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 黃穎:《論語》中的'孝'

2021-02-19 深圳圖書館

夕陽斂去了最後一束光輝,黑夜宛如卸去妝容的女子,粉淡無飾,卻美得深沉。那一位立於千載春秋的背影,正在這樣的夜裡散發光芒。他,命運多舛而又受人敬仰,他那「誨人不倦」「有教無類」以及慈父般的諄諄教導令人感動。他「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思想界的旗幟,教育界的標杆——孔子。

孔子一生致力於鑽研知識,傳道受業,桃李滿天下。這位中華文明的發揚者也將他的智慧結晶都傳授給了弟子們。現代的我們有幸能夠受到孔老夫子的思想薰陶也得益於他的弟子們的努力成果《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先秦文學中著名的政論散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等。

西周春秋時期的禮樂制深受孔子的讚揚,而「禮」的根本則是「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作為孔子學說乃至儒家學說的核心,在《論語》中共出現了一百零九次,縱觀全書,幾乎無一篇不言仁。

然而孔子的弟子們也都紛紛問仁,得到了不同的回答。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將仁的問題轉化為如何為仁的問題,並針對他們各自的不足給予答案。可見孔子對其弟子是十分了解的,充分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

那麼「仁」的根本又是什麼呢?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原來,孝悌乃「仁」之根本。「孝」即孝順父母,「悌」即順從兄長。有子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的關係。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自春秋戰國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漢代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被選中的人除了要為人清正廉直,更要孝敬父母,故為孝廉。

在儒家看來「齊家」和「治國」是一回事。孔子對於國家的管理是絕對有能力的,但是為什麼孔子不為政呢?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認為,將孝道滲透於社會,人人都濡染正確的觀念,使社會風氣純良即為政。因此,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人的要求十分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將孝視為衡量一個人品德的標準。早在古代,一代帝王舜帝就深知為人子的孝任。任憑「頑父囂母」的百般陷害,舜也毫無怨言,而試圖通過自己的孝行感化他們。舜因為人孝順正直得到了堯帝的賞識,最終成為帝王。現代也有不少地方的選拔官員制度中將孝作為選拔依據。

《論語》中對於孝的闡述讓我如醍醐灌頂。

孝的重要性是一個人從小就應該深知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這一句妙,讓我頓悟:現在的我已經是一名高中生,正學習著文化知識,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料,但「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可做到了?孔子認為,一切成就的前提都是孝,人首先要做到「入則孝,出則弟」,才可謂仁,才有資本去追求其他的造詣。而「孝」的確又是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容易做到的。

孝,首先要發於敬。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大多數人能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卻做不到「色」,即對父母和顏悅色。那麼對父母和顏悅色就是孝了嗎?孔子又言:「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孝是要發自內心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表現,更是內心敬意的真摯表達,內外一致才是真正的孝心。若只是贍養父母,給予物質,和養牛羊有什麼分別呢?所以,不僅要給父母舒適的物質環境,還要從心裡對父母感恩、尊敬,讓父母舒心。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對於父母的孝心,應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上,父母的年齡我們不可不知,一是為他們的長壽而感到高興,一是為他們的衰老感到恐懼。父母總是會記得子女的生日,慶祝子女的誕生,並且將自己濃濃的愛寄於一份禮物,一個蛋糕上。而為人子女又怎能忘記父母的年歲呢?所以,我們更應當慶祝父母的誕生,是他們給了我們領略這個世界的寶貴生命。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現如今便利的交通,發達的科技給了人們更多見識世界的機會,同時也承載著無數父母牽掛的心。「父母在,不遠遊」雖然已經不符合現代的生活,但這其中的原則是我們該融於孝行之中的。作為子女要懂得體諒父母,不讓父母操心太多。若總勞父母身心,即為不孝。我們應該做到子曰的「父母唯其疾之憂」。

曾經處於叛逆期的我,就像鳥兒嚮往自由的天空,不顧父母的勸解,撲騰著未豐的羽翼,險些從溫暖的鳥巢墜下來。那時的我,對母親的言語只是不屑,對父親的耐心只是輕視,只認為自由的天空是真理。殊不知,已傷了父母的心。後來,孔子的孝道令我羞愧不已,收起了幼翼,懂得了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知道在炎熱的夏天為父母撐傘,就像小時候,為父母為我遮陽;我知道在寒冷的冬日為父母端來溫熱的茶水,就像小時候,父母為我掖好棉被;我知道在父母的生日為他們準備一份禮物,感謝一直以來父母為我奔波勞累。如今,我應該保護父母,雖羽翼仍未豐滿,但也該在身後為父母張開翅膀。

感受了聖人的光輝,以至照亮了我心中對孝的疑惑。我深深地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對我最重要的人一直都在身邊是多麼美好的。給予了我們生命和聖潔的愛的父母是值得我們無比敬重的我們應該用一生去孝敬父母。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南書房家庭經典閱讀書目》徵文活動獲獎前40名單。繼續關注我們,精彩文章,陸續送上!

相關焦點

  • 經典導讀之論語:孔子論孝
    儒家提倡在關係中成長,在關係中成就自己,在關係中發現自己的真心。而在所有的關係中 ,特別提出一個孝。是因為其他的關係未必人人都有,比如,有人無子,所以,父親的慈就不是所有人通用。有人無妻或無夫,所以,夫婦之道的義不是對所有人通用。但人人皆有父母。人人皆有對父母的情感。所以孝就是通用的大道。儒家以孝的基本情感出發,感而旁通,發展出其他的情感。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這段話可以這麼理解,孔子說:「弟子們平日裡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要尊重師長。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關於「孝」的名言佳句摘抄
    ——孔子3.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5.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6.
  • 關於孝的名言
    ——《禮記》  7、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9、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10、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子遊問孝
    讀《論語·為政》關於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和子夏四個弟子問老師什麼是孝,孔子是如何回答的,也許對上述現象就容易理解了。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2-7) 這兒又是一次關於孔子對孝的論述。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一次,孔子的學生子遊問老師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人們所說的孝,往往都認為只要贍養父母就是孝。
  •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在《論語》最重要的《學而》篇中,除了孔子的語錄外,還記載了有子、子夏和曾子的話,有人據此認為,《論語》應該是有子和曾子的門人編纂的。《論語》中被稱為「子」的弟子地位都比較高,除孔子之外,曾子和有子的地位顯然是不同於其他弟子的。
  • 為政第二【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 葉曼:淺談《論語》中的孝道——色難
    論語(圖片來源:資料圖)孔子,這位萬世師表畢生致力於教人「為人」之道,在他身後二千四百多年的今天,細讀《論語》,只覺得每句話都是自大學問和真性情中化煉而成。他認為世間的一切德行都源出於孝,他談孝的次數很多,因問孝的弟子不同,為了對症下藥,也用不同的針砭。 其中最使我感觸萬端的是他答覆子夏的話。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孔子真是個聰明絕頂、體貼入微的大孝子。 一般人以為把父母養在家裡,有衣穿,有飯吃,每天問問安,活著做大壽,死了出大殯,便是空前絕後的大孝子了,其實這只是「養」,犬馬皆能養,何貴於人?
  • 2020高考作文猜想之二:整本書閱讀——「讀後感」推介信」「書評
    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要密切聯繫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推介信」就是向親友或同學推薦、介紹某一名著,希望對方去閱讀。
  • 《弟子規》講義之「總序」、「入則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又: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又: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 論語:子夏問孝(2—8)
    《為政》篇先後記載了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子夏問孝。
  • 《論語》取名:20個溫柔可人、氣質清純的女孩名字
    一、《論語》如何取溫柔可人、氣質清純的女孩名字1. 選擇《論語》中期望女孩多才多藝的篇章可以根據論語篇章中所表達的教育原則來查找相應的詩句取名,例如:《八佾》、《季氏》、《述而》。2.選擇《論語》中期望女孩品行端正的篇章取名可以根據論語篇章中所表達的道德觀念及倫理思想來查找相應的詩句取名,例如:《學而》、《裡仁》、《雍也》、《子罕》。3.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孝」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的「孝」是以「仁」作為基礎的。孔子的「仁」是一種內在道德素養,表現出來就是愛人。按照孔子的思想,一個人只有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愛更多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孝」的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愛父母。孔子「孝」的思想是以「禮」作為規範。禮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但是禮規範了人們的行為,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做。這一點體現在孔子「孝」的思想上就是「入則孝,出則悌」,具體表現就是對父母的尊與敬。最後,孔子的「孝」是對「忠」思想的延伸發展,這一點的具體表現就是無違於父母。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夏問孝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翻譯】子夏問孝於孔子。孔子說:「孝,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做到這一點很難呀。尹會一《讀書筆記》:孔門教人莫重於仁孝,其答問仁、問孝各有不同,皆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告之,故藥各中( zhòng,切中)病。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古文中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如「十有五」,即十五。②志於學:古人十五歲聽授開講經典之義,稱為「大學」。志:志向,心之所至。③惑:迷惑。④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順: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⑥逾矩:逾越規矩。
  •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仁」者愛人
    因此,漢字中所含有豐富的人類文明的原始信息,可以讓我們窺見先民的精神和思想源頭,對今天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帶來有益的啟示。仁字形演變:本義溯源:「仁」字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中:左側是一個「人」:
  • 五、蘆衣順母 (《論語·先進》中的典故)
    蘆衣順母 (《論語·先進》中的典故)蘆衣順母是《論語·先進篇》中的典故,主要內容是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 懷川講堂|樂讀《論語》2.6:孟武伯問孝
    為政第二(6):孟武伯問孝.m4a05:56來自焦作日報【原文】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 孔子說:「讓父母只為你的疾病而擔憂。」 【評析】本章談論孝的本分在於奉禮守法。(1) 孟武伯,複姓仲孫,名彘(zhì),武是他的諡號,魯國權臣孟懿子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