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院士:中醫治療高血壓病分「三期」「五態」

2020-12-26 杏林名人堂

仝小林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中醫藥防治糖尿病臨床研究聯盟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會長。

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症候群,中醫藥防治高血壓病及其併發症需重視微觀的病理生理變化。仝小林院士從高血壓病微觀病理生理變化出發,將「態靶組方」辨治方略靈活應用於降血壓中藥遴選,提綱挈領地將高血壓病概括為五態,系統梳理了降血壓中藥的療效在拮抗高血壓病理內在相關性,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明確五態偏倚,針對性選擇降血壓靶方靶藥,除因調態防果,對臨床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高血壓病 是以動脈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以造成全身細小動脈硬化為病理特點,可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病變的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高血壓病的防治並不僅僅以降血壓為目標,減少靶器官損害更是高血壓病治療的重中之重。

西藥降血壓機制明確,在降血壓效果上已經取得重大成績,但臨床對高血壓病靶器官損害的防治仍然不盡人意。而中醫藥依據其「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治未病」理念,對於高血壓病前期、高血壓病血管病變及其靶器官損害等併發症的綜合防治方面的作用已經凸顯。

如果僅僅將高血壓病以中醫「頭痛」、「眩暈」辨證治療,對於高血壓病靶器官損害防治關注不足,對於無症狀型血壓升高辨治更是受限。現代醫學與中醫結合時間短,中醫方藥雖確有療效,卻缺少較為完善的系統理論與之對應,因此,發掘精準治療的靶方、靶藥應運而生。

01「態靶組方」與「三期五態」

「態靶組方」理論是仝小林院士基於多年臨床實踐探索,提出適合當今疾病時代背景下的臨床辨治方略,是傳統中醫學與解剖、生理、病理、藥理等現代醫學技術的有機融合,繼承和發展了中醫整體觀,豐富了中醫理論。

在中醫傳統辨證的基礎上,「態靶組方」更加明確了以西醫疾病為對象,動態地、連續地探索疾病各個階段的核心病機,即「態」,在此基礎上辨證分型。同時,實現現代藥理研究成果的臨床轉化,尋找對病靶方,對症靶藥,改善療效的指標藥。

仝小林院士將「態靶組方」辨治方略靈活應用於高血壓病的治療中,對於血壓水平的控制、高血壓病血管病變及其併發症等綜合防治,取得滿意療效。

仝師臨床辨治高血壓病的「態」不斷發展更新,將既往的「六態」中「革態」與「虛態」合為「老態」,執簡馭繁地將高血壓病態總括為「三期五態」

「三期」即「病氣血、病脈絡、病臟腑」;「五態」即「壅態、水態、鬱態、寒態、老態」。在「態」的大背景下選擇不同的降血壓靶方,並充分利用現代藥理研究成果,尋找具有降血壓功效的靶藥。

02高血壓病「三期」

高血壓病早期病氣血,病理特點為脈攣急,僅表現為脈內氣血逆亂,此時血壓升高多為動脈血管痙攣的功能期,動脈血管及靶器官尚未受累,為可逆階段,治療以「和」為主,調和氣血,丹參飲是常用靶方。

高血壓病中晚期病脈絡,病理特點為脈僵硬,此時為動脈病變期,表現主要以血脂升高,動脈粥樣硬化伴斑塊形成(頸動脈、鎖骨下動脈、下肢動脈、主動脈等),治療以「化」為主,軟脈活血,化斑湯(三七、莪朮、浙貝母)是常用靶方。

高血壓病併發症期病臟腑,病理特點為臟腑損傷,此時為內臟病變期,表現為心、腦、腎、眼等靶器官損害,治療以「調」為主,寓掘脈化瘀中調和氣血陰陽,掘脈化瘀以黃芪、人參、水蛭、地龍為靶,「調」以注重脾腎,加淫羊藿、枸杞子之類為靶藥。

03高血壓病「五態」

壅 態01

「壅」釋義堵塞,從病理生理角度考慮,此處指因超重(體質量指數與腰臀比均高於正常值高限,中醫所謂的「膏人」)或體質量指數正常而腰臀比升高(中醫所謂「小膏人」)人群壅態的高血壓病。

腹部脂肪堆積是血壓升高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70%的高血壓病患者與肥胖有關,這與門診對890例6609診次高血壓病患者分析,壅態佔70.3%基本一致。關於壅態高血壓病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具象化闡釋。

腹腔內含有肝、膽、胰、脾、腎、腸管及其各分支供血血管等,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腹腔內脂肪增多,腹壓增加,機械效應使得腸管、血管順行性代償受壓,腹主動脈及其一級主要供髒血管被動彈性擴張受限,阻力血管管徑變小,循環血流受阻,容量血管擴張,靜脈容量增多,心臟負荷增加,血壓升高。

此外內臟脂肪和腹膜後脂肪的增加,一方面通過對腎臟的物理壓迫而增加血壓,另一方面周圍脂肪長期積累包裹腎臟,引起額外的壓迫,進一步增加腎內壓力,均可使心臟負荷重而升高血壓。

超重和肥胖直接導致交感神經活性升高,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素,作用於血管相應受體,引起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另一方面超重和肥胖還多伴睡眠呼吸暫停,反覆發作的間歇性低氧、高碳酸血症、神經及體液調節障礙與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相互作用,可引起心率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出量增加,全身血管阻力增加,血壓升高。

此外,睡眠結構紊亂、胸內負壓增高所致的機械效應、氧化應激使血管收縮,亦可使血壓升高。壅態患者多為「膏人」或「小膏人」,臨床可見怕熱多汗、口臭口黏、大便黏膩、心煩易怒,脈弦而滑數等症。

中滿內熱、中焦壅滯是其基本病機。消導、調暢中焦、通腑減壓是其根本治法,同時兼顧「調重減膏」,以除因消壅。厚樸三物湯是仝師治療壅態的常用靶方;決明子、茺蔚子、生白朮是常用靶藥。

水 態02

「水」釋義液體,從病理生理角度考慮,此處包括血管內和血管外的液體。血管內的液體與血管外的液體通過交換血管溝通聯繫。液體增多主要影響循環容量,負荷增加導致血壓升高。

肥胖患者體內脂肪能分泌一種激素類因子,常伴隨胰島素抵抗,尤其腰圍、腹內脂肪含量與胰島素抵抗關係密切,胰島素抵抗造成的高胰島素血症可使電解質代謝發生障礙,細胞內鈉增多,水鈉瀦留,負荷增加,血壓升高。或高鹽飲食,滲透壓梯度效應,水鈉瀦留。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內組織液生成過多或重吸收減少,導致組織間隙中的組織液增多而形成血管外水鈉瀦留。而組織液是血漿濾過毛細血管壁形成的。

當靜脈回流受阻時,毛細血管血壓升高,組織液生成也會增加,從而導致血管外水鈉瀦留,而在某些病理情況下,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漿蛋白質濾過進入組織液,使組織液膠體滲透壓升高,也可使組織液生成增多,發生血管外水鈉瀦留。

故這一類人群,機械效應壓迫周圍細小血管,並多以組織間隙液體增多為主。水態主要是指水液代謝紊亂,「血不利則為水」。

水態涉及體內水液或血液代謝的平穩與障礙。此類患者主要表現為下肢發涼、下肢腫甚,舌體胖大,舌底絡脈瘀滯,脈洪大而沉等。

血和(或)水運行不暢是其基本病機,利水、活血利水是其主要治法,同時兼顧理氣,氣行則水(血)行,以除因降壓。當歸芍藥散、五苓散是仝師治療水態的靶方;茯苓、茺蔚子、益母草、車前子、葶藶子是治療水態的靶藥,尤其對於脈壓差小者茺蔚子、茯苓等有顯著療效。另外,婦女經期經量多時,活血藥用量使用需謹慎。

鬱 態03

「鬱」釋義情志。長期的精神因素,通過使交感神經系統活性增強,交感神經遞質進而興奮心臟,導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加強,心排血量增加,血壓上升。

交感神經遞質還可作用於血管相應受體,收縮動脈,促進血管重構,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導致血壓升高。鬱態主要是指情志不暢,臨床可見或緊張、或焦慮、或睡眠障礙,胸脅脹滿、喜嘆息,舌淡、苔薄白等。

肝鬱氣滯是其基本病機,疏肝、柔肝、解鬱理氣是其主要治法,同時兼顧調暢情志,改善睡眠,以解鬱除因。四逆散是仝師治療鬱態的常用靶方,鬱而化火加靶藥夏枯草、鉤藤、黃芩、菊花、生石決明。

寒 態04

臨床上細小動脈痙攣,血管壁缺氧,長期日久可產生玻璃樣變,導致血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血壓升高。

此外,感受外寒後,肌肉、血管等結締組織收縮,相關聯的纖維、筋膜位置改變,相互牽拉。一方面可引起彈性肌層血管自身收縮,另一方面還可導致血管周圍纖維、筋膜、肌肉收縮,血管被迫受壓,血管阻力增加,進而血壓升高。這與流行病學調查高血壓病發病率北方高於南方相一致。

「寒」,《說文解字》釋凍也,寒主收引,此處高血壓病之「寒」為實寒,病位表淺,多因久居高寒地區,或久受空調涼風,使寒邪侵襲人體,風寒外束、營衛不調,患者主要表現為肩背肌肉拘緊或伴頭痛,無汗或少汗,脈緊或弦等。

寒凝經脈是其基本病機,溫經舒筋活絡為主要治法,同時注意保暖,以散寒除因。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是仝師寒態的常用靶方;葛根、桂枝、獨活、羌活是治療寒態靶藥。

老 態05

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貫穿人體生命活動的始終。機體老化以後往往血管彈性降低,動脈硬化加劇或斑塊形成,累及全身細小動脈,造成全身細小動脈硬化甚則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進而引起血壓升高。

長期血壓升高,阻力血管持續性痙攣,又促使血管壁彈性降低、變脆,加劇血壓升高的進程,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動脈硬化逐漸加重造成體內重要器官(心、腦、腎等)供血不足逐漸加重,這些器官又通過神經體液等因素導致血壓升高來改善其供血,此態患者多合併「臟腑損」。

「老」即生命活動的衰老狀態,包括「革態」和「虛態」兩個亞態,分別見於老年性高血壓病和久病之高血壓病,是機體脈絡病變的必然階段。

莪朮、三七、浙貝母、海藻、天麻、鹽杜仲、懷牛膝等藥物是仝師治療老態的常用藥物,包含治療「革態」的莪朮、三七、浙貝母之屬和「虛態」的獨活寄生湯。其中天麻、鹽杜仲、懷牛膝對脈壓差大者有顯著療效;黃芪、雞血藤、水蛭、土鱉蟲是治療老態補虛通絡軟管的靶藥。

04驗案舉隅

患者,男,46歲,BMI:28.9

因血壓升高半年就診,訴頭暈頭痛,易怒,便秘,納眠可。舌暗紅苔黃厚膩,脈弦滑偏數。血壓160/96mmHg。輔助檢查:糖化血紅蛋白:7.8%,血清總膽固醇:6.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5.2mmol/L。頸動脈超聲示:雙側頸動脈硬化伴斑塊形成。

西醫診斷 高血壓病2級(極高危),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動脈硬化,頸動脈硬化伴斑塊形成。

中醫診斷 眩暈病;肝火上炎,中土壅滯證。

治法 清肝平肝,開運中土。

處方 夏枯草、黃芩、鉤藤(後下)、生大黃(單包,以大便每日不超過2次為度)、川黃連、紅曲、陳皮、茯苓、生白朮、莪朮、三七、浙貝母、生薑、大棗。30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飯中服。

*囑患者飲食以素食為主,七八分飽,每天快走5km左右,以身體不疲勞為度。

複診 上方加減調治8個月餘,期間患者體質量逐漸平穩減輕。易怒改善60%,頭暈頭痛基本消失,大便每1~2日一行,質調,餘未見不適。體質量指數:26.76kg/m2,血壓穩定在139/88mmHg,複查糖化血紅蛋白:7.0%,血清總膽固醇:5.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7mmol/L。

按語

仝師總結「態靶組方理論」歌訣:態靶同調主病君,症靶標靶佐君臣。斷因來路是為佐,防果形成謂之使。

根據患者體質量指數、症狀及舌脈,此患者頸動脈硬化伴斑塊形成為病脈絡;情志易怒,脈弦滑偏數為鬱態;形體肥胖,中土壅滯為因態;動脈硬化,靶器官損害是果態。

處方中夏枯草、黃芩、鉤藤為君藥調態,清肝平肝降血壓;生大黃、川黃連、紅曲為臣藥,其中生大黃、川黃連為症靶治療便秘通腹,紅曲為標靶降血脂;陳皮、茯苓、生白朮為佐藥,治療患者因多食壅滯的肥胖體型引起的高血壓病;莪朮、三七、浙貝母為使藥,莪朮行氣破血,治氣中之血;三七側重化瘀,浙貝母側重化痰散結,三者合用,一方面針對頸部血管斑塊,另一方面防治血管、靶器官病變。

患者謹遵醫囑,飲食聯合運動減輕體質量,規律服藥8個月餘,體質量、血壓、血脂均有改善。仝師指出臨床辨治高血壓病時,靈活使用各態靶方靶藥,統籌疾病全過程各個時期病理微觀改變,從橫向上釐清疾病的脈絡,從縱向上把握疾病當下的態勢,抽提病機,治病除因防變,可達到遠期療效。

小 結

「三期」即「病氣血、病脈絡、病臟腑」,病理特點分別為脈攣急、脈僵硬和臟腑損。「五態」即壅態、水態、鬱態、寒態、老態。壅以堵塞言,水以液體言,鬱以情志言,寒以緊凝言,老以脈絡病變言。

對應不同「態」,有不同的靶方、靶藥:

◆ 厚樸三物湯是治療壅態的常用靶方,決明子、茺蔚子、生白朮是常用靶藥;

◆ 當歸芍藥散、五苓散是治療水態的靶方,茯苓、茺蔚子、益母草、車前子、葶藶子是治療水態的靶藥,尤其對於脈壓差小者,茺蔚子、茯苓等有顯著療效;

◆ 四逆散是治療鬱態的常用靶方,鬱而化火加靶藥夏枯草、鉤藤、黃芩、菊花、生石決明;

◆ 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是治療寒態的常用靶方,葛根、桂枝、獨活、羌活是治療寒態靶藥;

◆ 莪朮、三七、浙貝母、海藻、天麻、鹽杜仲、懷牛膝是治療老態的常用藥物,其中天麻、鹽杜仲、懷牛膝對脈壓差大者有顯著療效,黃芪、雞血藤、水蛭、土鱉蟲是治療老態補虛通絡軟管的靶藥。

相關焦點

  • 上醫治未病 專訪院士仝小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表示,第一時間讓病人吃上中藥是未來應對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可以借鑑的模式。李修洋 供圖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在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記者採訪時,剛剛從武漢救治一線回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說,中醫「治未病」思想貫穿了這次新冠肺炎預防、救治和康復全過程。自1978年入讀長春中醫學院(現長春中醫藥大學)開始,仝小林已經和中醫打了42年交道。
  • 中醫有何防疫高招?聽仝小林院士如何說
    01「慢郎中」成了「急先鋒」長久以來有個說法,中醫擅長「慢病」而非「急症」。對此,仝小林有不同的看法。「急症的治療其實是中醫的優勢所在,據可考資料,中醫學幾乎參與了我國歷史上全部疫情的防治,護佑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他說。
  • 仝小林:分享中醫戰疫心得 解讀學科未來發展
    仝小林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擔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國務院中醫藥專班臨床救治組組長。武漢戰疫期間,他根據疫情形勢,提出將防線前移至社區並擬定「寒溼疫方」,降低了高危人群發病率,遏制了輕症患者病情的進一步加重,為醫療系統恢復運轉爭取了寶貴時間。
  • 【國醫健康】仝小林:論伏氣溫病與外引伏邪
    註:伏邪之病,常由外感引動內伏之邪而發病。如哮喘、風溼性心臟病、慢性腎炎等,每遇感冒,病必加重。治之,唯透邪扶正。伏氣溫病,發病初起,常見發熱惡寒之表症,雖類似外感,而非外感,如慢性膽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泌尿系感染等急性發作。治療宜直搗穴巢,且勿被表症之假象所迷惑而用解表之藥。凡慢性感染性疾病急性發作,大多可按伏氣溫病考慮,此類辨證最見功夫。
  • 8院士齊聚羊城,縱論中國精準醫學前沿與創新
    王福生院士通過視頻以題為《肝病和新冠肺炎細胞治療的最新進展》向大會分享了細胞治療的觀點與看法。幹細胞為什麼能幫助治療肝病?他認為,細胞治療是肝病免疫學的特點。免疫具體表現為免疫防禦、免疫穩定和免疫監視。
  • 什麼病看中醫,什麼病看西醫?這裡都總結好了
    而採取中醫辨證的治療措施,可能一兩天就能痊癒。此外,咳嗽、支氣管炎以及扁桃體炎等疾病,也適合中醫治療,還能避免使用抗生素。5.複雜慢性病:中風後遺症、風溼、腎炎等等,西醫治療會採取激素治療,有副作用。3.心血管疾病控制和降低血壓,改善血管的梗阻等方面,西醫有成熟且可靠的治療手段,尤其高血壓患者,長期服藥都得使用西藥。
  • 中西醫結合如何提升診療水平和治癒率,聽聽院士們怎麼說……
    顧東風院士指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控制達標率仍較低,菸草使用、膳食結構、身體活動、超重與肥胖、健康心理等因素應重點關注。在主論壇中,張伯禮院士、葛均波院士、顧東風院士和周嘉教授圍繞國際心血管病研究進展以及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前沿內容作主旨報告。
  • Hypertension:高血壓藥物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病
    2019年7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尋找減緩阿爾茲海默病進展的新型療法時,來自拉德堡德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血壓藥物尼伐地平能夠增加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大腦記憶和學習中心的血流量,同時還不會影響患者大腦其它部分的功能,相關研究刊登在國際雜誌Hypertension上。
  • 中醫泡浴怎麼治療掌蹠膿皰病
    核心提示:妊娠、創傷、內分泌疾病和對各種局部治療的反應都可能作為刺激因子而誘發掌蹠膿皰病。本病比較頑固,常反覆發作,可持續多年,中醫治療掌蹠膿皰病的原則是清熱解毒、燥溼收斂、祛風止癢、潤膚止痛。   中醫認為掌蹠膿皰病主要是由於脾虛生溼,溼熱內蘊,或外感溼熱邪毒,以致邪毒循經外越蘊於掌蹠而發病的。另外,部分金屬過敏體質者也可發生此病。它屬於免疫系統疾病,具體的發病原因目前還不明確。本病好發中年女性。表現為掌蹠紅斑上反覆發生膿皰,而且伴有不同程度瘙癢。
  • 餘秋平仲景學術傳承暨臨床實訓基地在正安中醫掛牌
    中新網雲南新聞11月14日電(李曉琳)14日,餘秋平仲景學術傳承暨臨床實訓基地揭牌儀式在正安中醫昆明店掛牌,著名經方學家餘秋平現身掛牌儀式。今後,他將定期到正安中醫昆明店坐診,為雲南患者服務。  餘秋平,心內科博士、糖尿病博士後,現任北京炎黃中醫醫院主任醫師。
  • 梅州這位名中醫治療肩頸疼痛、腰肌勞損有良方!
    房耿浩針對非常難治的肩頸腰腿痛以及其他的疑難病症,能夠透過表象,辨析病證本質,抓住根本,運用其獨特的手法往往手到病除,實實在在地為患者帶來福音。 石學敏院士創立的「醒腦開竅針刺法」與」石氏中風單元療法」,開創了中醫針灸治療中風病的新紀元,開闢了中風病治療新途徑,提高了中風病的治癒率,降低了致殘率。
  • 涼燥非燥——仝小林辨治涼燥證經驗發微
    現代有醫家認為涼燥證的真實病機為外風寒束表,內水飲停蓄,致使內在陽氣受鬱,宣散溫煦功能失司,無法溫化津液,故而出現燥證。也有醫家提出涼燥並不存在的觀點,吳氏所論涼燥實為風寒云云。至今,多數醫家固守「深秋初涼」之思路,認為涼燥為秋季外感所得,主方仍為杏蘇散。仝小林教授臨床四十載,中醫理論全面,辨證經驗豐富。
  • 民間中醫蔡長福講高血壓——談「桂枝湯加葛根白虎湯」應用
    這個病是太陽病日久太陽中風自汗,經熱傳給陽明,陽明經熱化氣出現脈洪大,出現大吃大喝大汗,這是典型的桂枝湯白虎湯證。老年人還能吃能喝必然有承氣證。所以我用桂枝加葛根湯解表,白虎清熱,承氣湯通腑釜底抽薪,血壓不治自平。對於高血壓病,西醫的治法就是相當於在燒開的水裡兌冷水,臨時水不沸騰了,過一會水還是會沸騰起來的,這是消極的治療法。
  • 中醫治療尿濁證,分型辨證是關鍵
    治療以理脾化溼分清泌濁,所用方劑為宋·楊士羸《直指方》的萆薢分清飲為主方,益智仁一兩(醋浸),川萆薢、石菖蒲(去毛)、天台烏藥、白茯苓各一兩,甘草四錢。方中萆薢分利溼濁;益智仁溫脾補腎;烏藥疏肝調氣;石菖蒲開竅通淋。茯苓、甘草梢,增強通淋利溼的作用。
  • 這些中醫藥方劑治療新冠肺炎有效,「三藥三方」書寫中藥抗疫方案
    清肺排毒湯  Lung Cleansing and Detoxifying Decoction  清肺排毒湯是3月初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中醫臨床治療藥物的首選,從2月6日起,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聯合發文向全國推薦使用清肺排毒湯
  • 醋泡黑豆,中醫治療腎虛的黃金驗方
    醋豆,我國古文早有記載,1973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帛書中,除有《易經》、《老子》外,還從中發現了大量醫病資料,後經整理研究發現是我國最早的遠古時代的醫著,名《五十二病方》,其中就有關於醋豆之記載
  • 中醫如何治療心衰?
    中醫治療右心衰(水腫),首先要辨清是屬陽水還是屬於陰水,然後,再施以不同的治法。[結語]根據我的經驗,中醫治療心衰要標本兼治,越早越好,強調治療要早,療程要長。同時說明早用中藥可以預防和治療手術引起的併發症。     其實,臨床上有很多病人往往是跑遍全國各大西醫院,有的甚至做了3--5次手術還反覆發作,到了山窮水盡,走投無路才想到看中醫。中醫講究治未病,越是疾病的早期中醫治療效果越好。
  • 傳統中醫看「高血壓」虛實皆有之!調和陰陽、氣血暢達五臟
    但是當我看了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高血壓為什麼會那麼多,而且還會增多。我的一個朋友,不到30歲,被檢查出有高血壓,經過3年以及數萬元的治療費用,結果還是在吃藥。一、高血壓的誕生現代醫學把高血壓稱之為病,並認為高血壓能引起很多重大疾病如: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功能衰竭等。那麼,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高血壓病是如何誕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