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 91屆奧斯卡金像獎終於在今天揭曉了!
在頒獎典禮正式開始前,最受期待也是討論熱度最高的當屬最佳影片獎。
不知道各位朋友對《綠皮書》拿下最佳影片有何看法?
必須說一句,拋開所謂的「政治正確」,本片絕對是部好電影。
話不多說,今天要介紹的是本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有機會的話,會把其他獲獎影片的推薦也補上。
《包寶寶》
短片講述了一位空巢母親,原本過著寂寞單調的生活,卻在某一天意外獲得了一個由肉包變成的包寶寶的故事。
用一句話就可以簡單概括——
一個包子成精的故事。
小包子臉上小巧精緻的五官與懵懂的神態,活脫脫就是個剛出生的小嬰兒,可愛又軟萌。
「老來得子」的母親,把全副身心都撲在軟萌小包子身上,
對它無微不至的照顧,簡直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片中母親幫小包子量身高的這一幕,是不是很有童年既視感?
直到包寶寶進入成長叛逆期,兩人不可避免地產生分歧。
小包子除了在形象上擺脫稚氣,在生活上也漸漸成熟起來,有了新的愛好和朋友圈。
偷聽兒子打電話,
小包子突然從原本捧在手心裡,黏黏乎乎,會逗母親開心的「乖包包」變成了有自己「私生活」的半大小子,
始終把對方當做生活重心的母親顯然無法適應這樣的變化。
所以她在小包子受傷時,就像是雌鳥強行把幼崽圈回自己的羽翼之下一樣,衝到球場,直接把它孩子撈進懷中帶走。
正應了那句俗話「在父母的眼中,你永遠是個孩子。」
小包子開始抗拒這樣令人窒息的呵護,也不再和母親敞開心扉交流。
所以母親費盡心思,做好一大桌菜,想要用這樣笨拙、討好的方式與它和解,小包子卻頭也不回地離開。
最令人五味雜陳的一幕,莫過於當母親發現自己再也管不住包寶寶的一刻,居然選擇將它一口吞下,
然後絕望地趴伏在地,嚎啕大哭。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國外播放時,大多數海外觀眾看到這一幕,都把它當成笑點。
這一情節背後蘊含的悲哀與無奈或許真的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懂。
就拿《流浪地球》舉例,無論是「我們要回家」「大年初一必須回家見兒子」「春節十二響」,甚至於「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故事本身,
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同樣很難與西方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就在母親開始以淚洗面的時候,真相悄然揭露,
原來一切都只是黃粱一夢。
當她醒來,現實中已經離家多年的親生兒子總算回到她身邊,兩人坐在床頭,流著淚一起分享當初兒子最愛的蛋糕。
結尾則是年味滿滿的家庭大團圓,一家四口和和氣氣地坐在一起做包子,共享天倫之樂。
雖然短片裡沒有放出關於兒子當初為什麼會離開家的回憶殺,
但回顧短片,可以發現其實處處都充斥著再明顯不過的暗示。
牆上掛著一家三口的合照,從兒子出生到上學,一直到大學畢業,戛然而止。
關係的惡化或許就是從那時開始。
最明顯的線索是母親在夢中對小包子的種種關懷,這顯然是她對兒子的情感投射。
無論是對寶寶的過度關注與溺愛,在包寶寶漸漸獨立過程中的焦慮與不舍,還是在包寶寶離開家時的無所適從。
表面上是含情脈脈的母愛與對孩子的呵護,
實際上投射出她在親子關係上的絕對掌控欲,以及對子女自由的剝奪。
至於兒子為何又選擇回歸家庭,答案其實很簡單——
家,永遠是中國人割捨不下、深深烙印在血脈之中的牽掛。
年少輕狂時理解不了父母的教育方式,直到自己也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自然會懂得如何與父母和解。
血緣關係,在大多數時候足以消弭分歧。
這支動畫短片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藉助色彩豐富、細膩感人的鏡頭語言,
探討了中國傳統家庭中父母對子女過強的控制欲,刻畫了「孝」「順」二字背後對子女自由人格的壓迫,以及那些「以愛之名」的傷害。
從更深層剖析,其中隱含的則是針對中國文化對獨立個體忽視的批判。
就像《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中所說——
中國人認為:「人」是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能體現的。他是所有社會角色的總和。
如果將這些社會關係都抽空掉,「人」就被蒸發掉了。
因此,中國人不傾向於認為在一些具體的人際關係背後,還有一個抽象的「人格」。
特別推薦一款國產模擬養成遊戲《中國式家長》,
遊戲用更輕鬆詼諧的方式描述了中國家長與子女間的親密關係,以及那些令人無奈的刻板教育。
更有做家務拿零花錢去小賣部、和別人家孩子攀比、假裝推脫紅包、選班幹部、做模擬試卷、用手機早戀這樣的有趣場景。
換句話說,完美還原那些年你的「童年陰影」。
只是純粹的安利!
最後,順道再推薦一個同樣是皮克斯出品的超萌動畫短片——《鷸》,
講述了一隻飢餓的小磯鷸(一種海鳥),努力克服恐水症,到海浪肆虐的沙灘上覓食的可愛故事。
畫面極其精緻寫實,短短幾分鐘就耗費了製作團隊大約3年時間,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