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圖時代的書評與書

2021-02-25 北京開卷
編者按:是誰傳下這行業,黃昏裡點亮一盞燈。當70後、80後成為書業的領路人,85後、90後也舉著火把成為中堅力量。他們撕掉曾經被定義的標籤,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前行。2018年開始,開卷推出品牌「閱讀X」,今年「閱讀X」以行業「新」勢力為主題,「X」是探索未知,是年輕群體帶給我們的無限可能。活動開始前,我們邀約和聯手行業的年輕創業者、作家、編輯、媒體人、書店從業者等,記錄他們在這一領域的觀察、體驗及所得,用文字反映當下書業年輕群體最真實的一面。本期文章為此系列第六期,我們邀約了圖書媒體編輯魏然,聊一聊讀圖時代的書評與書。書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從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並延續到現在。書評直接影響著圖書的營銷和銷售,是出版方做出調整與決策的重要來源與依據,書評也是讀者選書路上的一盞燈。相信本文作者在圖書類媒體工作的幾年經歷及所感,能給廣大的書評人、圖書編輯及讀者以警示和啟示。

談談書評吧,朋友說。

可是又有什麼資格去談它呢?僥倖在圖書類的媒體中工作了幾年,最頭疼的卻還是開口向人約書評。滿口應承之後,緊接而來的問題總是:「有什麼具體要求嗎?」於是,只能半懂不懂地圍著外部信息打轉,應當多少字,或者多少字,要有些深度,但不能枯澀,要有些趣味,但又不能太主觀……說出口的話,如同車軲轆,繞暈了作者不說,連自己也不禁暗自懷疑,真的存在這樣一種東西嗎?

書評雜誌《書城》

當然應該是有的。若不然,目前這些深刻而有興味的評論文章又該如何稱呼?

說起來,二〇二〇年的文化議題中,書評一事似乎也翻起了幾朵浪花。論起因,似乎是某社的營銷編輯私信某網站的紅人,以圖書為酬謝,求一篇書評。之後不久,私信被張掛到網上,揭開了出版行業的另一層創布。例行地嘲笑出版行業的貧窮吝嗇之餘,圖書評論也順道成了不少人的聲討對象,廉價、偏私、無用無趣。好的書評究竟是什麼樣的?不少寫作者都第一時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要說人話、要有批判精神,要有宏觀的理解,不能寫軟文,不能當廣告……這些答案當然都對,但若果真的以之為標準創作書評,難免成了「隆顙蛈日,蹄如累麴」的密卷。目見的多篇討論文章中,以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書評人付如初老師為新書《大聲沉默》所作的演講「眾聲喧譁中,我大聲沉默」一篇,給人的啟發最大,其中關於理論與理論腔調、價值態度與個人喜好、導向閱讀與兜售閱讀這些辯證關係的論述,實在是高明寫作者最直接的經驗。既如此,作為成日裡只是閱讀書評,卻並不能寫,也講不來的書評編輯,又何必畫蛇添足呢?

付如初《大聲沉默》

恐怕還是有些不一樣的。雖然,寫的經驗裡未必不包含讀,但專門的閱讀也未必沒有一些獨特的零星體驗,寫下來,總算是學習了如初老師的「眾聲喧譁中,大聲沉默」,為這些討論做一些補充,寫下一些註腳。

記得兒時有個笑話,講天地間,畫鬼最易。直到自己成了書評的編輯之後,才發現,這到底是真正的鬼話。那神神鬼鬼,沒有形象、沒有章法,看似只能胡畫一通,卻在接受的過程中,受到最嚴苛的評判。一個人,哪怕不懂技法,倘若要畫山,只要支稜起幾座「山峰」,別人總知道他畫的是山;倘若要畫樹,豎直地劃一條線,下頭添幾筆樹根,上面加幾筆枝椏再點上葉子,總也有人能猜得出這畫的是樹。因此說,畫鬼最難,難的是憑著筆墨勾畫,讓觀賞者信服這是鬼,而不是笨拙的醜臉;也因此說,書評不易,任何人讀完一本書總有感受,總有闡發,但若要讓閱讀者認同這是書評,而非廣告,或者讀後的感想,就有了難度與門檻。

為書寫評,有難度有門檻,而這第一道的難度與門檻,正是讀者的接受。

這話聽起來半句廢話,半句不好聽。不好聽也許是因為,在這萬物互聯的時代,什麼事兒一旦有了門檻與難度,好像就有了話語權力的競逐與糾葛,仿若人為劃定了小圈,限制著人人平等的發言權利。最公平的,似乎便是網絡上一人一票的評星評級、發帖跟帖,人人有觀點,人人有話說,是從來不曾有過的盛景。可從來不如此,便對麼?何況,媒體介質的天然限制——哪怕是看似無限的新媒體——決定了呈現內容的邊界,於是就有了選擇,於是就有了拒絕。每個平臺選擇、拒絕的標準各有不同,有內容上的風險或格調,有研究上的劃界與創新,有行文上的品位乃至規範,不一而足。到底卻只餘一問,合適,還是不合適?這一問看似主觀隨心,實際卻最恰切地展現了個人對編輯工作的新鮮體驗。事關文字,除了字數之外,最難量化。雖則有諸如流量、閱讀量之類的數據,但終究只是外部信息,可能極重要,也可以極不重要。編輯的審稿看稿,也不會在案頭放上一套量杯、燒瓶,將文字的美與趣味,關懷與創見,甚或神秘的暢銷因子,一一析出、測定。除開個別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之外,編輯評斷稿子最堅實的倚仗,也許正是個體作為讀者的初心。什麼樣的文字是「我們」讀者想要的,什麼樣的文字滿足「我們」讀者之所需,又是什麼樣的文字令「我們」讀者能夠從中受益。書評的選擇與拒絕,與「我們」一體兩面,相互共生。

文學評論雜誌《書屋》

因此說,書評的創作必以讀者的接受為中心。這是看似廢話的半句。有什麼文字,甚或文學的作品,是可以沒有讀者的嗎?私人的日記可能算一條,今日之我與明日之我這對讀與寫的關係,大致可以通約。除此以外,再難舉例,先古創作文字的目的不正在於交流與溝通,記錄事件,傳遞信息?但還是有差別的。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不同,正如廣告與純詩之間的雲泥之別。藝術的超越性需求,令藝術與讀者之間的對話在時間與空間中四面延展,一篇文學的作品既可以與遠古的幽魂對話,也可以成為未來之人的代言,而不必須為此時此刻此地的讀者所理解。甚至在很多時候,作家的生前寂寥、死後封聖,成了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文人軼事。但書評不可以,書評的閱讀一定指向當下。這當然不是說,偉大的評論作品無法穿透時空,成為闡釋某本書、某位作家的典範文本。但就其創作的當下,它一定是面對著此時此刻的讀者,為當代的寫作與閱讀發聲,將迴響在古老的或未來的時空中的聲音,拉回當下。

拉回當下。這文字裡的「生拉硬拽」,倒不僅僅是文字上的簡陋。閒談時,曾有朋友發問,說自己沒有理論基礎,是否還能夠寫文學的評論。一群人的七嘴八舌,卻在討論過程中,生出最精妙的比喻。「老虎!老虎!火一樣輝煌,燒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偉大的文學作品,甚或理論作品,總在全身心的投入閱讀中,給讀者帶來最豐沛的感受與體悟,而理論上的闡釋與解讀,將文本馴服的同時,也失去了最初的震撼與活力。而圖書評論起到的功能,恰恰是馴服猛獸的那根「韁繩」。自然,擰成這股繩的,可以有形形色色的理論工具,也可以有作家作品的生平與經歷,更可以是文本的細讀拆解;而擰出的繩子,也因匠作的手藝,可能太細,可能僵硬,甚或可能帶有傷人的倒刺。但好的書評,總能夠暫時地將那頭猛獸牽住,循著繩子向那頭看去,終於可以安穩地、細緻地觀察它。這方法固然生硬、勉強,讀者所見也必然損失了許多野性生猛,但也收穫了一窺全豹的機會,其間得失,因人而異。

當然,隨著技術與閱讀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降服」閱讀的方式也越發多樣,可以聽書、拆書,可以觀看解讀視頻,不必再像四五十年前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全民追捧幾份書評刊物,去發現、去理解一本書。就好像有了動物園,人們便不必親入深林,而有了直播與VR,便不必去動物園。模擬替代了本真,又被模擬的模擬所替代。這幾乎是一切技術的終局,通過對野性的拆解與虛擬,人類降服了時間、空間、自然、人性。在最新的體感遊戲裡,任老幼婦孺,只需輕輕揮動手臂,便可鬥獅搏虎,降服龍象,一切都看起來輕而易舉。可要真把這些假獅假象當真,未免痴傻。相比於對原典的直接閱讀,書評已然是生拉硬拽,經過音視頻的拆解、分割,直欲將原作中的生命活力統統抹殺,做成死的標本,供人賞玩。這是頭,那是腳,肋骨幾何,心臟何處,好像將所需了解的明白陳列眼前,卻已有雲泥之別。好的書評,並不試圖去「殺死」文本。相反,它與圖書本身之間,總存在某種張力,是兩個生命之間牽扯掙扎的角力,從而激發,或者重新燃起個體直面原典、對抗原典的勇氣。

因此,也許可以說,評論書籍的第二重難度與門檻,恰是與圖書正面角力的技藝與勇氣。

初入行時,好作大言,才閱讀了沒多少書評,便大言不慚地論斷,書評的寫法只有兩種,一種是你已包含了它,將它分門別類,安排妥當;一種是它永遠包含你,因此只能抓緊它的吉光片羽,細細解剖。沒多久就發現了自己的簡陋。到底還是在寫論文,前者是文獻綜述,後者是闡釋管窺。其間有技術手段的相似,卻在精神氣質上有本質的不同。再後來,才發現自己的幸運,初入行便有幸進入了中國圖書媒體中的「達摩院、般若堂」。往來的書林高手,氣象萬千,培養了觀察的眼界。於是對書評的閱讀與欣賞,更加刻骨銘心。偶爾從紙堆中抬起頭,才發現如今的圖書行業,更講究快速直接的有效殺傷,書評的地位早已不若當初。英諺有云:「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卻在實際圖書的銷售中,徹底地被顛倒。偶然跟行業的前輩聊起,說自己挑書選書的快速法門,頂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圖書的封面,「顏值即是好書」。前輩啞然,卻在轉念之後,同意有其一定的道理。可這不成道理的道理,成了道理,究竟是有道理,還是沒道理?

書評雜誌《新京報書評周刊》

曾聽聞書評行業裡的各種亂象,說是一些職業的書評人,從收到書的那一刻算起,只需半天的辰光,看一遍前言後記,在便捷的網際網路上,搜索一些資料,東抄一段,西湊一些,便能「寫」出一篇書評。如今重述,早已沒了初聽聞時的驚訝與失望,反倒是讀出了其中的現實必然。以實際的銷售轉化而論,一篇書評自然遠遠不及五六百友好讀者的點擊想讀,更不如各種媒體上鋪天蓋地的新書信息、大V推薦。當然,若有邀天之倖,新書竟然被若干網紅、明星當作了擺拍道具,則更是有破圈的營銷成就。既然如此,為何我們還要苦苦追求一紙精耕細耘的書評?到底賣書並不只是賣書,買書也並不必然等於閱讀。如果只求將圖書賣出,成為居家裝潢中的品位擺設,寫作者何必伏案,編輯者又何必咬文嚼字?切一刀白紙,套上美麗的書殼,豈不更加省時省力?

到底還是需要被閱讀的。而好的書評,充當的正是將閱讀感受、閱讀經驗傳遞出去的鑑賞工作。書不希望只被讀一個封面,因此書評家就不能只讀一個封面;不希望只被讀一個前言,因此就不能只讀一個前言;不希望被限制在此時此地此具「肉身」,因此書評家就不能單單只讀一本書。與朋友談起書評,向來喜歡將葛兆光先生的《且借紙遁》一書,作為展示書評超拔氣象的極佳例證,雖說是先生閱讀之餘寫下的讀書筆記,卻在寥寥千言中縱橫捭闔。這當然是大家學者的高妙手筆,高山仰止,但其中關竅,卻並非不可景行行止。到底還是子善老師的那句話,「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恰也是寫作書評的最根底的難度與門檻。


葛兆光《且借紙遁》

畢業後,機緣巧合之下,成了一名圖書媒體的編輯,冷灶一燒,三年五載。其實,圖書之評論作為一種二手的讀書經驗,儘管更貼近讀者,儘管更指向閱讀,也不得不承認並非完全不可或缺。但照舊每月讀書、約評、編校、出刊,忙忙碌碌,所求的,到底還是鐫在公司會議室裡的那行兩行大字,「為好書找讀者,為讀者找好書」。邀請各個領域中的大家學者,傳遞讀書體驗,分享讀書心得,所希望的,也不過是在這個讀圖的時代,讀書,可以成為更多人生命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錢斌,筆名魏然,八十年代末生人。華東師範大學文藝民俗學碩士,師從陳勤建先生,研究民俗文化、民間文學、民間信仰等。畢業後,機緣巧合之下,成為圖書媒體編輯,與書結緣的同時,偶有圖書行業的觀察評論文章發表,聊博方家一哂。

「閱讀X」論壇,是閱讀行業服務的高端會議品牌。圍繞閱讀行業新趨勢、新商業、新技術構建會議內容,是思想交流、知識共享的高品質會議平臺。專業視角、深度探討、優質內容、前沿思想是論壇打造的方向。

「閱讀X」論壇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屆參與人員覆蓋行業上下遊500餘家企業超過1000人次,與會中高層領導佔比高達90%。會議的高品質深受行業認可,連續三年榮獲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最佳文化品牌活動獎」。

(點擊圖片查看會議詳細介紹)

實體書店調研二維碼                    出版單位調研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書評《感動大人的圖畫書》——大人也要讀圖畫書,理由有三
    「大人也要讀圖畫書」,這個倡議,是日本的柳田邦男先生在1999年提出的。之後,他一直宣揚「大人也要讀圖畫書」,在2003年-2005年這三年裡,每年6月份舉辦一次大人圖畫書閱讀項目,期間大家反應熱烈,共收到3500封讀者來信,來信中最多的是正在養育子女的家庭主婦和中老年女性。
  • 書評《圖畫書寶典》——內容太豐富,先寫三點吧
    陸陸續續看了二十幾天了,打算過幾天還掉,還之前決定寫篇書評,這書寫得真好,不寫篇書評對不起它。這本書是《圖畫書寶典——圖畫書閱讀推廣手冊》(後文簡稱《圖畫書寶典》)。書名相當直白清楚,對,講的就是圖畫書,或者說,關於圖畫書的絕大部分內容,這樣才配得上「寶典」二字嘛!
  • 這個時代,書評還有什麼用?
    「那你平時會關注我們發表的一些書評嗎?」「現在誰還會看書評啊。」作為書評編輯的從業者,不止一次從類似的對話中感受到尷尬。的確,現在讀者們不是很需要書評了,他們有很多渠道能夠選擇新書,看看內容簡介、宣傳文案,感到有興趣的就可以下單購買。除了少數對書籍內容關注的讀者、業內人員、出版社編輯,外加我們編輯自己,沒什麼人在乎一篇書評的內容究竟怎麼樣。
  • 「推書+書評」比鬼怪還恐怖的,是人心……
    《[綜]重生報社工作室》by夜幕下的卡多雷【類型】英美劇 強強 勵志人生 無限流 【書評】這是一本能撕開我們鴕鳥心態的書,真的,偏愛甜文的小編看的時候從開頭到結尾一直心情很沉重,胸腔壓抑著什麼,想大聲咆哮怒吼。大家平時會關注那些社會新聞嗎?還是會下意識地逃避那些讓我們瑟瑟發抖的事例?或者認為那些事情離自己很遙遠當故事看看而已?
  • 收藏|小白如何寫出好書評?掌握這六要素,寫書評從此不再犯難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書評寫作變現專欄的第2篇,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用!02.學習書評寫作,很多人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就是:書評應該怎麼寫?有模版嗎?其實新媒體文也好,書評也好,只要你研究的範文足夠多,都能發現一點規律,總結出來就是它的寫作思路和基本結構,之後,無論它的形式再怎麼變,但基本內核還是固定的。
  • 從最初的微笑到各種各樣的表情包,是什麼讓我們愛上了「讀圖」?
    所以讀圖,某種意義上是我們人類的一種生理偏好。那麼當下這個讀圖時代和原來相比,究竟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Part 1 從微笑到 讀圖時代的進步回顧歷史,從世界上第一個表情:)到今天emoji,圖正在一步步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之中。
  • 起點某作者靠短篇書評籤約,推薦不斷,上架拿全勤,書評很獨到
    起點某作者靠短篇書評籤約,推薦不斷,上架拿全勤,書評很獨到。但最近有個起點作家偏偏要走短篇路,而且還選擇了最最不容易火(個人看法)的書評,他就是——倉一衛,人稱倉老師,也是曾經寫過百萬字完本作品《鏡擊的巨人》這種長篇的老作者啦。新書書的名字叫《倉氏囈語》,初看這個名字以為是記錄自己作者光怪陸離的夢的小說,沒想到是書評!
  • 書評寫作的技巧1
    書評是一種以書籍為客體,以個人評價為主體,創作而成的一類文章。是讀完一本書後能極好消化書中內容的方式,也是架起作者、出版社和讀者三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好的書評還能成為自己創作變現的方式。書評不同於其它文體,它需要有大量輸入,所以在動筆之前要做足大量的準備工作。這一章,我們僅談談動筆前該做的具體工作,總的來說,從選書、閱讀、查資料三個方面來談。
  • 「推書+書評」 女穿男系列 回到古代去科舉~
    如果穿越去古代變成男孩子,不去科舉簡直浪費人生啊~《農家子的古代科舉生活》by曲流水【類型】性別轉換 穿越時空 勵志人生 科舉 【書評】這本算是科舉文裡面的經典了,女穿男,但是不會給人彆扭感,作者文筆還可以。
  • 新手寫書評,不知道如何選書?一個原則,七個方法正確教你選書
    最近不少學員寫書評過程中,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這寫書評吧,到底寫什麼書呢?作為一個職業讀書人,我整理了自己的選書原則和選書方法。二、我的選書方法:1.第一是看出版機構。現在出現了很多很好的出版公司,它們是跟各種出版社合作的,所以出版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家好的出版機構會對自己的品牌負責,所以在出書的時候會嚴選內容,它們會先替你把一道關。全世界能夠出的書那麼多,它們一定是慎重選擇過的。
  • 「推書+書評」和奇奇怪怪的外星人談個戀愛!
    【書評】被俘女主和外星高富帥男主的cp,男主太萌了!設定好贊的,比如接吻像......(嘿嘿嘿猥瑣笑),甜甜甜,你們快去看!!《聽說你是外星人》by三千琉璃【類型】隨身空間 甜文【簡介】易緹拜名字所賜,從小她就與「ET」、「外星人」之類的外號脫不了關係。
  • 做到這3點,寫書評不再是難事兒
    #大家好,我的全網名稱龔小年筆記,很高興在#富書讀書會#與大家分享我寫書評的體會,讀書看起來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白髮蒼蒼的老人,讀書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行為,但是要想寫出一篇好的書評並非易事。
  • 《紐約時報書評》換帥 帕梅拉·保爾上任
    帕梅拉·保爾(Pamela Paul)被任命為《紐約時報書評》的新主編。前主編山姆·塔能豪斯(Sam Tanenhaus)將「以作者的身份接受新的任務」。塔能豪斯2004年開始擔任書評主編,從他策劃的頭幾期封面專題(比如鮑勃·迪倫和亨利·詹姆斯)起,業界和讀者就開始專注他的一舉一動。塔能豪斯開闢了廣受歡迎的閱讀播客欄目,對各種各樣的作家(如厄普代克、基辛格等等)進行視頻採訪。2009年《牛津美國人》採訪塔能豪斯時問道:「你任期內刊載過的哪一句話給你最多快感?」
  • 小陳醫生書評系列(一)
    【書評】:此書是在陳亦人教授《傷寒論求是》的基礎上經作者加工而成,可以作為《傷寒論求是》的讀書筆記來閱讀,是對原書的發展和內涵的延伸
  • 繪本成童書「新寵」 原創種類趨多元化
    而且,很多成年人閱讀繪本,反而更能找到自己孩童時代那種純真、富有想像力、創造力的感受,回歸童心」。   調查:原創繪本種類逐漸豐富   繪本是兒童接觸的第一類讀物。記者日前走訪了廣州購書中心的「童夢園」,發現有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在選購、陪讀繪本。
  • 「奇多讀圖」百家號情感領域排行-百家號收益分析如何賺錢?
    奇多讀圖是當前百家號中的普通號,目前帳號百家號權重為2,綜合排名位列725172名,情感分類排名位列31926名,領先了34.8%的百家號。  奇多讀圖百家號近期文章情況 奇多讀圖最近一個月文章表現質量分布為,0%為優質文章,27%為中等文章,73%為普通文章,以下為各類文章近期案例。
  • 愛書之人,怎麼管理書籍才好?書評人印南敦史為我們支招
    「整理收納師」,這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新職業,幫助客戶將凌亂無序的家恢復煥然一新的面貌,成為物質豐富時代的,一個非常接地氣、很受歡迎的職業。最開始閱讀時,他讀一頁書要花5分鐘,現在基本上是一周10--14本、一個月50--60本、一年700本的速度在閱讀書籍,每個月都要為4家網站撰寫60本書的書評。印南敦史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給出了七條管理書籍的建議,前四條是如何選擇書籍,後三條是如何管理書籍。我們可以借鑑一下。
  • 雙語讀圖4:文森特‧梵谷名言
    (本號的留言功能還沒打開,憂傷)說看了《雙語讀圖3: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名言》好感動,還在網上找了電影和本王子分享。(⊙o⊙)…本王子表示,那個電影啊,還沒看過啊……不過看見上面寫了是非常浪漫的法國電影哦!好吧,準備紙巾看吧!看圖片不錯!同時推薦給大家!電影:《娜奈爾,莫扎特的姐姐》(法語:Nannerl, la soeur de Mozart)(2010)
  • 《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書評
    作者|一文來源|一文de小鋪(ID:yanyanhudie)「你學生時代喜歡的那個人現在怎麼樣了」「成為我妻子,在我身邊睡著了。」或許我只要向你提出「學生時代」這個詞,你的腦中就會浮現出無限的回憶。是盛夏奔跑時灑下汗水操場,冬季哈著寒氣共同掃過的白雪,還是上課時偷偷打過的小盹,亦是放學回家路上一起踏過的小道。那麼你學生時代喜歡的那個人,現在怎麼樣了呢?
  • 薦書 廖小喬書評《呼蘭河傳》
    我在書中看到的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小村莊,人們拒絕改變,拒絕接受新事物,說不定還用北方人特有的那種特別讓人緊張的嘆氣聲一邊吵架一邊嘆氣。再加上東北現在依然灰得可怕的景象,讓我幾乎產生了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受。      可與此同時,她也描述出了她對家鄉的熱愛。蕭紅因為抗日戰爭一路逃亡,來到香港之後因為戰爭得不到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