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無所住」,不貪著任何一法,但是仍然「生其心」.這個「其心」就是大悲心,以「無所住而生大悲心」

2021-03-04 彼岸花開菩提行

「不應住色生心」,這個「無所住」是表示什麼呢?不貪愛、取著任何一法。為而不有,你要去做好事,要修功德,要利益眾生,要度眾生但是不擁有。不居功,不求名,不得利,所謂菩薩不受福德就是這個意思,不受福德不是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有也好,沒有也好,根本不是為了這個而做的。


雖然「無所住」,不貪著任何一法,但是仍然「生其心」。這個「其心」就是大悲心,以「無所住而生大悲心」,「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花,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遠離於斷常,世間恆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再地重複,重複的意思表示什麼?重複表示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重複好幾次,「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不住少法,不住一法,「而生其心」,所以這個「生其心」,這個是不得少法是智,興大悲心的悲,所以得智以後興悲度眾生,但是更前面是先有悲求菩提,求菩提以後證得菩提,這不得有無就是菩提,得了菩提以後再回到本願、本心,以本願力度化有情,以大悲本願力度化有情,

「應無所住而」髮長遠「心」,長遠求菩提、度眾生的心,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才是真正菩薩,我們都說聲聞乘不度眾生,但是聲聞乘也不是絕對不度眾生,他在那個即使是在最後身的阿羅漢,他還沒有涅槃之前,他也還在度化眾生、利益眾生,譬如說須菩提、富樓那說法第一,說法就是度眾生,所以他們也是度眾生

所以這是(無所得)因這是(無住)果。以大悲心涵蓋一切修行、度眾生之行,所以這個大悲心就涵蓋了度眾生的這個動作,這件事情,不是光是一個心,你有心有行,所以而興大悲心與行,心加上行,所以大悲心含大悲行。無所住就是智,而興大悲心是悲,所謂的悲智雙運,悲智兩個東西同時運行,同時運作叫做悲智雙運。

相關焦點

  • 何謂「菩提心」、「大悲心」
    問:菩提心與大悲心有何差別?聽起來都很類似,都是希望對眾生能夠拔苦予樂?答:從字面上來區分的話,因為菩提有「覺」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其實比較偏重於覺悟、自利的部分。所以我們說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就是說菩提心其實是三乘共通的,也就是出離三界的心、一份出輪迴的意願。聲聞行者、獨覺行者也都同證菩提,具備空正見,而不是菩薩行者才有的。但是大乘菩薩道的不共,在於它不酖著於無餘涅槃,而是陪伴眾生一起出離輪迴、同證菩提。所以大乘菩薩道的不共發心,其實就是「大悲心」,以眾生為根本的獨特殊勝發心。
  • 心,為何「惡熱」?
    但凡事須一分為二看待,有優點就有缺點:心既為火髒,就有陽易偏盛之弊,因此心的病理特性就是「惡熱」。如同人的體質,熱底的人特別怕熱,且易招熱,正是由於「同氣相求」、「同類相招」的原因。火髒,即具有熱性質地之髒,當然也就特別怕熱,且容易招熱了。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無所住什麼?(宣化上人)
    這無明也就是生出見、思的煩惱。想要斷這個見、思的煩惱,先要斷無明。無明就是事情發生,你不懂,你不明白,這叫無明。好像人的生死,就是由情愛使人生死。你想要沒有情愛,就先要破無明;無明一破,你的見惑和思惑,也就都沒有了。這無明是生死的根本,你想要斷無明,了生死的根本,就是《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什麼啊?
  • 《王國之心》是如何塑造「黑暗」的?
    在《王國之心 3》裡,賽阿諾特於彌留之際反覆重申自己這一理念。在英文版裡,他說自己想讓這個世界重回「純淨與光明」,這裡的「光明」其實是英文版的誤譯,日文原文是「空白」。賽阿諾特的理念其實並不邪惡,但他貫徹理念的方式太過簡單粗暴,只是殘忍地在人的心靈與軀體上做實驗,並試圖人工打造一個末日災難,這就是為什麼在本質上他會被塑造成一個反派(雖然有其悲劇的一面)。相比之下,利庫卻成功找到了光與暗的平衡。他在初代《王國之心》中登場時,因使用黑暗而被鍵刃拒絕,最終為了保護同伴而躬身於黑暗。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緣起」即由因緣形成的意思。所謂「因緣」,約當世間所說的條件。佛法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成的,亦即為條件的所在。條件是複雜的,變動的,故宇宙人生存在的現象也是紛繁而變幻不定的。人生所以充滿苦惱,就由於我們受到現象所迷惑,而起種種顛倒執著,莫能從中超拔解脫。佛陀卻能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覺悟到一周遍而必然的法則,由是「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語)。這個法則就是緣起法。
  • 日本「生系列」食物到底「生」在哪裡?
    ,例如生啤酒,生巧克力等,總讓人不由思考它們到底「生在哪裡」?根據日本養鶏協會的要求,日本的雞蛋有「賞味期限(保證風味期限)」,但是沒有對「消費期限(安全食用期限)」進行要求。因為有著到位的衛生管理,就算過了「消費期限」只要加熱食用,幾乎都是可以吃的。
  • 「生吐司」到底是什麼?
    從2013年日本大阪的麵包房「乃が美Nogami」第一次推出「生吐司」,到現在國內各大麵包房和烘焙品牌紛紛把這個單品作為主打產品推廣,「生吐司」這幾年的發展可以說是風生水起。但這個概念同時又保持著一種人人都在談論卻又都不知所謂的神秘感——將近7年過去了,我們似乎都很難說清到底什麼是「生吐司」。
  • 趣讀 | 「佛系」過氣了,但「佛系」詞語你每天都說啊!
    不過,雖然「佛系」過氣了但「佛系」詞語的生命力那叫一個頑強時至今日依然熱度不減! 原來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世界」是一個現代名詞就是因為「世界」在古代是佛教的專用語意思與現在也大不相同 佛教中,「世」指的是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界」指的是空間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
  • 連日本人也要 Google 日語「生」字解析!「生吐司」為何這麼多人種草?
    日文「パン(pan)」一語源自葡萄牙文páo,意思類似英文的「bread」,就是各種麵包類的泛稱,而「食パン」則指整條吐司麵包。至於「トースト(tōsuto)」就是譯自英文的「toast」,也是吐司的意思,但日本人常用來特指「烤得焦香的吐司」。簡單來說,「食パン/トースト」就是「烤前/烤後」的吐司!▋ 「生」巧克力:不是很生的巧克力!
  • 你能不能「神通遊戲三昧」?(附音頻)
    萬法都是我們一念所變現而已。無而或有,無中生有,這叫「變」;有而或無,化有歸空,這叫「化」。我們生生世世生死是不是「神通遊戲」?「神」是我們的天然本性;「通」是法力的顯現妙用。有沒有哪一法不是神通顯現啊?這個西瓜神不神,通不通啊?沒有一法不在「神通」。
  • 自然法師:「定業不可轉」和「萬法唯心」有矛盾嗎?
    所以一般凡夫只是墮在所感覺上,一直在那邊妄生妄死,妄知為我。行者就是什麼?在一切過去所感覺上你體會的就是能感覺的清淨。你能夠明白能感覺的清淨,在佛門之中都還不叫做到家,還不叫到家之說,只是在現前應用之中,一定有能所,有個能覺的心。
  • 法念住|「六入處隨觀」3個階段與修習「七覺支隨觀」的2個階段!
    善惡法生起的地方:六入處有情的認知運作,無不透過根、塵、識的和合所生起的「觸」,才能生起種種的身心反應。「六入處」包含內六處與外六處;內六處是指我們的知覺系統,即六種感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
  • 「風輪」是怎樣形成的?
    而且他是面對整個虛空「相待成搖」,那個搖動的力量是不是很大呀?所以「故有風輪」,我們心一動就有風。在電視裡看到過氣功師隔牆推牛這個節目或者知道這個事的人,把手舉給我看一看。他為什麼手能把牆外的牛推倒?是不是心在用力?這就是「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像這種風輪,那是微不足道。我們想像在無明之初,我們靠真心很近的那個見分、見精,力量是不是很大呀?
  • 「班」字背後的政治史:「上班」為什麼叫「上班」?朝鮮「兩班」是...
    班字隸變後,被分開的左邊那半玉雖然從造字結構而言不是部首,但由於出現在左而寫作了『王』,右半邊的『玉』則保留了最初的寫法」。出於此,「班」最初就是指「分玉」,如「 尚書?舜典」中說 :「班瑞於群後。」就是指把作為憑證的玉分發給諸侯。  在此基礎上,「班」還引申為「分開」,如李白詩作「送友人」中寫道:「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詳解六入之「眼入」
    萬法都是我們一人一念之所變現,沒有哪一法當下不是「瞪發勞相」。眼睛在這裡打妄想與那個燈,當下是不是我們一個念吶?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下面分析這個六入,眼睛是不是叫眼入?或者叫目入、見精,它是怎麼形成的呢?就是因為有明、暗這兩種妄塵。六塵第一個塵叫色塵,色塵分為明和暗這兩種塵。白天是明,晚上是暗。
  • 全解|「蔬果精力湯」&「穀類精力湯」
    細嚼慢咽本來就是吃飯的基本功,一口食物最好咀嚼30~100下,最能防止肥胖、幫助消化,而且嚼的越久,越能領略食物的滋味。但是現代人吃飯像趕場,根本難以做到。每天喝一杯自然界的平凡靈芝草混合打成的全食物精力湯,就等於是為自己進行綜合了各種抗氧化劑(植物生化素)、維生素、礦物質、酵素、膳食纖維的雞尾酒療法,是最天然、最先進、最有效、最省錢的營養補充法。
  • 試述說「菩薩淨土」的意義是什麼?
    這裡雖然開列了菩薩修行實踐次第,從直心發行而最終達於心淨,但是方向和內容由始至終則無分別,都是無所得,都是不住於相,由道理上之「知」而達至親身體證一切皆不可得。淨者,非清淨之意,乃不可住,不可得也。《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應成派」與「唯識宗」的3點爭議,修行者不可不知!
    爭議一:「 阿賴耶識」存在與否?阿賴耶,是梵文,意指「為一切之基礎」。唯識宗承許阿賴耶識,因為「萬法唯心」之故,也就是說,一切萬法,都是內心所安立出來的。內心如何安立萬法?依內心的習氣所顯現。心識有六或八,有些心識較穩固可靠,有些則瞬息萬變。
  • 咖啡烘焙 | 咖啡豆從「生」到「熟」的漸變過程
    ,來聽聽這種咖啡烘焙迷人的聲音,是不是瞬間就精神抖擻了呢,今日我們來看看豆子「烘焙前」到「烘焙後」到底是什麼一回事。。。「翡翠莊園」經過研究多年,發現在1400以上所摘的瑰夏豆,才能展現瑰夏特有的獨特瑰夏風味,主要分級以種植高度為主,杯測評分輔之而分為「藍標」、「綠標」、「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