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曲線是企業要發現的新競爭力,是轉型和持續生存的關鍵。市場的非連續性造成了連續性的企業必然要具備第二曲線,否則只有滅亡。
企業是連續性的,市場是非連續性的。啥意思?企業內部新項目無論在資金還是人才方面一般爭不過老員工帶領的巨大的舊項目,但市場卻恰恰相反。企業不喜歡破壞性改變,而市場就喜歡幹翻老企業的新企業,從資本的角度而言也更加有利可圖。這就很有意思。
資本應該是市場的代言人,市場是非連續性的,那麼資本也就是非連續性的。
非連續性導致資本更加青睞破壞者,挑戰大企業的創新性新興企業會更容易受到資本的青睞,支付寶幹銀行、拼多多挑戰阿里、頭條幹百度、好未來挖新東方、滴滴幹計程車、ofo挑戰的誰呢?開闢新需求的企業我感覺也必定會在挑戰一個或一類傳統企業,因為要說服資本,首先是要容易理解, 這或許是一種心理傾向:「你要告訴我你在幹誰,我才更容易理解你所做的創新和價值。」
查理芒格在『人類誤判心理學』說的『避免不一致傾向』會導致人們不願意改變現有狀態,新思想不被接受往往是因為它們與舊思想不一致。
當要給傳統企業推銷新技術的時候,往往會面臨以上兩種心理傾向的共同作用。新技術往往是替代性的,需要改變傳統的運作方式。假如我是傳統方式的既得利益主管,我是很不想再學習一種新方法的,特別是在傳統方法仍然很賺錢的時候。所以你在推銷新技術時,明確你的新技術是在幹誰,才會更容易讓我理解。當然,你最好不要說新技術是為了幹掉我,最好是為了要幹掉我的最大競爭對手。當我認為你是來幫我的前提確立之後,再介紹我掌握的舊技術目前面臨的諸多不便之處,就應該會更容易打動我,當然話題主角最好是同樣在使用舊技術的競爭對手。
大企業內部,第二曲線代表的新技術與第一曲線的當紅老技術需要分開獨自發展,兩條曲線相互融合可能是很糟糕的。所以開發的新技術目標應該是獨立於舊技術的完整體系,對同一個業務需求提供完全不同的實現方式。這其實與人性相反,畢竟直觀感覺應該是優化賦能老業務舊技術才對。
反向補充:
當然也不是說你想幹誰就幹誰,以幹掉微信為名的嘗試還沒成功過。5G來臨帶來新的交互理念的時候,或許會出現微信的繼任者,但肯定不會像多閃那樣從語音文字轉向視頻那麼簡單。
同樣當然,在沒人幹的翻你的時候,說明你還處於幹翻上一個老舊企業的紅利期中,處於紅利期的巨頭,也是資本所青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