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厚的紫砂風韻【何道洪】何氏風格

2021-02-07 紫砂中華



敦厚 的 紫砂風韻

——

何氏風格

文 | 紫砂中華


紫砂界有一種鮮明的敦厚、豐腴風格,有人叫作「何氏風格」,是為何道洪大師的紫砂壺作品風格之一。



視頻、圖片因環境光及各種顯示媒介影響,偏色差異各有深淺屬正常現象,色澤以實物為準



「容竹」,

雍容風雅之竹韻。

有容乃大之格局。


竹葉、竹節為意,於嘴、鈕、把,立體貼飾,精功巧塑之匠法。


整體結構豐腴不臃,大容氣度臻顯雍容華態。



環肥燕瘦,各有風韻,壺道中人自解其中味。


在何道洪大師的紫砂藝術表現中,這是尊貴中的典樸。



獨有的豐腴碩韻,在紫砂界形成鮮明一格,亦是藏家必爭之品。



容 竹

作者 | 何道洪

紫泥  /   ±500 cc




何 道洪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3年 首屆)

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江蘇省陶瓷藝術委員會顧問

第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委

首屆「當代十大名窯特別傳承獎」

中國陶瓷藝術、設計、教育終身成就獎

 

1943年1月生於江蘇宜興丁蜀鎮,師承紫砂名藝人王寅春、裴石民,並深造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藝術生涯數十個春秋,在紫砂藝苑創立了「何氏風格」。全手工成型與深湛的工藝,美術修為使其作品堪稱當今首屈一指,創壺價之最。作品集「松、竹、梅、桃」等具像型和俗稱「光素器」、「方貨器」、「筋紋器」之大全。獨創以敦厚、力感為「神韻、氣質、藝趣」的「何氏風格」型式深得港臺、東南亞等地收藏家青睞。作品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故宮博物館及中南海紫光閣收藏,並選為國禮贈外國元首。在紫砂陶藝作品國家級評比中,兩次一等獎,六次獲得金獎。出訪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辦展,進行學術交流和考察活動。多篇論著刊載於專業學術性刊物。2000年1月出版個人專集《珍壺藻鑑》。


+ 往期回顧


> 紫砂藝師作品展 | 任備安

> 江友明 ' 大亨掇只

> 童康 ' 有度

> 何濤 ' 錦鼓

> 蔣東方 ' 可心竹段



第三季《創砂》高手招募報名


報名要求:全手工紫砂制壺從業滿五年者

報名時間:至2018年6月30日



長按或掃碼報名

諮詢熱線:139 6157 6834




·   實力加推  ·

大亨德鍾 ' 江友明                                   點擊鑑閱

專注紫砂實力派


紫砂中華〔中國 · 宜興〕

投稿  微信 + 電詢  1515  2222  038



© ZiYiLianMe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紫砂、茶事、人生。歡迎關注分享


▼ 閱讀原文更多《實力派大全 ● 紫砂藝師作品展》

相關焦點

  • 傾心砂壺,琢璞成玉:記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
    璧鈺壺兩件力作,展現大師風採 在何氏工作室,記者採訪何道洪時,他向記者展示了兩件珍貴的紫砂作品,一件是他在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的何道洪以其精湛絕妙的製作工藝,高寫實地雕琢出「竹」潔雅飄灑的神韻;又用誇張手法將壺嘴、把、蓋的竹之「節」「枝」「杆」塑造得生機勃發,力貫千鈞,營築出「何氏風格」的審美旨趣;「三件乳丁足」力舉「千仞」,並貫穿全壺,不落凡俗。可以說,力貫紫壺,這是何道洪獨有的風格。
  • 顧景舟十把經典紫砂方器,你見過幾把?
    圖文 | 網絡整編 | 紫砂中華紫砂方器傳世較少
  • 收藏級文革紫砂花盆
    有人說過「紫砂是個神奇的東西」今天先和大家聊聊文革時期的紫砂花盆它是一種微型紫砂花盆,不但有實用價值,更有陳設賞玩收藏的功效,這批盆主要生產時間約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參與製作的人一般都已成為當代的紫砂工藝美術大師和工藝美術師,其中就有徐漢榮,顧紹培,何道洪,劉建平,陳國良,施小馬等第二、三代的紫砂藝人中的領軍人物。
  • 「燃」 紫韻天成·紫砂新薪——作品合輯
    生於宜興陶都,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他迷上了紫砂藝術,先後跟隨何道洪入門弟子何流學習仿生器,國家級高級工藝師美術師嚴偉學習花器,魚化龍等,並認真參悟每一個環節和細部處理,不斷學習提高紫砂技藝,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器一:南歌朗秋
  • 紫砂壺-原礦紫砂工藝師作品
    這是紫砂泰鬥顧景舟的總結。鑑賞紫砂壺要「通理得趣」,紫砂大家徐秀棠如是說。實用的功能美,多變 的造型美,獨特的材質美、精湛的工藝美、高雅的品位美——紫砂大家李昌鴻這樣認為。「形、神、氣、力、勢、韻」六個方面達到完美統一,讓制壺者的氣質、神 韻在作品中得到體現,紫砂大家何道洪如此表達。他們在說一把把壺的妙處,也在說世間君子之美,君子之徳。紫砂人分明把紫砂壺當作人來看待,當作老朋友在來往。
  • 紫砂」牛「壺之牛蓋蓮子知多少?見識下各紫砂名家的作品!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各位紫砂大家所作的牛蓋蓮子壺。此壺直腹圈足、闊口出唇、短彎流、耳廓把。壓蓋式,蓋面作拱橋狀,猶如牛鼻,故取名『牛蓋蓮子壺』。整器清秀敦厚、胎質細膩、色澤典雅;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各處銜接一氣貫通。口蓋處嚴絲合縫、整齊劃一;比例協調、柔中寓剛,通器散發出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氣。
  • 紫砂臻品 ‖ 周志昌 —— 《彎把梅樁》
    一個集傳播和營銷於一體的紫砂藝術推廣機構紮根於紫砂原產地——宜興致力於搭建紫砂藝人與愛好者之間溝通的橋梁這裡是紫砂藝人展示自我、呈現作品傳播藝術正能量的平臺>也是紫砂愛好者獲取藝人及作品信息的通道梅樁延伸的壺把和壺蓋之間,點綴著盛開的幾朵梅花,沒有豔麗奪目的色彩,樸素的姿態顯得大氣而莊重,反而有股素潔雅致的風韻。
  • 紫砂最常見的8款茶壺,每款都堪稱經典!
    圓潤豐滿的造型,壺把向下的設計,還有小小的壺嘴,讓西施壺成為紫砂壺裡最有女性風韻的壺型。這種造型可能是最樸實的一種,壺身是一個直筒的圓柱形,乍一看有點可愛。靈感來自於「秦磚漢瓦」,是古代房屋最基本的部件,清代文人陳曼生領銜設計的「曼生十八式」中,就有漢瓦壺。
  • 紫砂大師之周桂珍
    1958年初中畢業後,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在紫砂名藝人王寅春門下習藝,學習紫砂成型的基本技法和 知識。1961年又得「壺藝泰鬥」顧景舟的 悉心調教,為她在日後紫砂藝術領域的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由於天賦加上勤奮好學及自身對紫砂工藝藝術深感興趣,因此技藝進步快速。
  • 據說這是茶人必備的35款紫砂壺型
    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明清兩代繼續燒造。乳鼎有時候又被稱之為「玉乳」,與乳鼎不同之處在於底為平底,無三足而立,依然顯得端莊典雅,不失風韻!
  • 紫砂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紫砂,有紫砂的地方就是江湖:專家說,紫砂泥很珍貴,真紫砂所以貴,不貴的是化工壺,你信了; 專家說,紫砂泥很多,用不完,每個工手家都有,別怕化工壺,你信了; 專家說,這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師,所以貴,那個沒職稱,所以便宜,你又信了;專家說,這是全手工,那個是模型,全手工貴,半手工便宜,你還是信了; 專家說
  • 據說這是最受歡迎的35種紫砂壺壺型
    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明清兩代繼續燒造。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目前在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傳爐壺,式度端莊,風格雅致,隱隱然有古風韻,堪稱佳品。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
  • 紫砂七老最強作品拍賣合集
    宜興紫砂史是一部歷代紫砂藝人的創業史,已故的七大老藝人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創造了紫砂藝術的巔峰,他們是任淦庭、吳雲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
  • 能使水變小分子,變弱鹼性水的紫砂養生壺、養生杯、燒水壺
    近日,民娃巨匠將製造出一款紫砂養生壺和養生杯,這款紫砂養生壺由工藝大師設計。我們的宗旨是將美好、健康帶給有緣人。紫砂養生壺紫砂養生杯       此款原礦紫砂煮水壺是選用宜興丁蜀鎮黃龍山原礦紫砂,經多年研究開發,加入世界公認的託瑪琳材料,既保留了紫砂的透氣性,蓋不奪香且無熟湯氣,傳熱緩慢,保溫性好,把握不炙,冬可取暖,夏不易餿等特性
  • 紫砂色號,只許女人收集口紅,不許男人收集紫砂?
    關注【青山紫砂】       全面解析紫砂基礎知識       解密中國傳統紫砂文化那麼,紫砂有哪些令人慾罷不能的色號呢?首先,紫砂一聽名字大部分人都是聯想到了紫色朱泥壺被熱水衝淋後可以立現嬌嫩鮮紅的特色,其風韻令人神醉。泡養日久,溫潤而富深度,因此歷來為藏家愛不釋手。
  • 河北大廠《何氏家譜》首發式圓滿成功!
    全國各地趕來的何氏族人和大廠縣的有關部門領導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北遷何氏第十六代族人、原大廠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大廠縣黨校常務校長何玉國主持。北遷何氏輩分最高人何文芳上臺致辭。《何氏家譜》2020年版編修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培忠(北遷何氏第十九代人)報告了修譜過程。何培忠在講話中說:本次續修《何氏家譜》始自1991年,經過資料收集、嚴謹考證、尋找斷續支系、增添百餘年繁衍信息等,一路艱難,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持之以恆,全力以赴,歷時整整30載,在各地何氏宗親的協助下終使譜成。
  • 【和琳楚韻·名器鑑賞】紫砂鑑賞班
    紫砂是一種高炻翔器,是一種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其特點是結構緻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 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
  • 湖南平江何氏千裡祭祖 捧回祖陵一把土
    本站綜合報導:庚子清明日,湖南省平江縣何氏30多位宗親代表,儀式由平江何氏會長何發有主持。何欽雲、何蕩平、何堯民、何紅衛等平江宗親參加。安徽廬江何春雷、何其海、何幫勝、何興旺、何興發等宗親陪同。何春雷代表廬江宗親和始祖陵園管委會對平江宗親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並介紹陵園建設情況。 在平江何蕩平宣讀告祖文後,祭祖儀式按傳統禮儀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