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腸爆肚炒肝滷煮…通往內臟的路上都是朋友

2021-02-27 一大口美食榜

我有個在紐約茱莉亞學習古典鋼琴的朋友,每次回北京都要在深夜吃一碗「髒滷煮」,不僅如此,他還會在桌上找出幾瓣生蒜扒開,就著滷煮的湯汁咽下。

看到這裡,我很難想像面前的這位鋼琴家曾在全球那麼多的音樂廳裡演奏過貝多芬或卡普斯汀,他卻不以為然,說他在紐約的時候最想吃的就是這一口兒。

圖 | 視覺中國

東四北大街的「北新橋滷煮」,是名副其實的夜店。白天,這家經營內臟的餐廳看起來和周邊的業態無異,每過了晚上8點,這裡便成了人們「打卡報到」的地方。幾條長桌,坐滿了慕名而來的「內臟愛好者」,他們和素不相識的人擠在一起,放肆地吞咽著碗裡的湯食。

「北滷」至今還要拿票取菜,像是早年間的國營飯館,鏡兒大媽的一句京腔兒「吃什麼呀」,四個字合併成一個字,吹氣似的往外吐,點單慢了還要遭到後面排隊的催促。一個穿著沾滿肉油的胖廚師,照著小票的字樣揮刀,切下一截腸子,像賜賞錢一樣,扔進你的碗裡。

不過這胖子用刀手藝純熟,豆腐切三角、火燒切井字,每完成一碗,便把那刀隨意往菜墩上一扔,刀尖立刻戳在布滿湯汁的菜板上,表現出一種強勢的姿態。

大腸、小腸、肺頭、麵餅、蒜泥、辣椒油、豆腐乳和韭菜花就是標配。

這個不愛言語的巨蟹座胖子,只有在凌晨時分,才偶爾露出微笑,細聲細氣地吐出幾句做滷煮的秘方,「八成熟的時候再放生面火燒」「火燒煮透又不脫形的時候再撈出」云云。

插圖:周南平蛤

「夜越深,飯越香」,說的就是滷煮。

20年前,立交橋下是「深夜食神」聚集的地方,北京的髒攤大多棲息在「北影」一帶。

曾經獲得過亞洲廚師挑戰賽冠軍的廚師劉鵬說自己深愛內臟,「是因為這塊肉裡富含豐富的纖維和油脂,纖維有嚼頭,油脂讓人感覺幸福」。他回憶道,那些髒攤是北方最早的內臟消費場景,沒有招牌的阿香滷煮、大媽鬼餅都堅守著各自的橋洞,等待著每一個夜晚的來臨,各路導演和北漂演員的口中不時呼出濃濃的蒜味,時過境遷,很多傳奇的髒攤都隨著市容的整頓不見了。

圖 | 視覺中國

新北京人吃「小腸陳」,老北京人愛「老鄭吊子」。燉吊子是滿漢傳統小吃,比滷煮多了豬心、肝等器官,據說這是源自南城的吃法,舊社會的窮人會把便宜的下水煮出誘人的滋味,讓人惦記再三。

「滷煮呂」有25元一碗的蘇造肉,其實就是多了些五花,裡裡外外層次分明。這肉也是吊子和滷煮的起源,《清稗類鈔》是關於清代掌故遺聞的彙編,其中有句「有蘇造糕、蘇造醬諸物,相傳孝全後生長吳中,親自仿造,故以名之」。溥傑先生的夫人寫過《食在宮廷》,稱這菜由蘇州廚師張東官傳入,最先烹煮肘子、鮮魚,後做法流入民間,首先由「下水」替換了頂級食材。從某種意義上講,這蘇造肉的源頭,也化解了燉吊子和滷煮之間的對立,此外,還讓內臟的與「皇家傳聞」攀了些關係。

3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炒肝配上了包子,特別是有「老北京」煞有介事地跟我講,要端起碗轉著圈喝的時候。據說頭幾年美國副總統一家來北京,非要嘗嘗當地特色小吃,於是鼓樓的「姚記炒肝」門口站滿了中外上百武警,只為這一家人能安全地吃上一碗地道內臟。

不過事實是讓人失望的,據說拜登只吃了幾隻包子,至於炒肝,他端詳了良久,放下了。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內臟,或是說吃內臟的人仍保有刻板印象。

美食紀錄片《不中看的美食》(ugly delicious)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的某個沒有太多移民的小鎮中餐廳裡,賣出了比炒飯、春卷、甜酸肉還要多的紅燒大腸。讓我驚訝的是,那種帶有一點文化獵奇的心態,最終是如何轉變成對於「內臟」食材的偏好呢?

炒肝與爆肚齊名,卻有著不同的境遇,或許是因為這肚早已成為火鍋文化中的一部分。單純貪戀口感的人,用麻醬掩蓋異味,探究不同的彈性。

去過金盛隆爆肚的人都知道,老闆是個喜歡穿復古服裝的傳統手藝人,他把爆肚細分成十幾個品種,百葉、肚仁、厚頭、百葉尖、散丹、肚芯、肚領、菇頭、食信等等,其中的葫蘆頭是最接近「極端」的部位,也充斥著強烈的腐味。

我有個姓齊的臺灣朋友,是個葡萄酒講師,他來北京很多年,每次去吃爆肚,都帶著個葡萄酒杯,拎著一瓶冰鎮的夏布力(Chablis),爆肚店的老闆覺得他是神經病,小齊說不喝夏布力實在可惜了這個爆肚。

早年間還有個朋友,玩過樂隊,當過老師,後來還做過一陣健身教練,後來他消失了,很多朋友最後一次見他是在北京電視臺上,他穿著乾淨的白大褂出現在一檔美食節目裡教人做爆肚,下面的字幕介紹是,爆肚馮第某代傳人。

北京人吃臟器似乎是一種「天生」的能力,這樣說起來不算過分,有人在內臟中似乎能找尋出一種特別的味道存在,如同一些人偏戀的臭豆腐、臭鱖魚、藍芝士、日本臭魚乾、瑞典醃鯡魚等,這或許是一種先抑後揚的飲食情趣,也是不同飲食文化中的「逐臭癖」。

4

內臟總是一個難以啟齒,卻又繞不過去的字眼兒,美國節目《飲食奇趣錄》(Bizarre Foods with Andrew Zimmern)試圖為內臟辯解,卻發現中國的「髒」還是個多音字,它的詞義很容易給人們留下恐怖的印象。但如果舉出巴黎的鵝肝,也會發現內臟烹飪中的高級感。

真正打破我對於內臟理解的,是「豬肚雞」這道菜。我在廣東和法國的裡昂都吃到過相似的做法,廚師們都會把雞塞入豬肚,讓白肉吸收穫取來自內臟的風味,不同的是,法餐裡的豬肚最終是被丟棄掉的,而廣東的豬肚,則是主食材的一部分。

這兩道菜都曾是來自鄉村的菜品,也一度成為熱門,正統法餐將其納入菜單,豬肚雞也是把分店開得全中國都是。我似乎在傳統烹飪裡找到了一種共性,越是烹飪文化悠久的地區,越講究吃內臟,而他們對於內臟的烹飪手法也是多種多樣。

不久前,我和小寬去了一次河南,在鄭州的巴奴火鍋旗艦店裡,看到了一場不同尋常的吃毛肚的盛宴。那個由世博會設計師建造的店鋪,如同金碧輝煌的體腔,屋頂垂下的金屬裝置,讓人很容易想到金錢肚的形狀。毛肚是這裡的主菜,人們貪戀它的脆爽。

當晚,我又和小寬潛入一家名為「白家橋頭」的肥腸粉店,不過,老闆端出來的不是碳水,而是一盤卷裹著腦花的滷味大腸,一口咬下去,雙重肥膩充滿口腔,這是老闆的隱藏菜單,還未定名,小寬嚼著嚼著吐出幾個字「腦滿腸肥」。

突然想到他寫過的一篇文章,裡面有句話很有趣:「我評判一個人是不是吃貨有一個狹隘的標準,看他愛不愛吃肥腸。肥腸,才是吃貨的接頭暗號,在通往肥腸的路上,全是兄弟,沒有敵人。」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18期)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三聯生活周刊」後臺

相關焦點

  • 滷煮,炒肝,爆肚,燉吊子......!北京人的最愛!
    下水就是豬牛羊的那些個內臟。北京人都有個滷煮情懷,隔三差五的得來一頓。其實這滷煮火燒就是豬下水在大鍋裡一起燉,加上斜切的火燒、豆泡一起燉,火燒透而不粘,肥腸香而不膩。澆上蒜汁,一碗又有肉又有主食,就齊活了!
  • 北京城吃內臟的好地方(重口、慎入!)
    正所謂「稠濃汁裡豬肥腸,交易公平論塊嘗,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 炒肝炒肝,重點可不是肝也不是腸子,精華都在這一碗芡汁兒上。北京城您隨處能吃到炒肝,可家家都不是一個味,原因就在此!只有在天興居吃炒肝才會一口氣喝光滷!
  • 說西方人不吃內臟的 怕是不知道肥腸
    【文/ 衛奕奕】肥腸是一種最具戲劇性的食物。有關肥腸,到處都是段子。肥腸,「不正經」的人最正經的惦記美食家陳曉卿有一個著名的事跡,在汶川地震救災遭遇餘震,四下食客狼奔豚突的情況下,心平靜氣坐在空無一人的小館裡,吃完了碗裡的肥腸。沒別的,捨不得。
  • 吃在大連-京韻京味,滷煮、爆肚、汆面最有滋味~
    到最後,還是炸醬麵豆汁兒芝麻醬燒餅最實在,滷煮、爆肚、汆面也最有滋味~聚齊兒趙記爆肚汆面第一次來吃就愛上他家的羊肉汆面,滷煮火燒,滷煮的豬肺、豬腸加上豆腐和火燒淋的滷汁,豬肺的嫩,肥腸的脆,還有勁道的火燒,吃起來很過癮,喜歡吃這口的一定會喜歡吃,相對來說爆肚不夠脆,
  • 吃個肥腸就受不了了?有人還吃豬肛門呢
    有關肥腸,到處都是段子。 肥腸是一種讓愛它的人愛到痴迷的食物,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魔力? 首先,這真的是人類的生物本能。我們多次說過,人的美食記憶大多和基因有關。 內臟普遍富含膽固醇、脂肪,這些都是刻在人基因裡的美食記憶。哪怕今天通過科學研究,人們知道它們不夠健康,但是也無法抑制自己的基因本能,樂此不疲。
  • 太原最有名的老北京滷煮,18元一大碗,滿是肥腸和肉片
    有人認為愛吃動物內臟的人都是重口味的,相信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吃豬肚、肥腸、豬肝、豬血之類的食物,認為這些食物帶有腥味, 實際上如果這些食物處理得好的話,它們的味道是非常鮮美的,就有一些人是這些食物的忠實愛好者,比如很多老北京人都非常喜歡滷煮火燒這種食物。
  • 除了老北京人,有誰還能吃著爆肚和王致和臭豆腐,還喝豆汁?
    那都是沒有到過北京的人臆想中的形象。我也明白,有很多人,尤其是南方的朋友,對北京的小吃嗤之以鼻,尤其是看著滷煮和炒肝兒,還有麻醬麵的時候,都會皺著眉頭說,太膩了,你們怎麼吃得下。呵呵,是很膩,我們也知道。所以,我們也不是天天吃呀。說到這裡的時候,有很多朋友是不是有一個誤解。就是我們北京人天天都吃這些動物內臟。其實是不對的。我們也是偶爾去吃一下。我們年輕人就吃得更少了。
  • 廣州人的肥腸癮,都是被它們逼出來的!
    打邊爐不吃肥腸,你怕不是吃了頓假火鍋吧。電臺巷悄悄來廣就大排長龍,有一半人都是為了五香肥腸!沒有完全剔掉費油的肥腸,柔韌度也特別好。經過滷煮後入口外彈內軟,每次上桌,它都是首先清盤。via. aSeaway必點單品手剪香菇肥腸,新鮮的牛雜現點現撈現剪。長時間的滷煮,讓肥腸集軟糯和Q彈於一體,再搭配新鮮的生態香菇,一口上癮,絕不輸走鬼檔!
  • 我曾有一個喜歡吃雪的朋友
    我有一個朋友,姑且叫她小雪吧,她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每年下第一茬雪的時候,帶著個大皮帽子,站在白茫茫雪地裡張開嘴巴,等著雪花一片一片落進嘴裡。她的小臉紅撲撲的,嘴裡哈著熱氣,微閉著眼睛,腦袋後仰,太可愛了,我要和她做朋友,看到她第一眼我就決定了,所以我學著她的樣子,和她一起吃雪,像兩根煙筒。
  • 你竟然不愛吃肥腸?!
    在這裡隨處走上一走,都能體驗到肥腸不同的獨特吃法。當然了,最地道的滋味都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髒館兒」裡。幾張破舊的桌椅一拼,食客自顧自地一坐,老闆在後廚裡開著猛火、甩著大鍋。沒一會兒,一盤紅油鮮豔的肥腸端上桌兒,趕緊拿起筷子將它如風捲雲湧般一掃而光,抹抹嘴巴,連回味都覺銷魂。
  • 【解饞吃肉】五分鐘搞定一道菜 快手版焦溜肥腸
    今天發的這道菜估計愛它的人會愛極深,不愛的人連看都不看。他騎車帶我去幼兒園路過一家早點鋪,停車,入店,點了碗炒肝和幾個包子,爸爸把包子皮吃了把餡餵我吃,(他說我小時候吃包子只吃餡,為此幼兒園阿姨沒少說我,真不能想像我小時候竟然那麼挑食。)我盯著桌上那碗炒肝問他:這是什麼?爸爸很小心的餵了我一口,吃到嘴裡嚼了嚼就給吐了,然後一個人跑到外面玩去了,據我老爸推測我可能越咋嘛嘴裡的味越覺得香,沒一會兒又跑回早點鋪向爸爸討炒肝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