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靈活就業、新形態就業迸發出了蓬勃生機,創造了大量崗位,對穩就業保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前不久,人社部發布了包含「網際網路營銷師」在內的一批新職業,某招聘網站的報告顯示,上半年「直播帶貨」業態主要崗位人才需求量,達到了去年同期的3.6倍,湧入行業的求職者規模達到去年同期的2.4倍。
新形態就業迸發出蓬勃生機。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陳憂子 攝
不過也有人擔心,人都去直播、送外賣了,工廠裡還有人嗎?
這並非空穴來風。據媒體報導,今年1月下旬至今,美團與餓了麼累計新增的超200萬外賣騎手中,有近三成來自製造業工人,超八成年齡在40歲以下。「小哥」們直言:「都是『辛苦錢』,去做工不如送快遞,還掙得多!」在面向高校畢業生的招聘會上,物流企業推出一些需要到一線擔任快遞員鍛鍊的崗位,也不乏高學歷的應聘者。
在大城市送快遞、送外賣「掙快錢」,如今正取代早年間的進廠做工,成為大量年輕勞動力的優先職業選項。這一現象並不令人感到意外,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等行業興起,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技術工人的角色定位、生存空間、成長通道都面臨著劇變與挑戰。同時,技術工人總體上收入偏低、工作內容枯燥、發展前景有限等問題,近年來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技能人才的流失也就在所難免。
只不過,上手快、來錢快,往往伴隨著低門檻、不穩定、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等問題。一線工人面臨著被機器取代的惶恐,可誰又能肯定,未來快遞、外賣不會有新的模式,從業者就不會被機器取代?
或許有人會拿前不久被評選為杭州市高層次人才的快遞小哥李慶恆舉例。這位快遞小哥不僅落了戶,還獲得100萬元購房補貼,這難道不是一個積極信號?是的,行行出狀元,社會對各行各業都能給予充分尊重,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能闖出天地、實現價值。但輿論千萬別只盯著「快遞小哥」的表面身份,忘了背後的內涵指向——在該省的快遞職業技能競賽中,李慶恆獲得第一名,一箱經打包好的雞蛋從1.6米高往下扔3次都完好無損,各地的郵政編碼、航空代碼他也都熟記於心。他能有今天的收穫,正是歸功於平日勤思苦練積累得來的職業技能。說到底,只有擁有「一技之長」,才能實現穩定的、「高質量」的就業。
只有擁有一技之長,才能實現高質量就業。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高鶴濤 攝
而這樣的高技能人才,恰恰是短缺的。目前,我國技術工人有1.65億人,約佔總就業人口的21%,其中高技能人才卻僅佔就業人口的6%。勞動者自身的觀念、技能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依然嚴重,勞動力過剩與短缺並存,結構性矛盾凸顯。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投入總體還不足,培養培訓機構能力建設滯後,個人發展存在渠道窄、待遇偏低等問題。企業、職工雙方對提升技能都缺乏內生動力,企業寧可高薪挖人也不願投入,職工對學技術學技能的積極性則普遍不高。重學歷、輕技能的社會觀念也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說起來都認為很重要,現實生活中又離不開,可打心眼裡卻仍然瞧不上」,鮮有家長心甘情願送孩子去學習職業技能。
誰都知道,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即將建成開通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前些日子我國發射升空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每一項工程奇蹟,都離不開「大國工匠」的汗水與才智。即便是那些看似「輕盈」的新就業形態,比如快遞等,背後也需要技能的支撐,從而得以持續發展,而不是曇花一現。
產業不能「脫實向虛」,就業也要避免「脫實向虛」。加快技能人才的隊伍建設,在當前更顯緊要。除了要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更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來源:吳頔 | 解放日報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胡俊聯繫我們:lilunbu@gz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