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客家服飾嗎?客家服飾是以中原文化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是對客家人勤勞、樸實生活的詮釋。
客家傳統服飾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以中原漢服為基礎,吸收了生活在贛閩粵邊區的畲、瑤等少數民族的服飾元素,並逐漸適應當地地理環境而發展起來的藝術結晶。它不但種類多樣,工藝精湛,而且還融入了客家族群的風情習俗、藝術智慧和審美情趣,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是漢族服飾藝術的一朵奇葩。
客家服飾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和載體。客家先民在唐宋時期南遷,把優秀的漢民族文化藝術帶到遷徙地,服飾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
客家服飾,顧名思義就是客家人的服飾。主要是指閩粵贛三地的客家人的傳統衣著,主要由大襟衫、大襠褲、頭巾等組成。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
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髒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髒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數女人夏天戴的「涼帽」和秋冬時期戴的「冬頭帕」。客家傳統服飾以婦女、兒童服飾最具特色,以客家大襟衫、大襠褲、涼帽、冬頭帕、圍身裙、繡花鞋及鞋墊和繡花童鞋等服飾為典型代表。
客家「大襟衫」在客家千年的歷史中,是典型的文化符號和圖騰象徵,又稱「長衫」、「士林衫」。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裝結構的特點是:直領、斜襟、布扣、寬袖、無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裝的長度,可分為長衫、中長衫和短衫三類。長衫亦稱長袍,因衫長至腳踝而得名,多為老年男性天冷時穿。短大襟衫與平常短衫差不多,為便於勞作,又在下擺處開小襟。中長式大襟衫的長度介於長衫與短衫之間,一般長及腿部,多在休閒時如逢年過節、走親戚、辦喜事時穿。一般來說,年輕婦女的大襟衫裝飾較多,美觀亮麗,中老年婦女的則稍為樸素、莊重。
大襠褲是客家人最為常見的下衣,幾乎在各種場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襠褲的特點是褲腰、褲腿均寬鬆、肥大,褲腿直筒裁剪,通風透氣,便於上撏下放。這種設計,是為了適應客家人田間勞作的需要,如果緊了,就不適於勞作時的彎腰邁腿。
圍身裙俗稱水裙,是客家婦女穿著最為花哨的服飾之一。由於圍身裙大部分都會繡上各式紋樣圖案,所以又有繡花圍裙之稱。它一般裁製成倒鐘形,胸口部用一塊淡色布料作表,刺上吉祥花卉,與底布形成色彩對比,從而達到裝飾效果。圍身裙裙身稍長,上及胸口,下及腿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是勞作時防髒的服飾。穿時,用繩帶或銀鏈系扣,上吊於頸,下圍於腰。
客家服飾的色彩比較單一,很少看到色彩豔麗的服飾。客家服飾以黑、灰、藍、白為主,尤其是藍色,使用最多,「大藍衫」也成了客家人的標誌性服飾。客家服飾這種色彩的選擇,與當地廣泛種植的一種叫「藍靛」的染料有關。藍靛不僅可以萃取到藍色,同樣也可以得到青、黑色。藍靛分大小兩種,贛南主要用小藍靛。藍靛的普通種植,不僅給客家人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同時也使藍靛染成的色彩成為客家服飾的主色調。當然,單純用黑、灰、藍的顏色染成的衣服未免顯得凝重、冷峻,所以客家人一般會在這些主色調的衣物上繡上一些色彩鮮豔的花邊或圖案,這使客家服飾在莊重之餘又平添了幾分情趣和活力。
客家傳統服飾中吉祥圖形符號豐富多樣,主要有人物、動物、植物、文字和雜類五大類,而尤以動物、植物和文字紋樣最為常見,且大多出現在婦女日常所穿戴的冬頭帕、圍裙、繡花鞋、鞋墊和兒童的童帽、圍脖上。
客家傳統服飾上的動物紋樣常見的有獅、虎、龍鳳、蝴蝶、魚骨、蜜蜂和公雞等紋樣。兒童服飾以他們所喜歡的虎、蜜蜂和公雞較常見,冬頭帕、圍裙、繡花鞋和鞋墊上多用蝴蝶紋。從造型上看,兒童服飾上的動物紋樣多以卡通式單獨紋樣為主;婦女服飾上的動物紋樣相對抽象化、幾何化,以長條形的二方連續手法表現;鞋墊、繡花鞋上的紋樣多以方正概括的四方連續手法表現。通過動物主紋和輔紋的相互連接和穿插,配以紅、黃、綠、蘭、白、黑等色,構成一幅色彩鮮明、主次分明的裝飾圖案。
植物紋樣是客家傳統服飾上使用最為廣泛的紋樣符號。無論是兒童的童帽、涎兜,還是婦女日常穿戴的冬頭帕、圍裙、繡花鞋等,都飾有桃花、石榴、荷花、梅、蘭、竹、菊等紋樣。這些植物紋樣通常與動物紋樣相互融合著使用,或以植物紋樣組合成動物形象。其表現手法也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似的抽象表現,寫實的有單獨紋樣表現,通常以線勾邊,實色塊作底,點、線、面手法交互運用,極富裝飾味,並通過不同色彩差異間的矛盾和對比來體現客家人的審美傾向。
文字紋樣是客家傳統服飾上較為特別的紋樣,且其類別繁多,既有寫實類文字,也有抽象的文字紋樣。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是祈福類,如福祿壽喆、百子千孫、龍鳳呈祥、吉慶有餘等;二是數字類,如2、4、8之類;三是特殊符號類,如「己」字符號,還有一些未能解讀或無意義的符號。以祈福類的文字運用最廣,未解和無意義的符號運用較多。
人物紋樣主要出現在兒童服飾上,如童帽、涎兜和褡子。常見人物有八仙、壽星、觀音、媽祖與羅漢等形象。這些人物滿足了人們的心理和倫理要求,個體生命所企望解決的難題,希望通過祈福得以解決。
除上述幾類常見的紋樣外,還有一些幾何紋樣、神秘符號和自創紋樣的運用。幾何紋樣通常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虛構形象,如方形、菱形、三角形、圓形紋。神秘符號既有一些抽象的幾何紋,還有「暗八仙」紋,即以八仙所拿之物品為紋樣進行裝飾。客家人還自創了一些符號:「糖環」、「鈀子」、「擔鉤子」等。
「交襟衫」是客家地區常見的一種服飾,左右兩襟在胸前交疊,再用根腰帶幫系,類似現在的和尚服,交襟衫是兒童常年穿戴的衣服。客家兒童不論春夏秋冬皆系「肚搭」,類似我國傳統服飾中的「肚兜」,以護臍防寒。
大襟衫是男女通穿的常服,但與男性大襟衫相比,女性大襟衫則會繡上一 些花邊或圖案以示區別。前文所提到的「冬頭帕」「涼帽」 和「圍裙"亦有嚴格的性別限制,僅為客家婦女所穿戴。
一般來說,客家婦女的服裝顏色不尚奢豔,平時穿著以素色的夏布、葛衣為主,但在婚禮時則穿大紅的用綾羅綢緞織成的禮服,由於這種顏色和布料大大突破了客家常服的風格,生怕別人說閒話,客家婦女婚後平時是不敢穿戴的,而是把它封存在箱櫃中。
戀愛中的客家青年女子,會贈送繡花鞋墊作為信物給男方,表達自己的真情。在客家人婚禮中,還有一項「交換鞋樣」的儀式,即在雙方見面中意後,舉行一個儀式,邀請雙方至親歡聚宴飲,飲畢,男方把鞋子尺寸告訴女方,女方則在以後的時間裡要為男方織制各式鞋子,製成的鞋子要在結婚那天隨嫁妝一起送到男方家中。鞋子數量越多,做工越精細,則表明新娘手藝精巧。因此,客家女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女紅,到了出嫁的年齡,大都練就了一手好手藝。
客家人在為新生兒或上了年紀的老人慶賀生日時,也有送衣服的習俗。客家人把給小孩過百日稱為「做過周」。為做壽的老人送上新縫的衣帽,也是客家地區的常見習俗。客家人年過60開始做壽,每十年一次,非常隆重。慶壽時兒女要為老人置辦套新衣,若老人配偶健在,還要另制一套給配偶。這些新衣無特別之處,皆為客家常服。
看到小編的介紹之後,你對客家服飾文化了解多少呢?服飾文化是客家文化最外在、最具體的表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客家服飾的演變既與中原服飾基本一致,又具有地方特色,體現了客家人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風貌。它也體現了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品質。