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湖區的候鳥自由棲息、覓食,我們再苦再累也值得。」12月17日,林發榮站在鄱陽湖區深處,通過望遠鏡看著成群的候鳥,或在天空翱翔,或在灘涂棲息。雖然寒風凜冽刺骨,但林發榮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出生於1989年的林發榮,是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汊湖保護管理站站長。多年來,為保護溼地候鳥,他不畏艱險,在鄱陽湖畔奉獻著青春和熱血。早出晚歸、風餐露宿,是林發榮的工作常態。看著鳥群翻飛如浪,林發榮覺得一切都值得。12月17日,記者跟隨林發榮前往湖區巡護,了解新一代護鳥人的故事。■焦俊傑、信息日報/信息日報客戶端記者王祺 文/圖
看到成群候鳥,對林發榮來說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林發榮和站員乘坐拖拉機巡護
每次巡湖幾乎都是早出晚歸,風餐露宿
當地成立候鳥保護巡查站,村民全天不間斷地值守
遇到拖拉機無法行駛的地方只能靠雙腳行走
灘涂一腳一個坑 換高筒雨鞋蹚水前行
「出發!」12月17日,鄱陽湖區溫度較低,天氣寒冷。像往常一樣,林發榮帶領幾名站員,乘著農用拖拉機前往湖區巡護。當天,林發榮選擇去往大汊湖,這是一條比較遠的線路,但一周至少要來巡護一次。湖區地形複雜,農用拖拉機在淤泥中艱難跋涉,林發榮和站員們在後座上被顛來倒去,他們緊緊抓住橫槓,以防被甩出車外。
路途中,林發榮和站員們時常下車,用望遠鏡監測候鳥。「這裡有白鶴,還有東方白鸛,雁比較多。」一眼望去,林發榮能詳細說出候鳥的種類、習性。看到候鳥安然無恙,監測情況無異常,農用拖拉機繼續向前。
經過兩個小時車程後,林發榮和站員們終於到達大汊湖。因附近水域泥濘,林發榮和站員們換上高筒雨鞋蹚水前行,一腳踩下去就是一個坑,但是為了近距離監測候鳥種群,巡查是否有非法獵捕工具,林發榮顧不得那麼多。「我們發現這裡情況還不錯,候鳥自由棲息,也沒有偷獵候鳥的情況。」
一趟巡護下來,已是13時,寒冷中夾雜著飢餓,午飯怎麼辦?林發榮和站員們熟練地掏出自熱火鍋。「買錯了!」林發榮笑著說,「本來自熱米飯要更好吃一點,不過我們也不講究那麼多,好歹有一口熱的吃。」
無論嚴寒、烈日,雨雪、風霜,林發榮和站員們都堅持下湖巡護,每月巡護裡程至少1000公裡。林發榮介紹,轄區巡護道路異常泥濘坎坷,車輛無法進入,有的線路只能靠雙腳在泥沼中走兩三個小時。「我和同事經常走得眼發昏、腿發軟、腳起泡。」
早出晚歸、風餐露宿,是林發榮和站員們的工作常態。多年來,在鄱陽湖區深處,因路途遠趕不回去,林發榮和站員們在這裡吃過乾糧、餅乾、泡麵等。林發榮堅定地說:「為了保護候鳥保護溼地,辛苦一點是值得的。」
面對偷獵者威脅恐嚇毫不退縮
作為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十一個保護站之一,大汊湖保護站橫跨南昌市新建區、九江市永修縣和都昌縣,管理面積達89平方公裡,工作任務繁重。
實際上,巡護道路上除了艱辛,林發榮和站員們還面臨著不少危險。2019年11月,林發榮和站員在一處湖邊的淺水灘巡護時,突然一腳踩進了一個深坑,湖水立刻漫過他胸口。千鈞一髮之際,林發榮被同事一把拉住才倖免於難。
「像這樣的情況不少。」林發榮說,不僅如此,還要與偷獵者鬥智鬥勇。近年來,鄱陽湖區候鳥棲息環境維持著較好態勢,然而,少數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偷獵候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林發榮說:「我們在巡護中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做好與不法分子做鬥爭的準備。」
2018年1月9日,林發榮和站員在巡護途中,發現了一個扛著蛇皮袋的人,這引起了林發榮的高度警惕。根據經驗判斷,袋子裡極有可能是被偷獵的候鳥。「當時我們發現蛇皮袋裡是被毒殺的候鳥,亮明身份後,對方企圖搶奪證件,還威脅報復我們。」面對危險,林發榮並不畏懼,堅決將該人移交公安機關依法懲處。
如今,經過大汊湖保護站的努力,偷獵候鳥的行為越來越少,附近村民保護候鳥的意識也顯著提高。當地還成立了候鳥保護巡查站,村民們全天不間斷值守。林發榮說,「我們經常和村民開展聯合巡查,村民自己發現受傷的候鳥都會及時送到保護站來。」
在鄱陽湖畔放飛夢想收穫愛情
從2010年中文系畢業後,林發榮考入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7年,他毅然選擇到基層一線,主動填報申請到大汊湖站工作,林發榮已經在候鳥保護戰線上奮鬥了十年。
實際上,林發榮的守護候鳥之路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鄱陽湖共有鳥類381種,分屬18目64科。每年有白鶴等40多種珍稀鳥類在大汊湖站越冬,高峰期鳥類多達14萬餘只。這就需要巡護員快速、準確地辨認候鳥的種類。由於非科班出身,林發榮一開始面對各類候鳥時,像患了「眼盲症」,分不清候鳥的種類。
林發榮刻苦鑽研,碰到不懂的就查閱資料、詢問老巡護員。他廣泛閱讀書籍,大量收集候鳥圖片,反覆觀看關於候鳥的視頻,「眼力」就這樣一次次得到提升。
其實,林發榮守護候鳥的同時,也是在鄱陽湖畔放飛夢想,收穫快樂。2018年深冬時節的一次凌晨巡查後,林發榮寫下一段文字:「巡查一圈,對發現的毒餌隱患全部清除乾淨後,我們癱坐在草洲上,感覺腳有千斤重,但內心卻無比輕鬆。當朝陽慢慢升起,晨光灑在平靜的湖面上,水汽開始氤氳開來,早起的鳥兒發出悅耳的叫聲,仿佛是在感謝我們。」
在守護候鳥的事業中,他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他的妻子葉婷也是一名巡護員。2012年,葉婷畢業後考入保護區,在大湖池站駐守6年。目前,葉婷已調到管理局工作。如今,與妻子分隔兩地,經常幾個星期才能團聚一次,林發榮內心又多了幾分歉疚。
儘管湖區工作辛苦,林發榮一直把這裡當成家,他笑著說:「對於我們基層站的同志來說,站裡就是我們的家,候鳥是我們的家人,只有候鳥安全,大家才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