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草》浮草 Floating Weeds, 1959
從這方面看,《浮草》顯然也是這樣;然而它在小津的所有作品中卻也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這部電影是小津唯一的一部翻拍,且翻拍的還是己作「喜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浮草物語》。由黑白到彩色,由默片到有聲,導演是否能夠妥善處理這種轉換之中的種種問題?
-
《浮草》另一種講法的故事~
我看的電影不多,很喜歡小津的《浮草》,對於《浮草》的觀感,淺評如下:一、哀而不傷 「哀而不傷」,是《論語·八佾》中孔子對《關雎》的評語,《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距今二千四百多年。
-
《浮草》一首男人的悲歌——關於劇中團長的多角度分析
》:一首男人的悲歌 《浮草》似乎是一部不太小津的小津電影。但《浮草》中父親角色的張力,顯然要大於那個母親。而且,在《東京暮色》中,母親對於女兒的態度,以及自己對於過去的「反思」,多只是側面描述,因此,主角並不是母親。但《浮草》中的父親,則是實打實的主角。
-
FIFF4丨DAY2《浮草》痴男怨女,生如浮草,隨風飄蕩
第4屆#法羅島電影節#無人知曉單元第2個放映日為大家帶來《浮草》,下面為大家帶來場刊團的評價了!>Lin819:生如浮草你從未在此:小津在多年後翻拍自己原作的集大成之作,彌補了當年因為技術原因而造成的缺憾。但是文本本身乏善可陳,毫無看點,令人遺憾。曾母慧毯:永不分離。
-
《浮草》小談
《浮草》是小津安二郎的第三部彩色電影,拍攝於1959年,時年小津55歲,寶刀猶壯。5年後,小津去世。再後來,小津成為神話。
-
拙見:用21分鐘與自己相處
"那你為什麼要做《拙見》?""現在,人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太少了不是嗎?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成功,試圖去去跟別人共享心靈雞湯,複製別人的成功。但一個人真正的改變一定是基於冷靜的思考,別人所有的建議和成功路徑都不過一個善意的提醒。我們要回歸思考,我們現在沒有太多人能有21分鐘與自己對話。"
-
《浮草》:人生如寄 悲涼無限
《浮草》是小津的第三部彩色片。這部攝於一九五九年的作品,是小津為踐履自己與已過世三年的大映名導(其時在大映任要職)溝口健二的當年諾言而拍的,因此不但演員幾乎全是大映人馬,掌鏡的也是溝口健二戰後作品的御用攝影師宮川一夫。宮川一夫對彩色攝影造詣,使小津獲益良多,因此《浮草》營釀出較其前作《彼岸花》和《早安》更濃麗明媚奔放灑脫的影像,而他對紅色的喜愛仍然在此部作品中保留了下來。
-
《浮草》浮生若草
<圖片1> 今村曾將自己描寫底層生活的劇本給小津看,小津問:「你為什麼要寫這些蛆蟲一樣的人?」今村回答:「寫蛆蟲一樣的人,我是要寫到死的。」小津是審美的,今村是審醜的。無高低之分,唯關注不同。而將這師徒倆的作品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日本。一個矛盾又統一的日本。
-
《浮草》浮草——太陽底下已無恆久
可能是因為導演本身的跟母親生活的經歷,他的電影多數以家庭為題材,在靜靜的敘述中,故事在最後的家庭衝突中走向高潮。子女在他的電影中的主題就是逃離,《浮草》中子吉一直在準備考大學,沒有考慮到獨自撫養自己長大的母親少了自己的陪伴會怎樣;對懷疑是親生父親的叔叔的戲劇,也是俯視和嘲笑的態度;與女演員一見鍾情的愛情,毫不意外地走向私奔,而且任性地要求母親對愛人的接受。
-
《浮草》浮草和無腳鳥
與阿飛正傳比較起來,浮草顯得更為滄桑.同樣是兩個沒有根的男人,阿飛死在導演的刻意安排下,放大了一個浪蕩兒的視覺悲劇.但我認為浮草的結局,才是最讓人回味的人生歷練. 本沒有將兩部片子放在一起比較過,也比較不來,一部是香港文藝導演的意淫之作,一部是日本一代大師的人生之談,且背景都是大相逕庭,但卻在看完《浮草》後忽然想起阿,看到阿飛想起駒十郎。
-
《浮草》瞎聊
浮草一部經典偉大的電影,堪稱影響了21世紀電影的電影,文森特特地去過日本考察這部所謂的電影,追尋小津,也不知道這部電影是不是深刻的打動了歐洲,但是我知道歐洲對於這個日本天才的理解可能某種領域要超過東方人的世界價值吧。浮草的意思首先浮這個字有點浮世繪那是肯定,包括浮世繪這樣那樣的內容,可能從價值來說還是碗啊,蓆子啊什麼的。
-
《浮草》浮草:流浪中的孤獨和溫情
實在怨不得我喜歡《浮草》,連小津都情不禁地對這部戲憐愛有加,以至於他會在相隔二十多年後又重拍這部電影。我先看的是五九年彩色有聲的《浮草》,出於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又看了三四年黑白無聲的《浮草物語》。小津的兩次拍攝幾乎一點都沒有更改電影的故事,人物和事情都完全一樣,但兩部電影的差別是巨大的,從它們的對比也可以看出後期的小津相對於早期的小津是多麼地完美。
-
《浮草物語》等反映的"家庭"及人性觀念的演變歷程
在這位導演的眾多描寫這一主題演變歷程的電影作品中,電影《浮草物語》等是其中更有代表性的作品。應該說,當時的日本,這種不完整的家庭狀況是普遍存在的,並不僅是發生於小津安二郎身上,因此這也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具有同樣經歷及感觀的小津安二郎,在成為導演後極力去描寫這一社會狀況,帶有強烈的自發性。
-
《浮草》漂泊有情的浮草,哀而不傷的敘述。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大多通過中產階層的日常生活,來揭示日本社會和文化的深處,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思考空間。而《浮草》這部電影,卻將鏡頭轉向流浪於鄉下小鎮演出的流動戲班,這些藝人居無定所,游離於日本社會的主流規範之外,老百姓喜歡他們表演,但這並不妨礙對他們的歧視。這部電影情節簡單,經常用簡單的對話和幾個動作帶出很多的背景。
-
《浮草》生如浮草
比起早前的作品,小津安二郎的《浮草》可謂驚喜連連。1、戲劇衝突較以往更為強烈和外化;2、竟然出現了數次接吻的鏡頭;(這個當真不容易)3、對色彩的運用堪稱大師級別;(之前都是黑白電影,拍彩色電影竟然駕輕就熟、手到擒來)雖然有諸多的「變化」,但《浮草》依舊有著小津一貫的「不變」,那就是對小人物喜怒哀樂的關注。
-
《浮草》再看浮草
最近我家真是日本電影展映,自原節子去世,把所有的原節子找來看了一遍,她十六歲時第一部電影都找來了;然後看小津,看溝口;好在都是我看過的,有的影片當年看的時候就不止看過一遍,重溫的時候不僅僅是重逢和期待,有時候更是新的體會。浮草。
-
《浮草》生如強風 人若浮草
此部電影是小津安二郎所有作品中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說起小津的電影總離不開家庭。在家庭為核心的基礎上先後誕生了晚春,東京家族,麥秋,東京合唱,秋刀魚之味等熟悉的作品。此片亦沒有逃離家庭的範圍,但相較其他作品以傳統的城市核家庭,父女為視角展開不同,此片從父子,雙親,小三,劇團的多角度展開向觀眾講述一場一群人的關於生活與人生的悲喜故事。
-
《浮草》愜意還是窮湊合
在美國第二次看電影,雖然都是學校的免費電影,放電影的是個修法國文學的local。老是挑一些比較人文的電影來放。浮草,不安定的感覺。可能在外的人更能體會。從大學開始就在外面上學,印象中集中地大量的看電影應該是高中時候的事了。那個時候就很喜歡看日本電影。所謂大師的電影看過一些,所謂難以望其項背的電影看過一些。不只是理解能力有限還是欣賞能力有限,一直沒看出來怎麼就那麼牛逼。
-
《浮草》always together, forever apart
這種說法的可信度姑且不說,但他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考察問題的視角:小津,是不是一個被西方「東方化」了的符號?正是因為小津所提供的東方場景與東方情調,投合了西方人對於東方的想像,所以才有了一個「東方化」的小津,一個在西方看來是一流或者超一流的小津?
-
「拙見+」廣州最繁華處,為何時間卻最安靜 福利
+」的首秀邀請到蒲荔子、顧源源、胡涵、莫西子詩四位講者分別用21分鐘的演講,跟大家分享了關於創業、公益、媒體以及音樂的想法。粉絲們的好評也讓拙見更加堅定,這個時代需要願意思考的人,即便是在全廣州最喧囂的商廈,思考的力量仍不會減分。4月17日晚 18:30正佳演藝劇院「拙見+」再度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