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是中國的「五嶽」之一和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自古以「中華壽嶽」、「五嶽獨秀」著稱於世。景區內最重要的古蹟,是位於湖南衡陽市南嶽區南嶽古鎮北端,赤帝峰下的南嶽大廟。作為歷代帝王代表國家祭祀山川社稷的主廟,南嶽大廟與泰安岱廟、登封中嶽廟並稱於世。
據《南嶽志》記載,南嶽廟最初建在海拔1300.2米的衡山最高峰——祝融峰上,後來為方便皇家祭祀與民間朝聖,隋代時期移至現址。唐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封南嶽真君為司天王,將廟宇按王宮規模增修。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加封南嶽司天王為「南嶽司天昭聖帝」,其建築形制亦「由王升帝」並沿襲至今。
欞星門,是南嶽大廟的正門。據《星經》記載:欞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主管人興國旺。門以「欞星」命名,寓意人才輩出,為國所用。因此普通的廟宇不能以「欞星門」命名。在國內,以欞星來命名山門的,只有山東曲阜孔廟和衡山南嶽大廟等幾少數廟宇。
南嶽衡山有秀冠五嶽之稱,南嶽大廟更是布局嚴謹,氣勢恢宏。整座建築群依次由欞星門、奎星閣、正南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等九進四重院落組成,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因其四周圍以紅牆、角樓,規制極似北京故宮,素有「江南第一廟」、「南國故宮」之稱。
第二進院落內的奎星閣,是湖南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戲臺,在戲臺基座上有四個大銅錢孔,能產生共鳴,起到擴音作用,堪稱最原始的音箱。據傳歷代帝王來衡山祭拜南嶽聖帝時,都要請戲班子和民間藝人前來唱戲,以增添喜慶氣氛。
第四進院落內的御碑亭,因亭四周的簷板上撰寫了100個字體各異、構思巧妙的「壽」字,又叫百壽亭。亭內矗立的《御製重修南嶽廟碑》,是康熙皇帝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題寫,御碑中欽定南嶽衡山為「主壽之山」,寓意來此祭祀朝聖的遊客能福壽安康、延年益壽。
南嶽大廟還是全國唯一道教與佛教和諧相處、同存共榮的廟宇,院內東側有八座道觀,寓意道教「紫氣東來」,西側有八座佛寺,寓意佛教「西方極樂」。雖然道、佛兩教信仰不同,卻都敬仰南嶽聖帝,體現了道佛共存一山,共融一廟,共尊一神的獨特宗教文化特色。
仿故宮太和殿而建的聖帝殿,是南嶽大廟的主殿,也是廟裡最大、最高的建築。整座建築氣勢宏偉,雕梁畫棟,殿內外矗立著72根石柱,均由整塊衡山花崗石鑿成,象徵著南嶽72峰,尤其是正門前的兩根石柱,高6米,直徑1米,每根重達14噸。
聖帝殿內供奉的「南嶽司天昭聖帝」泥塑金身像,高6.3米,狀貌威嚴。自古以來,民間就盛傳「南嶽聖帝有求必應」,因此每年都會吸引數百萬國內外香客前來朝拜,特別是八月初一南嶽聖帝神誕這一天,湧入大廟或山頂祝融殿的香客多達十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