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形象5——考研筆記58
學生李清文 編輯
憂鬱是哈姆雷特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徵,他是著名的憂鬱王子。應該費些心思了解他,理解他,不少高校都考過關於「哈姆雷特」王子的內容呢,如首都師範、廈門大學、蘭州大學等。#文學考研#
論述:分析哈姆雷特形象的悲劇性
複習的初階段,主要是收集歷年真題,研究如何解答。以下是收集自網絡的一些參考答題,雖然良莠不齊,但是拿來作為參考,與自己的答案做個對比或者補充,也未嘗不可。學無止境。
參考答案一:
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形象是一個悲劇性人物形象,他的悲劇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悲劇性來自於「價值毀滅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在悲劇藝術中,它常常發生在一定歷史時期善與惡兩種社會力量不可調和的激烈衝突中,通過代表善的社會力量的暫時毀滅,喚起人們對悲劇主人公的憐憫與同情,以及對高尚精神的認同,從而宣告高尚精神在道義上的勝利。哈姆雷特形象的悲劇性,就突出地體現在代表人文主義理想的哈姆雷特與封建僭主克勞狄斯之間進行的鬥爭中。奸人克勞狄斯毒死了自己的哥哥,篡奪了王位,王子哈姆雷特接受了為父報仇的重任。
但是,作為一名在德國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的王子,哈姆雷特認識到剷除奸人並不僅僅事關需要履行的家庭職責,它還聯繫著重整乾坤這一社會責任。然而,在哈姆雷特與克勞狄斯的較量中,他們之間力量懸殊,克勞狄斯利用權力、欺騙與威脅,讓宮廷大臣和哈姆雷特的母親、女友、同學都成了自己控制哈姆雷特的工具。在這種力量懸殊的鬥爭中,哈姆雷特沒有退縮,最後與奸人同歸於盡,既達到了為父報仇、剷除奸人的個人目的,也達到了重整乾坤的社會目的。哈姆雷特的復仇以及他為復仇而獻出自己生命的行為,代表了正義對邪惡的抗爭,體現出鮮明的崇高精神,他的毀滅具有強烈的悲劇性。
未完待續。
文史知識浩瀚如煙,難以周全,請諸位察之;文中如有差錯,請來函指正,願與同道中人共同進步。考研之路多有艱辛,但是我們要抱著戰必勝的決心堅持走下去。希望備考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同學們,共享歷年真題,考研路上有個伴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