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越土越好養
《本草綱目》記載:「其葉腥氣,故俗名魚腥草。」
其另一個耳熟能詳的稱呼是「折耳根」。因為魚腥草的正式中文名叫蕺(jí)菜,民間常挖其根食用,遂有「蕺兒根」的俗稱,後在西南諸省的方言中訛傳為「折耳根」。
搞了半天,正宮在這呢!蕺(jí)菜,記住了嗎?
魚腥草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及諸南各個省份都有分布,尤以西南地區為常食。
有意思的是,西南三省一市都愛吃魚腥草,不過食用方法卻大不相同:雲貴地區喜食根,川渝則偏好葉;雲貴地區喜歡吃熟的,川渝喜歡涼拌。
所以魚腥草是有多好吃,能讓西南地區的人民如此鍾愛呢?
一說「好吃」,很多人呵呵一笑。
畢竟魚腥草光聽名字就能預感到味道不咋地,更何況它真的、真的、真的太難吃了!
說起能吃、會吃、敢吃,我國的吃貨們絕對榜上有名。什麼重口味都能忍,什麼種類都能吃,各種吃bo、挑戰、排名此起彼伏,吃貨朋友們也總是樂此不疲。
而面對魚腥草,很多人卻敗下陣來:
公認的「難吃的蔬菜」!
氣味獨特,巧妙地混合了「魚腥味、草藥味、肥皂味、洗潔精味」,類似於「臭水溝沉寂多日的死魚味道」,讓人難以下咽!
更有甚者評價:一萬把香菜、一萬把茼蒿、一盤臭豆腐和一顆碩大無比的榴槤,其混合物的殺傷力,也比不上一口魚腥草,突破了人類忍受力的極限!
很多人在嘗試了人生中第一口魚腥草之後,就把這種食物永久拉入黑名單!
如此讓人「聞之喪膽、品之變色」的魚腥草,為什麼還能受到西南人民的偏愛呢?
從地理位置上看,魚腥草性喜溫暖溼潤的氣候,而西南地區常年溫差較小,降水豐沛,非常適宜魚腥草生長。見得多了,自然也就吃得多了,久而久之,魚腥草便成了大家餐桌上的常客。
其次,魚腥草藥用價值極高,是一種安全的天然抗生素,對於一些由病毒和細菌引起的感染有很好的療效。而西南地區常年暖溼,蚊蟲叮咬、上火發炎都是常有的事,魚腥草正好是這些「小毛病」的剋星。
要吃魚腥草,去腥第一步
魚腥草營養價值這麼高,該怎麼吃呢?
常見的是煮水服用,類似於養生茶。其次是涼拌,別有一番風味。也可以入菜、煲湯,魚腥草炒雞蛋、魚腥草炒肉絲、魚腥草豬骨湯等,都是比較常見的做法。
但是魚腥草那種獨特的「濃濃香氣」,依然是大家很難突破的一道坎。如何去除或減少這個氣味,便成了古往今來食客和醫家共同的追求。
《齊民要術》中「蕺菹法」,是將魚腥草洗淨灼過,再加入鹽和蔥白。跟現在燒魚、蒸魚時一樣的方法。
新鮮食用時,最好挑選那些埋在土裡的白根,並將其根須除盡,充分浸泡,能有效地去除魚腥味。
作為藥用時,魚腥草在曬乾之後,不但沒有任何魚腥味,還有淡淡的香味。在加水煎湯時,會揮發出一種類似於肉桂的香氣,煎出的湯汁則會有紅茶的成色和口感,芳香而稍有澀味,毫無苦味,且無腥臭,對胃部也沒有任何刺激。
還有網友分享了自己家裡的吃法:將魚腥草根剁碎,加入麵粉和鹽煎成薄餅即可。據說不僅沒有魚腥味,而且香味十足,特別好吃。
不可過量食用
魚腥草性寒,脾胃虛寒或非肺熱體質者不能多吃,易引起腹瀉、體虛、胃腸道疾病等。其濃烈的氣味也會帶來口臭等問題。
並且,含有魚腥草成分的注射劑在臨床應用中出現過過敏性休克、呼吸困難、重症藥疹等嚴重不良反應,甚至有死亡的先例。雖說日常食用的大有人在,但風險較高,沒有藥用需求者還是少吃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