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2020-12-07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有人問孔子:你為什麼不從政當官呢?孔子說:書上有講到:「孝,孝敬父母長輩,友愛兄弟,並且影響到政治上。」這就是為政,為什麼非要當官才算為政呢?】

「書雲」後面三句是《尚書》裡的逸文君陳篇。「或謂」、「或曰」在論語中出現很多,都是有人問的意思,因為無法考證到底是誰問的,也就不必深究,只需感謝這個幫我們提問尋找答案的人。孔子是三十多歲才出來做官,之前是在求學,據說學的是禮,所以這段故事應該在孔子出來做官之前。古時儒士學禮懂禮,他們的基礎工作也是幫忙操辦紅白喜事。放在今天,遇上紅白喜事,也依舊會找一個鄰裡左右認可的老者寫對聯,安排禮儀順序,我結婚就是按照傳統的拜堂入洞房流程,感覺很特別很有意義。

孔子用孝悌遞推到為政,就是中國的「小家大家」文化。從原始社會到部落,從氏族到國家,遵從的是聚小成多。在氏族裡,傳統、習慣、權威代代相傳,不能輕易改變,所有人都遵從宗族的文化才能使社會安定。每個氏族都是用孝悌做基礎,要求孝敬長輩,友愛晚輩,而為政就是維護各個氏族的安定,就像今天中國依舊按照五十六個民族井然有序的繁衍,互相尊重融合。小時候總是聽爺爺說「長四房」幾個字,卻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後來聽爺爺講:我這一支王氏宗族的祖先是有兄弟四人,而我們村就是由當時的長房和四房發展下來,隔壁村是二房、三房,因此每次元宵節、清明節、重陽節去祖墳山祭祖的時候,每家每戶除了祭祀自己的祖先,都會到長房和四房祖先的墳頭燒點紙錢,磕幾個響頭。這不是迷信,而是孝的體現,緬懷先祖乃人之根本。

百善孝為先,孝悌在前文多次提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等等都是,以及子遊、子夏問孝也是。南懷瑾先生講到這一段提到,當官無非是頭銜多了個「某某長」,但是「家長」也是長,做好家長可不容易。的確,如今社會,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協會組織,要想從事其所屬行當,都要求去考個證書,唯獨沒有人要求做父母前先去考個證,「無證上崗」責任更重,而倡導、遵從孝悌就能很好地完成這項使命。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相關焦點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或曰子奚不章」
    【原文】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說:「《尚書》說『你能孝於雙親,友於兄弟,則內而修身教家者,外而必能忠君體國。以此施加於政事,可使教化大行,風俗淳美,治理國家有什麼難呢?』能孝弟並能使人孝弟,這就是為政,幹什麼才是為政呢?
  • 讀後感 │ 黃穎:《論語》中的'孝'
    漢代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被選中的人除了要為人清正廉直,更要孝敬父母,故為孝廉。在儒家看來「齊家」和「治國」是一回事。孔子對於國家的管理是絕對有能力的,但是為什麼孔子不為政呢?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認為,將孝道滲透於社會,人人都濡染正確的觀念,使社會風氣純良即為政。
  • 為政第二【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孟懿子向孔子求問為孝之道。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樊遲問:「不要違背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在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照禮的要求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照禮的要求安葬他們,並按照禮的要求祭祀他們。」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夏問孝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翻譯】子夏問孝於孔子。孔子說:「孝,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做到這一點很難呀。四、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此句也有不同解釋:1、弟子,先生:指弟子侍奉老師之事,偏重於「服」、「勞」,以此對待父母,顯然是不夠的。此解的理由是:未見稱父母為先生的。再者,此章講的是孝,是兒子對待父母,那弟子的弟怎麼理解?對待兄長之事,不應當是「孝」的範疇。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雖說這句話講為政,但放在今天選拔官員、企業管理依然適用,甚至在家庭中也適用。提拔宵小之輩掌管朝政而誤國亡國的皇帝數不勝數,因為一個國家的興起和強大,除了制度的合理,還需要一批正直的官員去踐行,老百姓對於一方父母官的言行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根本遮蓋不了。當靠行賄、巴結上級,溜須拍的人被提拔起來,再好的政策都成了廁紙上的文字。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說,我跟顏回說的話,他從來不反駁疑問,像是笨笨的,等他回去反思做事的時候,又能去發散發揮,可見顏回並不笨。】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魯國人,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唯一一個沒被孔子罵,總是被誇獎的一個弟子。不像子貢、子路幾個經常被罵,而且每每提到仁、君子,孔子就拿顏回舉例。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上篇剛寫到文化的傳承百世可知,此篇作為論語為政篇的結束,談到了諂媚和勇氣,中國人可以不信奉佛教、基督教等教派,但不能不信奉祖先。源於祖先,才能繁衍生息,而祭拜祖先不是為了給予,而是緬懷,感恩祖祖輩輩的付出。每次我家裡要祭祖的時候,所有人要清洗面容,穿戴整齊,即使在夏天炎熱的時候,也要換掉拖鞋,換掉背心短褲短裙,很莊重肅敬。
  • 南懷瑾:好臉色是最難做到的孝
    註:本文選自南師《論語別裁》第二章《為政》,本章主要是孔子關於孝的解答。孔子分別就孝,回答了他的三位學生:子遊、子夏、顏回。南師將這部分小標題為:晚娘面孔難為人。晚娘:繼母、後媽。所以我們談為政之道,也是「色難」,也是「不敬,何以別乎?」我們愛護部下,態度很難。歷史上的名帝王唐太宗,天生就很威嚴,有一天他問魏徵,為什麼這些大臣們,當著他的面都不講話。魏徵就告訴他——也只有魏徵敢和他這樣講——陛下自己不知道,因為陛下很威嚴,大臣們看見你後,心理上先就怕了,所以講不出話來。唐太宗聽了這話以後,就去對著鏡子學笑,見了人就笑,慢慢使自己的態度變得和藹起來。所以為政之道,也是色難。
  • 論語為政第二2.16、2.17、2.18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攻①乎異端②,斯害也已!」論語為政第二2.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於是,小小的子路就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裡路,真的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從此傳為美談。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懷川講堂|樂讀《論語》2.6:孟武伯問孝
    為政第二(6):孟武伯問孝.m4a05:56來自焦作日報【原文】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 孔子說:「讓父母只為你的疾病而擔憂。」 【評析】本章談論孝的本分在於奉禮守法。(1) 孟武伯,複姓仲孫,名彘(zhì),武是他的諡號,魯國權臣孟懿子的兒子。
  • 論語為政第二2.22、2.23、2.24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論語為政第二2.23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社會發展是漸變的,鑑古知今,由此,雖百世亦可知也。論語為政第二2.以上就是論語為政第二2.22、2.23、2.24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 論語正本為政篇2.7 名實相符,方能領悟儒學義理之精微
    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幾篇問孝都挺有意思的。皆是出在為政篇。皆是春秋筆法也。以齊家之道言治國之道也。此是其邏輯所在。概國治必先齊家也。這章的微言大義在哪裡呢?
  • 關於孝的名言
    關於孝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孝的名言,歡迎閱讀參考!
  •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曾是以為孝乎?」
    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然後亦復初。」則謂「色」乃子之顏色,因父母之疾而表之。錢穆雲「既是問孝,當直就子言」,是也。韓詩外傳卷七:「夫為人父者,必懷慈仁之愛以畜養其子,撫循飲食以全其身。及其有識也,必嚴居正言以先導之。及其束髪也,授明師以成其技。十九見志,請賓冠之,足以成其德。血脈澄靜,娉內以定之。
  • 為政以德,儒家的根本——解《論語》為政第二之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是儒家的根本。為政,就是治理國家統治人民,為政之要就是處理好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德被規定為這種關係和諧統一的根本。為政,在這個時期就失去了理想中的和諧統一;實際上,現實存在的為政和德治僅僅只是和理想中的和諧統一相對立的、當時執政者、諸侯、周天子統治國家的具體形式,這被認為僅僅是有限的形式。假如把德從為政分離開來,我們就會得到與天道合一的太上元德。這樣的德是純粹的,它只是由那種分離而得,所以,這裡它僅僅存在於反思者的意識中。這樣,這種元德是被表述為理論的、意識的形式。
  • 一起學《論語》2.4 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錢穆曰:孔子之所志所學,當通讀本章自參之,更當通讀《論語》全書細參之。能志孔子之所志,學孔子之所學,乃為讀《論語》之最大宗旨。於:《論語》古書一般寫作「於」,現代簡化為「於」;而此處,古書亦作「於」,前輩疑為「乎」之誤寫。學:所學為大學之經術,即大學之道也。
  • 《弟子規》講義之「總序」、「入則孝」
    真正的學問是「做出來」,而非認字多、讀書多、記背的多!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論語.裡仁》: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有過,不可不諫。但注意「方法」父母之過:是有悖義理,不是有違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