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華北最大廟宇「東嶽廟東嶽仁聖宮」,供奉的神祇有哪些?

2020-12-23 玄都玉京七寶玄臺

東嶽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嶽廟,位於北京市區東部朝陽區朝陽門外神路街。東嶽廟,佔地約6萬平方米,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廟宇。始建於元延六年 (1319),由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和其弟子吳全節募資興建。至治三年(1323)完工,賜名東嶽仁聖宮,主祀泰山神東嶽大帝。

文物保護

東嶽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東部朝陽區朝陽門外神路街。

東嶽廟,佔地約6萬平方米,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廟宇。始建於元延六年 (1319),由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和其弟子吳全節募資興建。至治三年(1323)完工,賜名東嶽仁聖宮,主祀泰山神東嶽大帝。清道光年間擴建。

坐北朝南

東嶽廟,坐北朝南,由正院、東院、西院三部分組成。正門前有高大雄偉的三洞七幢琉璃牌樓。正院建築主要有山門、戟門(又稱瞻岱門、龍虎門)、岱宗寶殿(又名仁聖宮)、育德殿、玉皇殿。進戟門始自左右再向北環繞的廡殿為地獄七十六司殿。

再向北左有廣嗣殿、太子殿,右有阜財殿、太子殿。岱宗寶殿左右有三茅真君祠堂、吳金節祠堂、張留孫祠堂、山府君祠堂、蒿裡丈人祠堂等。最後為後罩樓。東院原為花園,西院為規制不一的小型殿宇,多為民間善會修建。東嶽廟雖經重修,但其主體建築仍保持元代風格,廟內以神像、石碑、楹聯眾多而享譽海內外,趙孟書\"張天師神道碑"(俗稱道教碑)即存於廟中。

對外開放

東嶽廟,正院已修葺一新,闢為北京民俗博物館,如今,於2008年5月3日,在黨和政府的推動及支持下,北京東嶽廟作為道教活動場所正式登記開放。

歷史沿革

張留孫本為江西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他隨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到大都朝覲。不久,張宗演回到江西,留張留孫在北京作為天師代表。

由於張留孫治療太子和皇后的疾病有功,很快就得到了元世祖的寵信。世祖在京城建崇真宮供張留孫居住。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封張留孫為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賜銀印。大德年間,元成宗加封張留孫為玄教大宗師,同知集賢院道教事。武宗及仁宗出生,都由張留孫取名。可見元朝皇帝對張留孫的寵信之至。

主要史記

廟在朝陽門外二裡,元延佑中建,以祀東嶽天齊仁聖帝。殿宇廓然,而士女瞻禮者,月朔望日晨至,左右門無閒閾,座前拜席為燠,化楮錢罏,火相及,無暫熄。帝像巍巍然,有帝王之度,其侍從像,乃若憂深思遠者,相傳元昭文館學士藝元手制也。

元,寶坻人,初為黃冠,師事青州杞道錄,得其塑土範金摶換像法。摶換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儼成像雲。始元欲作侍臣像,久之未措手,適閱秘書圖畫,見唐魏徵像,矍然曰:得之矣,非若此,莫稱為相臣。遽走廟中為之,即日成。今禮像者,仰瞻周視,一一嘆異焉。元仁宗嘗敕元,非有旨,不許為人造他神像也。

殿前豐碑三:趙孟楷書一,孟弟世延楷書一,虞集隸書一。正統中,益拓其宇,兩廡設地獄七十二司。後設帝妃行宮,宮中侍者十百,或身乳保領兒嬰以嬉,或治具,妃將膳,奉匜櫛為妃裝,纖纖縫裳,司妃之六服也。宮二浴盆,受水數十石,道士贊洗目,無目諸疾,入者輒洗。帝妃前懸一金錢,道士贊中者得子,入者輒投以錢,不中不止,中者喜,益不止,磬所攜以出。三月廿八日帝誕辰,都人陳鼓樂、旌幟、樓閣、亭彩,導仁聖帝遊。帝之遊所經,婦女滿樓,士商滿坊肆,行者滿路,駢觀之。帝遊聿歸,導者取醉松林,晚乃歸。

張留孫晚年見大都未有泰山神東嶽大帝之廟,遂發願籌資興建。延祐六年(1319年),張留孫在齊化門(即今朝陽門)外買好了地,但還沒來得及興建廟宇,便去世了。嗣宗師吳全節繼承師志,於至治二年(1322年)春建成了大殿及大門,次年又建東西兩廡,塑了神像,朝廷賜名「東嶽仁聖宮」。泰定二年(1325年),魯國大長公主捐資興修建後殿,作為東嶽大帝的寢宮。

玄教在元朝,因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而盛極一時。但隨著元朝的滅亡,玄教也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明朝只承認龍虎山正一天師道,不承認玄教大宗師,玄教遂自行消亡。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將南京朝天宮的清微派道士禹貴黌委任為北京東嶽廟住持,從此北京東嶽廟的法派就不再是玄教,而是清微派了。(清微派是興起於宋朝時候的一個道教派別。)

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年),對東嶽廟進行了修葺,英宗親自撰寫了《御製東嶽廟碑》。此後,明、清兩代先後多次對東嶽廟進行了維修和擴建。

東嶽廟的清微道士從明朝一直傳承到民國時期,先後傳承了二十三代。解放後,東嶽廟改作他用,道士被遣散。20世紀80年代,朝陽區成立了「東嶽廟騰退修復領導小組」。90年代,朝陽區出資2000萬元對東嶽廟進行了修繕。1996年,國務院將東嶽廟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北京東嶽廟管理處暨北京民俗博物館正式成立。1999,恢復了傳統的東嶽廟廟會。廟會一經恢復,這座建於元代的古觀,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叫絕的古建、楹聯、碑刻等而離譽京城,名揚四海。

主殿岱嶽殿

殿內供奉著幽冥世界的最高主宰泰山神東嶽大帝。東嶽大帝的祖庭在泰山岱廟,北京東嶽廟乃是其行宮。泰山在古代被視為距天最近的地方,與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故自秦始皇起便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的聖地。但在民間,自東漢以來,即流傳著泰山為治鬼之所的說法,認為人死歸土,都要到這裡接受審判。泰山腳下的蒿裡山、梁父山,便成了招人魂魄的幽冥地府,泰山神則被奉為冥界之王。

民間傳說

人們傳說,東嶽大帝統領下的幽冥地府,有七十六個辦事機構,稱為七十六司。各司皆有神主,俗稱判官。北京東嶽廟塑有七十六司神像,但因殿堂不足,有的殿只好讓兩個司合署辦公,故七十六司共佔用殿堂六十八間。過去,七十六司殿堂前都掛有白底黑字的楹聯,內容既是對各殿司神職能的詮釋,也是中國人善惡報應思想的集中體現。它們或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或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或意蘊深長,寓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七十六司的設置,是以人世政治加諸鬼神,宣揚的是仁民愛物、忠君孝親的傳統倫理。

研究價值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於1924年先後兩次到東嶽廟,研究七十六司,並發表了兩篇研究文章。後又不斷有中外學者赴東嶽廟進行調查研究,以探討中國人關於冥府的各種傳說及老北京的舊風俗。

東嶽廟的特色,東嶽廟素以「三多」著稱於世。即神像多、碑刻多、楹聯匾額多。

神像多

東嶽廟除塑有東嶽大帝和七十六司神像外,還供奉有其他眾多的神靈仙真。據稱,東嶽廟曾供有三千尊神,號稱神像最全。據1928年北平社會局對東嶽廟的神像進行統計,那時尚有神像1316尊。東嶽廟的神像中,既有天界至尊玉皇大帝、科舉之神文昌帝君、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大帝、賜福赦罪解厄天地水三官大帝、眾星之母鬥姥元君等天界大神,又有保佑婦女兒童、賜子廣嗣的碧霞元君、子孫娘娘,保佑人們發財的文武財神,賜給人們姻緣的月老,除瘟去疾的五瘟神、行醫治病的藥王、保護糧倉的倉神以及灶王爺等民俗之神,還有建築業祖師爺魯班、騾馬驢行的祖師爺馬王爺、梨園界的祖師爺喜神等各種行業之神。

碑刻多

東嶽廟的另一大特色是碑刻數量眾多,為京城各廟之冠。由於碑刻散落在正院、東廊、西廊、北院各處,且排列不甚規整,故歷次統計數目都有所差異,民間甚至流傳「東嶽廟的碑數也數不清」的說法。五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東嶽廟的碑刻進行了拓制。北京文物研究所分別於1959年、1963年對東嶽廟的碑刻進行了普查,將每塊碑編號。文革期間,廟內碑刻遭到嚴重破壞。1995年底東嶽廟交歸朝陽區文化文化局收歸時,完好樹立的碑僅存18通。1997年重修東嶽廟時,又發現了許多被埋在地下的石碑。中路正院共有石碑89通。而在歷史上,有資料記載的碑刻就有163通。最早的碑刻是元天曆二年(1329年)的《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公碑》,最晚的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立於新魯班殿前的魯班會碑。

在眾多碑刻中,最著名的就是由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撰寫的《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公碑》,俗稱道教碑,號稱鎮廟之寶。趙孟喜好道教,與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吳全節交往甚密,曾奉旨為二人畫像,懸掛在大都崇真宮中。至治二年,張留孫羽化,趙孟悲痛不已,不顧年老體衰,欣然奉詔撰寫《張公碑》。洋洋兩千餘字,詳細記述了張留孫平生之盛跡,讚美之意,溢於言表。數月後,趙孟也辭世而去。七年後,碑文刊刻立石。民國年間,每到春季,琉璃廠榮寶齋就要來搭棚立架,拓印碑文,在廟會上賣。2001年經專家鑑定,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東嶽廟的碑刻中,數量最多的是香會碑刻。在已知的163通碑刻中,有135通是由各類香會所立。東嶽廟的香會是由各行各業人士所組成的為東嶽廟廟會服務的團體。

楹聯匾額多

各殿前均掛有楹聯、匾額,集中體現了東嶽信仰懲惡揚善的精髓。楹聯多是東嶽廟的一大特色景觀。原來,廟內多數殿堂前都掛有白底黑字、小篆字體的楹聯。它們既是對各殿各司神祇職能的詮釋,也是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在「善惡有報」的外衣下,楹聯的內容折映出豐富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它們或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或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或意蘊悠長,蘊含哲理,文化內涵相當豐富。

正院各殿堂前的楹聯均已恢復。文字由當代國內知名的書法家書寫,真、草、篆、隸、行五體齊全,形同一個高水平的楹聯書法展,不僅有助於觀眾理解楹聯的文義,而且可以使人獲得中國書法藝術的享受。

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楹聯「陽世奸雄,違天害理皆由已;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反映出根植在中國傳統理念中的「善惡有報」觀念。現掛於瞻岱門。

東嶽廟的廟會由三月十五日開始,持續半個月,以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大帝誕辰之日為最盛。廟會規模宏大,而東嶽廟的道眾最多不過十幾人,因此籌辦廟會,全仗各香會出錢出力。

香會名目繁多。有些香會以進獻的主要祭品命名,如白紙會、獻花會、路燈會、盤香會、淨水會、供膳會、壽桃會;有些香會以在廟內的活動命名,如撣塵會、放生會、淨爐會;還有些香會以供奉的神明命名,如魯班會、馬王會、精忠會(嶽飛)、慶司會(供奉七十六司)。

在廟會前夕,諸香會都要在廟門和各街坊巷口張貼「報單」,也稱「會啟」,告知諸位會員及香客,作好準備。據清代的一份萬善撣塵會報單所載,該會的活動安排是:廟會的前一天會眾們齋戒沐浴,在三茅君殿前安壇設駕。夜裡子時,即為諸神撣塵。第二天清晨,禮拜神靈,進獻貢物。午間作素齋一桌。

從碑刻刊列的會眾署名中,我們看到東嶽廟香會成員上至皇親國戚,下至販夫走卒,網羅了北京社會各個階層。

東嶽廟的各個香會,規模都較大,一般在二三百人以上,有的甚至達萬人以上。其組織比較周密,香會的總負責人稱作會首,下設副會首若干。正、副會首之下有「都管」,都管之下又設各種「把兒」,分司事務。如錢糧把、水把、神堂把等等。

東嶽廟的廟會,除了有眾多的香會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在東嶽大帝誕辰日,要舉行東嶽大帝出巡的盛大慶典。出巡的意思是東嶽大帝於這一天降臨人間,走街串巷,監察下民,勸善懲惡。出巡時,東嶽大帝聖像被放在八抬大轎內,由香客門抬著,隊伍的前面有旌旗鼓樂導引,有兇神惡煞的判官,有披枷戴鎖的「罪人」。緊跟在後面的是眾香會,身穿彩衣,邊走邊演,氣氛熱烈。所經之處,觀者如堵。出巡之後,香客們又把東嶽大帝聖像抬回廟內大殿中,並給東嶽大帝進獻新的服飾,焚香後才算禮畢。然後人們在廟外茂密的長松綠柳之下,開懷暢飲,享受神人同樂的歡娛,直至天黑。

從眾多的香會和東嶽大帝出巡的盛況可以看出,自元代以來,東嶽廟己成為凝聚北京民眾社會生活的重要載體。了解東嶽廟及其各種香會,是了解老北京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界至尊泰山府君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

東嶽大帝又稱泰山神,在漢族民間和道教信仰中東嶽大帝主管世間一切生物(植物、動物和人) 出生大權的。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於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成為漢族民間宗教信仰之一。

中國漢族最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說中,泰山位居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是萬物發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職能,並由此延伸出幾項具體職能:新舊相代,固國安民;延年益壽,長命成仙;福祿官職,貴賤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統。

歷代帝王對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為「天齊王」,宋代晉為「仁聖天齊王」、「天齊仁聖帝」,元代加封為「天齊大生仁聖帝」,明代又恢復為東嶽泰山神。每年的農曆三月廿八是東嶽泰山神的生日,全國各地的善男信女來此焚香祭拜,以示慶賀。

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說;「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秦漢之前,古人認為泰山為「峻極之地」,是人與天相通的神地所在,對之特別崇拜畏敬,謂泰山之神即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是我國民眾普遍信奉的神通廣大的一位尊神,神之來歷據東方朔撰《神異經》所言:盤古終世之時,其子名赫天氏。時有三皇代出,赫天乃人居一山,於此時代代相傳,故其山後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有子前勃氏,骨勃子玄莫氏生二子,長名金輪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彌輪仙女。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入腹,覺而有娠。生二子,長回金蟬氏,後稱東華帝君(東華大帝);次子金虹氏。後稱東嶽帝君(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是道教因襲民俗崇奉的泰山神。泰山古稱東嶽,自古受著人們的崇拜。其後,人們將其擬人化,給它取姓氏名諱,定婚配子女。漢代緯書稱:「東方泰山君神,姓圖名常龍。」《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七引張華《博物志》稱泰山神有女,「嫁為西海之婦」。《魏書》卷五十二《段承根傳》又稱泰山神有子與段暉同學。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更稱東嶽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後唐封威權(或作「威雄」——引者注)大將軍,本朝封炳靈侯。」特別重要的是:民間認為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之地,泰山神是陰間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蓋起於西漢。漢代緯書《孝經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長短」。近代於東漢墓出土的「鎮墓券」中,亦有「生人屬西長安,死人屬東太山」,「生屬長安,死屬太山,死生異處,不得相防(妨)」之語。

金虹氏積德之初,因在長白山中佑民有功,伏羲氏時即被封為太歲,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以崇為名,先被尊稱為太華真人,彌輪夫人乃水一天尊之女。據說神農時,泰山神被賜天符都官,名號府君,後至堯、舜、禹、場周秦漢魏之世,也一直都在天都府君之位。

東嶽指的是今山東省的泰山。東嶽大帝就是泰山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東嶽大帝是盤古氏九世苗裔金輪王少海氏與妻彌綸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金虹氏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時封為太歲。至神農朝,賜天符都官,號名府君。漢明帝時,封為泰山元帥。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封東嶽為「神嶽天中王」。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又尊為「天齊君」。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加封「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詔封東嶽天齊仁聖王,四年又尊為帝,稱「東嶽天齊仁聖帝」。對泰山神之祭祀和崇奉,自上古三代就有。三代民居都在黃河中下遊一帶,故天子「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其中五嶽之長就是泰山,泰山被尊稱為岱宗。

《風俗通義》引孔子語稱,「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當指王者功成封禪,以告天地的意思。漢魏以後,道教沿襲古制,奉祀東嶽大帝。

太昊說

道經《洞淵集》云:「太昊為青帝,治東岱,主萬物發生。」《枕中記》亦云:「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

金虹氏說

《神異經》稱:「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輪王。金輪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也。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即東嶽帝也。」《東嶽大帝本紀》、《歷代神仙通鑑》亦持此說。

據東方朔撰《神異經》所言:盤古終世之時,其子名赫天氏。時有三皇代出,赫天乃人居一山,於此時代代相傳,故其山後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有子前勃氏,骨勃子玄莫氏生二子,長名金輪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彌輪仙女。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入腹,覺而有娠。生二子,長回金蟬氏,後稱東華帝君;次子金虹氏,後稱東嶽帝君。

盤古化身說

《述異記》言:「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秦漢間俗說:盤古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五運歷年記》也稱:「首生盤古,垂死化身……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

天帝之孫說

《孝經援神契》謂:「泰山,一曰天孫,言天帝之孫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也說,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

相關記載

根據漢族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說,泰山位居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是萬物發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職能,並由此延伸出幾項具體職能:新舊相代,固國安民;延年益壽,長命成仙;福祿官職,貴賤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統。

秦漢以來,泰山神的影響逐漸滲透社會各階層,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於是泰山神作為陰陽交代,萬物之始的神靈,在保國安民、太平長壽的基礎上引伸為可以召人魂魄、統攝鬼魂的冥間之主。隨著泰山神影響的擴大,其信仰向四周擴散開來,在全國各地幾乎都建有規模不等的東嶽廟,反映了泰山神--東嶽大帝在中國傳統宗教中的地位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歷代帝王對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為「天齊王」,宋代晉為「仁聖天齊王」、「天齊仁聖帝」,元代加封為「天齊大生仁聖帝」,明代又恢復為東嶽泰山神。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泰山神的生日,全國各地的善男信女來此焚香祭拜,以示慶賀。

岱廟,是泰山神的廟,是全國各地東嶽廟的祖廟。它是封建社會中供奉泰山神.舉行祭祀大典的地方。現岱廟天貺殿內供奉東嶽泰山之神。

東嶽大帝、又稱泰山神、泰山君、五嶽君,排於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嶽之首。相傳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自戰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主告成於天的封禪聖地。

自從把東嶽大帝人間官府化以後說他是主宰地曹18層地獄及世人生死貴賤,已是帝制一級。因此,道家認為它設置了72司,分別負責管理各項事務,猶如今天的「部、委、辦」。宋末年間修建的北京東嶽廟,是當時北京有名的大廟之一,廟的東西兩廊下,就修建有72司,如「速報司」、「福壽司」等,包拯和嶽飛等是他的「司長」。

東嶽大帝在全國各地都有廟宇,其中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湖北·湖南·河北·江蘇·以及南方沿海地帶較多,一般東嶽大帝塑像都是和帝王一樣造型,一般造型都是頭戴紫金冠(類似於玉皇大帝一樣的帽子),手拿笏板(上面描繪又七星連珠的圖案),身穿黃色龍袍服裝,上面繪製有龍騰·七彩雲·潮水等圖案,威風凜凜,居高臨下的造型一般在廟殿中央,身邊一般配有伺候人員塑像,分別為金童玉女,兩邊站班神像也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手執寶劍和銀槍。

話說東嶽大帝為泰山爺(泰山府君),他掌管著天下365路諸神,是陰曹地府十殿閻君和十八層地獄的主宰者,有些地方人們死了之後還要去東嶽面點名一說(意思是去陰曹地府報名一樣)。

典故

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中,一直都認為泰山是管轄鬼魂的 地方。《三國志·管鉻傳》記有管路和兄弟所言:「但恐至泰山治鬼, 不得治生人。」《後漢書·烏桓傳》》說:其俗謂人死,則神遊赤山, 如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後漢書·方技傳》則載:「許峻自雲,嘗篤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請命。」劉恢鵬五官中郎將詩》雲。「常恐遊岱宗,不復見故人。」應球百一詩云:「年命在桑榆,東嶽與我期。」《古樂府》亦有詩曰:「齊度遊四方,各系泰山錄。人間樂未央,忽然歸東嶽。」

《三教搜神大全》則說:「漢明帝時,封泰山神為泰山元帥,掌人間居民貴賤高下之分,祿科長短之事,十八地獄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所以《岱史》引道經言:「五嶽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岱(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職、生死、貴賤等事。」《風俗通義·正失》亦載:「岱宗上有金崔玉策,能知人年壽修短。」《五嶽記》則 稱「東嶽泰山神天齊王,領他官仙女九萬人。」

東嶽大帝

泰山治鬼魂之說,漢魏間已經盛行。但《日知錄》說:「考泰山之故,仙論起於周末,鬼論起於漢末。」這種結論一定是有所據的。《茶香室叢鈔》引《封禪書》內容,終於將神仙、鬼魂統一於泰山神的管轄之下:「泰山有天主地主之詞,其義即緣封禪而起。王者於此報天放有天主打,王者於此報地,故有地主調。死者魂歸泰山,即歸於地主耳。」這使泰山神終於有了雙重的神性職能。

我國歷史上的歷代帝王,從秦始皇到清乾隆帝,都曾接撞到泰山進行過封禪祭掃活動。所謂泰山封禪,據《茶香室叢鈔》引《史記正義》云:「泰山上築上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日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神道屬天,王者即封泰山以報天,則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屬地,王者既禪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裡諸山以報地,則云云、亭亭、梁父、蒿裡請山有鬼道矣。」這種官拜泰山的歷史十分悠久。

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前二年(前219),就率群臣東封泰山,在岱頂刻石頌德而歸。始皇逝世次年(前209),其少子胡亥即效法乃父再登泰山,並在始皇帝刻石之碑陰,又到其詔書,極力頌揚始皇創世立業之功德。這種隆重的封禪儀式的目的,就是告成於天,借泰山向天下誇耀自己的事業中文治武功的功業。但有唐以來的封禪泰山,給泰山加以至尊至貴的尊號,則有借泰山之威勢而求庇佑之念意。

據文獻記載,武后垂拱二年(686)七月初一日封東嶽為「『神嶽天中王」;萬歲通天元年(696)四月初一日又尊封為「天齊君」。唐開元十三年(725)玄宗皇帝加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7)十月十五日,沼封為「東嶽天齊仁聖王」。祥符四年(1011)加封尊號為「東嶽天齊仁聖帝」。元世祖、明太祖對泰山之神,也都相繼敕贈了較高的封號以榮神之威勢。

在山東泰山腳下泰安市,有專門祭把東嶽大帝的場所「岱廟」。

東嶽大帝本來只是在岱泰山受祭掃,由於歷帝王推崇封禪,全國各地禮敬東嶽大帝亦蔚然成風。舊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大帝的神誕,廟觀中祭把,祝禱的活動十分隆重,其香火之旺盛,幾遍於全國各地。

炳靈公傳說是東嶽大帝的第三子,唐以前傳為惡人形象,騎從華麗,懺若峰王,「魯人畏敬,過於天齊」。後唐長興中,明宗皇帝不豫,泰山僧進藥,小康,應增之請,封泰山郎為「威雄將軍」。宋大中祥符七年,沼封為「炳靈公」。後來吳地有以炳靈公為火神之祖者。四川大足舒成巖有宋代的道教造像數龕,其中就供奉有東嶽大帝,淑明皇后和炳靈太子的神像,鐫刻十分精美。

聖誕: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紀念東嶽大帝的誕辰。

自宋朝始,每年此時立泰山廟會, 以祭東嶽大帝。地點在東嶽廟即岱廟。除祭祈活動外,增加了經濟活動,服務於八方朝拜者。東嶽大帝是漢族民間中主管世間一切生物(植物、動物和人) 出生大權的。紀念他的目的是祈求他在人死後早放靈魂,投生轉世。遊行時除抬東嶽大帝塑像外,還用人裝扮成各種傳說中的鬼神形象,組成宗教遊行隊伍,到大街小巷遊行。善男信女向遊行隊伍燒紙錢、點香燭、叩頭,以祈求大帝保佑冥間親屬免受折磨。泰山以外,以北京東嶽廟最為著名,是元明清朝廷舉行祭岱儀式的場所。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云:「三月二十八日,俗傳為東嶽齊天聖帝生辰,杭州行宮凡五處,而在吳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誦經上壽,或枷鎖伏罪。鐘鼓法音,嘈振竟日。」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云:「(順天府宛平縣)城東有古廟,祀東嶽神,規模宏廣,神像華麗。國朝歲時敕修。

編有廟戶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為(神)降生之辰,設有國醮,費幾百金。漢族民間每年各隨其地預集近鄰為香會,月斂錢若干,掌之會頭。至是盛設鼓樂幡幢,頭戴方寸紙,名甲馬,群迎以往,婦女會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聲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拜香廟。」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三云:「(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天齊仁聖帝誕辰。

以前各地皆有東嶽廟,大都以道士奉祀香火。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大帝生日。該日,各地皆於廟中舉行盛大慶典。明田汝成《熙朝樂事》云:「三月二十八日,俗傳為東嶽天齊聖帝生辰,杭州行宮凡五處,而在吳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誦經上壽,或枷鎖伏罪。鐘鼓法音,嘈振竟日。」AH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云:「(順天府宛平縣)城東有古廟,祀東嶽神,規模宏廣,神像華麗。國朝歲時敕修,編有廟戶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為(神)降生之辰,設有國醮,費幾百金。民間每年各隨其地預集近鄰為香會,月斂錢若干,掌之會頭。至是盛設鼓樂幡幢,頭戴方寸紙,名甲馬,群迎以往,婦女會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聲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拜香廟。」

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三云:「(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天齊仁聖帝誕辰。城中玄妙觀有東嶽帝殿。俗謂神權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謂之『借壽』,或病中語言顛倒,令人殿前關魂,謂之『請喜』。祈恩還願,終歲絡繹。至誕日為尤盛。雖屯隅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婁門外者,龍墩各屯人,賽會於廟,張燈演劇,百戲競陳,遊觀若狂。……俗以誕日前進香者,鄉人居多,呼為草鞋香。」

東嶽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太一混元之炁,虛空無極之尊。稟日月之元精,初成胎息;受乾坤之正炁,乃賦真形。膺上皇榮賜,作五嶽綱維。判死書生,削災退厄。輪迴造化,天地寬厚。大悲大願,至聖至慈。掌管人道,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太靈蒼廣,司命真君,威權自在天尊。

東嶽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赫赫玄英之祖,金輪少海之宗。彌仙母夢日光生,紫府聖人東華弟。昔建功於長白,始受封於羲皇。初號泰華真人,漢明泰山元帥。唐會崇恩聖帝,聖朝敕字上主。位鎮坤維,功參乾造。仁以德仁,回陽手於掌上。聖心益聖,麗日月於天中。五嶽稱讚於東方,三界獨尊於中界。仰奉行於大道,俯糾察於陰司。掌人間善惡之權,握天下死生之柄。懲奸惡而獄分三十六署,司吉兇而案判七十二曹,行善者注生天堂,沉迷者尋聲救度。示慈尊垂慈之相,開眾生生化之門。福與天齊,功高無量,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中界至尊、東嶽聖帝、慈光救苦威權自在天尊。

志心稱念威權自在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東嶽大帝

相關典故

泰山神,又稱東嶽大帝、東嶽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泰山神源於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道教產生後,納入道教神祇系列。晉張華《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之孫也。主召人魂,

東方萬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長短。」道教認為,泰山神「主管人間貴賤尊卑之數,生死修短之權」,「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生主死,百鬼之主帥也」。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封禪泰山,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東封泰山時,封「仁聖天齊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封「天齊仁聖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封「天齊大生仁聖帝」。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均先在岱廟禮拜泰山神,泰山神地位越來越高。清康熙帝、乾隆帝禮泰山神時,行三獻典禮。元代之後,祭祀泰山神多由皇帝遣官致祭。辛亥革命後,此制遂廢。 明清後,《神異經》中的金虹氏後說載入《道經》。

始建於元至治元年(1321), 落成於泰定二年(1325)。主祀東嶽大帝。因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89),封東嶽神 為天齊大生仁皇帝,故以名廟。元虞集《東嶽仁聖宮碑》記述其創建始末,曰:「延祐 (1314~1320)中,故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留孫,買地於大都齊化門外,規 以為宮,奉祀東嶽天齊仁聖帝。……方鳩工,而留孫歿(按:其徒吳全節繼之),…… 至治壬戌(1322),作大殿,作大門。殿以祀東嶽大生仁元聖帝,前作露臺以設樂,門有衛神。

明年,作東西廡。東西廡之間,特起如殿者四,以奉其佐神之尊貴者。列廡如官舍,各有 職掌,皆肖人而位之。築館於東,以居奉祠之士,總名之曰東嶽仁聖宮。……泰定乙丑 (1325),魯國大長公主……出私錢巨萬,俾作神寢,象帝與其妃夫人女果侍之容。天 歷建元(1328),今皇帝(文宗)既即大位,……乃賜神寢名曰昭德殿雲。」①當時在 北方的正一道,除其首腦機關所在地之大都崇真萬壽宮外,以此宮之規模為最大。

明正統十二年(1447),「益拓其宇,兩廡設地獄七十二司,後設帝妃行宮。宮中 侍者十百,或身乳保領兒嬰以嬉,或治具,妃將膳,奉匜櫛為妃裝」。②據明英宗御製 碑記,前殿名岱嶽,後殿名育德。③明萬曆三年(1575)和二十年,又兩次修葺、增建。 萬曆三年張居正代撰之《敕修東嶽廟碑》云:

「百餘年來,廟濅頹圮,聖母慈聖皇太后捐膏沐資若干,皇上亦出帑儲若干,工始 於萬曆乙亥(1575)八月,周歲而落成。」④萬曆二十年趙志皋代撰之《敕修東嶽廟記》 云:「都城朝陽門外裡許,有東嶽廟,正統(1436~1449)中敕建,英宗皇帝御製碑在 焉。越百餘年,而我皇上(神宗)以聖母……旨拓新之,惟時萬曆丙子(1576)。

迄今 壬辰(1592),又十七年矣,皇上……復出帑儲,……繕葺藻飾,更於寢殿左右作配殿,…… 賜額曰宏仁錫福。經始於二月二十六日,落成於次年三月十一日。」⑤清康熙三十七年 (1698),東嶽廟毀於火,只存左右道院,三十九年重建,乾隆二十六年(1761)復加 修葺。康熙《御製東嶽廟碑》曰:「京師朝陽門外,向有東嶽廟,自元明迄今,歷有年 所。康熙三十七年,居民不戒而毀於火。其明年,朕發廣善庫金(重修),……經始於 三十九年三月,訖工於四十一年六月。」⑥乾隆《御製東嶽廟重修落成碑記》云:「乾 隆辛巳(1761)嘉平之望,重葺朝陽門外東西廟蕆工」。

⑦東嶽廟為清代道教管理機關 道錄司所在地,其各代住持世襲為道錄司官,統轄京師各宮觀。故該廟得到歷朝維修, 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殿堂建築尚稱完好。有人在當時曾對東嶽廟作過調查,所記建築 規制如下:中軸線上設大門,左右鐘鼓樓、碑樓,後為主殿岱嶽殿、育德堂,東西兩邊 有:鬥姆殿,文昌殿、玉皇閣、娘娘殿、關帝殿、真武殿,靈官殿、藥王殿等,規模是 很大的。其西間火神殿之東西配殿有靈濟先祠,內祀本廟開山張(留孫)、吳(全節) 二祖師,及明清兩代諸方丈。在張、吳二神主牌後,有一牌位書「清微派第一代始祖明 故朝天宮道錄同右玄義禹祖諱貴黌之霞靈」,下為「皇清羽化清微派第四代諱守誼劉公 霞靈之位」(缺第二、三代),此後按代列祀,至第二十一代止。⑧證明清代主持道錄 司者為清微派道士,該廟自然成為清代清微派之祖庭。

張宗師始創

北京東嶽廟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宮觀。該廟宇經過近700年歷史的雲煙,依然保持著昔日巍峨壯觀的風採。據稱在新中國成立前,東嶽廟就失去了道士的蹤影。當時間又過了60個年頭,在國家各項事業迅速發展態勢的催化下,2008年1月14日,北京市政府相關部門將道教請回了東嶽廟,5月3日,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局、中國道教協會、北京市委、市政府,朝陽區委、區政府等相關部門單位的領導齊聚東嶽廟,為剛成立不久的北京東嶽廟廟務民主管理委員會頒發了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使這座古老的道教廟宇,在新時代恢復了原有的道教場所功能。

袁道長延續

袁道長是新中國成立後東嶽廟的首任住持。袁道長年輕時在江蘇茅山入道,上世紀80年代被選送中國道教學院學習,在中國道教協會長期從事教務工作。袁道長說,張宗師是北京東嶽廟的開山始祖,名留孫,字漢師,生於1248年,羽化於1321年。張留孫是信州貴溪(即今江西鷹潭市境內)人,自幼從伯父學道江西龍虎山上清宮,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是張宗演弟子。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召36代天師張宗演赴朝,張留孫從行。張宗演離京後,張留孫被元世祖留於京城作為天師代表。

由於張留孫治療太子和皇后的疾病有功,很快就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寵信。元世祖在京城建崇真宮供張留孫居住,封張留孫為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賜銀印,統領江北、淮東、淮西、荊襄道教事務。鐵穆耳元成宗稱帝,對張留孫更加讚賞。大德年間,元成宗鐵穆耳加封張留孫為玄教大宗師。武宗及仁宗出生,都由張留孫取名。在張留孫地位日益顯赫的同時,玄教也逐漸形成。他的門下聚集了高徒數十人,分別在崇真宮和江南各地大宮觀擔任道職,管理江南道教事務,從而構成一個比較龐大的道教派別。

泰山凌雲蒼穹,頂天立地,象徵中華民族的脊梁和精神,古往今來,中華子孫都崇拜泰山神聖東嶽大帝。而對泰山神聖東嶽大帝,張留孫更為崇敬!他已近70歲時,見元大都(今北京)未有泰山神東嶽大帝的廟宇,遂自願籌資興建東嶽廟。元仁宗執政的延祐六年(1319年),時已71歲的張留孫在齊化門(即今朝陽門)外買好了地,籌建東嶽廟,但還沒來得及興建廟宇,他便羽化了。其徒弟吳全節接手建造。吳全節少時入江西龍虎山上清宮學道。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他隨張留孫北上大都,成為張留孫的高足和助手,頗受元朝皇帝的重視。張留孫羽化後,吳全節承襲師職,制授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吳全節秉承師志,用6年時間建成了大殿、大門、東西兩院,塑了神像。朝廷賜名「東嶽仁聖宮」,並在其東配殿供有開山祖師張留孫的塑像。

重修擴建

清順治八年(1651年)炳靈公殿重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東嶽廟因居民不慎而失火,次年(1699年)聖祖動用廣善庫金準備重修。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開工,四十一年(1702年)六月完工。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對廟內瓦件和油漆彩畫進行全面修整,歷時一年,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二月完工。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東嶽廟第十七代道士馬宜麟出資修建東廊的春秋殿,將東廊與中院打通。重修西廊之鬥姥殿、火祖殿,新建海神殿、倉神殿、在馬道口(今金臺路附近)設立了義園(公墓),重修了芳嘉園的三義廟,還在東嶽廟內創辦了義學,收容家境貧寒的子弟入學。至此,東嶽廟的基本格局已經具備。

相關焦點

  • 西頂廟是碧霞元君的廟宇,道教中的送子娘娘
    西頂廟是碧霞元君的廟宇 在海澱區世紀金源時代購物中的背後,鱗次櫛比的高樓之間,有一片低矮的紅牆綠琉璃瓦廟宇,格外引人注目。這裡就是被稱為北京「五頂」之一的「西頂」,是一座碧霞元君廟。在北京,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的廟宇稱為「頂」,又稱「娘娘廟」。
  • 東嶽廟裡的紅腰帶
    紅腰帶不僅能送福,細微之處也有大禁忌,咱們一起走進東嶽廟——本命年,尋找屬於您的那條紅腰帶。老話兒說,本命年是年,倒黴事兒比較多,所以自古就有本命年系紅腰帶的講究,為了避邪。但紅腰帶可不是路邊攤兒、商場裡買一條就可以的。據說在京城裡,有一位老人專門給人做紅腰帶,尤其的靈驗,每年都是限量生產,很多人都專門定做。
  • 幽遠古韻飄清香,百年古廟神護佑:大稻埕慈聖宮
    廟前左右兩邊各有一排老牌的美食小吃攤,包括阿蘭大鼎魩仔魚蛋炒飯、原汁排骨湯、阿華鯊魚煙、毛蟹、汕頭包子、四神湯等等,廟前廣場兩棵大樹成蔭底下,都是小吃攤用餐客人的景象,就已抵達這間位於臺北市大同區慈聖裡保安街49巷17號的大稻埕慈聖宮。
  • 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和六十甲子太歲神屬於不同的神祇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禪黎演教,開禳災度厄之門。玉局傳經,有削死延生之法。
  • 河南新鄉:大雄寶殿藏在東嶽廟內,屋脊寶瓶大象下邊有張天師雕像
    河南省新鄉市,大雄寶殿藏在東嶽廟內,屋脊寶瓶大象下邊有張天師雕像。(王建安 攝影)東嶽廟是河南省新鄉市一座古老的、規模較大的廟宇,位於新鄉縣老城東關,今市區平原中路南側。始建於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現存山門、月臺、東嶽天齊大殿。
  • 貴州織金縣,有著中國第一財神廟,供奉道教神仙趙公明
    財神是家喻戶曉的道教神仙,不管是做生意的人還是職場工作的,都會偶爾區拜一拜財神,祈禱自己能夠升官發財。民間很多家庭都有供奉財神爺的習俗,但是真正供奉財神的廟宇就非常的稀少。在中國貴州省織金縣有一座財神廟,廟宇很大,是專供財神爺:趙公明,本身這座建築就是文物保護單位,建築的風格也是獨一無二,一起去看一看,燒燒香。織金縣位於貴州省畢節市,是畢節市下屬的名縣。旅遊資源豐富,有織金洞、織金大峽谷等,還有這麼一座中國獨一無二的財神廟。
  • 無奇不有的廟,無神不拜的臺灣人,臺灣的特色廟宇文化
    除了新舊歷史的融合之外,與其它都用繁體字的地區相比,臺灣還有個特點,就是那些隱藏在街巷中的各式廟宇。在臺灣,不僅是大城小鎮、高山海邊,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廟宇,在神與人之間,拼出了臺灣獨特的廟宇文化。這些神像陪著他們走過最艱苦的歲月,成為了族群和村落的守護神,後來隨著臺灣開墾的腳步,神祇和信仰便在全島各個角落落地生根了。臺灣是個民間信仰非常興盛的地方,你會經常聽到他們說「拜拜」,即為拜神之意。凡事都可去廟裡一拜以求平安。臺灣的便利店是出了名的多,但廟宇卻比便利店還多。
  • 11年前5尊明代塑像被割頭,歷劫後的國保山西介休東嶽廟如今啥樣
    這座被文物盜賊覬覦的古廟就是介休市東嶽廟,位於介休市城南約10公裡的小靳村村東土塬上。小靳村再往南15公裡左右,就是著名的5A級風景區綿山。介休市東嶽廟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位置比較偏僻,廟內珍寶眾多,已經陪伴著小靳村民們將近千年了。東嶽廟是胡哥很少接觸到的道教道場。
  • 走近道教:神像面前供奉水果和鮮花都有什麼禁忌?看完長知識了
    道教的宮觀是道士們修行和舉行各種宗教活動的場所,同時也供奉著許多不同的神像,由於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因此各地的宮觀供奉的神仙也不盡相同。道教的神仙塑像也體現了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原本是木雕或者泥塑而成的神像在經過道教複雜的裝藏、開光等道教科儀以後,具有了無邊法力的靈性。
  • 中國南方最大廟宇 與泰山岱廟齊名 被譽「江南第一廟」卻少有人知
    衡山,是中國的「五嶽」之一和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自古以「中華壽嶽」、「五嶽獨秀」著稱於世。景區內最重要的古蹟,是位於湖南衡陽市南嶽區南嶽古鎮北端,赤帝峰下的南嶽大廟。作為歷代帝王代表國家祭祀山川社稷的主廟,南嶽大廟與泰安岱廟、登封中嶽廟並稱於世。
  • 你知道老百姓家裡和廟宇供奉的神佛總數有多少?附神佛誕辰千秋表
    有人曾見到過一戶人家,在大門的入口處從頂棚上垂下一座天公爐--玉皇大帝的象徵,大門的門扉上貼了門神,室內一角貼有鍾馗畫像,室內正面牆上還有一幅畫有觀音、媽祖、關帝、土地公、灶神的神像圖,牆壁的前面是神龕,神龕的左側供奉祖先牌位,右側供奉關帝、觀音、媽祖等神像,神龕的下面是土地龍神。一一般家庭雖不供奉如此之多的神,但同時供奉土地公、觀音、天公爐、門神的家庭並不鮮見。
  • 西安南門邊有個道教聖地,裡面的槐樹一年開兩次花,太神奇了
    中國佛教有八大祖庭,其中之六都在西安。西安至今保留著許多古老寺廟,除了已經聲名遠揚的著名景區,走在西安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說不準就能碰上一座上千年的古寺。如果你想找一座道觀,似乎就不那麼容易了。今天小漁要為大家介紹一座道觀,它藏於鬧市,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就是——湘子廟。
  • 臺一寺廟供奉蔣介石神像
    臺一寺廟供奉蔣介石神像 2014年08月04日 11:34:59  來源:中新網   新竹縣寶山鄉九龍宮供奉穿古代軍裝的蔣介石,信徒還不少。
  • 行天宮靠近捷運行天宮站,是一座處於繁華市區的道教廟宇
    行天宮靠近捷運行天宮站,是一座處於繁華市區的道教廟宇,廟宇主祀關聖帝君。正殿上的「行天宮」乃于右任所書,殿前是一尊天公爐,兩旁的提耳做成飛騰的龍形,還有向天空伸展的龍頭,造型獨特。進入前殿,會看到很多信徒在俯首跪拜神明,很多當地人遇到不順就會去拜拜,有時信眾人數驚人,隊伍經常長到繞圈。
  • 海口騎樓老街裡的天后宮,兩座廟宇做鄰居,誰是古廟?
    從中山橫街就可以看到寫有「天后宮」三個字的牌坊,天后宮門前有銅像栩栩如生,一位背著嬰兒,領著男孩,目送遠處的丈夫出海謀生。海南人經常從這裡出海,向媽祖祈求消災賜福,使這座廟宇香火興盛不衰。海口天后宮位於中山路中段最顯著的位置,大家都稱她為老海口保護神,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也是海口的最重要的標誌性與象徵性建築群之一,每天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人氣很旺。天后宮又稱天妃廟、天后廟,始建於元代,距今約有700多年的歷史。
  • 你們那又供奉的誰?
    城隍廟是中國古代「城市文化」孕育出來的產物,隨城市而生,無論是一座像「上海」一樣的一線城市,還是內地普通的四線級的小縣城,都有自己的城隍廟!城隍廟作為一座廟宇,顧名思義是用來紀念神祗的地方,這位神祗便是「城隍神」,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城隍爺,是中國古代宗教文化中重要的神祇之一。
  • 山西「獨特」的寺廟,為國內罕見的三教合一廟宇,值得一遊
    雲丘山是位於山西臨汾市鄉寧縣境內的道教名山,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在山西旅遊中被稱為「四大名山」之一。雲丘山以秀美的自然風光而聞名,森林覆蓋率高達89%,空氣清新,同時還擁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如崇山峻岭,奇石飛瀑,有「臨汾第一名勝」之稱。
  • 紫微大帝有時候指的是不同的神祇
    我們一切了解一下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中的紫微大帝是不是屬於相同的神祇?紫微大帝的信仰有著重要地位,不僅兩棲於佛教和道教,而且道教也有不同的神祇。無論是三官信仰中的上元天官紫微大帝,還是四御信仰中的中天北極紫微大帝,在道教界有著重要的影響。佛教信仰中的紫微大帝位列二十四諸天之中,他們是不是同一位神祇呢?
  • 長江三大廟宇之一,歷經百年興衰歷史,還有最牛小吃在等你!
    在中國宗教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是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城隍廟有很多而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的上海城隍廟,它是「長江三大廟」之一,它和其他地區的城隍廟有什麼不同呢?快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據傳說上海城隍廟是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在前殿祭祀的是金山神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誥封四品顯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後殿為寢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