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2020-12-22 重樓逾陀

禪,本為梵文「禪那」( Dhynna )的簡譯,意為「靜慮」、「思惟修」。早於釋迦成佛前,印度人已經坐禪,在樹蔭下苦思生死問題,或於定中體會梵我合一,提升精神境界。可見坐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時代,坐禪已流行於各宗派。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

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然而,由於眾人意趣不同,在傳法的過程中,往往會強調其中一部分,尤在佛教分裂成部派之後,對法,對戒的解釋,各取一端,名相紛陳,所環繞的,就是佛陀究竟「說」了什麼,「教」了什麼的問題。

《金剛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又說:「『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如來有沒有說法?如來不是啞巴,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然會說。釋迦住世,說法凡四十五年,隨眾生根器,循循施教。《壇經(宗寶本).般若品》云:

「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各人悟性不同,施教方式雖然有別,但一言以蔽之,佛陀所指示的,就是一條破執、解脫之路。至於教法,本無定相,隨緣而施,是種種「施設」,三藏十二部,都可視為一套「臨時課程」,其功能就像《中阿含經》「筏舟喻」的小艇一樣(用完即棄)。但部派佛教徒則著著計較於章句,執「我空法有」,與佛陀的「破執」本懷,漸行漸遠,遂致大乘運動興起,龍樹菩薩弘揚「空宗」,蕩相遣執,諸部般若經常指出的,都是「緣起性空」,破名相、破二邊的中道。

可是,人的認知模式,總有局限。從佛教角度來看,無始以來,眾生均因無明而輪迴六道。無明,即不明緣起,不諳因果,形成種種執見,對世間法,甚至佛法也沒有例外。凡夫對經典的一字一句,愈奉為金科玉律,愈造成概念上的執著。另外,從科學角度而言,人對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關係上,由孩啼時期開始,無論父母親人或一草一木,都是存在於自身以外的「客體」,通過這種認知所累積的新知識、新思想,都不過是納入「可理解範圍」的新內容,而理解得愈「清楚」,就愈有「安全感」,愈有「立場」。

為了對應以上的思維局限(執著),佛經不厭其煩地提醒大家,莫執於法,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但經典到底是文字,始終要解釋,而且一旦述及「終極」、「究竟」、「第一義」這些概念時,往往詞不達意,所謂「不可思議」,因為一旦想起,便會落入新的執著。

誠如《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所述,最高真理非但是文殊師利咀裡說的

「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

而是維摩居士那切切實實的「默然無言」。到底有沒有離文字,離名相而傳法的途徑呢?

《五燈會元.卷一》曾經提到,在靈鷲山法會時,佛陀接過大梵天王所獻的蓮花之後,高高舉起,弟子們莫明其妙,唯有大迦葉尊者默默報以一笑,釋尊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典故所流傳的,就是禪宗「拈花微笑」,「以心印心」的法門,亦是離文字相而體會佛陀解脫精神的原形。

所謂「心印」,就是直接體會。周裕鍇的《禪宗語言》說得很明白:

「佛教所言『心』是純粹的內在體驗,無法用言辭解說或文字傳達,這不僅因為體驗是非思維的精神活動,無邏輯可言……而且是純粹個人化的行為和成果……語言是思維的產物,是規範化、形式化的東西,而人的體驗卻是無限定、非規範化的形態,因此語言在表達人的體驗方面是無能為力的。」

而禪宗,就是在傳統依據經律論三藏來「理解」佛教之外,另闢一條直接體驗解脫精神的途徑,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其施教原則重視實踐多於理論,上承原始佛教精神。然而,禪宗雖不立文字,卻不排斥經典,而視它們為成就「心印」的媒介之一,換句話說,就是不著於文字,不以字面解釋為究竟。

所以禪宗初祖達摩西來,亦以《楞伽經》傳法。相傳他見梁武帝,未能投緣,便轉至少林寺面壁九年,修「凝住壁觀」,並傳法予二祖慧可、慧可傳給三祖僧璨、僧璨再傳至四祖道信、道信傳至五祖弘忍、弘忍再傳至六祖慧能。禪宗由達摩的頭陀行到五祖的東山法門;由本於《楞伽經》到本於《金剛經》,經歷了頗長的融攝空有二宗、貫通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叢林化和世俗化的過程。

相關焦點

  • 「風輪」是怎樣形成的?
    「空昧」,這裡就是指虛空。怎麼「空昧」呀?「昧」就是我們的無明妄想,使我們眼前執著於境界,而忘記了我們的本來面目,叫「昧」。「昧」的這個「空」,就是表真心本來面目,表真空。當我們心裡有了一個念以後,就有了虛空的感受,這個時候就叫「空昧」。「空昧」,即晦昧之虛空。「相待成搖」,「相待」,即互相對待,「成搖」,即打妄想而形成搖動。怎麼「相待成搖」呢?
  • 從壓縮餅乾到「魚子醬」,太空旅行你想要怎樣的「飛船餐」?
    從壓縮餅乾到「魚子醬」,太空旅行你想要怎樣的「飛船餐」?為了阻止食物留下任何意料之外的氣味,空間站的食品通常都是以「一人一頓」的量來包裝,太空人吃完後就處理好包裝袋就完了,不會因食品遺留變壞而製造更古怪的味道。除了不「香」之外,太空人吃的食物的口感也很單一,基本上都是「糊狀口感」,主要是為了防止太空人吃著吃著會有碎屑趁機飛走。
  • 《王國之心》是如何塑造「黑暗」的?
    作為一個長篇故事,《王國之心》創造過不少梗,迪士尼式動作自帶一種笨拙的滑稽感:「光」、「黑暗!」、「鍵刃!」、「朋友!」和「冰淇淋」這類詞出現得過於頻繁,以至於被人拿來當喝酒助興遊戲(比如說到其中某個詞就喝一杯);有粉絲還致力於補充各種設定,通過續作或衍生作品對時間線和世界觀進行各種補充與修訂。
  • 「十裡芳菲」*「菁至」丨用藝術之美,開啟一場深度藝文遊學!
    杭州西溪溼地有一個叫做「十裡芳菲」溫暖恬靜的村落,生活著一群生活富足、內心安定而從容的原住民們。在「十裡芳菲」,每天都有足夠的精神世界,在這裡每天都有好玩又有意義的活動,可能在你不經意的時候會遇上一場DIY蛋糕的甜蜜之約;會遇上一場寵愛自己的女神節活動;會遇上一場學習演講之道的「CAS演講好聲音」……
  • 禪坐法要:「七支坐法」實修7步驟,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定現此感
    松解束縛,使身安適,常帶笑容,使精神愉悅,皆為靜定之要,故禪坐姿勢,皆有關於氣脈,身見歷然,我執難去,反為正覺之礙矣。倘不調正姿勢,隨意而坐,曲背彎腰,久必成病,故修禪坐者,或致氣壅,或致嘔血,色身禪病,坐是叢生,可不慎哉。
  • 詳解五陰之「想陰」
    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應該是「如是酢想」。「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果從梅生的話,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啊?也不是通過我們嘴巴講了,心裡有了感覺以後才有酢說。如果說從口生的話,那談不到酢、談不到梅。如果我們談的是泥巴瓦塊、談的是臭狗屎,你有沒有口水啊?沒有。
  • 心,為何「惡熱」?
    ,火熱特別重,故稱陽髒,又稱「火髒」。陽髒、火髒的比喻強調的都是心以陽氣為用。《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但凡事須一分為二看待,有優點就有缺點:心既為火髒,就有陽易偏盛之弊,因此心的病理特性就是「惡熱」。如同人的體質,熱底的人特別怕熱,且易招熱,正是由於「同氣相求」、「同類相招」的原因。火髒,即具有熱性質地之髒,當然也就特別怕熱,且容易招熱了。
  • 習武,從「賣油翁」到「輪扁斫輪」(下)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 禪宗之禪和四禪八定之禪有無區別?
    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當你產生妙用的時候,就是你的定功,就是你的清淨心的妙用。當你回歸這個體的時候,是以智慧來見體,但智慧本身是無相的。定慧不二,「若識此意,即是定慧等學。」真正開悟的人,他說到就做到,他心裡就有這樣一個量,從修行的角度講,他說到的,他就做到了,他就見到了。但是說到見到,未必證到用到,這個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 給人們帶來好運的「達摩」
    達摩是日本的吉祥物,俗稱「縁起物」,放置在家中,辦公室或商店裡,就能招來好運,因此深受日本老百姓的喜愛。「達摩」原是印度的一名王子,因痴迷於佛法而選擇出家。6世紀初到中國弘揚佛法,成為了中國禪宗的始祖,也被稱作「達摩祖師」。
  • 大乘之初,外人怎樣誤解「空」之意義,龍樹如何演譯「空」思想?
    初期大乘佛教興起的時候,外人怎樣誤解「空」之意義,龍樹如何演譯「空」的思想?佛說此經已,尊者散陀迦旃延聞佛所說,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成阿羅漢。是以龍樹所說之「空」、「中道」,亦即佛說:「離於二邊,說於中道」之義。
  • 禪修實錄(五):禪坐時,聽覺會變得很敏感,應該怎樣對治?
    禪修實錄(五)編輯:嫣然問:我禪坐時,如果坐得夠專注,聽覺會變得很敏感有點小困擾,不知道這是怎樣的問題?然後請教要怎麼對治?答案:以下是個人一點點靜坐經驗的分享,而我也在學習中,謹供兄參考。不足與謬誤之處,請多見諒。娑婆世界的人,五根中以耳根最為敏銳。尤其於靜坐中,身心初處於較止靜的狀態,對於外界細微聲響的敏感程度,就如同於半夜時般,可感受到白天所聽不到的聲響。
  • 「同妻」 到此為止 女性
  • 雖然「無所住」,不貪著任何一法,但是仍然「生其心」.這個「其心」就是大悲心,以「無所住而生大悲心」
    「不應住色生心」,這個「無所住」是表示什麼呢?不貪愛、取著任何一法。為而不有,你要去做好事,要修功德,要利益眾生,要度眾生但是不擁有。不居功,不求名,不得利,所謂菩薩不受福德就是這個意思,不受福德不是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有也好,沒有也好,根本不是為了這個而做的。雖然「無所住」,不貪著任何一法,但是仍然「生其心」。
  • 【十善業道經】(116)不要念「我」,念「佛」,所以叫「念佛法門」
    前面兩句跟諸位介紹過了,現在我們從『常無迷忘』這一句看起,這是「念根」的成就。由此可知,我們現在是常常迷惑、常常忘記,這是什麼原因?這個念沒有根,它就有這現象。「念」,中國的文字是屬於會意,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當下一念」,這是這個字的本義,念念當中都不失掉。 佛說六道凡夫真正常無迷忘的一念是什麼?是「我」,六道凡夫念念不忘,「我」不忘。
  • 伍佰歌中「挪威的森林」,是否有我們未曾到過的地方
    文 / 唯聞 OnlyMedia原創首發於「 唯聞 」,每晚十點半,音樂與你「 不聽不散 」,歡迎關注。昨晚在「 想見你,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中聊到了網劇《想見你》,還有伍佰和徐佳瑩兩人不同版本演繹的
  • 從《三十而已》到《以家人之名》,國產劇「熱搜化」,「咪蒙味...
    從《三十而已》到《以家人之名》,國產劇「熱搜化」,「咪蒙味」越來越濃 今天你在熱搜榜看劇了嗎?
  • 南懷瑾先生:端午吃粽子的另一層含義——要你解脫
    「又問,以何為空?」他們兩人針鋒相對,文殊師利菩薩就問,什麼叫作空?「答曰:以空空。」空就是空,你有個空的境界早不空了。下面講到空也空。你不要以為保留一個空的境界是悟了道了,你得了個什麼?你就真得了個空的。「又問,空何用空?」文殊師利菩薩又問,既然空了,還怎麼去空呢?「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因為你不起分別心了,空也空掉了。你覺得沒有煩惱,沒有妄念,很清淨,認為是空了,這正是分別心,正是妄念。
  • 趣讀 | 「佛系」過氣了,但「佛系」詞語你每天都說啊!
    玄奘法師編譯的《成唯識論》中就有一句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 ——我希望你能給予方便(便利或幫助)——這裡說話不太方便(適宜的)——我出去方便一下(大、小便) 不結合語境根本看不懂有木有!>佛系詞語像《金光明最勝王經》中就有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名為涅槃。
  • 從「一罩難求」到「口罩滯銷」,法國只用了兩個月時間
    結果到了六月份,隨著疫情慢慢緩和,法國媒體突然爆出一條消息:今天上午,法國經濟和財政大臣Agnès Pannier-Runacher和法國時尚奢侈品戰略委員會召開了一次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如何解決口罩滯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