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克勞斯:破碎的瓦勒小城與無盡的哀愁|書評

2020-12-16 新京報書評周刊

厚達758頁的《比利時的哀愁》是一本非常難以進入的小說,作者雨果·克勞斯在句子中不斷轉變人稱視角和敘事語調。但這並非單純的文學炫技。這種獨特的語調與主人公的成長及比利時戰爭期間的氛圍相對應,一旦讀者能夠跨越第一道閱讀障礙,就能體會到由密不透風的文字所構成的綿延不絕的哀愁感。

這個庸常的世界,其實跟人性一樣,很多時候都是脆弱且經不起推敲的。然而,要是人能多少意識到這一點,就有可能從習慣性的麻木怠惰中醒來,承受住那令人窒息的世界,找到某種屬於自己的存在方式。這是我第二次讀完《比利時的哀愁》——雨果·克勞斯的厚達758頁的長篇小說之後的一點感觸。

它把我迷住了。在不知不覺中,它打開了時間的線頭,拆除了空間的外殼和框架,讓我在閱讀的中途就意識到,它的真正厚度與長度,其實要遠遠超出其物理篇幅。

起初,它還像條緩慢的河流,後來,它就忽然渙散開去,變成廣闊的湖,最終變成無邊的海。尤其是臨近結尾,當主人公少年路易斯開始動筆寫一部同名小說時,我就明白了,這本書,其實是讀不完的。

雨果·克勞斯(Hugo Claus,1929-2008)。

撰文 | 趙松

《比利時的哀愁》

作者:(比利時)雨果·克勞斯

譯者:李雙志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20年6月

01

暗藏矛盾的成長小說

這當然是一部「成長小說」。家族背景頗厚的小城少年路易斯在管理嚴苛的教會學校讀書,在那些性情古板怪異的修女教師們所營造的監禁式教育氛圍裡,他的叛逆精神潛滋暗長,總是會不時冒出些離經叛道的想像與言行。等他漸成叛逆少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生活與瓦勒都陷入了廢墟般的漫長冬天。

他是親人們心中無藥可救的「哀愁」——「看在上帝的份上,你到底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啊?你沒有目標。你不做家庭作業。你對蘇聯的戰爭局勢不感興趣。你沒有朋友來我們家做客。我從來沒有聽到你像你這個年齡的其他男孩那樣談論女孩子……」而他自己的哀愁,則來自死氣沉沉的教會學校,來自暗藏矛盾危機的家庭,來自青春期的衝動與迷茫。在那個分崩離析的世界裡,讓他得以倖存並繼續成長的,只有閱讀、想像與寫作的嘗試——他人的世界在持續解體,而他的世界卻在不斷生成。

戰爭給比利時小城瓦勒帶來了什麼?雨果·克勞斯只用寥寥幾行字就概括了:

瓦勒下雪了。雪花紛飛,像莫扎特下葬那天的維也納一樣。瓦勒下了好幾個月的雨,結果造成了饑荒,暴發了瘟疫。莊稼在田裡爛掉。無辜的孩子被人用連枷打死,就因為他們不停地咳嗽。

瓦勒經歷著一個謎一樣的灼熱夏天。轟炸機來的時候,人們因為太熱都不願躲進防空洞裡。輪箍、梁木和半個火車頭都擱在燃燒的糕點店裡。士兵們用步槍槍託把人趕到萊厄河上的淺底小船上,然後在小船上射出洞來。在河岸上他們把拒絕咒罵王室的一個教士綁了起來,放在一架大炮前。鉛彈彈丸和教士的碎肉像下雨一樣落到水面上。

比利時在二戰中遭受慘重打擊,許多美麗的小鎮幾乎化作焦土。照片為二戰中的比利時阿登山巨石鎮。

被戰爭摧毀的,還有路易斯周圍的各種藩籬。他獲得了肆意生長的自由。他見識了比利時淪為德國的佔領區,弗拉芒主義與納粹的合流,普通人的反猶情緒以及為了求生存所做出的各種妥協甚至出賣自我及他人;他見證了人際關係尤其是親情關係的脆弱易碎、道德如浮雲而人命如草芥、盲目的理想與難料的厄運如何瞬息轉換;他經歷了最初的朦朧之愛,體驗了與成年女人之間的赤裸而又晦暗的肉慾關係,也體驗到了最為單純而又神秘的友情之愛的獲得與永遠的失去。

跟傳統歐洲成長小說相比,《比利時的哀愁》的新,在於它呈現的不是一個少年在遊歷世界的過程中完成的自我教育式成長,而是深陷不斷瓦解破碎的世界裡的少年如何借文學閱讀與想像之力完成自我拯救與破殼而生的過程。等到戰爭結束,他已不僅僅是倖存者,還是個「新人」。很多人雖然活過了戰爭,卻如同活完了一輩子,在剩下的日子裡,他們不過是散落在虛無或新人之間的碎片。

02

異常豐富的敘事層次

雨果·克勞斯在小說中展現了極富創造力的寫作技藝。尤其是當他所賦予小說的多重敘事視角(少年路易斯的、開始寫作的路易斯的、作者的),讓我們感受到時間的迴環重疊時;當人物的意識、記憶與想像在句子、段落、章節生成中充分發揮了交織滲透式的結構作用時;當他的敘事中不時有類似電影的手法浮現,以及只有聲音而沒有畫面的方式帶來閉目沉浸式的效果時,真的會讓人讚嘆他那超乎尋常的形式轉化力。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在這部小說裡看到了異常豐富的敘事層次感。他以貌似不經意的簡練筆法精準地把人的複雜意識散布在場景與人物言行間,瀰漫在各種平常事物中;他能在一個段落裡創造出多聲部的敘事效果,還能為耐人尋味的言外之意以及火花般的詩意留出充分的遊蕩空間。

值得注意的,還有作者對小說整體結構的設計與把控:第一部分《哀愁》有二十七章,針對的是秩序仍在的戰前比利時小鎮生活,作者採取的是那種表面緩慢凝滯而內裡逐漸加速渙散的敘事方式,包裹著所有人都在漸漸下墜的存在狀態;第二部分《比利時》不分章,只有不同數量的段落構成的塊面,針對的是戰爭爆發後的生活劇變,作者採用的則是碎片化敘事的文體結構。在這裡,敘事視角的有序變化消失了,有的只是秩序解體後散落飄浮的意識流動,一切在消解,一切在逝去,一切在變得陌生,一切痛苦都在失控瀰漫,而與此共生的,則是少年的心擺脫束縛後的野性生長。

如果我們把第一部分看作是由各種鏡面構成的一個令人沮喪而又沒什麼意義的日常世界,那麼第二部分,就是一個完全失去任何屏障限制、陷入無序狀態的非常世界,一個足以讓少年路易斯擺脫來自教會學校與家庭的束縛,以及來自他者的威脅與壓抑,重新恢復無限可能的廢墟世界……還有看上去還嫌微弱的少年路易斯的生機與活力在隱蔽中不時發出的鳴響,為那個破碎的世界染上了一抹淡淡的微光,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希望。

面對這樣的作品,只有慢慢地讀,耐心地反覆細讀,才有可能在沉浸其中的狀態下充分體會到何為一個人覺醒與成長的奇蹟。對於那些庸俗之輩,比如小說裡的那個文學獎評委秘書這類人來說,這部小說只能是讓他們說不出話來的「一種卑劣的、極其卑劣的詭計……當然,有趣是足夠有趣……不過太長了,就是太長了……」他們不會明白,只有這種長度——無論是物理篇幅的,還是感知意義上的——才能讓人在讀過之後有種又活過一回的感覺。不只是跟著少年路易斯在那個被戰爭搞得支離破碎的小世界裡活過,還有,是帶著自己的感受、觀察與想像方式都被路易斯改變過的感覺,重新認識體驗了一回自己的現實生活。

又一次,當我合上了這部厚厚的《比利時的哀愁》時,恍然間就覺得,那個少年路易斯跟老年的雨果·克勞斯就坐在附近的幽暗處,默默地抽著煙……而我,並不知道該怎樣跟他們打聲招呼,除了不能像對暗號那樣對他們說出那句,「全面勝利就是它自己的落敗。」還能說點什麼呢?這時候,望著他們那模糊的身影,我仿佛忽然聽到了他們的聲音:

我們看到了一隻跛腳的海鷗。我們走著瞧。我們走著瞧。就這樣。

本文原載於8月22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7版。撰文:趙松;編輯:李陽、宮照華、李永博;校對:翟永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雨果·克勞斯:破碎的瓦勒小城與無盡的哀愁
    撰文 | 趙松厚達758頁的《比利時的哀愁》是一本非常難以進入的小說,作者雨果·克勞斯在句子中不斷轉變人稱視角和敘事語調。但這並非單純的文學炫技。這種獨特的語調與主人公的成長及比利時戰爭期間的氛圍相對應,一旦讀者能夠跨越第一道閱讀障礙,就能體會到由密不透風的文字所構成的綿延不絕的哀愁感。
  • 簡體中文世界首度引進「比利時國寶級作家」雨果·克勞斯代表作
    雨果·克勞斯屢次入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名單,獲尼德蘭文學獎、德國萊比錫書展獎和歐洲阿里斯特安文學獎。因其作品照耀了戰後艱難重建中的比利時,被譽為「比利時明亮的燈塔」。比利時作家雨果·克勞斯雨果·克勞斯一生追求自由、公義,始終葆有桀驁、不羈與倔強的少年氣質。
  • 李雙志讀《比利時的哀愁》|那一場青春,有別樣的煙火
    《比利時的哀愁》,[比利時]雨果·克勞斯,李雙志譯,譯林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758頁,128.00元比利時的小鎮,青春期的戰爭距今八十年前的那個下午,陽光灑在比利時西弗蘭德省一家由修女開設的寄宿學校裡。
  • 時空穿梭小說,他手捧著北冥神功,一揮手破碎星空,橫掃無盡時空
    時空穿梭小說,他手捧著北冥神功,一揮手破碎星空,橫掃無盡時空小說類型都是沒有限制的,希望書友們能夠多多支持,劇情起起伏伏超乎你的想像,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推薦時空穿梭小說,其中力推,小說講述主角無崖子手捧著北冥神功跪在地上淚流滿面的求雲飛收其為徒。
  • 從雨果故居到法拉費
    走到戰神廣場時,背靠天幕,面朝那座龐然鐵塔,俯瞰四周景致,正是心情最好的當口,天色忽然陰沉下來,我慌慌忙忙地抓緊拍鐵塔,拍人,好像無盡的美景眼見就從眼皮底下溜過去了。真是說時遲那時快,瓢潑大雨立刻譁啦啦地倒下來,幸好,身後還有避雨的建築,還有展覽會,讓我們依舊賞心悅目地消磨了那段讓急雨叫停的時光。旅行有時候真像人生的縮影,計劃遠不如變化,人算遠不如天算。還說法拉費。
  • 外國詩歌|維克多·雨果詩歌精選五首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 雨果的妻子兒女 世人都如何評價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是世界知名的大文豪,人稱「法蘭西的莎士比亞」,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在法國甚至全世界都有很強的影響力。雨果被譽為「超越國境的天才」,「唯一真正受到民眾歡迎的作家」。
  • 情慾雨果:偉大文學家的隱秘激情
    這一隱性的繼承關係在路易▪布朗熱為《巴黎聖母院》所作的插畫中體現了出來。路易▪布朗熱是19世紀中期著名的畫家之一。1825年,18歲的布朗熱經由著名畫家歐仁▪德威利亞(Eugène Devéria)的引見結識了與他年齡相仿的詩人雨果,進入了以雨果為首、匯集了梅裡美、聖—伯夫、繆塞等眾多文藝先鋒的「小圈子」(Le Petit Cénacle)。
  • 雨果網簡介
    雨果網[雨果網(廈門)跨境電商有限公司]於2014年7月正式進軍跨境電商行業,是跨境電商智能服務平臺,全國超過80%以上的跨境電商從業者至少每周訪問一次雨果網。
  • 雨果名言50句
    ——雨果  10、 善良既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購幾棵優於偉大的人。 ——雨果 《悲慘世界》  11、 女人最愛拯救那些遇難者。 ——雨果 《呂意·布拉斯》  12、 只有勇敢堅強的人,才只有一種激動,一種氣質,一種道德。 ——雨果 《海上勞工》  13、 嫉妒是源於我們自身的一種壞毛病,要比別人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更壞。
  •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年,雨果生於法國白桑松,上有兄長二人。13歲時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綬予雨果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遜位。
  • 雨果|左手妻子,右手情人,雨果的身邊每天都有一出大戲
    如果選文學名著中的十大建築,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一定位列其中。這位用文字記錄了巴黎聖母院最好樣貌的大文豪。愛情之路卻走得很令人意外。今天,讀妹就講講這位大文豪:雨果。雨果之女:阿黛爾·雨果那時候,有位追隨雨果的評論家聖伯夫常常被雨果邀請去家裡,與他討論文學。聖伯夫是雨果非常依賴的朋友。
  • 雨果稱伏爾泰為人類教化師,其演說辭更是字字珠璣、飽含激情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的語言特色身為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雨果的語言詩意雋永,富有特色。本文以《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為例,淺析文學大師雨果的語言特色,供學生朋友寫作參考。一、句式對稱 結構整齊雨果喜歡運用結構對稱的句式,他用的對稱句式,句式相同但語義隨時變化,形成特色。比如上一句用了對稱結構,前後詞語矛盾,那麼接下來用對稱結構的時候語義就會出現小大升華或對比呈現的不同,絕不重複。
  • 聊天群系列小說,溝通諸天萬界,跨越無盡維度,證不朽混元
    第一本:《劇透諸天萬界》作者:雙子座遊魚類別:輕小說狀態:連載字數:114.04萬字推薦指數:★★★★書評:本書有多個別名第二本:《諸天萬界劇透群》作者:摘星上人類別:科幻狀態:連載字數:161.01萬字推薦指數:★★★書評:這本小說是一本無敵文
  • 維克多·雨果的文論
    維克多·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1885),法國積極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著名詩人、小說家、戲劇家、文藝理論家。1.詩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雨果在《〈克倫威爾〉序言》中,首先論述了人類詩歌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及其在各個階段的不同特點。
  • 藝術 | 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
    此次雨果展規模空前,全方位立體展現天才人生,堪稱迄今國內最全雨果大觀。雨果也是最早被翻譯介紹到中國,擁有最廣大中國讀者的世界文豪之一。魯迅是最早翻譯雨果作品的中國作家,曾在1903年以「庚辰」為筆名翻譯了雨果的短篇小說《哀塵》(原題為《芳汀的來歷》,出自雨果1841年所著《隨見錄》,為《悲慘世界》選段)。雨果寫下了大眾熟知的精彩小說,也創造了諸多其它類型的作品,比如詩歌、戲劇、文論,更有繪畫、裝飾藝術等豐碩視覺藝術成果。
  • 展訊 |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
    以打造「無牆的美術館」與「流動的藝術學院」為理念,明珠美術館在雨果展期間精心策劃了不間斷的多彩雨果主題活動,以與書展聯動推出的「雨果上海七日行」系列講座為起點,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雨果研究專家,持續開展講座、論壇、音樂會、翻譯大賽、戲劇工作坊等多樣活動,從上海走向長三角,點亮藝術與閱讀之光。
  • 書評寫作的技巧1
    書評是一種以書籍為客體,以個人評價為主體,創作而成的一類文章。是讀完一本書後能極好消化書中內容的方式,也是架起作者、出版社和讀者三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好的書評還能成為自己創作變現的方式。 1、選書因為寫書評有書籍這一客體,所以選書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選書不可盲從,看到別人選什麼就跟著選什麼,因為寫書評還是要有大量知識的儲備,若是選擇了自己不熟悉領域的書,怎麼對它進行分析呢?
  • 讀圖時代的書評與書
    本期文章為此系列第六期,我們邀約了圖書媒體編輯魏然,聊一聊讀圖時代的書評與書。書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從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並延續到現在。書評直接影響著圖書的營銷和銷售,是出版方做出調整與決策的重要來源與依據,書評也是讀者選書路上的一盞燈。相信本文作者在圖書類媒體工作的幾年經歷及所感,能給廣大的書評人、圖書編輯及讀者以警示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