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小明的爸爸介紹,3年前,自己無意中發現孩子走路總是會左右搖擺,站立時雙下肢外旋,雙膝關節合不攏,下蹲的動作也做不了;而當坐起來時,雙膝更是並不攏,完全做不了蹺腿的動作,快速行走時就像個小袋鼠一樣跳來跳去。
「我一開始發現他的步行姿勢不端正,還以為是小孩子淘氣,故意這麼走著跟大人鬧著玩,後來發現不對勁,於是決定到醫院一查究竟。」小明爸爸對記者說道。
隨後,他帶著兒子來到省腫瘤醫院進行檢查,經該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夏劍鋒醫生檢查後發現,小明在幼兒時曾經因為感冒有多次肌注青黴素的病史,也正因為此,才誘發他患上了這種叫做注射性臀肌攣縮症的病。
「這種疾病主要是指臀大肌反覆多次接受藥物注射,尤其是青黴素注射,這是因為青黴素這個粉劑需要用苯甲醇溶劑進行溶解,而苯甲醇這種溶劑容易導致臀肌纖維發生纖維瘢痕化,肌肉組織被纖維瘢痕代替,從而導致該部位肌肉纖維性攣縮而產生功能障礙的一種醫源性疾病;不僅會出現肌肉變形、攣縮以外,還主要表現在髖關節運動障礙,關節彈響,雙膝併攏時下蹲受限,運動姿勢不協調等方面,十分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身體發育。」夏劍鋒醫生對記者說道。
據他介紹,今年以來,經他診斷的此類患者就有10餘人左右,年齡從幾歲到十幾歲不等,以青少年為主,他們幾乎都在幼兒時有臀部注射青黴素的病史。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國家衛計委特別在2013年發布「用藥十大原則」,強調「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國家藥監局也在2012年要求藥品生產企業修改藥品說明書,處方中含有苯甲醇的注射液,必須在說明書中明確標註「本品含苯甲醇,禁止用於兒童肌肉注射」。
採訪中夏劍鋒醫生告訴記者,如今注射「屁股針」這種方式雖然不多見了,但其帶來的「臀肌攣縮症」卻一直在折磨著一部分人。
「其實,臀肌攣縮症的人在國內數量巨大,但可能很多患病的人本身都不知道,甚至許多醫生也不懂這個病,總說病人步態難看是『天生的』。我們也希望能讓更多患者了解並正視這種疾病。」夏劍鋒醫生說道。
據他介紹,針對這一疾病,唯一的治療方式是開展手術,因為保守治療是一點效果都沒有的。在為小明確診病情後,夏劍鋒醫生為他進行了攣縮帶切斷手術,這也是目前公認治療此病的最佳治療方法,把攣縮的筋膜切斷、松解,讓受影響的肌肉得到釋放。
成功開展手術後,醫生對小明的雙下肢進行了併攏固定了2天時間,雖然有點難受,但這樣一來可以防止松解後的筋膜再次粘連,此後,他便可以慢慢進行功能訓練。夏劍鋒醫生告訴記者,一般術後半年至1年,小明就能完全恢復正常的行走步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