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今天在海南海口開幕。眾多知名作家如王蒙、梁曉聲、周大新等都選擇在書博會上推出最新出版的力作,各有亮點,引人關注。
王蒙:塵封之作四十年終見天日
4月19日下午,作家王蒙將現身第23屆海南圖書交易博覽會,出席《這邊風景》新書首發式,為讀者帶來了他剛剛出爐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
《這邊風景》是王蒙窖藏了四十年,在「文革」政治桎梏之下動情書寫的70萬字長篇巨作。1963年, 29歲的王蒙下放到了新疆,在新疆度過了風華正茂的16年,《這邊風景》是他在這16年裡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以新疆伊犁地區少數民族生活為原型,透過日常生活觸摸新疆獨特的風土人情與宗教文明,用王蒙的話說,「吃喝拉撒、婚喪嫁娶、從頭到腳,什麼都寫到了」。
《這邊風景》完成於1974年至1978年,後因種種原因未曾出版,被王蒙束之高閣,塵封了整整四十載,是王蒙在文化大革命這樣一個特殊的政治文化空間中的「另類寫作」,它既帶著深刻的時代烙印,真實地再現了六十年代的中國,也是「戴著鐐銬的激情舞蹈」。重拾舊稿,也重拾了王蒙那段不可磨滅的生活記憶。「當時的生活方式也令人記憶深刻。比如,開會時隊長要先講話,講話時要先引用『毛主席語錄』。」閱讀《這邊風景》,正是讓今日的我們得以重新審視一段跨不過去的真實歷史。如今,塵封之作《這邊風景》由花城出版社付梓推出,王蒙欣慰地說:「總算到了可以淡化背景的文學寫作與閱讀時代了。」
值得一提的是,該小說在每個章節後設計了「小說人語」,用79歲的王蒙今時今日的角度去適時點評和闡述39歲王蒙當時的創作和思考,形成「79歲王蒙與39歲王蒙的對話」,為這部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添加了現代感和時代感。
此次亮相,王蒙還給讀者帶來了另一個驚喜——小說集《明年我將衰老》,這是王蒙近幾年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合集,收錄了《明年我將衰老》《懸疑的荒蕪》《秋之霧》等七篇作品,呈現出和長篇創作不同的態勢,自由揮灑。
梁曉聲:轉寫小人物的「我的抗戰」
作家梁曉聲以「知青文學」的創作著稱,此次他攜新作《懦者》亮相書博會,與以往的「知青文學」不同,《懦者》被認為是其「轉型之作」。
據梁曉聲介紹,故事的主人公「儒雅斯文的王文祺其內心隱忍堅韌,在一次日本鬼子進村掃蕩時,為了挽救一莽撞鄉親的生命,情急中他暴露其特殊身份,從此陷入不得不違心與日本鬼子周旋而引發當地村民仇視的艱難處境之中……他表面對日本人順從甚至討好而遭受欺凌與侮辱,卻從不敢輕易暴力反抗,但實則內心充滿對日本人的憤恨,並親手斬掉當地日軍長官的頭顱。」
梁曉聲表示,他今後不會再寫知青題材的作品。「現在知青題材的作品已經不少了,但問題在於很多人只控訴上山下鄉,不談「文革」,因為怕勾起自己在「文革」中表現的記憶。心想著「文革」是別人的苦難,跟自己無關。我自己出了幾部關於知青的作品,記錄了我所看、所聞、所思,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共同經歷過的人。」
梁曉聲談及創作《懦者》的初衷,「出於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關懷,對和平的渴求,還想詮釋一種以弱制強、以柔克剛的人生智慧。時代不一樣了,一個人的表達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發表作品的門檻也大大降低。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意願,具備了表達的能力。「草根」的歷史,才是真實的歷史,這些東西已經被大眾遺忘,但是作家有責任去表達。」
周大新:對人性不斷探索
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是軍旅作家,迄今已發表長篇小說《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廈》、《戰爭傳說》、《湖光山色》等。此次,周大新攜帶最新中篇小說集《向上的臺階》參加海南書博會,並將與現場讀者分享自己的創作。
《向上的臺階》收錄了周大新的兩部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說《向上的臺階》及《銀飾》。《向上的臺階》講述了主人公草根青年廖懷寶略帶傳奇色彩的宦途故事。《銀飾》講述的是民國時期一個大家族隱秘而悲情的故事。
周大新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感悟說,如同一名不斷前進的士兵,無論多少名譽和頭銜冠於自己名下,他始終認為作家是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賽跑。他羨慕高產作家,但同時並不介意自己的創作進度。周大新說,「寫作以來,我一直在堅持著做的,那就是對人性所進行的持續不斷的探索,從而使自己對人自身的認識前進了一步。」評論家梁鴻鷹點評《向上的臺階》時稱,「周大新的作品恰恰在很好地蘊含我們民族永遠珍惜的傳統文化精神方面顯出了力量。」
記者 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