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斂去了最後一束光輝,黑夜宛如卸去妝容的女子,粉淡無飾,卻美得深沉。那一位立於千載春秋的背影,正在這樣的夜裡散發光芒。他,命運多舛而又受人敬仰,他那「誨人不倦」「有教無類」以及慈父般的諄諄教導令人感動。他「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思想界的旗幟,教育界的標杆——孔子。
孔子一生致力於鑽研知識,傳道受業,桃李滿天下。這位中華文明的發揚者也將他的智慧結晶都傳授給了弟子們。現代的我們有幸能夠受到孔老夫子的思想薰陶也得益於他的弟子們的努力成果《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先秦文學中著名的政論散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等。
西周春秋時期的禮樂制深受孔子的讚揚,而「禮」的根本則是「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作為孔子學說乃至儒家學說的核心,在《論語》中共出現了一百零九次,縱觀全書,幾乎無一篇不言仁。
然而孔子的弟子們也都紛紛問仁,得到了不同的回答。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將仁的問題轉化為如何為仁的問題,並針對他們各自的不足給予答案。可見孔子對其弟子是十分了解的,充分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
那麼「仁」的根本又是什麼呢?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原來,孝悌乃「仁」之根本。「孝」即孝順父母,「悌」即順從兄長。有子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的關係。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自春秋戰國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漢代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被選中的人除了要為人清正廉直,更要孝敬父母,故為孝廉。
在儒家看來「齊家」和「治國」是一回事。孔子對於國家的管理是絕對有能力的,但是為什麼孔子不為政呢?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認為,將孝道滲透於社會,人人都濡染正確的觀念,使社會風氣純良即為政。因此,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人的要求十分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將孝視為衡量一個人品德的標準。早在古代,一代帝王舜帝就深知為人子的孝任。任憑「頑父囂母」的百般陷害,舜也毫無怨言,而試圖通過自己的孝行感化他們。舜因為人孝順正直得到了堯帝的賞識,最終成為帝王。現代也有不少地方的選拔官員制度中將孝作為選拔依據。
《論語》中對於孝的闡述讓我如醍醐灌頂。
孝的重要性是一個人從小就應該深知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這一句妙,讓我頓悟:現在的我已經是一名高中生,正學習著文化知識,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料,但「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可做到了?孔子認為,一切成就的前提都是孝,人首先要做到「入則孝,出則弟」,才可謂仁,才有資本去追求其他的造詣。而「孝」的確又是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容易做到的。
孝,首先要發於敬。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大多數人能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卻做不到「色」,即對父母和顏悅色。那麼對父母和顏悅色就是孝了嗎?孔子又言:「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孝是要發自內心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表現,更是內心敬意的真摯表達,內外一致才是真正的孝心。若只是贍養父母,給予物質,和養牛羊有什麼分別呢?所以,不僅要給父母舒適的物質環境,還要從心裡對父母感恩、尊敬,讓父母舒心。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對於父母的孝心,應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上,父母的年齡我們不可不知,一是為他們的長壽而感到高興,一是為他們的衰老感到恐懼。父母總是會記得子女的生日,慶祝子女的誕生,並且將自己濃濃的愛寄於一份禮物,一個蛋糕上。而為人子女又怎能忘記父母的年歲呢?所以,我們更應當慶祝父母的誕生,是他們給了我們領略這個世界的寶貴生命。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現如今便利的交通,發達的科技給了人們更多見識世界的機會,同時也承載著無數父母牽掛的心。「父母在,不遠遊」雖然已經不符合現代的生活,但這其中的原則是我們該融於孝行之中的。作為子女要懂得體諒父母,不讓父母操心太多。若總勞父母身心,即為不孝。我們應該做到子曰的「父母唯其疾之憂」。
曾經處於叛逆期的我,就像鳥兒嚮往自由的天空,不顧父母的勸解,撲騰著未豐的羽翼,險些從溫暖的鳥巢墜下來。那時的我,對母親的言語只是不屑,對父親的耐心只是輕視,只認為自由的天空是真理。殊不知,已傷了父母的心。後來,孔子的孝道令我羞愧不已,收起了幼翼,懂得了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知道在炎熱的夏天為父母撐傘,就像小時候,為父母為我遮陽;我知道在寒冷的冬日為父母端來溫熱的茶水,就像小時候,父母為我掖好棉被;我知道在父母的生日為他們準備一份禮物,感謝一直以來父母為我奔波勞累。如今,我應該保護父母,雖羽翼仍未豐滿,但也該在身後為父母張開翅膀。
感受了聖人的光輝,以至照亮了我心中對孝的疑惑。我深深地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對我最重要的人一直都在身邊是多麼美好的。給予了我們生命和聖潔的愛的父母是值得我們無比敬重的我們應該用一生去孝敬父母。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南書房家庭經典閱讀書目》徵文活動獲獎前40名單。繼續關注我們,精彩文章,陸續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