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西方人不吃內臟的 怕是不知道肥腸

2021-02-08 觀察者網

【文/ 衛奕奕】

肥腸是一種最具戲劇性的食物。有關肥腸,到處都是段子。

肥腸,「不正經」的人最正經的惦記

美食家陳曉卿有一個著名的事跡,在汶川地震救災遭遇餘震,四下食客狼奔豚突的情況下,心平靜氣坐在空無一人的小館裡,吃完了碗裡的肥腸。沒別的,捨不得。

人們最熟悉的肥腸愛好者,大概要算德雲班主郭德綱臺上總念叨的,于謙老師的父親——王老爺子。怹老人家的最愛,是著名的燉吊子和大腸刺身。那麼有錢的老爺子,就是鍾愛這口登不上大雅之堂、騷氣十足的平民美食。

燉吊子

喜愛肥腸的名人還有很多,最硬核大概要算陝西作家賈平凹。

賈平凹喜歡用西安本地美食葫蘆頭待客,包括女訪客。葫蘆頭是豬大腸靠近直腸的位置,用賈平凹的話說,葫蘆頭就是豬痔瘡。當然這是藝術誇張了,不過有不少西安人抱怨賈平凹的一句戲言毀了本地美食,這也有點不自信,沒必要。

葫蘆頭

很多人覺得賈平凹用葫蘆頭待客摳門,其實沒有看到他對美食的見解,以及通過美食識人的小小心機。

還得說提起肥腸就兩眼放光的陳曉卿,他在《圓桌派》節目中自稱是「腸委會」成員。可見肥腸之愛對於吃家來說,已經是一種表明身份認同的暗號。

肥腸為什麼讓人如此鍾愛?

肥腸就是豬大腸,因為富含肥膩油脂,所以也叫肥腸。不過在粵港一般就叫豬大腸。而豬大腸頭,也就是靠近直腸的位置,更加肥厚,也更受食客歡迎。

肥腸是一種讓愛它的人愛到痴迷的食物,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魔力?

首先,這真的是人類的生物本能。我們多次說過,人的美食記憶大多和基因有關。

內臟普遍富含膽固醇、脂肪,這些都是刻在人基因裡的美食記憶。哪怕今天通過科學研究,人們知道它們不夠健康,但是也無法抑制自己的基因本能,樂此不疲。

其次,內臟大多含有特殊營養物質,比如維生素A、鐵元素等等。在蔬菜缺乏的地區,比如生活在北極圈裡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就有生食海豹肝臟,以補充維生素的習慣,「愛斯基摩」是別的土著語中「吃生肉」的意思,是對因紐特人的一種蔑稱。

生吃海豹肝的因紐特人小孩與被放在室外冰凍的海豹肉

《動物世界》裡,獅子等猛獸打獵成功後,是由地位高的雄獅率先吃掉內臟,一般從肝開始,因為它們營養豐富。

最重要的,就是肥腸甚至很多下水的特殊口感和風味無可取代。在普遍營養過剩的時代,肥腸最不可替代的優勢,應該就是這點了。

肥腸Q彈口感、加上油脂混合香料芳香的滷汁,再加上恰到好處的騷氣,再沒有哪一種食物能帶來這種愉悅。

滷大腸

看不上肥腸的也大有人在。

在《論語·鄉黨第十》中,孔子強調:「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連割不正都不食,更何況肥腸這騷氣十足的「惡臭」之物。

很多人的這點共同愛好,在萬世師表眼裡,真是爛泥扶不上牆(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加「小人常戚戚」。

所以,對比之下就能總結肥腸之愛是怎樣的一種身份認同了:不裝、正視自己的本能、甘於平民、善於尋找和品味細節以及願意為此付出代價。

肥腸料理擔當,天選的四川人

肥腸的做法很多,各地各菜系都有自己的心得。

九轉大腸就是紅燒大腸,是魯菜經典。九是虛指,和「九煉」、「九制」一樣,代表著製作工藝的繁複。

九轉大腸

大腸需要先煮、再炸、後燒,最後煨透,口感脆韌軟糯兼有。調味特點是香料繁多,五味聚合。

九轉大腸的外形特色是套腸,最外層是腸頭,中間套較細的大腸定型燒制。最終成菜,要像一排排樹樁那樣豎立著。

草頭圈子是上海名菜,草頭是苜蓿,圈子很多人以為是豬大腸,其實不然,實際上指的是豬的直腸,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肛門」。

草頭圈子

之所以要這樣取料,是因為大腸其壁厚度不夠而且縮水太厲害,紅燒之後肯定不成形,而直腸剛好經得起本幫紅燒的「水火考驗」。

濃油赤醬燒好的圈子,最後放在青翠的草頭上,顏色對比強烈。圈子酥爛,草頭清香,搭配和諧。

北京滷煮一直是本地居民心頭好,它起源於北京南城市井。這二三十年舊城改造,很多崇文、宣武的老居民被拆到昌平、房山、大興。但時不時他們還是願意坐上兩個小時的地鐵,回到城裡,只為尋找最熟悉的口味。

滷煮

滷煮裡的肥腸分為腸頭、大腸和小腸,一般來講,腸頭最為肥膩,而小腸相對清淡。當然,最傳統的滷煮,其實就是滷煮小腸。

這些年滷煮逐漸從本地平民食品晉身為網紅美食,很多人都是通過滷煮熟悉了下水的滋味,了解北京的市井人情。而滷煮店也確實是北京這個城市最草根,也最沒有階級感的地方。

白切肥腸

白切肥腸,南方有不少地方做。簡單香料白水煮熟,白切蘸醬油。好食材用簡單的做法,顯示的是對選料和手藝的自信。

就像是日本人對待烹飪的觀點:「烹飪的目的不是為了將食材加工得美豔華麗,而是要讓加工後的食材迸發出最自然的光彩。」[4]

做肥腸花樣最多,最得人心的,恐怕還是就數四川。做肥腸需要多種烹飪手段,需要大量使用香料的經驗,更需要勤勞不怕麻煩,這方面四川人簡直是天選的。

而且四川本是養豬大省,物料豐富,本地居民勤勞,不怕麻煩,善於創新,更有對吃挑剔的態度。

江油肥腸

江油的紅燒肥腸配白米乾飯已經成為地方名片,此外還有蘸水肥腸、芋兒肥腸、豆花肥腸、肥腸血旺、肥腸粉等等非常多的吃法。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突出川菜擅長調味的優勢,而且非常市井平民。

做肥腸,麻煩不在燒制,而在收拾。一般收拾肥腸要用油、用醋、用鹽、麵粉等將腸翻轉,反覆搓洗,然後飛水。根據成菜不同,還有去掉油脂和不去之分,根據做法是爆炒還是燒、滷,是否用鹽搓洗也有講究,用鹽過度會導致肥腸過韌,不適合爆炒。總的來講,不會洗不乾淨,重在不怕麻煩。

不過,肥腸終究要有肥腸味道,收拾的度也要有分寸。騰訊視頻紀錄片《早餐中國》裡《四川成都肥腸粉:老成都的代表味》這期有個細節,一位大快朵頤肥腸粉的女顧客說,「撇得太乾淨了,反而覺得脫離了肥腸的味道。」

肥腸粉只是成都眾多小吃的一種,但也可以說代表了成都本地小吃的一些標準。除了調味水平,原材料的把控也很講究。《早餐中國》裡的這碗肥腸粉,屠宰場新鮮豬大腸,六小時就上桌。這樣的美食節奏和成都的慢生活相得益彰。

肥腸的享受就是這樣,它很平民,但並不簡單。體會到其中妙處的人們,會把它當做識別知己的暗號。

肥腸不僅徵服了中國人,也徵服了世界

吃肥腸等下水,動物內臟有時會被視作一種中外差異。有人認為西方人不吃內臟,或者非常討厭吃這些動物身上邊邊角角的東西。

其實事情並不簡單。就歐洲大陸而言,吃下水,吃邊角料,實在是普遍的、歷史悠久的事情。

「法國內臟食品較多和中世紀城市興起有關,當時屠宰場在市中心,可提供大量廉價內臟滿足平民需求。法國知名內臟食品大多聞名於古城(卡昂、阿拉斯等)。1297年六家下水商壟斷了巴黎內臟加工業務,並成立了行會和專門的小吃店。和北京炒肝爆肚異曲同工。」(微博用戶 @昭楊-法國歷史微博 )

血腸在法國叫Boudin Noir

今天血腸、肝腸、昂多來香腸(將大腸和其他內臟灌進小腸)、炸牛肚,甚至羊頭、牛頭(tête de veau)之類都是法國日常。

昂多來香腸 ( Andouillette )

在義大利,有紅燴牛肚trippa,更不要忘了還有蘇格蘭名菜——haggis(哈吉斯)。

haggis

haggis實際就是羊雜碎,做法是先將羊胃掏空,塞進剁碎的羊內臟如心、肝、肺,再加上燕麥、洋蔥、羊油、鹽、香辣調味料和高湯等,製成袋,水煮約三小時,到鼓脹而成。如今餐館通常會把羊的胃袋在上桌前去掉,只留下羊雜給客人享用。一般與馬鈴薯泥和蕪菁甘藍泥(neeps and tatties)以及一杯蘇格蘭威士忌(dram)一起食用。[2]

近鄰日本也擅長吃內臟和肥腸,比如福岡縣流行的大腸火鍋,比如烤大腸串。

日式豬大腸火鍋

裝模作樣不吃下水的,主要是農業模式和其他國家有很大區別的美國。大田廣種,大牧場模式,使得美國肉類供應高度充足。內臟,也就少有人問津,也少有手藝積累。

美國食品加工業發達,但是肥腸為代表的內臟,意味著加工費力,程序複雜,所以難以形成規模,不受食品工業重視。現在的美國人也就很少吃得上這口美味了。

參考資料:

1.《圓桌派》總第二十三集

2.維基百科haggis詞條

3.騰訊視頻紀錄片《早餐中國》

4.《真味——日本料理的奢華》,神田裕行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三個料理人」,觀察者網已獲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吃個肥腸就受不了了?有人還吃豬肛門呢
    當然這是藝術誇張了,不過有不少西安人抱怨賈平凹的一句戲言毀了本地美食,這也有點不自信,沒必要。葫蘆頭 很多人覺得賈平凹用葫蘆頭待客摳門,其實沒有看到他對美食的見解,以及通過美食識人的小小心機。 還得說提起肥腸就兩眼放光的陳曉卿,他在《圓桌派》節目中自稱是「腸委會」成員。可見肥腸之愛對於吃家來說,已經是一種表明身份認同的暗號。
  • 肥腸爆肚炒肝滷煮…通往內臟的路上都是朋友
    白天,這家經營內臟的餐廳看起來和周邊的業態無異,每過了晚上8點,這裡便成了人們「打卡報到」的地方。幾條長桌,坐滿了慕名而來的「內臟愛好者」,他們和素不相識的人擠在一起,放肆地吞咽著碗裡的湯食。「北滷」至今還要拿票取菜,像是早年間的國營飯館,鏡兒大媽的一句京腔兒「吃什麼呀」,四個字合併成一個字,吹氣似的往外吐,點單慢了還要遭到後面排隊的催促。
  • 你竟然不愛吃肥腸?!
    愛它的人為之癲狂、愛到死去活來,不喜歡它的人則丁點不沾、嗤之以鼻。通常,提起肥腸,若是有人立刻兩眼冒光、興奮地搓手、口水差點流出、馬不停蹄就想立刻吃到的,我便將其歸為「同類」。反之,則默默劃開一條無形的「三八線」。嘖嘖,敢自詡為吃貨的人,竟然不愛吃肥腸?到底有沒有一點身為吃貨的「職業操守」啊。
  • 趣讀丨西方人不吃內臟?重口味的法國人民笑了
    作者:Léa本文來源於環行星球(ID:huanxingxingqiu)▼很多人以為吃內臟是中國特色是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在開天闢地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的珍貴美食遺產而早已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西方發達國家對內臟是同時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優雅的法國人到底是怎麼吃內臟的?
  • 比起四川人對肥腸的熱愛,低調的杭州人吃起肥腸從來都不認慫
    其實中國的食肥腸版圖中,輕鬆就能標註出幾個肥腸知名地帶 ,比如山東,這裡有魯菜中的九轉大腸,比如四川江油的肥腸。九轉大菜為魯菜所代表,做工精細複雜,又加之魯菜原是宮中菜的主要勢力,帶著儀式和莊重感的魯菜普及並不廣,各大城市餐廳菜單裡很難找到。
  • 自己做的肥腸嚼不動?大廚教你這2招,酥軟香嫩,家裡老人都能吃
    推薦語:豬的內臟器官也是比較受歡迎的,就比如豬大腸,是人們最喜歡的內臟之一。因為吃起來有嚼勁,味道香,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吃,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為它的特殊,所以嫌棄它。下文轉載自作者:老李愛釣魚點擊關注,每天精彩不斷!
  • 為何很多歐美人不吃動物的內臟?是不喜歡吃還是嫌棄內臟比較髒?
    西藏人基本上不吃魚,特別是無鱗魚!但來內地習慣了也就吃了!山西農村人本來也不吃魚。我在雲南工作期間一個廣東人告訴我昆明人原來也不吃豬下水。他50年代初從廣東到昆明讀衛校,就住在昆華醫院附近。 當時學生生活待遇也不高,一個星期吃上2~3次葷菜就很好了,但量太少,對十幾歲的大孩子解不了饞。
  • 不喝熱水、不穿拖鞋、不吃內臟、西方和咱還有哪些文化差異?
    我作為種花果仁,尤其是一個半個港東+半個嘶川人,完全不能接受這樣的肉!你這光溜溜的四四方方一塊兒算什麼肉啊?一看就很低級。我在網上查了下,說西方郭嘉不愛吃「不正經」的肉有宗教原因(比如內臟裡有大量的血液,在他們信奉的教義裡面血是活物);也有歷史的原因(邊角料一直是給奴隸吃的)。
  • 說說北京小吃的「4大天王」,外地人吃不慣,找錯了店就踩雷
    這話給北京人說了,肯定不愛聽,但給其他地方的人說了,肯定莞爾一笑,覺得還挺有道理。為什麼北京小吃被那麼多外地人詬病?這主要是因為北京地道小吃說來說去,就是糕點、羊肉涮鍋和內臟。糕點和火鍋好歹不怎麼容易踩雷,吃內臟就是大問題,找不到合適的店面,外地人又普遍不能接受內臟+麻醬的搭配,於是怎麼吃都吃不慣。
  • 北京城吃內臟的好地方(重口、慎入!)
    ,有些人卻提到內臟口水流,你可以覺得它噁心,你也可以覺得它美味,總之無論你吃與不吃,內臟就在那裡,等你~北京人吃各種內臟的歷史太悠久了,在這就給大家找一找北京城,哪吃內臟最好。正所謂「稠濃汁裡豬肥腸,交易公平論塊嘗,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 炒肝炒肝,重點可不是肝也不是腸子,精華都在這一碗芡汁兒上。北京城您隨處能吃到炒肝,可家家都不是一個味,原因就在此!
  • 誰說西方人不吃豬蹄?義大利家常菜「豬蹄香腸」,太精緻了
    很多人說,西方人的飲食太精緻,不吃豬的邊角料,不吃豬頭,不吃豬蹄,不像中國人,能把一頭豬分解成不同食材,做成不同美味。這話說得太絕對,雖然西方人的確不常吃豬的邊角料部分,但並不是所有西方人都不吃豬頭或豬蹄。義大利,這個西方古老的國家,也擁有非常久遠的美食歷史。
  • 南部肥腸的烹飪的關鍵在選配料,文火能使肥腸熟而不爛
    南部肥腸的烹飪的關鍵在選配料,文火能使肥腸熟而不爛接下來便進入了燉肥腸的過程了。南部肥腸的烹飪學問主要就集中在這個過程。這個過程首先是選擇配料。南部肥腸配料不多,以蘿蔔和海帶為主再輔以少量海椒或者花椒之類的調料。
  • 不上檔次的食材,做出絕對美味的下酒菜,乾鍋肥腸要不要了解下?
    不上檔次的食材,做出絕對美味的下酒菜,乾鍋肥腸要不要了解下?很多人可能會對肥腸這種食材有著非常大的厭噁心理,因為畢竟是屬於消化道的一種食材,會有比較濃重的氣味。別說是沒有處理過的大腸,就算是處理過的大腸,經過烹飪之後做出來,還是可能會有一種不好聞的味道散發出來,這是這種食材本身的特點。但是如果是喜歡吃的人,對於這種味道的接受程度就是比較高的了。肥腸好像是跟臭豆腐一樣的道理,聞著雖然是不好聞,但是吃起來之後還是會讓人感覺到一種不錯的香味,而且是越嚼越香的感覺。乾鍋肥腸的做法能夠讓肥腸不好聞的味道降低最低,而它最誘人的香味會表現的很突出。
  • 肥腸虐我千百遍 我待肥腸如初戀!臭臭的美食
    據說有人測試過外國人最接受不了的中國美食,其中皮蛋,毛蛋,臭豆腐等一一上場,當然肥腸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絕大多數外國人吃過之後都說好吃,但是一聽說是豬大腸,基本上是大呼小叫:OH, NO~的確如此,肥腸就是這種讓人初識不可思議,一吃就欲罷不能的美食!
  • 豬肥腸為什麼會這麼貴?知道原因後,我才覺得,好便宜!
    豬肥腸為什麼會這麼貴,知道原因後,我才覺得,好便宜!這是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豬大腸很多人都不喜歡吃,因為都覺得它非常的髒,因為它畢竟是排洩物的通道,但是寶媽卻不覺得它髒,而且寶媽還覺得他真是好吃,而每一次去飯店吃飯的時候,或者是自己家想改善生活夥食的時候,第一道菜,肯定就是溜肥腸!
  • 石家莊人氣最高的肥腸鍋,78元一份每桌必點,來晚了就吃不上
    豬渾身上下都是寶這句話說得是一點也沒錯,因為其貌不揚的豬,無論是身體上的哪一個部位都非常好吃,豬蹄可以用來煲湯,同時也能夠用來炭烤,而內臟可以用來燙火鍋,豬肉可以煎炒煮炸油焗悶燉,哪怕是豬頭都能夠用來做成滷菜,除了某部分特殊群體之外,很多網友對於豬肉都是相當的喜愛,因此我們中國也成為了世界上的豬肉消費大國
  • 肥腸是不能拒絕的,到死也不能拒絕!
    我們為什麼不呢?從推薦深圳美食到人間煙火氣,我們堅信美食改變生活,我們的可能性還有更多,在瘋狂腦暴掉發1314根後,終於定下第①期主題:【肥腸,最美的內臟料理】為什麼是肥腸?可能是我們偏愛不美的美食。肥腸是美食界爭議最多的食物。愛它的人,愛得死去活來,不愛的人,三十六計走為上,然後拉黑所有愛肥腸的好友。
  • 廣式牛雜、四川肥腸,好吃的秘密都在這兒了!(點開就有福利)
    這期《回家吃飯》,統統幫您解決,不論是風靡廣州的牛雜,還是收服大江南北的四川肥腸,讓您在家烹調,爽快吃過癮~二十年做牛雜,教會您地道廣式風味如果你在廣東隨便問人:什麼小吃最可以代表這個地方?他一定會和你說是牛雜。可以說:有廣東人的地方一定有牛雜。
  • Instagram女王渡邊直美最愛的咖喱內臟鍋
    比如欠你們的公眾號飯 還有綜藝節目今天就來說說昨天看的《交給嵐吧》裡的內容嘉賓是當下日本的ins女王 渡邊直美經常看日本綜藝節目或是經常用ins的同學們一定對這個時髦 前衛 搞笑又柔軟的胖只一點都不陌生
  • 內臟脂肪怎麼減最快?此辦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人的脂肪主要分為兩種,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也有的專家把人體脂肪分為三種,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和血管脂肪,但是由於血脂的源頭就是內臟脂肪,所以我們還是簡單的分為兩類,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