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令人心動的Offer2》開播了。
先導片裡第一個面試者叫賀鑫磊,她的履歷非常豐富,本科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還通過了司法考試,同時也擁有豐富的實習經驗。
光看簡歷,她基本上符合公司招聘的要求。
可她卻落選了,甚至都沒有進到能力考核的範圍。
只因她第一步就輸了。
面試官問了她一個問題:「你在找工作嗎?」她回答:「我考了公務員。」
這就意味著賀鑫磊要在公務員和律師中做出職業選擇。
賀鑫磊坦言自己沒有想好,父母想要她當公務員,可她又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多年的專業,又想要當律師。
這種搖擺不定的表現直接決定了面試的結果。
其實賀鑫磊無論是選擇公務員還是律師都沒有關係,面試官都能理解。
真正讓面試官一票否決是她舉棋不定的態度。
同樣是面臨公務員和律師兩種選擇,第二位面試官詹秋怡的回答格外堅定。
面試官問她:「你父母對你的職業有什麼期待嗎?」
詹秋怡卻回答道:「他們其實覺得女孩找一個安穩一點的工作,比較能接受。」但堅持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做一名律師。
就這樣詹秋怡拿到了offer.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你就是答案》中說過,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選擇,只有不斷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
的確,從小到大,我們都要面臨選擇,小到吃什麼,大到該上哪所學校,選擇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
我們這一輩子都離不開選擇。但你知道最糟糕的選擇是什麼呢?
不是選錯了,而是「拿不起,放不下」的選擇,才是最糟糕,最讓人痛苦的。
01.真正的人生贏家,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就是一條充滿未知與挑戰的路,今天的選擇,會影響明天的路。
表姐曾在一家外貿公司就職,他的經理是個特別的人,思維活躍,格局也很高,表姐不止一次跟我說,雖然在這家單位我沒賺到什麼錢,但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幫我拓寬了視角。
經理畢業於一所985學校,剛畢業的時候,就拿到北上廣深優質的Offer,可是他工作2年後辭職,回到家鄉做一份普通的工作,結婚生子,每天騎著小毛驢上班,過著平凡的生活。
一個985畢業的高才生如此接地氣的人生,周圍的同事還有他的同學都表示遺憾,覺得太浪費這身才華了。
讓人不禁懷疑,他是不是發生什麼變故,才會甘願在一家不知名的公司當經理,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這個問題表姐也問過他。可經理卻反問他:「為什麼985畢業的人,一定要去幹大事?就不能找個安穩的工作?」
原來,經理沒有這麼大野心,他的夢想很簡單,就是下班後能喝酒,娶妻生子,陪孩子玩,空閒的時候爬山,看看書。
表姐問他,那你後悔嗎?或者說羨慕嗎?同班同學年薪幾十萬,而你跟他們相差10倍。
可經理笑笑說,有什麼好後悔和羨慕的,這是我選擇的路。
他對金錢沒太大欲望,夠花就好。也不想年紀輕輕就一頭白髮,過著996,007的生活,所以才回到二線城市找個穩當的工作。
最後他坦言道,人各有各的活法,過分糾結或者羨慕別人,到頭來什麼都得不到。
這就是選擇的本質。
《行動的躍遷》以「當下感受Vs未來感受」矩陣,其中,拿不起又放不下的人前怕狼後怕虎,想要的嫌棄太累,但心又不甘,整個人處於焦慮、擰巴的狀態。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選擇,每一種選擇背後都隱藏著不確定性。
而我們無法自由穿梭到擁有不同可能性的生活,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選擇自己最想要過的人生,並且努力實現這種可能。
真正的人生贏家,不一定是百萬富翁,而是拿得起又放得下的人,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能平靜接納遺憾,轉換自如。
02. 選擇是後悔的解藥,而後悔是選擇的解藥
知乎上有個超讚回答,年輕時我認為,選擇就是做一個「正確的決定」。然而我現在才明白,所謂 「正確的選擇」,其實是無論結果好壞,都欣然接受它。
我們之所以會出現「拿不起,放不下」的狀態,是害怕失敗的結果。
因選擇,而害怕;因害怕,而糾結。
印度有位知名哲學家,他自帶文人氣質,無數女人蜂擁而來。
某天,一位女子跟他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
哲學家也喜歡她,但他仍回答說:「讓我考慮一下。」
他發揮研究學問的嚴謹精神,將結婚與不結婚的好與壞都列了一遍,發現好壞均等,一時之間都不知如何取捨。
他陷入長久的糾結當中。
經過長期思考,他得出一個結論:人如果在面對抉擇時無法取捨,就要選擇自己尚未經歷過的。
他意識到,不結婚的狀態已經體驗過了,但結婚後如何是未知的,最終哲學家選擇答應女人的要求。
可這個決定猶豫了十年,等他來到女人家裡,那個愛慕他的女人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悔恨不已,兩年後他抑鬱而死,臨死前,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註: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有句話說得好,叫做選擇是後悔的解藥,而後悔是選擇的解藥。
《怪誕心理學》裡提到人類心理機制是「讓多個選擇的門始終處於敞開狀態」,不希望關閉其中任何一扇門。
沒下決定之前,選擇的大門敞開,一旦做決定了,就意味著其他選擇通道都關閉了,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擔。
一個成年人真正的擔當,是在有能力的時候勇敢地做出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拿不起,放不下」,正是你數年來如願的桎梏。
古有凱撒大帝當機立斷,毅然跨過盧比孔河。開創羅馬帝國輝煌;今有臉書營運長雪莉·桑德伯格「如果有人邀請你上一艘火箭,你不要問上去之後到哪,你只要上去就可以了。」
人生有數不清的分岔路,我們每到一個路過都在彷徨,最終錯過了一道又一道的風景。
就像褚時健說過,錯誤永遠都比猶豫強。
03.用未來你想要的結果,幫助你做今天的選擇
吳伯凡老師講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是一個卓有成就的人你會發現,真正決定你人生軌跡,使你成為「現在的你」的哪些因素,過後看來都是事大如天的;反過來,當時覺得事大如天的事情,現在來看都是一些細枝末節的。
在走到終局之前,中間會有無數的節點,而每一個節點上不同的選擇都會引發無數的情景和機遇。
而你每個節點所做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適之分。
所謂right way 對於不同人來說定義不同,取決於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比起躊躇不前,還不如用未來的眼光看現在的自己,做出適合你的選擇。
《決策力》提出一個適合任何選擇的方法叫做WRAP流程法。
W:拓寬選擇空間。看看有沒有其他可能的選擇。
R:把假設放在現實中檢驗。不要把個人主觀想法當作事實,而是要放在現實中檢驗,經過錘鍊後的結果,才叫「事實」。
A:留出一段距離來考慮。短期情緒是選擇的天敵,所以在檢驗結果後,留出一段時間緩衝,等短暫的情緒消散後再做決定
P:做好出錯的準備。提前想好,如果選擇做錯了,該如何挽救。沒有人能確保自己的選擇永遠不出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努力,去接受最壞的結果。
路是選出來,走出來的,不是彷徨出來的。
就像司馬遷的《史記》裡有一段話: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徘徊不前,瞻前顧後終究比不過行動果敢,勇往直前的人。
所以理性做出選擇,坦然接受。
這也許就是選擇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