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由中交一公局第八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鄭西高速欒雙段項目重難點控制性工程——伏牛山隧道順利貫通,為項目按期建成通車打下堅實基礎。
據悉,鄭西高速公路欒雙段項目全長48.4公裡,設計時速80公裡,雙向四車道,橋隧比高達79%,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 沿途沿途有7家4A以上景區,連接老界嶺、龍潭溝、老君山、老君洞、養子溝、龍峪灣、重渡溝等多個著名景區。伏牛山隧道橫跨秦嶺餘脈伏牛山系,橫穿洛陽市、南陽市兩地,綿延9183米,最大埋深769米,是鄭西高速欒雙最長的隧道,也是河南省在建最長的公路隧道。全隧穿越6處斷裂帶、4處淺埋段,最大埋深769米集中了斷層破碎帶、隧道巖爆、湧水等諸多不良地質,安全隱患和施工難度較大。此外隧道洞內常年高溫,也給施工帶來困難。
面對全線難啃的「硬骨頭」,項目全體參建者發揚「自強奮進、永爭第一」的企業精神,以工程質量零缺陷、安全生產零事故、精益施工為要求,力爭將伏牛山隧道打造成國家優質工程。建設期間,為進一步控制現場施工安全、質量和進度,項目部與施工班組密切配合,及時做好監控量測和超前地質預報、投入視頻監控等信息化系統、結合圍巖情況及時調整施工工法、控制開挖進尺、推行光面爆破。在隧道施工中,項目引進三臂鑿巖臺車、溼噴機械手等先進機械設備工藝和方法,實現隧道全工序機械化配套作業,確保施工安全的同時,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投入,全面提高了工效品質、工藝標準保障隧道掘進安全高效推進。針對隧道不良地質等情況,項目採用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導管注漿、地表袖閥管深孔定向預注漿等加固措施,全過程採用超前地質預報、圍巖監控量測自動報警等監控技術,有效克服了巖爆、突水軟弱圍巖易變形、斷層破碎帶易塌陷等施工安全風險。同時,項目配置三臂鑿巖臺車、溼噴機械手、防水板自動鋪設臺車、帶模注漿等成套設備,改變了傳統隧道施工方式,確保施工安全的同時,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投入,全面提高了工效品質、工藝標準保障隧道掘進安全高效推進。
為解決洞內高溫問題,項目購置兩臺製冰機,並自主研發加冰降溫除塵霧炮機,使洞內作業面溫度降低了5℃至9℃,還增設接力風機和灑水裝置,多措並舉改善隧道施工環境。
來自南陽西峽縣太平鎮的村民郜進傑,在過去三年多的建設時間內,以專業爆破班組帶頭人的身份,帶動20多名村民全程參與隧道施工。「參與隧道施工,不僅使我和鄉親們實現就近就業增收脫貧。更重要的是公路通車後,我從老家到西峽縣城剛買的新房子只需要40來分鐘,比過去要節約近一個小時,既安全又快捷。」對高速公路有著特殊情感的郜進傑的言語中充滿感恩,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期待。
據介紹,項目建設完成後,欒川到西峽縣雙龍鎮的開車時間僅需1.5小時,行程較原來縮短一半。該項目對進一步優化河南省高速路網結構,拉動豫西山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山區扶貧開發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