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穿衣睡覺,人生在世,多少寶貴的時間用在這三件大事上。正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上個月有心節食減重,一開始頗有成效,一周降了三公斤,無非每餐少吃兩口,晚餐不吃主食。但凡事貴在堅持,過不了多久,事情一忙,應酬一多,這位說聚一聚,那位說碰碰頭,一桌子卡路裡放在眼前,咕咕叫的肚子裡有個聲音在呼喚:「辛苦操勞,吃兩口不作孽」,就這樣,要不了幾頓飯的功夫,失去的體重又回來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看來和超標的體重除了「長期共存、榮辱與共」,別無他法。前兩天我在公眾號裡寫了三輪車上的小姐真美麗,說到民國上海歌星屈云云,當時有一位和她齊名的歌手歐陽飛鶯,曾唱過一首《節食歌》,號召人們和一簞食一瓢飲的聖人看齊,歌是這樣唱的:
作詞:林枚
飯碗叮叮鼕鼕響
人人都為吃飯忙
一天三頓十二碗
耗費了多少的好時光
吃兩碗就夠滋養
再兩碗就肚子脹
聖人簞食二瓢飲
頭腦清新身體強
你再想想多少的人
忍飢受寒離家鄉
你再看看有多少人
活活的餓死在路旁
你正吃的肚子痛
別人殘羹不能嘗
少吃呀茶香飯也香
一年到頭保健康
歐陽飛鶯
(1920-2010)
《節食歌》署名的作曲李七牛,作詞林枚,其實是黎錦光和陳歌辛用的筆名。這兩位大師的合作,自是經典。此曲是1946年的作品,「一天三頓十二碗」,歌裡這位吃的朋友,胃口好得不得了。不過那個年代絕大多數人吃飽肚子都成問題,能胡吃海喝之外,再有閒心聽聽唱片的,只是一部分人。歌所要唱的主題,也是針對這一部分人。從1946年至今已經過去七十幾年,吃飽飯已經不成問題,城市中大多數人面臨的是過剩和不均衡,重聽此曲倒也有不同的韻味。黎錦光大師在歌中用到「聖人簞食二瓢飲」的典故,大概是要大家都效法孔子和他的大徒弟顏回,像《論語》裡說的:「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但聖人果真值得效法嗎?我看未必。這位「簞食瓢飲」的孔門七十二賢之首顏回,一生窮困潦倒英年早逝。死後在孔廟裡享受祭祀,可是牌位已經不會吃東西了,時辰一到豬頭肉撤回,回回鍋,還是被沒出息的後人吃了。
賢哉回也
在「吃」這個字上頭,顏回的老師孔老二開通得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一段,大家都知道。孔子厄於陳蔡之時,有過一個「顏回偷食」的故事,《論語》中沒有記載,是孔安國的《孔子家語》裡的。說孔子七天沒有吃飯,餓得只能大白天睡覺,顏回討回來一點米煮飯吃。孔子雖然在「晝寢」,眼睛卻盯著飯鍋看,一看看出名堂了:顏回抓了點米飯,在偷吃!孔子資格好,並不點穿,對顏回說:「剛才夢到先父,飯先供先人吧」。按照古時祭祀的規矩,人吃過的東西不能祭祖,孔子這麼說,等於將了顏回一軍。顏回倒也坦蕩:老師,這飯不能祭祖宗了,剛才有灰落在裡頭,我把髒的飯吃了。到這時,孔子才恍然大悟:弟子真是個好人。很多人讀這個故事的體會是:眼見為實也未必是真的,人和人之間要信任。而我看完這則故事,卻為孔子和顏回所體現出來的性格所吸引。孔子是很實在的人,你偷吃他的飯,他肯定要「現開銷」,只是身為聖人,表達方式婉轉一點。所以孔子在那個平均年齡二十幾歲的社會活了73歲,還成了萬世師表。顏回這樣的「文明標兵、道德楷模」,稱頌他的人多,效仿他的人少。大家都想當孔子,很少有人想當顏回的。
歐陽飛鶯主演的電影《鶯飛人間》
說回唱這首《節食歌》的歐陽飛鶯,原名吳靜娟,蘇州人。長得珠圓玉潤,由她來號召節食,好像不太協調。歐陽飛鶯抗戰時加入過忠義救國軍,還坐過日本人的牢。她護照上的英文名字是「Chu Shia」,也就是「周璇」。因為有一次「明星劇團」到菲律賓演出,周璇臨時不能去,由她頂替,護照來不及辦,就用了周璇的名字。那個年代的護照身份什麼的,真是一筆糊塗帳。1949年歐陽飛鶯正在菲律賓演出,就在那裡呆了下來,2010年以90高齡在美國去世,不知道那個時候她護照上「周璇」的名字,有沒有改回來。
《節食歌》作詞者陳歌辛
(1914-1961)
《節食歌》的作詞者陳歌辛,1957年到安徽白茅嶺農場勞動,1961年初一個冬夜,47歲的「歌仙」黯然離世。此時再聽他寫的歌詞,歐陽飛鶯的演唱:「你再想想多少的人,忍飢受寒離家鄉;你再看看有多少人,活活的餓死在路旁」,真是千般滋味在心頭。不如,再弄點啥吃吃吧。
最近我還寫了
梅西和巴薩的「吻別」
三輪車上的小姐真美麗
永遠25歲
切莫看輕一粒米
長壽的飛將軍和他的部下們
鄉下人白相跳舞場,看見一班爛汙小姑娘……
昔日斜橋總會,今日廣電大廈
「小囡面孔」沈一樂的命運悲喜劇
紀念呆派滑稽一代宗師「張伯伯」
看一朵花開的時間
「阿寶,儂好呀,長遠不見……」
九十年代的盧灣區,那時你在哪裡?
走進九江路聖三一堂
如果這些東西你都用過……
百圖追憶當年的老徐匯區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老周望野眼」
感謝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