錄進北大MBA課程案例;他玩轉菸草和汽車行業的多個經典營銷事件,被譽為"中國精準營銷第一人"。
在開拓商業版圖的道路上,田延友總是步速飛快。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個成功的商人。因為在他看來,成功意味著精力和情感的全新投入,而他卻一直想抽離。
"客戶的意識水平會成為我們團隊的整個發展的上限,我覺得那不是一個可以自由生長的行業。"田延友說,"所有商業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解決方案,都不是思想的推動力。"
擺脫甲乙方身份的束縛,田延友想"自由生長"。
"最初和朋友交流創辦拙見的想法,他們把它定義為'中國的TED'。我當時沒有提出反對,因為那時我還沒接觸過TED。了解後發現,我們和很多演講平臺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我們的初衷是不同的。"田延友坦言。
他思考的是:在這個熱鬧喧囂的環境裡,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又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沉澱下來的?
帶著這樣的思索,2014年8月,拙見正式和觀眾見面。
取名"拙見",是希望內容上就像拙見的"拙"字一樣,它是手工的,打磨的,原生態的,而從表現方式上,則是無限地去接近真實,讓嘉賓自由隨性發揮。
嘉賓,是拙見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因此,田延友想盡辦法邀請不同領域有思想有影響力的人,"這些人都是在各個領域裡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能夠冷靜思考和獨立主張的人。"
拙見對嘉賓的演講沒有做太多的條框限制,唯獨時間:每位嘉賓限時演講21分鐘、最後21秒會進行倒計時。21,靈感來源於"人的靈魂重21克"的說法。
對於"靈魂的觸動",吸引了不少贊助商的關注。第一場演出,就有贊助商給出了幾百萬的報價,但田延友拒絕了,"我希望這個舞臺是純粹的。"
即使這樣,拙見的日子過得也還不錯。田延友表示,個人資金的投入在創辦之前就有了充足考慮。除此以外,基於共同的價值理念,很多朋友和嘉賓都是免費參與進來,而且還會提供很多資源,這也緩解了拙見初期的很多運行壓力。
"文化要以文化的形式來呈現,以商業的手段來實現。"田延友認同文化需要有人買單,但並不只有出錢贊助,還可以有更深入的合作方式。事實上,基於對平臺理念的認同,已經有企業參與到拙見中來,明確表示他們看重的不是舞臺現場的直接回報,而是文化傳播中的結合點。
"其實對於拙見這樣的平臺,無論你多麼清晰地打出企業LOGO,都會淹沒在嘉賓的演講中。因為它沒有情感,缺少文化的支撐。"作為營銷界資深專家,田延友表示,中國的企業營銷還有很長路要走。
但這一次,他不再關心這條路怎麼走。他只想安靜地和有思想有影響力的人面對面交流,用一個演講互動的平臺為更多的人帶去思想與智慧的碰撞。
帶著靈魂再遠行
田延友坐上了拙見的主持席。
在莫言面前,他提問,"您被無數人問過無數的問題,您有沒有被人問到沒有人問過的問題?"
他也想知道許鞍華"如何看待當下的爛片"。
田延友評價自己的提問是"無知的",而正是這種"無知"得到了現場觀眾的掌聲,也得到了嘉賓的真誠相對。他表示,在拙見的舞臺上,嘉賓是第一位的,主持人要讓嘉賓多說,自己只負責真實。
"拙見應該是一個真實的舞臺,不需要刻意的修飾。"田延友表示,拙見創辦以來始終未忘初心,雖然也遇到了不少挑戰,但是仍然帶來很多驚喜。
走進2015,拙見還有更多的理想要去實現:要將嘉賓的21分鐘演講進一步的延伸,做成公開課,去高校裡傳播;要"走出去",去阿富汗探討和平,去吉爾吉斯斯坦感受道教的力量,要在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的時候走進日本……
"拙見的未來一定是一個高質量、跨界、有思想的分享平臺。隨著時間的沉澱,拙見最終要形成一個文化系統, 它可以解決人文的問題,解決思考的問題,解決情懷的問題等等。 "田延友說。
但田延友並不認為拙見可以影響所有的大眾,"拙見的精準受眾應該是願意分享、願意思考的人,但是現在這樣的人在中國真的多嗎?希望越來越多吧。"
在平臺合作方面,比如對於演講很重要的視頻推廣,基於對品牌的堅持和保護,拙見目前採取了謹慎的方式,合作夥伴"還並不多"。
"獨立一些,自由一些,也更利於思考吧。"
田延友說,拙見是他理想的回歸,未來所有的夢想都會基於拙見去實現,就算去攀登珠穆朗瑪峰,也要把拙見帶上山頂。
就在這個周日(1月25日),廣東拙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新聞周刊作為戰略合作夥伴的"拙見2015·遠行與回歸"新年演講,將在廣州海珠區中山大學梁銶琚堂舉行。孫冕、葉辛、周軼君、李東生、馬家輝、馮軍等六位嘉賓出席演講。
拙見總策劃田延友將作為主持人,與嘉賓試論這些關乎現實也關乎思想的話題:行走都是為了歸來麼?何謂兩副目光下的中國?怎樣看中產階級的興起?是什麼在挑戰實體經濟?每個人心中是否都有黑社會的一面?"愛國"就是保守的嗎?期待彼時火花四濺。
期待你們的光臨。
更多詳情關注"拙見"微信公眾號(ID:zhuojian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