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什麼是真.古妝成了娛樂圈的焦點話題。
從《花木蘭》預告片的濃妝木蘭,到《長安十二時辰》的唐朝仕女,「古妝不是這樣的!」「古妝是有這樣的啊」.爭論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這陣熱風,從影視界刮到了時尚界。請看,蕾哈娜也來挑戰唐妝!OMG!
蕾哈娜登上的,是提前預告的時尚芭莎八月刊。
評論區裡大多數是肯定的聲音:「意外好看!」「不愧山東天后!」
不過這個造型,還是引起了一些爭議。
爭議點在於:這到底是和風還是唐風?有批評者指髮型更像和風,但唐朝女性有很多種流行髮型,其中包括這種類似的款式。可能把髮髻上並非唐風的摺扇裝飾去掉,會更好吧。
其實時尚界的中國風概念,跟大眾理解的不太一樣,重點不在於忠實還原古裝。假如雜誌寫得更清楚些:是帶有唐朝元素的混搭碰撞,就不會引起爭議了吧。
在八八看來這更像一道時尚測試題:如何穿著現代高定晚裝cosplay唐朝《簪花仕女圖》?請看這紅裙、拂塵、寵物狗,有哪些異同;再想一下假如換成自己怎麼答題,會覺得很好玩。
再看日日臉上的唐朝妝容元素,八八拼了個圖,大家可對比下這短眉,唇妝,和鳳眼。
時尚界更看重混搭碰撞,抓的是神似。從山東天后這組cosplay造型來看,主創對唐朝妝容神韻的理解是:富麗、濃豔,視覺衝擊力強大。
從爭奇鬥豔的濃妝,到回歸本真的素顏,八八今天來跟大家聊聊審美潮流的千年變遷。
「雲想衣裳花想容」,衣服與妝飾,是我們近距離接觸古人生活的兩扇門。古代女子如何裝飾自己的面龐呢?以下是古代女子的幾種化妝技法,讓我們一起進入古人的審美世界吧。
敷粉
中國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隨後又發展出鉛粉、紫粉、珍珠粉、乾粉、水銀粉、檀粉、香粉等豐富的妝粉。東方女子追求肌膚白皙,妝容時先在臉上敷粉。這類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鉛,所以又稱鉛華。詩云: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著又鵝黃。除鉛華,各朝也調配自己獨特的妝粉。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製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
伴隨著敷粉,女子往往還要施朱,即在臉頰上施一定程度的紅色妝品,使面色紅潤。這種妝品便是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據史書記載,「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可見胭脂對婦女面部化妝的重要。
眉妝
中國傳統妝容不重眼妝,但極重眉妝。早在周代《楚辭·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的描述,說明用黛畫眉之俗,由來已久。《詩經》有「螓首蛾眉」,漢魏時期出現了「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唐代眉妝更是長、闊、濃的集錦之作,宋明時期的眉妝又重新興起纖細秀麗的長蛾眉。
點唇
中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歷史由來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筆下《神女賦》中就有「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詞句。劉熙《釋名·釋首飾》一書中便記載了點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點唇的式樣千變萬化,不拘一格,總的來說以嬌小濃豔為美,俗稱「櫻桃小口」。
面飾
面飾是女子飾容的常見手法,主要分為四種「額黃」「花鈿」「面靨」和「斜紅」。「額黃」是以黃色顏料染畫於額間而得名,也稱「鵝黃」「貼黃」「鴉黃」等。唐代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載:「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五代牛嶠《女冠子》詞:「鵝黃侵膩發,臂釧透紅紗。」北朝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載譽歸來後,也不忘「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些詩詞中提到的便是額黃妝。
斜紅
形如月牙,色澤鮮紅,分列於面頰兩側,鬢眉之間,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還故意描成殘破狀,猶如兩道刀痕傷疤,亦有作捲曲花紋者。南朝梁簡文帝《豔歌篇》中曾云:「分妝間淺靨,繞臉傅斜紅。」
花鈿
專指一種飾於額頭眉間的額飾,也稱「額花」「花子」等。花鈿圖案繁複多變,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狀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為多見,這便是承繼於南朝壽陽公主的梅花妝。五代牛嶠《紅薔薇》詩:「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酒泉子》詞:「眉字春山樣,鳳釵低嫋翠寰上,落梅妝。」均詠的是此種梅花形花鈿。
面靨
又稱妝靨。靨指面頰上的酒窩,因此面靨一般指婦女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古代的面靨名稱叫「的」(也稱「勺」)。指女子點染於面部的紅色圓點。漢代劉熙《釋名·釋首飾》載:「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面靨的形狀也並不只局限於圓點,而是各種花樣、質地均有。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
髮髻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山以草木為本,人以頭髮為本」,把頭髮看成是生命的象徵。歷史上成湯剪髮以祈雨,曹操割發以代首,楊貴妃剪髮為示已離開人間等歷史故事,都表達了這一共同的信仰。而擁有一頭濃密的秀髮,做出各種精美的髮髻,插戴各種華麗的首飾,成為女子傳統妝容中不斷的追求,也因此誕生了成百上千種髮式。
女子十五而笄,代表著成年,也意味著可以梳各種美麗的髮髻。女子的髮髻款式變化多端,無以計數。時而垂於腦後,如漢代盛行一時的墮馬髻;時而梳發成環,如魏晉流行的靈蛇髻;時而搭於一側,如唐代的拋家髻;時而巍峨於頭頂,如宋代流行的朝天髻,等等。
文章來源丨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