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有人問孔子:你為什麼不從政當官呢?孔子說:書上有講到:「孝,孝敬父母長輩,友愛兄弟,並且影響到政治上。」這就是為政,為什麼非要當官才算為政呢?】
「書雲」後面三句是《尚書》裡的逸文君陳篇。「或謂」、「或曰」在論語中出現很多,都是有人問的意思,因為無法考證到底是誰問的,也就不必深究,只需感謝這個幫我們提問尋找答案的人。孔子是三十多歲才出來做官,之前是在求學,據說學的是禮,所以這段故事應該在孔子出來做官之前。古時儒士學禮懂禮,他們的基礎工作也是幫忙操辦紅白喜事。放在今天,遇上紅白喜事,也依舊會找一個鄰裡左右認可的老者寫對聯,安排禮儀順序,我結婚就是按照傳統的拜堂入洞房流程,感覺很特別很有意義。
孔子用孝悌遞推到為政,就是中國的「小家大家」文化。從原始社會到部落,從氏族到國家,遵從的是聚小成多。在氏族裡,傳統、習慣、權威代代相傳,不能輕易改變,所有人都遵從宗族的文化才能使社會安定。每個氏族都是用孝悌做基礎,要求孝敬長輩,友愛晚輩,而為政就是維護各個氏族的安定,就像今天中國依舊按照五十六個民族井然有序的繁衍,互相尊重融合。小時候總是聽爺爺說「長四房」幾個字,卻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後來聽爺爺講:我這一支王氏宗族的祖先是有兄弟四人,而我們村就是由當時的長房和四房發展下來,隔壁村是二房、三房,因此每次元宵節、清明節、重陽節去祖墳山祭祖的時候,每家每戶除了祭祀自己的祖先,都會到長房和四房祖先的墳頭燒點紙錢,磕幾個響頭。這不是迷信,而是孝的體現,緬懷先祖乃人之根本。
百善孝為先,孝悌在前文多次提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等等都是,以及子遊、子夏問孝也是。南懷瑾先生講到這一段提到,當官無非是頭銜多了個「某某長」,但是「家長」也是長,做好家長可不容易。的確,如今社會,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協會組織,要想從事其所屬行當,都要求去考個證書,唯獨沒有人要求做父母前先去考個證,「無證上崗」責任更重,而倡導、遵從孝悌就能很好地完成這項使命。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