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地調整區劃:新設龍場、陽明洞街道

2021-01-09 澎湃新聞

據貴州廣電旗下「動靜貴州」微信公眾號5月18日消息:經研究,貴州省政府近日對貴陽市報送的《關於調整一市三縣部分行政區劃科學規範設立街道的請示》作出批覆。

其中,一、同意開陽縣撤銷城關鎮,調整雙流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硒城、雲開、紫興街道。二、同意息烽縣調整永靖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永陽街道。三、同意修文縣撤銷龍場鎮、扎佐鎮、久長鎮,設立龍場、陽明洞、扎佐、景陽、久長街道。四、同意清鎮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青龍山、濱湖、巢鳳街道。

值得注意的是,修文縣此番撤銷龍場鎮,設立龍場、陽明洞街道。這兩個新設街道的名稱都與著名的王陽明「龍場悟道」有關。

根據上述貴州省政府批覆,龍場街道轄原龍場鎮棲鳳居委會、賓陽居委會、龍崗居委會、虎山居委會、龍潭居委會、中山居委會、翠屏居委會、新春村、新寨村、建新村、王官村、龍桂村、順河村、幹壩村、沙溪村、朝陽村、放馬坪村,街道辦事處駐棲鳳居委會;陽明洞街道轄原龍場鎮新水村、陽明村、大青村、程官村、小山村、高倉村、新生村、幸福村、馬家橋村、營官村、普陀村,街道辦事處駐新水村。

據修文縣政府官網介紹: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於正德三年(1508)春天到達龍場。初到時,因驛站破敗無處居住,王陽明便到離驛站又遠的一個天然溶洞裡居住,又在洞側搭建了一個草棚。他在《初至龍場無所止,結算庵局之》一詩中,詳細描述了當時狀況。繼初在洞內研究《易經》,經洞命名為「玩易窩」並寫《玩易窩記》記述這件事,記中有「陽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窩而讀易其間」的描述。

王陽明剛到龍場時,條件艱苦,心灰意冷,想到以京城的一個兵部之事貶到一個偏僻邊遠的地方當一個未入流的驛丞,思想極為煩惱、悲傷。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認為得失榮辱都能夠超脫,只有生死這一念頭還沒有看透。於是將玩易窩內一石罅當成一石墩,並對著石墩說:「我只有等待命運的安排了」。他白天黑夜端正靜坐,內心澄清靜默,求清靜守一,反覆思考處於極端困苦和危險時的心態,用周文王被拒而演《周易》,孔子遭厄運而作《春秋》,司馬遷受腐刑而寫《史記》,屈原被放逐乃賦《離騷》的精神來激勵自己,玩味《易經》中「精華糟粕一致,內心外在合一,把艱險視作坦途」的人生道理,領悟古代聖人「視死如歸,殺生成仁,捨生取義」,在生死關頭保持平靜和樂觀的精神狀態。

王陽明於是潛心研究《易經》各陳頤、朱熹的理學思想,厚積薄發,忽然在一天夜間終於徹悟「格物致知」之旨,在睡覺中,像有人和他說話,不自覺地跳躍起來歡呼,跟隨他的人都感到驚異。因而懂得聖人之道,創立於「知行合一」的新學範,並且默記《五經》中的訪來加以證實,氣會吻合《五經》中的論點,於是寫了《五經臆談》46卷,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底悟到了什麼?
    王陽明(1472—1529),又名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祖籍浙江餘姚。在明朝理學文化盛行時期,王陽明提出了迥然不同的心學,成為明朝第一學者。據說陽明先生是在被貶至貴州龍場做驛丞時,在滿目蒼涼,瘴氣叢生的惡劣環境下,仍苦苦追尋著聖人之道,最終悟道,那麼陽明先生究竟悟出了什麼呢?首先談談格物致知,《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朱熹的解釋是「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主張窮究物理,然後才能融會貫通。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所謂大成者,讀之如遍覽群書,但是我們是不是只要對這些儒學理論和變遷路線熟悉了,就能真正了解王陽明的「心學」呢? 當然不是。因為王陽明在前人的基礎上作出極大的進步,這是一步飛躍,讓陽明學在新儒學的進程上不僅僅是集合了前人成就,而更象一塊裡程碑,是新時代儒學的出發點。
  • 王陽明為何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聖人?龍場悟道到底悟到了什麼
    龍場悟道是中國哲學史上的標誌性事件。王陽明,這位飽經磨難的狂者,靠一己之力將自己帶出了思想的重圍,使中國哲學迎來了又一座燦爛的高峰。龍場悟道,它宣示了心的力量。王陽明是當朝狀元的兒子,但是他在科舉考試竟然經歷了兩次落榜,這如果按照一般人的心理推測,壓力肯定不是一般地大,可是王陽明卻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年紀輕輕就顯示出其心不為物役的力量。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
    王陽明悟道處公元1508年春的一個夜晚,在貴州的龍場(今貴州修文縣)的一個山洞中,被貶到此處擔任驛丞的王陽明突然從夢中驚醒,像著了魔一樣喊叫起來。他悟得了聖人之道,也就是「聖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簡單說就是所謂的「道」與生俱來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能分清善惡的「良知」,「良知」與生俱來,「良知」無所不能,有了他人們可以解決任何事情,不需要依靠外界的幫助。王陽明龍場悟到的總結來說就三個字「心即理」。這個「理」就是儒家所謂的天理,王陽明稱之為「良知」,道家稱之為「道」,佛家稱之為「性」,所謂「見性成佛」。
  • 王陽明一生的成就,源於36歲的龍場悟道,他到底總結了什麼?
    在蠻荒的龍場,王陽明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悟道實際發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內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境界。後來王陽明在給弟子的一封信中闡明了龍場悟道的真諦:《詠良知四首示諸生》: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 探尋詩文裡的貴州 問道向黔解鎖陽明文化新IP
    王陽明詩文裡的貴州之變 自9月5日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新聞出版局、貴州省版權局正式發布了「陽明·問道十二境」文化符號及經典遊學線路後,外界都在關注貴州陽明文化新IP將有什麼新動作。
  • 王陽明龍場悟道:這4點做人之道,助我走向成功之路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聖人」的並不多,一個是萬世師表的孔子,另一個就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王陽明從小的志願就是做一個「聖人」,小時候讀書時老師問他:念書為了做什麼?他就回答說想成為聖人。果然在貴州龍場悟道後創立了自己的心學,走向「聖人」之路。
  • 心學聖地——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中國陽明文化園
    原創圖文七言絕句《中國陽明文化園》黔地陽明小洞天,龍場悟道聖賢篇。陋軒學植文成柏,合一知行道法綿。1508年被貶謫為龍場驛丞的兵部主事王陽明抵達龍場,並在此潛心研究《易經》,反思程朱理學,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首倡「知行合一」學說。晚年又闡發了「致良知」的學術宗旨,創立了「心學」體系。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出身於浙江餘姚「書香門第,詩禮人家」,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少年王陽明死磕竹子,到底為了啥?一場大病後人生出現新拐點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的功績可以比肩孔孟等聖人,號稱古今第一完人。 然而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知道王陽明的學徒都有哪些人嗎?
  • 王陽明11歲作28字詩,達到悟道水平,預示未來,26年後應驗
    明朝有一位大人物,名叫王陽明,他不僅作詩厲害,還是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還是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心學的創始人。他創建的陽明心學風靡海內外,被後人稱為「救世之學」。果不出其料,26年後,王陽明逃過劉瑾追殺,來到貴州龍場,在「萬山叢薄,苗、僚雜居」,的龍場,王陽明日夜鑽研《易經》,再結合多年來的挫折,最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他創建「陽明心學」,提出知行合一,並萌發了「致良知」的思想,成為和孔聖人比肩的大哲學家。
  • 投資67億,佔地3500畝,「陽明文化園」,邀請你開啟一場修心之旅
    在古代,曾國藩曾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明史曾說:「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在現代,無數企業家、政治家都深受陽明聖學影響,比如「經管之神」稻盛和夫、三菱集團創始人巖崎彌太郎,等等。
  • 王陽明:你的良知,就在你不假思索的行動中
    既然是造福於民,這荒涼的龍場百姓,不更比京城百姓需要幫助嗎? 想通了這層關係,王陽明一掃流放龍場的鬱悶,身體力行地開始了龍場教化。他利用淵博的知識,結合當地風俗,在龍場創辦了龍岡書院,傳播儒家思想。居夷龍場的這2年,不僅是龍場民眾開化的2年,也是王陽明將先秦經典付諸實踐的2年。
  • 感悟陽明文化 踐行知行合一——修文縣新進公務員、事業人員集中...
    12月9日,修文縣2020年陽明文化專題培訓班開班,通過2天的課堂教學和現場教學,進一步提升修文縣2020年以來新進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陽明文化基礎知識,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顧久作了題為「我心目中的王陽明」的宣講,以個人視角,分析了王陽明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他認為,王陽明是一個勇於承擔道德責任、敢於擔當而又善於成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人,同時,他深入淺出地闡釋了陽明心學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念,讓大家領悟陽明心學的神奇智慧精髓。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大家又叫王陽明應景賦詩,陽明出口成章,詩驚四座。 陽明十二歲時,開始拜師讀書。他經常捧書沉思,思考人生真諦。有一天,他突然問書塾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回答說:「惟讀書登第(做官)耳!」王陽明疑惑地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這個「讀書學聖賢」的心願,表達了少年王陽明要做聖賢的遠大志向。王陽明的人生目標,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確定的。
  • 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陽明洞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龍崗山上,因王陽明被貶謫為貴州龍場驛驛丞時,謫居此地而得名。該處是王陽明學術思想最初的萌生地和傳播地,有「王學聖地」的美譽。>「龍場悟道」是王陽明人生的重要節點,可以說是「破繭成蝶」。
  • 王陽明:不假思索就付諸行動的,就是「致良知」
    ——《大學》王陽明望著未開風化、饑寒窘迫的龍場百姓,腦海中那誦讀過無數遍的《大學》越來越清晰。在這個偏遠的山林邊陲,看著未開風化的民眾們,王陽明仿佛與先秦時代有了重疊。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讓他真正懂得了從小誦讀的先秦經典。「在明德」、「在親民」,寥寥6個字,重重敲打在了王陽明的心間。先秦時代的中原,或許正如今日龍場之荒涼吧!先秦時代的民眾,或許也如今日龍場民眾之饑寒吧!
  • 概述王陽明的主要中心思想
    陽明心學由王守仁創立,心學門人認定,心學是傳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屬儒家正統。學術界普遍認可,心學在宋代新儒學的基礎上,承程顥和陸九淵的主要思想,與朱熹理學多有差異,集明朝儒學之大成。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有:1、 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2、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
  • 王陽明有多牛:一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卻鮮有人知
    同時,王陽明的思想也影響了海外的許多大佬。日本的東鄉平八郎在日俄戰爭中,身上就掛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一生俯首王陽明。可見王陽明的影響對後人影響之深,傳播之廣。就在他新婚當夜,王陽明就去找這位道士論道,結果一晚上也沒有回來。好在妻子是通情達理之人,王陽明也是重情之人,雖然妻子無法生育,但始終沒有納妾,可見其知行合一。
  • 明代心學集大成者——五百年來王陽明
    龍場悟道本來如此聰明的王陽明按照常理來說肯定會一鳴驚人,像他父親一樣高中狀元。但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從弘治五年(1492年)開始,王陽明兩次會試不中,直到他二十八歲那年,即弘治十二年(1499年)他才中了二甲進士第七名,從此踏入了仕途。
  • 王陽明的龍場頓悟到底悟出了什麼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是集心學之大成者,創立了陽明學派。「龍場頓悟」是陽明心學思想宗旨確立的重要標誌。明正德元年,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在朝堂遭受「廷杖」,受此種「失身枉道之恥」,不僅給他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使其心靈遭受了深刻創傷。在被貶謫貴州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